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皇后收紧用度与人事的懿旨,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涟漪迅速扩散至宫廷的每一个角落。尚宫局与内侍省风声鹤唳,往日里那些心照不宣的“惯例”与“人情”骤然收紧,不少倚仗资历或关系的管事、宫人顿感束手束脚,私下里难免怨声载道,而这些怨气,或多或少,最终都指向了立政殿的新主人。
苏德妃更是恼怒异常。她经营多年,在六宫与内侍省中织就的关系网,被崔皇后这几道不温不火的懿旨,不动声色地撕开了数道口子。她虽表面沉寂,暗地里却加紧了活动。
这日,崔皇后正在立政殿翻阅内书房整理出的、关于前朝后宫赏罚旧例的汇编,试图从中梳理出更清晰的治理脉络。张司正面色凝重地前来禀报:
“娘娘,淑兰殿那边传出消息,德妃娘娘……病了。”
“病了?”崔皇后从卷宗中抬起头,目光平静,“可传了太医?”
“传了。太医诊断是‘忧思过度,肝气郁结’,开了疏肝解郁的方子。”张司正顿了顿,低声道,“但德妃娘娘身边的人口风很紧,只说是因思念……因思念先帝,加之近日宫中事务繁杂,心绪不宁所致。”
思念先帝?崔皇后唇角泛起一丝几不可察的冷意。这理由找得倒是冠冕堂皇,既显孝心,又暗指她这位新后“事务繁杂”令其“心绪不宁”。
“既如此,便让德妃好生静养。传本宫懿旨,赏淑兰殿上等血燕窝、野山参,以示抚慰。着太医每日请脉,所需药材,皆由尚宫局优先供给。”崔皇后吩咐道,姿态做得十足。
“是。”张司正应下,却又道,“只是……德妃娘娘这一病,原本由她协理的、关于下月先帝冥诞祭祀的一应准备事宜,便耽搁了下来。内侍省那边请示,此事该当如何处置?”
先帝冥诞祭祀,乃宫中大典,流程繁复,涉及宗庙、礼器、祭文、乐舞等诸多环节,以往多由位份高的妃嫔协理内侍省操办。苏德妃此时称病,将这烫手山芋丢出来,其意不言自明——要么你崔皇后亲自接手,若出了纰漏,便是你无能或不用心;要么你另委他人,但仓促之间,难保不出错,同样可归咎于你调度无方。
崔皇后放下手中卷宗,沉吟片刻。她岂会不知这是苏德妃的试探与刁难?但她若退缩,便是示弱。
“祭祀乃国之大事,不可轻忽。”她缓缓开口,“既然德妃凤体违和,不便操劳,此事便由本宫亲自过问。着内侍省将一应章程、旧例、所需物品清单,即刻呈送立政殿。另,传贤妃、林昭仪前来协理。”
她选择了亲自接手,但并未独揽,而是点了两位素来性子平和、不涉争斗的妃嫔协助,既分了责,也堵住了旁人“独断专行”的非议。
“奴婢遵命。”
内侍省的动作很快,不过半日,厚厚的几大摞关于先帝冥诞祭祀的旧档、章程、物品清单便被送到了立政殿。崔皇后并未急于翻看,而是先命人将卷宗按环节分类摆放整齐。
她首先调阅的是最近三年的祭祀记录,对比其中的流程、用度、人员安排,寻找可能存在的差异与疏漏。果然,在比对祭器清单时,她发现去年记录中,用于供奉的某件前朝古玉璧,在祭祀前后的查验记录上,存在细微的笔误,负责记录的礼官名字也与当年轮值表对不上。
这或许是无关紧要的疏忽,但也可能是有人故意留下的模糊地带。她立刻命张司正暗中查证去年负责此环节的礼官及内侍现状。
随后,她开始核对祭品采买清单。清单项目庞杂,从三牲五谷到时鲜果品,从香烛纸马到锦缎布匹,数目巨大。她看得极其仔细,不放过任何一笔异常开支。当她看到一项关于采购“东海极品珍珠粉十盒,用于调制祭祀面膏”的记录时,眉头微蹙。珍珠粉调制面膏?此说法在前朝旧例中并未见过,且“极品”二字,价值不菲。
她命人调来内帑支出记录与尚宫局的对应备案,发现此项支出仅有内侍省的采购记录,却无尚宫局的核验入库单据,那十盒所谓的“极品珍珠粉”去向成谜。
