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立政殿内已是灯火通明。今日是崔皇后正位中宫后,首次正式接受六宫妃嫔晨省的日子。宫人们屏息凝神,动作轻捷地将殿内布置得庄重肃穆,香炉里袅袅升起清雅的梨香。
崔皇后端坐于凤座之上,并未身着繁复沉重的朝服,只一袭绛紫色金银线绣鸾凤呈祥常服,头戴简洁的珠冠,虽减了三分威仪,却更添七分端凝气度。她神色平静,目光澄澈,经过一夜休整,昨日初接凤印时的些许纷扰已沉淀下去,只余下属于皇后的沉稳与从容。
时辰一到,殿外内侍高声唱喏。以苏德妃为首,贤妃、昭仪、婕妤等有品阶的妃嫔,按位份高低,鱼贯而入。衣裙窸窣,环佩轻响,打破了殿内的寂静。
“臣妾等参见皇后娘娘,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众人敛衽行礼,声音整齐划一,姿态恭谨。
“诸位妹妹平身,赐座。”崔皇后声音平和,抬手虚扶。
“谢娘娘。”
众人依序落座,目光或明或暗地落在凤座之上。今日的崔皇后,与昨日觐见时并无二致,但或许是因为心态不同,众妃只觉得她周身那股沉静的气场,愈发显得深不可测。尤其是她眉宇间那份经由风浪淬炼出的淡然与睿智,让人不敢生出丝毫轻视之心。
苏德妃坐在左下首第一位,今日她穿着一身宝蓝色宫装,妆容精致,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率先开口:“皇后娘娘凤体安康?昨日娘娘吩咐六宫各安其位,臣妾等皆谨遵懿旨,不敢有违。只是不知娘娘初掌宫务,可有何需要臣妾等效劳之处?”
她语气恭顺,仿佛昨日调用内侍之事从未发生,又将“初掌宫务” subtly 点出,似有关切,又似提醒。
崔皇后目光淡淡扫过她,唇边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有劳德妃挂心。本宫一切安好。宫务自有章程旧例可循,尚宫局亦能妥善处理,眼下倒无需劳动妹妹们。待日后若有需诸位妹妹协助之处,本宫自会言明。”
她四两拨千斤,既未接苏德妃“效劳”的话茬,也未给她任何插手宫务的由头,只将一切归于“章程旧例”与“尚宫局”,姿态摆得极高,却又合情合理。
苏德妃笑容不变,眼底却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冷意,不再多言。
这时,坐在苏德妃下首的贤妃林氏,一位性子温和、素来不多言语的妃嫔,轻声开口道:“皇后娘娘,近日御花园中几株珍品牡丹开得正好,臣妾想着,是否可设一小宴,请娘娘与诸位姐妹一同赏玩,也算是……恭贺娘娘正位中宫之喜。”她说着,目光带着真诚的期待。
贤妃此言,倒是出于好意,想借此机会缓和气氛,拉近关系。
崔皇后闻言,看向贤妃,目光温和了些许:“贤妃有心了。牡丹盛放,确是美景。只是本宫初立,诸事待理,且陛下近日政务繁忙,此时设宴,恐有扰圣心。赏花之事,待日后闲暇,再议不迟。”
她既肯定了贤妃的好意,又婉拒了提议,理由充分,让人挑不出错处,更显露出她以皇帝和政务为重的识大体。
贤妃连忙点头:“是臣妾考虑不周,娘娘思虑周全。”
接下来,几位低位妃嫔也依次说了些请安问候的寻常话,崔皇后皆温和回应,赏赐了些时新宫花或小玩意儿,态度既不过分亲热,也不显得疏离,分寸拿捏得极好。
整个晨省过程,气氛看似平和,实则暗流潜动。众妃都在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这位新后的行事风格,试图摸清她的脾性与底线。而崔皇后则始终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与威仪,既不让她们感到过于压迫,也绝不容许任何人有逾越之举。
她言谈举止间,对宫规旧例了如指掌,对六宫情况似乎也心中有数,那份从容与笃定,渐渐让一些原本存着观望或别样心思的妃嫔,收敛了气焰。
晨省将毕,崔皇后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最后定格在一直沉默不语的苏德妃身上,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意味:
“六宫和睦,方是陛下之福,社稷之幸。本宫望诸位妹妹,日后能谨守宫规,安分守己,同心同德,共辅圣君。若有那心思不纯、兴风作浪之辈……”她顿了顿,声音微沉,“休怪本宫,不容情面。”
最后四字,她说得清晰而缓慢,如同冰珠落玉盘,敲在每个人的心上。殿内空气瞬间一凝。
苏德妃垂着眼睑,袖中的手微微收紧,脸上笑容依旧,却显得有些僵硬:“娘娘教诲的是,臣妾等定当谨记。”
“如此便好。”崔皇后微微颔首,“今日便到这里,诸位妹妹且回宫歇息吧。”
“臣妾等告退。”
众妃起身,再次行礼,而后依次退出立政殿。
直到殿门合拢,将外界隔绝,崔皇后才几不可闻地舒了一口气,挺直的脊背微微放松下来。这首次正式的六宫晨省,总算有惊无险地度过。她既立了威,也表明了态度,更暗中观察了众人的反应。
她知道,苏德妃绝不会就此罢休,今日的平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间歇。
但她无所畏惧。
她起身,走到那盆罗汉松前,指尖拂过苍劲的松针。
六宫晨省,波澜暗敛。
梅仪自威,凤座初稳。
这母仪天下的路,她才刚刚踏上第一步。
而属于帝后同心的时代,也正随着立政殿每日升起的朝阳,缓缓拉开帷幕。未来的史书上,必将为这位以梅为魄、以才佐君的皇后,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崔皇后端坐于凤座之上,并未身着繁复沉重的朝服,只一袭绛紫色金银线绣鸾凤呈祥常服,头戴简洁的珠冠,虽减了三分威仪,却更添七分端凝气度。她神色平静,目光澄澈,经过一夜休整,昨日初接凤印时的些许纷扰已沉淀下去,只余下属于皇后的沉稳与从容。
时辰一到,殿外内侍高声唱喏。以苏德妃为首,贤妃、昭仪、婕妤等有品阶的妃嫔,按位份高低,鱼贯而入。衣裙窸窣,环佩轻响,打破了殿内的寂静。
“臣妾等参见皇后娘娘,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众人敛衽行礼,声音整齐划一,姿态恭谨。
“诸位妹妹平身,赐座。”崔皇后声音平和,抬手虚扶。
“谢娘娘。”
众人依序落座,目光或明或暗地落在凤座之上。今日的崔皇后,与昨日觐见时并无二致,但或许是因为心态不同,众妃只觉得她周身那股沉静的气场,愈发显得深不可测。尤其是她眉宇间那份经由风浪淬炼出的淡然与睿智,让人不敢生出丝毫轻视之心。
苏德妃坐在左下首第一位,今日她穿着一身宝蓝色宫装,妆容精致,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率先开口:“皇后娘娘凤体安康?昨日娘娘吩咐六宫各安其位,臣妾等皆谨遵懿旨,不敢有违。只是不知娘娘初掌宫务,可有何需要臣妾等效劳之处?”
