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数据间的几何关系-《零维残响》

  控制台上的数据流缓缓旋转,如同夜空中无声盘旋的星云。苏羽的目光越过那些被军方标记为“安全参数”的曲线,聚焦在GSS-1模型深处那些被刻意忽略的几何结构上。

  这些结构呈现出一种反常的对称性。每一条能量轨迹都与现行聚变技术的标准模型形成镜像关系,仿佛在物理定律的镜面另一侧,存在着一个完全颠倒的能量宇宙。

  他调出三组不同的能量场分布图。第一组显示着标准托卡马克装置的磁场线,那些优雅的螺旋如同被驯服的星河。第二组是GSS-1的初级结构,看似与常规设计无异。但第三组——

  苏羽的呼吸微微停滞。

  当能量达到临界值时,GSS-1内部的几何结构开始发生微妙变形。那些原本平行的场线开始向中心弯曲,形成一个完美的反极性拓扑。这不是设计缺陷,而是深植于数学模型本身的特性。

  “李明,把第七区的传感器数据调出来。”

  技术员迅速执行指令,控制台上浮现出新的数据层。苏羽将两组数据叠加,指尖在虚拟键盘上快速移动。屏幕上开始构建一个三维的能量流模型。

  能量在GSS-1内部遵循着一条奇特的路径。它不像常规聚变反应那样向外扩散,而是沿着一个越来越紧的螺旋向内收缩。这种几何特性与任何已知的能源技术都背道而驰。

  苏羽突然停下动作。

  他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用错误的框架理解这些数据。GSS-1不是能源装置——它的几何结构本质上是一个能量转换器,专门设计用来逆转聚变过程的极性。

  “计算场反转的临界点。”

  系统开始运行模拟。能量流在模型中加速旋转,形成一个越来越亮的白色光点。当初级场强度达到标准聚变堆的97.3%时,整个系统的几何特性发生了突变。

  能量场不是简单地崩溃或失控。它完成了某种完美的翻转。

  苏羽注视着屏幕上那个令人不安的结果。在理论层面,GSS-1确实能够产生能量——但只是在反转发生前的短暂瞬间。随后,整个系统会变成一个巨大的能量吸收器,将周围所有的聚变反应瞬间熄灭。

  这种效应不是局部的。数学模型显示,一旦启动,GSS-1将建立一个不断扩张的反转场,如同在平静湖面投入石子后扩散的涟漪。任何处于这个场范围内的聚变装置都会停止能量输出,转而开始吸收周围的热量和辐射。

  更可怕的是,这种反转是可持续的。GSS-1不需要外部能源来维持这种状态——它从被它关闭的其他反应堆中获取足够的能量来保持自身的反转场稳定。

  苏羽缓缓靠向椅背,手指无意识地擦过控制台边缘。

  熵派知道这个特性吗?如果他们知道,为什么还要推动GSS-1的研发?如果不知道,又是谁在设计阶段就埋下了这样的几何陷阱?

  他调出GSS-1的原始设计文档,追溯这些特殊几何结构的来源。文件显示这些特性被标记为“提高能量效率的创新设计”,由某个已经解散的研究团队在五年前提出。

  太完美了。苏羽想。这些几何特性伪装得如此巧妙,以至于在常规测试中根本不会显露其真实性质。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恰好是军方要求他测试的那些参数范围内——GSS-1才会展现出它的毁灭性潜力。

  实验室的灯光在他脸上投下深浅不一的阴影。窗外的城市依旧灯火通明,那些光亮大多来自传统的聚变能源网络。如果GSS-1被部署,整个能源基础设施将面临系统性崩溃的风险。

  这不是武器,却比任何武器都更危险。它不需要爆炸,不需要攻击——它只需要被启动,就能让现代文明的根基在寂静中瓦解。

  李明从旁边的控制台抬起头,似乎察觉到了苏羽的异常沉默。

  “有什么发现吗?”

  苏羽轻轻摇头,手指迅速切换了屏幕显示。现在控制台上只展示着军方批准的常规数据分析。

  “只是些常规波动。GSS-1的性能参数在预期范围内。”

  技术员点点头,重新投入自己的工作。

  苏羽将真正的分析结果加密保存,同时生成了另一份符合军方期望的虚假报告。他的动作流畅而自然,仿佛已经重复这个过程无数次。

  但在内心深处,某种寒意正在蔓延。

  他刚刚证明了一个理论:GSS-1具备在瞬间瓦解全球能源系统的潜力。而这个世界——包括那些推动这个项目的熵派高层——似乎对此一无所知。

  或者,有些人知道得太清楚了。

  倒计时在控制台角落继续跳动:21:33:07。

  时间在流逝,而真正的危机并非来自逐渐改变的物理常数,而是来自人类自己设计的这个几何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