“查。”崔皇后只对张司正说了一个字,目光锐利。
张司正心领神会,立刻派人暗中追查此项采购的经手内侍、供货商号,以及珍珠粉的真正用途和流向。
就在崔皇后埋首于祭祀筹备,一步步厘清旧例、排查隐患之时,苏德妃“病中”也不忘给她添堵。淑兰殿不时传出消息,德妃娘娘因“思念先帝,悲痛难抑”,夜不能寐,药石罔效,甚至隐约有流言传出,暗指是因新后“更改旧例”、“苛待六宫”,才致德妃忧愤成疾。
这些流言虽未敢明指立政殿,却在宫中悄然传播,试图营造一种新后刻薄、逼病旧妃的舆论氛围。
崔皇后听闻,只是淡淡一笑,并未理会。她深知,此时任何辩解或弹压,都会落入对方圈套。她只是更加勤勉地处理宫务,尤其是祭祀筹备之事,务求每个环节都清晰明了,有据可查。同时,她对淑兰殿的赏赐与关照,依旧按最高规格,让人无可指摘。
数日后,张司正带来了调查结果。那十盒“极品珍珠粉”,经查,并未用于调制什么祭祀面膏,而是被那名经手内侍与宫外商号勾结,以次充好,中饱私囊,部分赃款似乎流向了……浣衣局那个与苏德妃心腹接触过的吴姓老宫人所在的利益网络。而去年祭器记录的笔误,也查实是有人故意为之,意在混淆视听,便于在祭祀环节做些手脚,虽未酿成大祸,但其心可诛。
崔皇后看着手中的调查报告,面色沉静。她并未立刻发作,而是将这些证据一一整理归档。
先帝冥诞祭祀之日,渐行渐近。
立政殿内,灯火常常亮至深夜。崔皇后与贤妃、林昭仪反复核对流程,查验物品,培训执事宫人。她凭借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与在内书房积累的渊博学识,对祭祀礼仪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甚至能指出某些沿袭已久、却与古礼略有出入的环节,其见解之精准,令协理的贤妃与昭仪暗自佩服。
祭祀前一日,一切准备就绪。崔皇后以皇后名义,颁布了关于此次祭祀的最终章程,条分缕析,权责明确,并对几个容易出错的环节做了特别强调和人员安排。章程同时宣布,祭祀之后,将依据旧例与新章,对宫中近年各项用度、人事进行集中核查,以正风气。
这道章程,如同一份无声的战书,既确保了祭祀的顺利进行,也宣告了皇后肃清宫闱的决心,更将可能的阴谋,压制在萌芽状态。
旧例风波,暗藏杀机。
梅魄明断,以正视听。
苏德妃躺在淑兰殿的病榻上,听着心腹宫女禀报立政殿那边井井有条的准备与那道明晃晃的章程,气得胸口发闷,却也无计可施。她发现自己那些惯用的手段,在这位心思缜密、行事有度、更有着帝王毫无保留支持的新后面前,竟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祭祀之日,天朗气清。宗庙之内,礼仪庄严肃穆。崔皇后身着祭服,主持大局,举止合仪,气度雍容,与李恪并肩而立,接受百官宗室朝拜。整个过程,流畅无比,未出丝毫差错。
当祭祀的香烟袅袅升起,崔皇后抬眸,望向湛蓝的天空,目光沉静而悠远。
她知道,这仅仅是她执掌凤印、肃清宫闱的第一步。
脚下的路还很长,但经过此番较量,她的根基已更加稳固,她的梅魄,也在这九重宫阙的淬炼中,愈发晶莹坚韧,足以照亮前路的一切阴霾。
苏德妃更是恼怒异常。她经营多年,在六宫与内侍省中织就的关系网,被崔皇后这几道不温不火的懿旨,不动声色地撕开了数道口子。她虽表面沉寂,暗地里却加紧了活动。
这日,崔皇后正在立政殿翻阅内书房整理出的、关于前朝后宫赏罚旧例的汇编,试图从中梳理出更清晰的治理脉络。张司正面色凝重地前来禀报:
“娘娘,淑兰殿那边传出消息,德妃娘娘……病了。”
“病了?”崔皇后从卷宗中抬起头,目光平静,“可传了太医?”
