次日,慈宁宫正殿内的檀香愈发浓郁,混着龙井的清冽,在空气中交织成一种沉静却紧绷的气息。金玉妍垂手立在殿中,素色裙摆垂落在金砖地面上,连一丝褶皱都未曾泛起。
她暗自攥了攥袖中那柄叠得整齐的折扇,竹骨裹着素色锦缎,触感微凉。这折扇是她入宫前三个月,在李朝汉城的金氏府邸亲手绣制的。那时她刚接到“入贡大清”的旨意,夜里睡不着,便坐在窗前,就着烛火一针一线绣制——原是想着夏日纳凉用,却没料到今日竟成了化解太后疑虑的关键。此刻见太后放下茶盏,指尖在案上轻轻敲击,目光又似有若无地落在她身上,金玉妍知道,该再加一把力,将这“疑虑”彻底打消。
“太后,”她微微躬身,腰杆依旧挺直,语气却比先前更添了几分恳切,连尾音都带着恰到好处的柔和,“臣妾入宫时,行囊中曾带了件亲手做的小物。原想着夏日将至,太后在宫中烦闷,或许能给您解解闷。”
说着,她从袖中缓缓取出折扇——动作轻柔缓慢,既显尊重,又能让太后看清这物件并非临时取出的应付之物。折扇展开时,素色杭绸扇面在空气中划过一道轻浅的弧线,她双手捧着,将扇面朝向太后,微微低头道:“这是臣妾用李朝的‘发丝绣’手法,绣的松鹤延年图。臣妾手艺粗陋,不及宫中绣娘的万一,还望太后不弃,权当是个寻常玩物。”
太后闻言,目光落在那柄折扇上,先是漫不经心,随即渐渐凝聚起几分认真。扇面是上好的素色杭绸,质地细密,对着光看,能瞧见纤维的纹路均匀整齐;边缘用银线细细滚了边,针脚密得几乎看不见线头;扇柄是温润的湘妃竹,竹身上的棕褐色斑纹自然天成,握在手中分量恰好,不重不轻。她伸手接过,指尖刚触到扇面,便觉绣线细密平整,每一针都嵌入布纹之中,绝非寻常绣娘的粗制滥造,眼底不由得闪过一丝讶异。
这嘉嫔虽是李朝女子,却没想到竟有这般精巧的绣活。太后轻轻展开扇面,目光落在松鹤图上——那仙鹤的羽翼用了“退晕绣”的技法,从羽根的深灰到羽尖的雪白,过渡得自然柔和,层次分明;尾羽用极细的金线勾勒,在殿内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不张扬却显精致;仙鹤脚下的苍松更是针脚细密,松针如真,每一根都带着弧度,连松皮的纹理都用褐色绣线绣得凹凸分明,仿佛能摸到树皮的粗糙质感。这般细致的活计,没有三四个月的功夫,绝难完成。
“哦?你亲手绣的?”太后语气里多了几分真切的好奇,不再是前日的试探与审视。她指尖轻轻拂过扇面上的仙鹤,触感细腻,绣线与布面融为一体,可见绣制时的用心,“这‘发丝绣’哀家倒是听过,说是李朝女子的独门手艺,要用自己的发丝混着绣线,绣出来的纹样才这般鲜活。你为了绣这扇子,倒是费了不少心思。”
金玉妍见太后神色松动,紧绷的脊背稍稍放松了些,趁机上前半步——距离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显亲近,又不逾矩。她声音放得更柔,却字字清晰,带着几分回忆的温情:“回太后,确是臣妾亲手绣的。那时臣妾还在李朝府邸,母亲尚在身边,这‘发丝绣’便是母亲手把手教臣妾的。母亲常说,女子无论生在何处、嫁往何方,手艺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本分是做人处世的根基,哪怕将来身处异乡,也要守得住手艺,记得住恩情,更拎得清自己的位置。”
她刻意顿了顿,抬眼看向太后时,眼底已凝了几分恰到好处的郑重,连眼眶都微微泛红——不是刻意装出来的委屈,而是想起前世母族覆灭、母亲惨死的悲痛,这份真切的情绪,恰好能让太后信服:“臣妾入宫前一夜,母亲坐在窗前,看着臣妾绣这扇子,还说:‘妍儿,你此去大清,是金家的福气,也是你的造化。大清是天朝上国,皇上与太后是九五之尊,你到了那里,要以心换心,莫要忘了李朝的根——那是你的来处;但更莫要忘了大清的本分——那是你的去处。’”
