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舆论的风向-《重生官场:我从基层逆袭成王》

  顾轩站在巷口,雨滴顺着帽檐往下淌。他没动,盯着那辆黑色轿车消失的拐角。手机在口袋里又震了一次,还是周临川。

  他掏出一看,是条加密图文:一张配电箱内部照片,角落有个银色U盘,标签上写着“0615”。下面一行小字:“铁轨已取,东西在手。”

  他松了口气,拇指下意识蹭了蹭袖口的檀木珠。那串数字像根刺,扎得他胸口发闷。但他没时间琢磨。现在最要紧的是——东西安全了,接下来,怎么用。

  他转身往回走,脚步比刚才稳。刚拐出小巷,迎面一辆环卫车“突突”开过,溅起半人高的水花。他侧身避让,顺势把手机塞进口袋,抬头看了眼天。

  灰得像块脏抹布。

  回到单位时刚过八点。他没直接回办公室,先去了地下车库。B区监控升级的事儿不能当耳旁风,他得确认周临川那边有没有被盯上。

  他在角落的柱子后蹲下,从包里摸出那台老式翻盖机——林若晴给的,没实名,不联网,专用来走暗线。他按下快捷键,发了条指令:“铁轨,脱网验货,视频分三段导出,只传摘要。”

  等了三分钟,回复来了:“已脱网,三段内容确认可辨。一段会面,王金强和刘庆;一段转账,李卫国签字;一段销毁,审计局老张。清晰度一般,但脸都能对上。”

  顾轩盯着屏幕,心跳快了半拍。

  证据链闭环了。

  他把翻盖机关了,塞回包里,起身拍了拍裤子。现在轮到林若晴出牌。

  中午十二点十七分,宣传口的走廊安静得反常。林若晴坐在工位上,手指敲着键盘,屏幕是篇刚改完的稿子,标题写着《台风七十二小时:那些被忽略的细节》。

  她点了下鼠标,把附件里的三张图调出来:一张是工地南角堆成小山的沙袋,一张是排水渠设计图,第三张是现场照片和图纸的对比圈红图,标着“非泄洪区为何有应急物资”。

  她嘴角动了动,没笑,点了“提交审核”。

  五分钟后,处长办公室的电话打了过来。

  “小林,你这篇稿子什么意思?”处长声音不高,但字字带刺,“我们是宣传口,不是调查组。你问‘为何流向非风险区’,这是要引导舆论?”

  林若晴靠在椅背上,右手习惯性抬起来捋了下鬓角,腕表摄像头无声启动。

  “处长,我只是记录事实。”她说,“沙袋在那儿,图纸在这儿,市民拍了照,问我能不能报。我总不能说‘不能’吧?再说了,标题写着‘致敬一线人员’,内容全是救援现场,问题就一句,还是开放式提问。”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

  “开放式?你这是往火药桶里扔烟头。”处长压着火,“这篇稿子卡了,等我请示。”

  “行。”林若晴语气平静,“但您得知道,隔壁晚报已经收到同样线索了。他们没我们审核严,明天头条要是出了‘沙袋疑云’,咱们可就成了捂盖子的。”

  电话“啪”地挂了。

  林若晴放下听筒,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三下。三下,是他们约定的“信号已发”。

  她打开邮箱,把稿子另存一份,命名“救援纪实_V2”,加密后存进U盘。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公交卡,背面写着“中山路3号站,北侧灯箱”。

  这是新联络点。

  下午三点,中山路废弃公交站。风卷着落叶打转。顾轩穿着深灰风衣,背靠锈铁柱站着,像等车的路人。

  一辆破旧的三轮摩托“突突”停在路边,司机戴头盔,没下车,只从车窗递出个牛皮纸袋。

  顾轩接过,点头,对方调头就走。

  他拆开,里面是U盘和一张便条,字迹清秀:“稿子被压,但消息已漏。晚报记者下午去了B区工地,估计明早见报。新信箱:灯箱夹层。”

  他把U盘收好,便条塞进嘴里嚼了两下咽下去。

  味道像纸壳。

  他转身要走,眼角忽然扫到站台对面——一个穿蓝马甲的环卫工正低头扫地,但手里扫帚没动,眼睛盯着这边。

  顾轩没停步,继续往前走,拐进小超市买了瓶矿泉水,从后门出去,绕了三条街才回单位。

  他坐在工位上,把U盘插进加密电脑。林若晴传来的稿子他看了一遍,点头。够狠,也够巧。表面是致敬,实则埋了钩子。那句“为何流向非风险区”,听着像疑问,其实是刀。

  他打开内网,查了下“防洪物资调配”流程,发现系统里多了个新备注:“所有对外发布信息,需经分管领导签字确认。”