“传了。太医诊断是‘忧思过度,肝气郁结’,开了疏肝解郁的方子。”张司正顿了顿,低声道,“但德妃娘娘身边的人口风很紧,只说是因思念……因思念先帝,加之近日宫中事务繁杂,心绪不宁所致。”
思念先帝?崔皇后唇角泛起一丝几不可察的冷意。这理由找得倒是冠冕堂皇,既显孝心,又暗指她这位新后“事务繁杂”令其“心绪不宁”。
“既如此,便让德妃好生静养。传本宫懿旨,赏淑兰殿上等血燕窝、野山参,以示抚慰。着太医每日请脉,所需药材,皆由尚宫局优先供给。”崔皇后吩咐道,姿态做得十足。
“是。”张司正应下,却又道,“只是……德妃娘娘这一病,原本由她协理的、关于下月先帝冥诞祭祀的一应准备事宜,便耽搁了下来。内侍省那边请示,此事该当如何处置?”
先帝冥诞祭祀,乃宫中大典,流程繁复,涉及宗庙、礼器、祭文、乐舞等诸多环节,以往多由位份高的妃嫔协理内侍省操办。苏德妃此时称病,将这烫手山芋丢出来,其意不言自明——要么你崔皇后亲自接手,若出了纰漏,便是你无能或不用心;要么你另委他人,但仓促之间,难保不出错,同样可归咎于你调度无方。
崔皇后放下手中卷宗,沉吟片刻。她岂会不知这是苏德妃的试探与刁难?但她若退缩,便是示弱。
“祭祀乃国之大事,不可轻忽。”她缓缓开口,“既然德妃凤体违和,不便操劳,此事便由本宫亲自过问。着内侍省将一应章程、旧例、所需物品清单,即刻呈送立政殿。另,传贤妃、林昭仪前来协理。”
她选择了亲自接手,但并未独揽,而是点了两位素来性子平和、不涉争斗的妃嫔协助,既分了责,也堵住了旁人“独断专行”的非议。
“奴婢遵命。”
内侍省的动作很快,不过半日,厚厚的几大摞关于先帝冥诞祭祀的旧档、章程、物品清单便被送到了立政殿。崔皇后并未急于翻看,而是先命人将卷宗按环节分类摆放整齐。
她首先调阅的是最近三年的祭祀记录,对比其中的流程、用度、人员安排,寻找可能存在的差异与疏漏。果然,在比对祭器清单时,她发现去年记录中,用于供奉的某件前朝古玉璧,在祭祀前后的查验记录上,存在细微的笔误,负责记录的礼官名字也与当年轮值表对不上。
这或许是无关紧要的疏忽,但也可能是有人故意留下的模糊地带。她立刻命张司正暗中查证去年负责此环节的礼官及内侍现状。
随后,她开始核对祭品采买清单。清单项目庞杂,从三牲五谷到时鲜果品,从香烛纸马到锦缎布匹,数目巨大。她看得极其仔细,不放过任何一笔异常开支。当她看到一项关于采购“东海极品珍珠粉十盒,用于调制祭祀面膏”的记录时,眉头微蹙。珍珠粉调制面膏?此说法在前朝旧例中并未见过,且“极品”二字,价值不菲。
她命人调来内帑支出记录与尚宫局的对应备案,发现此项支出仅有内侍省的采购记录,却无尚宫局的核验入库单据,那十盒所谓的“极品珍珠粉”去向成谜。
“查。”崔皇后只对张司正说了一个字,目光锐利。
张司正心领神会,立刻派人暗中追查此项采购的经手内侍、供货商号,以及珍珠粉的真正用途和流向。