“臣妾入宫后,每逢夜深人静,便会把这扇子拿出来看看。”金玉妍指着扇面,语气愈发恳切,指尖轻轻点在松针上,“太后您瞧,这扇面上的松,是臣妾特意照着盛京皇宫里的松木画的样子绣的;这鹤,是听闻太后喜爱福寿纹样,特意绣的丹顶鹤,取‘松鹤延年’之意。臣妾用李朝的绣法,绣的却是大清的景致、大清的心意。这便是臣妾的心思——不忘故土的手艺,却更守大清的本分;感念李朝的亲情,却更感恩皇上与太后的恩重。”
她深吸一口气,声音带着几分颤抖,却愈发坚定:“在臣妾心里,李朝的故土再亲,也不及紫禁城的宫墙让臣妾安心——因为这里有皇上的恩宠,有太后的庇护;母族的情分再重,也不及太后与皇上的信任让臣妾踏实——因为这份信任,是臣妾在后宫立足的根本。臣妾不敢说自己有多忠心,但臣妾敢以这扇面上的松鹤起誓:此生绝无二心,唯以大清为重,唯以皇上与太后为重!”
太后缓缓展开折扇,扇面上的松鹤在她眼前徐徐铺开,栩栩如生的景致里,似真能看出几分金玉妍话里的恳切。她抬眼看向金玉妍,见这女子垂着眼帘,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出淡淡的阴影,泪珠挂在睫毛上,却强忍着没掉下来——这份“隐忍的真切”,比号啕大哭更能打动人。与前日应对“李朝使者”时的紧张不同,此刻的她,多了几分发自内心的坦诚,少了几分刻意的防备。
指尖在扇柄上轻轻摩挲片刻,太后的语气终于彻底缓和下来,先前那抹锐利的审视,也化作了几分温和的打量:“你母亲是个明事理的人,教出来的女儿,也懂分寸。哀家活了大半辈子,见多了拎不清‘本分’的人——有的念着旧恩忘了新主,最后被新主厌弃;有的抱着故土忘了眼前,最后被故土抛弃,落得个里外不是人的下场,实在可惜。”
她合上折扇,将其放在手边的紫檀木案上,扇柄朝向金玉妍,似是一种接纳的姿态。目光落在金玉妍身上时,已多了几分真切的提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审视:“你是李朝送来的女子,身份本就比旁人特殊些。后宫里那些闲言碎语,哀家也听过不少——有人说你是李朝安插在宫里的‘眼线’,要替李朝打探大清的消息;有人说你迟早要借着母族的势力争宠,搅乱后宫。这些话,哀家不信,但架不住人多嘴杂,三人成虎,你自己可得拎清楚。”
“你只需记住,”太后的声音沉了沉,多了几分不容错辨的郑重,指尖在案上轻轻一点,“从你踏入紫禁城的那一刻起,你就不是李朝金家的小姐金妍儿,而是大清的嘉嫔金玉妍。你的荣辱,与李朝无关,只与大清有关,只与皇帝有关。你把这个‘本分’守好了,旁人再怎么说,也动摇不了你的根基;可若是你自己拎不清,哪怕只是有半分‘心向李朝’的苗头——哪怕只是私下给母族捎一句不该说的话,别说哀家容不下你,皇帝也绝不会轻饶。”
金玉妍听得心头一震,这话里的分量她比谁都清楚——前世她便是因为与李朝母族书信往来过密,被人抓住把柄,扣上“通敌”的罪名,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她连忙屈膝跪地,动作快而稳,额头几乎触到地面,声音带着几分后怕与坚定:“臣妾谨记太后教诲!臣妾绝不敢有半分拎不清,更不敢有半分心向李朝的念头!往后臣妾定当以大清为重,以皇上与太后为重,守好自己的本分,每日晨起都看看这松鹤扇,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臣妾是大清的嘉嫔,不是李朝的金氏!绝不给旁人留下半点说闲话的由头!”