她语气恭顺,仿佛昨日调用内侍之事从未发生,又将“初掌宫务” subtly 点出,似有关切,又似提醒。
崔皇后目光淡淡扫过她,唇边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有劳德妃挂心。本宫一切安好。宫务自有章程旧例可循,尚宫局亦能妥善处理,眼下倒无需劳动妹妹们。待日后若有需诸位妹妹协助之处,本宫自会言明。”
她四两拨千斤,既未接苏德妃“效劳”的话茬,也未给她任何插手宫务的由头,只将一切归于“章程旧例”与“尚宫局”,姿态摆得极高,却又合情合理。
苏德妃笑容不变,眼底却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冷意,不再多言。
这时,坐在苏德妃下首的贤妃林氏,一位性子温和、素来不多言语的妃嫔,轻声开口道:“皇后娘娘,近日御花园中几株珍品牡丹开得正好,臣妾想着,是否可设一小宴,请娘娘与诸位姐妹一同赏玩,也算是……恭贺娘娘正位中宫之喜。”她说着,目光带着真诚的期待。
贤妃此言,倒是出于好意,想借此机会缓和气氛,拉近关系。
崔皇后闻言,看向贤妃,目光温和了些许:“贤妃有心了。牡丹盛放,确是美景。只是本宫初立,诸事待理,且陛下近日政务繁忙,此时设宴,恐有扰圣心。赏花之事,待日后闲暇,再议不迟。”
她既肯定了贤妃的好意,又婉拒了提议,理由充分,让人挑不出错处,更显露出她以皇帝和政务为重的识大体。
贤妃连忙点头:“是臣妾考虑不周,娘娘思虑周全。”
接下来,几位低位妃嫔也依次说了些请安问候的寻常话,崔皇后皆温和回应,赏赐了些时新宫花或小玩意儿,态度既不过分亲热,也不显得疏离,分寸拿捏得极好。
整个晨省过程,气氛看似平和,实则暗流潜动。众妃都在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这位新后的行事风格,试图摸清她的脾性与底线。而崔皇后则始终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与威仪,既不让她们感到过于压迫,也绝不容许任何人有逾越之举。
她言谈举止间,对宫规旧例了如指掌,对六宫情况似乎也心中有数,那份从容与笃定,渐渐让一些原本存着观望或别样心思的妃嫔,收敛了气焰。
晨省将毕,崔皇后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最后定格在一直沉默不语的苏德妃身上,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意味:
“六宫和睦,方是陛下之福,社稷之幸。本宫望诸位妹妹,日后能谨守宫规,安分守己,同心同德,共辅圣君。若有那心思不纯、兴风作浪之辈……”她顿了顿,声音微沉,“休怪本宫,不容情面。”
最后四字,她说得清晰而缓慢,如同冰珠落玉盘,敲在每个人的心上。殿内空气瞬间一凝。
苏德妃垂着眼睑,袖中的手微微收紧,脸上笑容依旧,却显得有些僵硬:“娘娘教诲的是,臣妾等定当谨记。”
“如此便好。”崔皇后微微颔首,“今日便到这里,诸位妹妹且回宫歇息吧。”
“臣妾等告退。”
众妃起身,再次行礼,而后依次退出立政殿。
直到殿门合拢,将外界隔绝,崔皇后才几不可闻地舒了一口气,挺直的脊背微微放松下来。这首次正式的六宫晨省,总算有惊无险地度过。她既立了威,也表明了态度,更暗中观察了众人的反应。
她知道,苏德妃绝不会就此罢休,今日的平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间歇。
但她无所畏惧。
她起身,走到那盆罗汉松前,指尖拂过苍劲的松针。
六宫晨省,波澜暗敛。
梅仪自威,凤座初稳。
这母仪天下的路,她才刚刚踏上第一步。
而属于帝后同心的时代,也正随着立政殿每日升起的朝阳,缓缓拉开帷幕。未来的史书上,必将为这位以梅为魄、以才佐君的皇后,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