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暗流汇聚(上)-《知不可忽骤得》

  初夏的京城,梅雨绵绵,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自从成功化解绯闻风波并升任工部侍郎后,苏明远发现自己的处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日傍晚,苏明远刚从工部回到府中,管家就迎上前来,神情略显紧张:老爷,今日有不少人来访,都说是来恭贺您高升的,但...

  但什么?苏明远一边解下官帽一边问道。

  但小的总觉得这些人似乎另有所图,管家压低声音,有几位还特意打听您对朝中某些大臣的看法。

  苏明远心中一动。看来,随着地位的提升,各方势力开始试探他的政治倾向了。在官场上,没有永远的中立,每个人都必须在关键时刻做出选择。

  来到书房,苏明远发现桌上摆着厚厚一摞拜帖,都是今日来访者留下的。他一一翻看,发现来访者的身份颇为复杂:有朝中重臣的幕僚,有各部门的同僚,还有一些他并不熟识的人物。

  正翻看间,刘先生匆匆走了进来:老爷,外面传言很多,您需要知晓一些情况。

  苏明远放下拜帖:什么传言?

  刘先生四下看了看,确认无人,才压低声音:朝中可能要有大的人事变动。传言说,首辅大人年事已高,有意致仕。而几位副相之间,正在暗中较劲,都想接任首辅之位。

  这个消息让苏明远心中震动。首辅是百官之首,其人选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整个朝廷的政治走向。

  有何根据?苏明远谨慎地问道。

  消息来源很多,但都指向一个事实:最近几次朝会上,首辅大人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且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参与具体事务的讨论。刘先生分析道。

  苏明远沉思片刻:如果首辅真的要致仕,那么最有可能接任的是谁?

  目前看来,最有希望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户部尚书王文正,另一个是兵部尚书李德昭。刘先生拿出一张纸,我已经做了详细分析。

  苏明远接过纸张,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两人的基本信息、政治倾向、支持者等等。

  王文正,五十三岁,出身江南世家,为官清廉,主张稳健改革。在朝中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特别是得到了南方官员的大力支持。他的政治理念比较温和,倾向于渐进式的变革。

  李德昭,四十八岁,出身军旅,能征善战,主张强硬政策。在军队中威望很高,也得到了一些主张对外扩张的官员支持。他的政治风格比较激进,倾向于快速的改革。

  这两人的政治理念截然不同,苏明远分析道,如果王文正上台,朝廷政策将更加稳健保守;如果李德昭上台,则可能推行更激进的改革。

  刘先生点头称是:正因如此,朝中各派势力都在暗中选择站队。今天那些来访者,很可能就是来试探您的态度的。

  苏明远心中了然。难怪今天有这么多人来访,原来都是为了这件事。

  目前的形势如何?苏明远继续问道。

  据我了解,王文正的支持者主要是文臣集团,包括翰林院、御史台、以及各部的文官们。他们认为王文正学识渊博,处事稳重,能够维持朝政的稳定。

  李德昭的支持者主要是武将集团,以及一些主张改革的年轻官员。他们认为当前朝廷需要有魄力的领导者,推动更大胆的变革。

  苏明远仔细琢磨着两派的力量对比。从表面上看,王文正的支持者更多,毕竟朝中文官占绝大多数。但李德昭在军队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而且年轻官员的改革热情也是一股重要力量。

  还有第三种可能吗?苏明远问道。

  刘先生想了想:也有人提到了吏部尚书张大人,但他年纪更大,而且一直比较低调,可能性不大。除非前两人相争不下,他才有可能作为折中人选。

  正说着,管家又进来禀报:老爷,户部郎中赵大人求见。

  苏明远心中一动,这个赵大人是王文正的心腹,他这个时候来访,用意不言而喻。

  请他进来。

  不多时,赵郎中走了进来。此人四十来岁,面容精明,是王文正的得力助手。

  苏大人,恭喜高升!赵郎中笑容满面地拱手道。

  赵兄客气了,请坐。苏明远回礼。

  两人分宾主坐定,赵郎中开门见山:苏大人,最近朝中风云变幻,想必您也有所察觉。

  苏明远谨慎地回应:确实有些传言,但下官人微言轻,不敢妄议朝政。

  赵郎中哈哈一笑:苏大人太谦虚了。您现在可是工部侍郎,又是皇上器重的能臣,怎能说人微言轻?