“快起来吧,地上凉。”太后伸手示意身旁的宫女扶金玉妍,语气里已带了几分真切的关怀,“哀家说这些狠话,不是要吓唬你,是怕你年轻,又是外邦女子,在宫里没人提点,走了弯路。你聪慧机灵,这几日整顿启祥宫的事,哀家也听说了——处置了私藏物件的刘忠,降了失职的张全,却也赏了尽心的澜翠、体恤了可怜的小翠,处置得利落,却也没失了分寸,可见是个有主见、懂规矩的孩子。”
宫女上前扶起金玉妍时,太后又话锋一转,语气里多了几分长辈对晚辈的提点:“只是哀家也听说,你处置刘忠那老太监时,下手倒是快,当天就把人送慎刑司了。后宫之事,不比前殿朝堂,讲究个‘快刀斩乱麻’;后宫里的人,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有时候慢一步、忍一忍,先查清楚背后的牵扯,再动手处置,反而比快一步、硬一截更管用。你性子是机灵,就是太急了些,这点得改。”
金玉妍心中一动——太后连她处置刘忠的具体时日、具体手段都知道,可见慈宁宫的眼线早已遍布各宫,上到嫔妃的言行,下到宫人的动静,都逃不过太后的耳目。她连忙躬身谢道:“太后所言极是!臣妾正是年轻识浅,行事只想着‘立规矩’,却忘了‘留余地’,才显得急了些。多谢太后提点,臣妾往后定当改了这急脾气,凡事都先忍一忍、多想一想——想清楚前因后果,想清楚轻重缓急,再动手处置,绝不再贸然行事。”
“你能听进去就好。”太后笑了笑,拿起案上的折扇,又递回给金玉妍,指尖在扇面上轻轻拍了拍,“这扇子绣得好,松鹤鲜活,寓意也好,哀家很
她暗自攥了攥袖中那柄叠得整齐的折扇,竹骨裹着素色锦缎,触感微凉。这折扇是她入宫前三个月,在李朝汉城的金氏府邸亲手绣制的。那时她刚接到“入贡大清”的旨意,夜里睡不着,便坐在窗前,就着烛火一针一线绣制——原是想着夏日纳凉用,却没料到今日竟成了化解太后疑虑的关键。此刻见太后放下茶盏,指尖在案上轻轻敲击,目光又似有若无地落在她身上,金玉妍知道,该再加一把力,将这“疑虑”彻底打消。
“太后,”她微微躬身,腰杆依旧挺直,语气却比先前更添了几分恳切,连尾音都带着恰到好处的柔和,“臣妾入宫时,行囊中曾带了件亲手做的小物。原想着夏日将至,太后在宫中烦闷,或许能给您解解闷。”
说着,她从袖中缓缓取出折扇——动作轻柔缓慢,既显尊重,又能让太后看清这物件并非临时取出的应付之物。折扇展开时,素色杭绸扇面在空气中划过一道轻浅的弧线,她双手捧着,将扇面朝向太后,微微低头道:“这是臣妾用李朝的‘发丝绣’手法,绣的松鹤延年图。臣妾手艺粗陋,不及宫中绣娘的万一,还望太后不弃,权当是个寻常玩物。”
太后闻言,目光落在那柄折扇上,先是漫不经心,随即渐渐凝聚起几分认真。扇面是上好的素色杭绸,质地细密,对着光看,能瞧见纤维的纹路均匀整齐;边缘用银线细细滚了边,针脚密得几乎看不见线头;扇柄是温润的湘妃竹,竹身上的棕褐色斑纹自然天成,握在手中分量恰好,不重不轻。她伸手接过,指尖刚触到扇面,便觉绣线细密平整,每一针都嵌入布纹之中,绝非寻常绣娘的粗制滥造,眼底不由得闪过一丝讶异。
