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晒得人暖融融的,村头老槐树下围了不少人。
昨日货郎来过后,今日姑娘们都攒着铜板往槐树下凑,见范喜良肩上搭着个旧布包,里面装着学生们的课业竹简,布包边角磨得发毛,袖口还沾着点墨痕,春桃先红了脸,把手里刚蒸的粟米糕往他面前递。
“范先生,我娘今早蒸的,您尝尝?”
范喜良的目光越过人群,飞快扫了眼村西头的方向 ,孟姜家的院门开着,檐下挂着的晒干的薄荷草在风里晃,却没见她人影。
他心不在焉地摆了摆手,指尖攥着布包带子,勒得指节发白。
“多谢春桃姑娘,我还有课业要改。”
春桃的手僵在半空,旁边几个姑娘也跟着讪讪的。
村里人本就敬他识文断字,性子又温和,总存着些敬重。
可这几日范先生总这样,眼神发空时像在怕什么,连姑娘们递的吃食都不敢接
他是逃徭役的人。三年前朝廷征发民夫修长城,他本在被征之列,夜里趁着监工松懈,扒着运粮车的缝隙逃了出来,一路东躲西藏,才在这村落脚。
户籍是托人伪造的,说是 “外乡避乱的书生”,这些年靠着教孩童认字混口饭吃,每日都像踩在薄冰上 ,怕亭长查户籍,怕过路的兵卒认出他,更怕与人走得太近,牵连了旁人。
可昨日见她和货郎站在槐树下说话,仰头笑时眼尾弯得像月牙,对他路过却连个眼角都没扫 ,那疏离的模样,竟比被她问起 “籍贯” 更让人心堵。
“范先生?”
春桃又轻唤了一声,想把他的注意力拉回来。
“嗯。” 范喜良猛地回神,才发觉自己盯着孟姜家的方向看了许久,耳根微微发烫,慌忙错开目光。
“姑娘还有事?”
春桃咬了咬唇,刚想说 “没什么”,却见孟姜从家里走出来了。
她穿着件藕荷色的布衫,袖口绣着圈浅青的边,手里捏着支素白的绢花,正和货郎说着什么。
货郎笑得眉开眼笑,连连点头,孟姜也跟着弯了唇,转身往村东头的溪边去 ,竟真的从头到尾,没往他这边看一眼。
范喜良手里的布包 “啪” 地掉在地上,竹简滚了一地。
他却没捡,只蹲下身,指尖摸着冰凉的石板路。怅惋像潮水似的漫上来。
次日清晨,货郎果然又来了。挑着担子刚到孟姜家门口,就扬声喊。
“孟姑娘!我给你带了好东西!”
范喜良正在院里翻晒竹简,听见声音,握着竹耙的手顿了顿。
昨日亭长带着人在村头贴了新告示,用秦隶写着 “严查逃役,首告者赏粟米十石”,墨迹黑沉沉的,看得他一夜没睡好。
他屏着呼吸,听着隔壁的动静 。
院门 “吱呀” 开了,孟姜的声音软乎乎的。
“朱货郎,你倒守时。”
“答应了姑娘的事,哪能食言?” 货郎笑着把担子放下。
“你前日说瞧不上那些金簪银簪,我特意从邻村收了些绢花,还有染了色的细绢,你瞧瞧合心意不?”
范喜良悄悄挪到篱笆边,透过稀疏的竹条往隔壁望。
货郎打开担子,里面摆着不少物件,一小叠绢花,用细绢扎的,花瓣捏得不算精致,却也鲜亮。
孟姜蹲在担子前,指尖拨过那几只银镯子,眉头微蹙。
“这些银器太沉,戴着干活不方便。”
她掠过那些花,最后停在一支浅紫的绢花上 ,花瓣是用染过的素绢叠的,花蕊缀了颗小小的骨珠,倒比别的雅致些。
“姑娘瞧上这个了?” 货郎眼睛一亮,“这是前几日从一个大娘手里收的,就这一支。”
“多少钱?” 孟姜捏着绢花,指尖拂过花瓣。
“姑娘要,给五个秦半两就成。”
货郎笑道 ,这价不算低,寻常绢花也就两个半两,他见孟姜昨日瞧不上金银,料定她偏爱这些雅致的,故意抬了价。
旁边的喜儿惊得睁了眼。
“五个?这都能买斤肉了!”
孟姜却没还价,从袖袋里摸出五枚沉甸甸的秦半两递给货郎,把绢花别在发间。
“这绢花我要了。另外,你若能寻到染成碧色的细绢,或是绣着兰草的帕子,也替我留意着,下次带来,价钱好说。”
货郎接了钱,笑得眼睛眯成了缝。
“成,姑娘放心,我这就去寻,往后有好东西,我先给姑娘送来。”
范喜良听着这话,心猛地一沉。“往后”“先送来”。
他们竟约了长久的交易。他望着孟姜发间那支浅紫的绢花,在晨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她正对着喜儿笑,声音娇软。
“你瞧,比那些银簪子好看吧?”
那笑声像根细针,轻轻扎在范喜良心上。
他猛地转过身,踉跄着往屋里走,“砰” 地关上了院门。
院里的竹简还散在地上,他却没心思管了,只背靠着门板滑坐在地上。他想起前日夜里做的噩梦。梦里他被兵卒按在地上,监工的铜鞭抽在背上,疼得他直哆嗦,而孟姜就站在不远处,被兵卒指着骂 “逃犯的同党”。
他是个逃徭役的,连自己都护不住,哪配得上她?