  动作来了。

  他关掉页面,从抽屉里摸出一张便签,写了几行字:“风眼,别硬冲。放一段‘市民录音’,问‘我们捐的沙袋去哪儿了’,把情绪引到民间。火候到了,自然有人接话。”

  他把纸条拍照,用翻盖机发给周临川:“让铁轨转交。”

  半小时后,手机震了一下。林若晴的朋友圈更新了。

  一条语音,三十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背景是风声和雨声,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带着哭腔:“我儿子在泵站值了一夜,差点淹死……可我们捐的沙袋,为啥堆在没人管的地方?谁来给个说法?”

  底下评论瞬间炸了。

  “我也捐了!沙袋去哪了?”

  “是不是被挪用了?”

  “查查海川建设,那公司早有问题!”

  林若晴没说话,只点了根蜡烛表情。

  热度,起来了。

  顾轩盯着屏幕,手指轻轻敲着桌面。他知道,王金强那边肯定坐不住了。这种事,压得住一时,压不住三天。只要有人开头,后面就是滚雪球。

  他正要关电脑,手机又响了。

  陈岚。

  不是电话,是一条内网消息,走的是政务邮箱加密通道:“审计局新局长明天报到。你之前问的‘土地置换’,有三份补充协议没归档,建议关注流程合规性。”

  顾轩盯着那行字,看了足足十秒。

  她这是在递刀。

  他回了两个字:“收到。”

  然后打开一份新文档,标题写上:“关于B区应急物资流向的几点疑问——供内部参考”。内容没写长篇大论,只列了三条:

  一、沙袋签收时间与预警发布时间不符;

  二、部分物资运往非泄洪区,无调度记录;

  三、资金流向显示,八百七十万经三家公司周转,最终进入恒达地产账户。

  他没提王金强,没提李卫国,更没写刘庆。但每一条,都指向同一个窟窿。

  文档末尾,他加了一句:“建议由审计局新领导牵头复核,避免舆情发酵。”

  然后点了发送,收件人:陈岚。

  他知道她会转给谁。

  傍晚六点,宣传处办公室。

  林若晴正在收拾包,处长又来了电话。

  “稿子……放了吧。”处长语气松了,“但你要加一句‘本报道基于市民提供信息,不代表官方立场’。”

  “可以。”林若晴点头,“但我得加个补充:我们收到了一段市民录音,反映捐赠物资去向不明,已转交相关部门。”

  “你……”处长顿了顿,“行,随你。”

  电话挂了。

  林若晴打开后台,点击“发布”。页面刷新,标题亮了:《台风七十二小时:那些被忽略的细节》。

  阅读量开始跳动。

  50……100……500……2000。

  她靠在椅背上,闭了会儿眼。

  手机震动,一条私信:“灯塔,火点着了。”

  她没回,只把那张写着“中山路3号站”的公交卡,轻轻折了两下,塞进鞋垫夹层。

  与此同时,顾轩站在单位天台,风吹得他眼镜有点滑。他扶了扶,掏出翻盖机,收到周临川的消息:“铁轨确认,B区所有公共摄像头,昨晚升级了AI识别系统。人脸识别已联网,车辆轨迹可回溯七十二小时。”

  他盯着那行字,慢慢把手机放回口袋。

  然后从包里拿出一张新的公交卡,背面写着:“人民路7号站,南侧长椅第三块木板。”

  他把它夹进笔记本,转身下楼。

  走到一楼大厅,迎面碰上陈岚。

  她手里端着保温杯,银匙轻轻搅着,眼神扫过来。

  顾轩点头,没说话。

  陈岚停下,银匙在杯口敲了两下。

  两下。

  意思是:事情压住了,别再追。

  顾轩懂了。

  他摸了摸袖口的檀木珠,低声说:“我从没追过什么,只是觉得,有些问题,总得有人问。”

  陈岚没接话,转身走了。

  顾轩站在原地,看了眼她背影,抬脚往门外走。

  雨又开始下了。

  他没打伞,低着头,走到街角,从垃圾桶底摸出个塑料袋,里面是部旧手机。

  他开机,插卡,打开浏览器,搜索“台风 沙袋 去向”。

  第一条,就是林若晴的稿子。

  阅读量:三万二。

  底下热评第一写着:“我们捐的沙袋,能不能要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