这嘉嫔虽是李朝女子,却没想到竟有这般精巧的绣活。太后轻轻展开扇面,目光落在松鹤图上——那仙鹤的羽翼用了“退晕绣”的技法,从羽根的深灰到羽尖的雪白,过渡得自然柔和,层次分明;尾羽用极细的金线勾勒,在殿内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不张扬却显精致;仙鹤脚下的苍松更是针脚细密,松针如真,每一根都带着弧度,连松皮的纹理都用褐色绣线绣得凹凸分明,仿佛能摸到树皮的粗糙质感。这般细致的活计,没有三四个月的功夫,绝难完成。
“哦?你亲手绣的?”太后语气里多了几分真切的好奇,不再是前日的试探与审视。她指尖轻轻拂过扇面上的仙鹤,触感细腻,绣线与布面融为一体,可见绣制时的用心,“这‘发丝绣’哀家倒是听过,说是李朝女子的独门手艺,要用自己的发丝混着绣线,绣出来的纹样才这般鲜活。你为了绣这扇子,倒是费了不少心思。”
金玉妍见太后神色松动,紧绷的脊背稍稍放松了些,趁机上前半步——距离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显亲近,又不逾矩。她声音放得更柔,却字字清晰,带着几分回忆的温情:“回太后,确是臣妾亲手绣的。那时臣妾还在李朝府邸,母亲尚在身边,这‘发丝绣’便是母亲手把手教臣妾的。母亲常说,女子无论生在何处、嫁往何方,手艺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本分是做人处世的根基,哪怕将来身处异乡,也要守得住手艺,记得住恩情,更拎得清自己的位置。”
她刻意顿了顿,抬眼看向太后时,眼底已凝了几分恰到好处的郑重,连眼眶都微微泛红——不是刻意装出来的委屈,而是想起前世母族覆灭、母亲惨死的悲痛,这份真切的情绪,恰好能让太后信服:“臣妾入宫前一夜,母亲坐在窗前,看着臣妾绣这扇子,还说:‘妍儿,你此去大清,是金家的福气,也是你的造化。大清是天朝上国,皇上与太后是九五之尊,你到了那里,要以心换心,莫要忘了李朝的根——那是你的来处;但更莫要忘了大清的本分——那是你的去处。’”
“臣妾入宫后,每逢夜深人静,便会把这扇子拿出来看看。”金玉妍指着扇面,语气愈发恳切,指尖轻轻点在松针上,“太后您瞧,这扇面上的松,是臣妾特意照着盛京皇宫里的松木画的样子绣的;这鹤,是听闻太后喜爱福寿纹样,特意绣的丹顶鹤,取‘松鹤延年’之意。臣妾用李朝的绣法,绣的却是大清的景致、大清的心意。这便是臣妾的心思——不忘故土的手艺,却更守大清的本分;感念李朝的亲情,却更感恩皇上与太后的恩重。”
她深吸一口气,声音带着几分颤抖,却愈发坚定:“在臣妾心里,李朝的故土再亲,也不及紫禁城的宫墙让臣妾安心——因为这里有皇上的恩宠,有太后的庇护;母族的情分再重,也不及太后与皇上的信任让臣妾踏实——因为这份信任,是臣妾在后宫立足的根本。臣妾不敢说自己有多忠心,但臣妾敢以这扇面上的松鹤起誓:此生绝无二心,唯以大清为重,唯以皇上与太后为重!”