  顿了顿,赵郎中话锋一转:实不相瞒,在下今日来访,是受王尚书所托,想和您探讨一下当前的局势。

  来了!苏明远心中暗道,这就是政治试探的开始。

  王尚书有何见教?苏明远不动声色地问道。

  赵郎中压低声音:苏大人,以您的聪明才智,想必已经看出了当前的形势。朝廷即将面临重要的人事调整,这关系到未来数年的政治走向。

  苏明远点点头,示意他继续。

  王尚书一直很欣赏您的才华和品格,赵郎中继续说道,他认为,当前朝廷需要的是稳健的改革,而不是急躁的冒进。您推行的分级处理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既有创新,又不失稳重。

  这是在拉拢自己啊。苏明远心中了然,但表面上还是保持谦虚:王尚书过奖了,下官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苏大人,实话实说,赵郎中神情变得严肃,如果王尚书能够担任首辅,他承诺会大力支持您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措施。您的分级处理法可以在全朝推广,您在危机应对中的表现也会得到更多的认可。

  这是在开出政治筹码。苏明远心中暗思,王文正这是在承诺,如果自己支持他,就会在他上台后给予更多的政治资源。

  但是,苏明远也知道,任何政治承诺都有风险。如果王文正最终没有成功,自己的站队就会成为政治包袱。

  王尚书的好意下官心领了,苏明远谨慎地回应,但下官初来乍到,对朝中形势还不够了解,需要再观察观察。

  赵郎中见苏明远没有立即表态,也不勉强:这是自然。不过苏大人也要知道,机会稍纵即逝。王尚书不会一直等待,其他人也在积极行动。

  这是在给压力。苏明远心中明白,但还是保持冷静:下官明白赵兄的意思,会认真考虑的。

  送走赵郎中后,苏明远和刘先生继续讨论。

  看来王文正那边已经开始行动了,刘先生分析道,他们开出的条件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苏明远点头:确实,如果王文正成功,我的政治前景会很光明。但问题是,他能成功吗?

  从目前的情况看,王文正的胜算较大,刘先生说道,毕竟文官集团的力量雄厚。但李德昭也不是软柿子,军队的支持不容小觑。

  苏明远沉思片刻: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皇上的态度。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皇上手中,他会倾向于谁?

  这确实是关键问题。皇帝的个人倾向往往决定了高级官员的命运。

  这个很难判断,刘先生摇头,皇上一向深藏不露,很少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过,从最近的一些迹象看,他似乎更倾向于稳健的政策。

  正说着,管家又来报告:老爷,兵部主事钱大人求见。

  苏明远和刘先生对视一眼,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王文正那边刚走,李德昭这边就来了。

  请他进来。

  钱主事是李德昭的心腹,三十多岁,精明干练。他一进来就直奔主题:

  苏大人,在下受李尚书之托,特来拜会。

  苏明远笑着回应:钱兄客气了,不知李尚书有何见教?

  钱主事神情严肃:苏大人,当前朝廷确实需要变革,但不是小修小补的变革,而是大刀阔斧的改革。您在危机应对中展现出的魄力和智慧,正是朝廷需要的品质。

  这是不同的政治理念。苏明远仔细听着。

  李尚书认为,当前朝廷面临的挑战很多:边境不稳、民生艰难、官僚效率低下。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胆识、有魄力的领导者。

  钱主事继续说道:如果李尚书能够担任首辅,他承诺会给予您更大的权力,让您能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您的才华不应该被束缚在现有的框架内。

  这也是在开出筹码,但比王文正的承诺更激进。苏明远心中权衡着两种选择的利弊。

  王文正代表的是稳健路线,风险较小,但成果也可能有限。李德昭代表的是激进路线,可能成果更大,但风险也更高。

  钱兄的话很有道理,苏明远外交性地回应,下官会认真考虑的。

  钱主事见状,也不多说,留下一句话就告辞了:苏大人,时代需要有勇气的人。希望您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天之内,两大派系的人都来了,这让苏明远深深感受到了朝中形势的紧张。

  夜深人静时,苏明远独自坐在书房中思考。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选择,将直接影响他未来的仕途发展。

  支持王文正,意味着选择稳健路线,风险较小,但政治空间可能也有限。

  支持李德昭,意味着选择激进路线,可能获得更大的政治资源,但风险也更高。

  还有第三种选择:保持中立,观望形势变化。但这样做的风险是,无论谁上台,自己都可能被边缘化。

  苏明远望着窗外的夜空,心中涌起复杂的情感。作为一个现代穿越者,他本能地倾向于改革。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又必须考虑现实的得失。

  在这个关键时刻,他需要做出一个既符合自己理念,又能保证自己政治前途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