就在崔皇后埋首于祭祀筹备,一步步厘清旧例、排查隐患之时,苏德妃“病中”也不忘给她添堵。淑兰殿不时传出消息,德妃娘娘因“思念先帝,悲痛难抑”,夜不能寐,药石罔效,甚至隐约有流言传出,暗指是因新后“更改旧例”、“苛待六宫”,才致德妃忧愤成疾。
这些流言虽未敢明指立政殿,却在宫中悄然传播,试图营造一种新后刻薄、逼病旧妃的舆论氛围。
崔皇后听闻,只是淡淡一笑,并未理会。她深知,此时任何辩解或弹压,都会落入对方圈套。她只是更加勤勉地处理宫务,尤其是祭祀筹备之事,务求每个环节都清晰明了,有据可查。同时,她对淑兰殿的赏赐与关照,依旧按最高规格,让人无可指摘。
数日后,张司正带来了调查结果。那十盒“极品珍珠粉”,经查,并未用于调制什么祭祀面膏,而是被那名经手内侍与宫外商号勾结,以次充好,中饱私囊,部分赃款似乎流向了……浣衣局那个与苏德妃心腹接触过的吴姓老宫人所在的利益网络。而去年祭器记录的笔误,也查实是有人故意为之,意在混淆视听,便于在祭祀环节做些手脚,虽未酿成大祸,但其心可诛。
崔皇后看着手中的调查报告,面色沉静。她并未立刻发作,而是将这些证据一一整理归档。
先帝冥诞祭祀之日,渐行渐近。
立政殿内,灯火常常亮至深夜。崔皇后与贤妃、林昭仪反复核对流程,查验物品,培训执事宫人。她凭借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与在内书房积累的渊博学识,对祭祀礼仪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甚至能指出某些沿袭已久、却与古礼略有出入的环节,其见解之精准,令协理的贤妃与昭仪暗自佩服。
祭祀前一日,一切准备就绪。崔皇后以皇后名义,颁布了关于此次祭祀的最终章程,条分缕析,权责明确,并对几个容易出错的环节做了特别强调和人员安排。章程同时宣布,祭祀之后,将依据旧例与新章,对宫中近年各项用度、人事进行集中核查,以正风气。
这道章程,如同一份无声的战书,既确保了祭祀的顺利进行,也宣告了皇后肃清宫闱的决心,更将可能的阴谋,压制在萌芽状态。
旧例风波,暗藏杀机。
梅魄明断,以正视听。
苏德妃躺在淑兰殿的病榻上,听着心腹宫女禀报立政殿那边井井有条的准备与那道明晃晃的章程,气得胸口发闷,却也无计可施。她发现自己那些惯用的手段,在这位心思缜密、行事有度、更有着帝王毫无保留支持的新后面前,竟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祭祀之日,天朗气清。宗庙之内,礼仪庄严肃穆。崔皇后身着祭服,主持大局,举止合仪,气度雍容,与李恪并肩而立,接受百官宗室朝拜。整个过程,流畅无比,未出丝毫差错。
当祭祀的香烟袅袅升起,崔皇后抬眸,望向湛蓝的天空,目光沉静而悠远。
她知道,这仅仅是她执掌凤印、肃清宫闱的第一步。
脚下的路还很长,但经过此番较量,她的根基已更加稳固,她的梅魄,也在这九重宫阙的淬炼中,愈发晶莹坚韧,足以照亮前路的一切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