太后缓缓展开折扇,扇面上的松鹤在她眼前徐徐铺开,栩栩如生的景致里,似真能看出几分金玉妍话里的恳切。她抬眼看向金玉妍,见这女子垂着眼帘,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出淡淡的阴影,泪珠挂在睫毛上,却强忍着没掉下来——这份“隐忍的真切”,比号啕大哭更能打动人。与前日应对“李朝使者”时的紧张不同,此刻的她,多了几分发自内心的坦诚,少了几分刻意的防备。
指尖在扇柄上轻轻摩挲片刻,太后的语气终于彻底缓和下来,先前那抹锐利的审视,也化作了几分温和的打量:“你母亲是个明事理的人,教出来的女儿,也懂分寸。哀家活了大半辈子,见多了拎不清‘本分’的人——有的念着旧恩忘了新主,最后被新主厌弃;有的抱着故土忘了眼前,最后被故土抛弃,落得个里外不是人的下场,实在可惜。”
她合上折扇,将其放在手边的紫檀木案上,扇柄朝向金玉妍,似是一种接纳的姿态。目光落在金玉妍身上时,已多了几分真切的提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审视:“你是李朝送来的女子,身份本就比旁人特殊些。后宫里那些闲言碎语,哀家也听过不少——有人说你是李朝安插在宫里的‘眼线’,要替李朝打探大清的消息;有人说你迟早要借着母族的势力争宠,搅乱后宫。这些话,哀家不信,但架不住人多嘴杂,三人成虎,你自己可得拎清楚。”
“你只需记住,”太后的声音沉了沉,多了几分不容错辨的郑重,指尖在案上轻轻一点,“从你踏入紫禁城的那一刻起,你就不是李朝金家的小姐金妍儿,而是大清的嘉嫔金玉妍。你的荣辱,与李朝无关,只与大清有关,只与皇帝有关。你把这个‘本分’守好了,旁人再怎么说,也动摇不了你的根基;可若是你自己拎不清,哪怕只是有半分‘心向李朝’的苗头——哪怕只是私下给母族捎一句不该说的话,别说哀家容不下你,皇帝也绝不会轻饶。”
金玉妍听得心头一震,这话里的分量她比谁都清楚——前世她便是因为与李朝母族书信往来过密,被人抓住把柄,扣上“通敌”的罪名,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她连忙屈膝跪地,动作快而稳,额头几乎触到地面,声音带着几分后怕与坚定:“臣妾谨记太后教诲!臣妾绝不敢有半分拎不清,更不敢有半分心向李朝的念头!往后臣妾定当以大清为重,以皇上与太后为重,守好自己的本分,每日晨起都看看这松鹤扇,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臣妾是大清的嘉嫔,不是李朝的金氏!绝不给旁人留下半点说闲话的由头!”
“快起来吧,地上凉。”太后伸手示意身旁的宫女扶金玉妍,语气里已带了几分真切的关怀,“哀家说这些狠话,不是要吓唬你,是怕你年轻,又是外邦女子,在宫里没人提点,走了弯路。你聪慧机灵,这几日整顿启祥宫的事,哀家也听说了——处置了私藏物件的刘忠,降了失职的张全,却也赏了尽心的澜翠、体恤了可怜的小翠,处置得利落,却也没失了分寸,可见是个有主见、懂规矩的孩子。”
宫女上前扶起金玉妍时,太后又话锋一转,语气里多了几分长辈对晚辈的提点:“只是哀家也听说,你处置刘忠那老太监时,下手倒是快,当天就把人送慎刑司了。后宫之事,不比前殿朝堂,讲究个‘快刀斩乱麻’;后宫里的人,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有时候慢一步、忍一忍,先查清楚背后的牵扯,再动手处置,反而比快一步、硬一截更管用。你性子是机灵,就是太急了些,这点得改。”
金玉妍心中一动——太后连她处置刘忠的具体时日、具体手段都知道,可见慈宁宫的眼线早已遍布各宫,上到嫔妃的言行,下到宫人的动静,都逃不过太后的耳目。她连忙躬身谢道:“太后所言极是!臣妾正是年轻识浅,行事只想着‘立规矩’,却忘了‘留余地’,才显得急了些。多谢太后提点,臣妾往后定当改了这急脾气,凡事都先忍一忍、多想一想——想清楚前因后果,想清楚轻重缓急,再动手处置,绝不再贸然行事。”
“你能听进去就好。”太后笑了笑,拿起案上的折扇,又递回给金玉妍,指尖在扇面上轻轻拍了拍,“这扇子绣得好,松鹤鲜活,寓意也好,哀家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