货郎虽只是个走村串巷的,却家世清白,至少能光明正大地站在她身边。
而他,不过是个见不得光的鼠辈。
昨日货郎来过后,今日姑娘们都攒着铜板往槐树下凑,见范喜良肩上搭着个旧布包,里面装着学生们的课业竹简,布包边角磨得发毛,袖口还沾着点墨痕,春桃先红了脸,把手里刚蒸的粟米糕往他面前递。
“范先生,我娘今早蒸的,您尝尝?”
范喜良的目光越过人群,飞快扫了眼村西头的方向 ,孟姜家的院门开着,檐下挂着的晒干的薄荷草在风里晃,却没见她人影。
他心不在焉地摆了摆手,指尖攥着布包带子,勒得指节发白。
“多谢春桃姑娘,我还有课业要改。”
春桃的手僵在半空,旁边几个姑娘也跟着讪讪的。
村里人本就敬他识文断字,性子又温和,总存着些敬重。
可这几日范先生总这样,眼神发空时像在怕什么,连姑娘们递的吃食都不敢接
他是逃徭役的人。三年前朝廷征发民夫修长城,他本在被征之列,夜里趁着监工松懈,扒着运粮车的缝隙逃了出来,一路东躲西藏,才在这村落脚。
户籍是托人伪造的,说是 “外乡避乱的书生”,这些年靠着教孩童认字混口饭吃,每日都像踩在薄冰上 ,怕亭长查户籍,怕过路的兵卒认出他,更怕与人走得太近,牵连了旁人。
可昨日见她和货郎站在槐树下说话,仰头笑时眼尾弯得像月牙,对他路过却连个眼角都没扫 ,那疏离的模样,竟比被她问起 “籍贯” 更让人心堵。
“范先生?”
春桃又轻唤了一声,想把他的注意力拉回来。
“嗯。” 范喜良猛地回神,才发觉自己盯着孟姜家的方向看了许久,耳根微微发烫,慌忙错开目光。
“姑娘还有事?”
春桃咬了咬唇,刚想说 “没什么”,却见孟姜从家里走出来了。
她穿着件藕荷色的布衫,袖口绣着圈浅青的边,手里捏着支素白的绢花,正和货郎说着什么。
货郎笑得眉开眼笑,连连点头,孟姜也跟着弯了唇,转身往村东头的溪边去 ,竟真的从头到尾,没往他这边看一眼。
范喜良手里的布包 “啪” 地掉在地上,竹简滚了一地。
他却没捡,只蹲下身,指尖摸着冰凉的石板路。怅惋像潮水似的漫上来。
次日清晨,货郎果然又来了。挑着担子刚到孟姜家门口,就扬声喊。
“孟姑娘!我给你带了好东西!”
范喜良正在院里翻晒竹简,听见声音,握着竹耙的手顿了顿。
昨日亭长带着人在村头贴了新告示,用秦隶写着 “严查逃役,首告者赏粟米十石”,墨迹黑沉沉的,看得他一夜没睡好。
他屏着呼吸,听着隔壁的动静 。
院门 “吱呀” 开了,孟姜的声音软乎乎的。
“朱货郎,你倒守时。”
“答应了姑娘的事,哪能食言?” 货郎笑着把担子放下。
“你前日说瞧不上那些金簪银簪,我特意从邻村收了些绢花,还有染了色的细绢,你瞧瞧合心意不?”
范喜良悄悄挪到篱笆边,透过稀疏的竹条往隔壁望。
货郎打开担子,里面摆着不少物件,一小叠绢花,用细绢扎的,花瓣捏得不算精致,却也鲜亮。
孟姜蹲在担子前,指尖拨过那几只银镯子,眉头微蹙。
“这些银器太沉,戴着干活不方便。”
她掠过那些花,最后停在一支浅紫的绢花上 ,花瓣是用染过的素绢叠的,花蕊缀了颗小小的骨珠,倒比别的雅致些。
“姑娘瞧上这个了?” 货郎眼睛一亮,“这是前几日从一个大娘手里收的,就这一支。”
“多少钱?” 孟姜捏着绢花,指尖拂过花瓣。
“姑娘要,给五个秦半两就成。”
货郎笑道 ,这价不算低,寻常绢花也就两个半两,他见孟姜昨日瞧不上金银,料定她偏爱这些雅致的,故意抬了价。
旁边的喜儿惊得睁了眼。
“五个?这都能买斤肉了!”
孟姜却没还价,从袖袋里摸出五枚沉甸甸的秦半两递给货郎,把绢花别在发间。
“这绢花我要了。另外,你若能寻到染成碧色的细绢,或是绣着兰草的帕子,也替我留意着,下次带来,价钱好说。”
货郎接了钱,笑得眼睛眯成了缝。
“成,姑娘放心,我这就去寻,往后有好东西,我先给姑娘送来。”
范喜良听着这话,心猛地一沉。“往后”“先送来”。
他们竟约了长久的交易。他望着孟姜发间那支浅紫的绢花,在晨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她正对着喜儿笑,声音娇软。
“你瞧,比那些银簪子好看吧?”
那笑声像根细针,轻轻扎在范喜良心上。
他猛地转过身,踉跄着往屋里走,“砰” 地关上了院门。
院里的竹简还散在地上,他却没心思管了,只背靠着门板滑坐在地上。他想起前日夜里做的噩梦。梦里他被兵卒按在地上,监工的铜鞭抽在背上,疼得他直哆嗦,而孟姜就站在不远处,被兵卒指着骂 “逃犯的同党”。
他是个逃徭役的,连自己都护不住,哪配得上她?
货郎虽只是个走村串巷的,却家世清白,至少能光明正大地站在她身边。
而他,不过是个见不得光的鼠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