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大势初定 暗影疑云-《我,执玺人,横推五千载》

  乌巢冲天的火光,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彻底点燃了官渡战场。袁军赖以维系庞大军队的命脉被断,恐慌如同瘟疫般在数十万大军中飞速蔓延。前一刻还攻势如潮的军队,下一刻便陷入了指挥失灵、士气崩溃的绝境。

  曹操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战机,挥军全力反击。憋屈已久的曹军将士如同出柙猛虎,呐喊着冲入混乱的袁军阵营,刀锋所向,摧枯拉朽!投降者、溃逃者不计其数,袁绍麾下大将颜良、文丑(此处根据演义设定,正史略有不同)等相继阵亡或被擒,曾经不可一世的河北大军,土崩瓦解。

  喊杀声、求饶声、马嘶声、兵刃入肉声……汇成了一曲胜利与毁灭的交响,在黎明的曙光与未熄的火光映照下,显得格外惨烈与壮阔。

  林辞立于帐外,望着这史诗般的场景。空气中弥漫的煞气与死气浓郁到了极点,怀中的玉玺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吞噬着这些能量,丹田内的黑色气旋急速旋转、壮大,甚至隐隐有液化的趋势,力量的增长清晰可感。但他并未沉浸其中,心神更多地放在了两件事上:一是曹操身上那转瞬即逝的同源波动,二是那神秘黑衣人及其背后的意图。

  夏侯承安排好了加强的守卫,再次来到林辞身边,脸上带着胜利的兴奋,却也难掩对昨夜袭击的后怕与凝重。

  “先生,大局已定!袁本初败了!”他激动地说道,随即压低声音,“只是那黑衣贼子……其目标果然是家传玉佩。若非先生再次出手,后果不堪设想。”

  林辞微微颔首:“此人一击不中,远遁千里,手段诡秘,耐心极佳,绝非寻常势力所能培养。他背后,恐有更大图谋。”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混乱却胜势已定的战场,最终望向中军大旗的方向,“而且,昨夜玉佩异动之时,我感觉到……”

  他话未说完,但夏侯承已然会意,脸上露出惊疑不定的神色:“先生是说……主公他……?”他不敢继续往下想,这牵扯太大。

  “未必是主公本身。”林辞摇了摇头,谨慎地选择着措辞,“或许是某种与之相关的器物,或者……是汇聚于主公身上的‘势’,引动了玉佩的反应。具体为何,还需探究。”他将话题引回黑衣人,“当务之急,是弄清那黑衣人的来历。他两次三番冒险潜入,对玉佩志在必得,或许……他知晓更多关于玉佩的秘密。”

  夏侯承深以为然:“先生所言极是!我立刻加派人手,严查营区,并禀报妙才叔父,提请军中细作留意此类人物。”他犹豫了一下,还是问道,“先生,依您看,那黑衣人,是否会与袁绍有关?”

  “不像。”林辞否定得很快,“其力量属性阴冷诡谲,与袁绍军中阳刚猛烈的煞气格格不入。倒更像是……独立于这场大战之外的第三方势力。”他想到了西晋末年遭遇的“影”组织,但感觉又有所不同,这个黑衣人的气息更加纯粹,目的也似乎更为单一——就是那半块玉佩。

  就在这时,一队衣甲鲜明、气势精悍的骑兵簇拥着一名文士打扮的人来到林辞帐前。为首文士年约四旬,面容清瘦,目光睿智,正是曹操麾下核心谋士,郭嘉郭奉孝。

  “林先生。”郭嘉下马,拱手一礼,态度客气,眼神却带着仿佛能洞悉人心的审视,“主公于中军大帐设宴,庆贺大捷,特命嘉前来,恭请先生赴宴。”

  曹操相邀!这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乌巢之策若成,林辞便是首功,无论其身份如何神秘,曹操都必然要亲自见上一见。

  夏侯承有些紧张地看向林辞。

  林辞面色平静,心中念头飞转。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近距离接触曹操,验证其身上是否真有玉佩同源之物的机会,也是一个深入了解这个时代顶尖权力核心的机会。当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在曹操那等枭雄面前,一言一行都需万分谨慎。

  “曹公厚意,敢不从命。”林辞拱手还礼,语气不卑不亢。

  “先生请。”郭嘉侧身让路,目光在林辞身上停留片刻,尤其在感受到对方那深不见底、与周遭环境隐隐交融的晦涩气息时,眼中闪过一丝极难察觉的异彩。

  林辞对夏侯承微微点头,示意他放心,随即坦然跟随着郭嘉,向着那片象征着胜利与权力的中军大帐走去。

  沿途,尽是胜利的欢呼和忙碌收拾战场的景象。林辞能感觉到,无数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好奇、敬畏、猜测……不一而足。他怀中的玉玺似乎也感应到了前方那汇聚了胜利者磅礴气运的核心之地,微微震颤着,传递出一种混合着渴望与警惕的复杂意念。

  而在他身后,那片尚未完全散去的战争阴霾中,一双冰冷的目光,或许正隐藏在某个角落,注视着这一切。暗影并未随着袁绍的失败而消散,反而因为林辞正式步入台前,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官渡之战的大势已定,但围绕着异世玉玺、神秘玉佩以及那潜藏暗处的第三方势力的博弈,才刚刚进入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