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内廷查账,凤隐玄机-《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

  李恪在朝堂之上,借江南水患之机,以“以工代赈”新策与重用李积之举,初步展露了新皇的魄力与手腕。退朝后,立政殿内,帝后二人的对话,则将这场肃清积弊的战役,悄然延伸至九重宫阙的深处。

  得了李恪的允准,崔芷柔并未立刻大张旗鼓。她深知,皇后虽尊,亦需遵循法度,言行举止皆在众人瞩目之下。若兴师动众地核查账目,难免落人口实,引来前朝对“后宫干政”的攻讦。

  她先是依循旧例,以整饬内廷、明晰用度为由,召见了内侍省与尚宫局的几位主要管事。态度温和却自威仪,只道是“先帝大行,新朝伊始,宫中用度当更为谨饬,旧年账目亦需厘清,以备陛下垂询”。理由冠冕堂皇,让人挑不出错处。

  随后,她命人将近年来,尤其是贞观末年以来,涉及江南地区贡赋、宫廷采买(特别是与江南物产相关者)、以及内府专项拨付(如先前用于江南行宫修缮、特定赏赐等)的账册簿录,分批调阅至立政殿的偏殿。

  此举虽也引人注意,但皇后核查内廷用度,名正言顺。外界只当新后严谨,欲树立节俭典范,并未立刻联想到其与江南官场贪腐的关联。

  立政殿偏殿内,烛火常常亮至子夜。崔芷柔并未假手他人,只带着两名绝对可靠、由李恪亲自安排的掌籍宫女,亲自翻阅比对。她摒弃了那些宏大的叙事,将目光聚焦于细微之处。

  她对比同一时期,江南不同州郡进贡的同类锦缎、绸纱的等级与数量,与官方定价和市场时价之间的差异;核查宫廷采买清单中,那些标明“上等”、“特供”的江南特产,其价格是否虚高得离谱;追踪内府拨给江南某处皇家园林的修缮款,最终核销的项目与最初预算是否吻合……

  过程繁琐至极,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细心。但崔芷柔善于从枯燥的数字与文字中寻找规律和破绽。她发现,苏州贡锦的等级评定,近年时有浮动,且总与几位特定织造官的名字相关;杭州进贡的“极品龙井”,其采买价竟高出市面流通顶级茶品数倍,且负责采办的宦官,数次都是同一人;一笔用于润州某处先帝曾短暂驻跸别苑的“日常维护”费,数额不大,却连续数年皆有,且核销凭证模糊……

  这些发现,单看或许只是内廷管理中的些许不谐,但将它们与李恪提到的江南河工款项、与李积正在查访的堤坝偷工减料联系起来,便勾勒出一条若隐若现的利益输送链条——地方官员通过虚报贡品等级、抬高采买价格、虚构宫廷用度项目等方式,将一部分贪墨所得的银钱,以“进贡”、“采买”、“工程款”等名义,合法合规地流入宫廷相关的渠道,一方面可能用于打点京城权贵,另一方面,或许也是为了洗白赃款,甚至可能有一部分,就隐匿在宫廷庞大开支的某个角落里。

  她将这些问题分门别类,以朱笔在另纸上做了详细的摘录与批注,不急于下结论,只呈现疑点。她知道,自己的发现,是拼图的一部分,需要与李积在江南的调查、以及李恪通过其他渠道掌握的情报相互印证。

  这日深夜,李恪处理完政务来到立政殿,见偏殿灯火仍明,便悄然走入。只见崔芷柔伏案于堆积如山的账册之间,侧影在烛光下显得沉静而专注,手边放着已写满娟秀字迹的纸笺。

  他拿起一张,仔细看去,上面罗列着苏州织造近年贡锦等级变化与对应官员、采买价格的对比,条理清晰,疑点突出。

  “辛苦了。”李恪放下纸笺,声音低沉。

  崔芷柔闻声抬头,见是他,微微一笑,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角:“为大家分忧,是臣妾本分。只是些琐碎发现,尚未能窥得全貌。”

  “碎片方能拼出全景。”李恪拿起她标注的关于杭州茶叶采买的记录,眼神微冷,“负责采买的宦官……朕记得,与淑妃宫中有些关联。”

  崔芷柔心头一动,垂眸道:“臣妾只查账目,不及其他。”

  李恪赞赏地看了她一眼,懂得分寸,知进退。“继续查,但有发现,无论巨细,皆报与朕知。”他顿了顿,“宫里……未必干净,你自己多加小心。”

  “臣妾明白。”崔芷柔颔首。她感受到李恪话语中的关切,也明白这查账之举,或许已触动了一些人敏感的神经。

  内廷查账,凤隐玄机。

  皇后之手,于无声处,正悄然拨开笼罩在江南水患之上的重重迷雾。而这场风暴,已不仅仅局限于朝堂与江南,更将这帝国的心脏——宫闱,也席卷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