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省委领导的批示:此文值得全省干部一读!-《官场影帝:我靠演技平步青云》

  从市里回来,陆远就像是得了健忘症。

  他忘了那个去市委大楼的上午,忘了王书记办公室里那盆文竹,更忘了那份耗尽他心血的稿子。

  他重新变回了那个滴水不漏、事无巨细的县委办主任。

  每天准时上下班,审阅文件,安排会议,协调各方。高建功交办的每一件事,他都处理得妥帖周到,仿佛那颗被他亲手送出去的“重磅炸弹”从未存在过。

  可他的心,却像一口深井,表面无波,底下却暗流涌动。

  他不知道王书记那通电话打给了谁,也不知道那份稿子最终会落到哪位大人物的案头。他只知道,自己走了一步险棋,一步足以决定他未来十年、二十年命运的险棋。

  等待,是最熬人的酷刑。

  李卫觉得陆主任最近又恢复了正常,这让他松了一口气,同时也有些失落。

  他那个“情报小组”收集来的关于周县长吃咸豆腐脑的重大发现,还没来得及深入挖掘,陆主任这边就偃旗息鼓了。

  “主任,您看,这是我整理的周县长近一周的活动轨迹。”李卫拿着个小本本,神神秘秘地凑到陆远跟前,“他这周见了三次城建局的马局长,两次国土局的刘局长,我估摸着,肯定还是惦记着新城区那块地,想绕开县委,从下面搞小动作。”

  陆远正批阅着一份关于秋季防火工作的报告,闻言头也没抬。

  “知道了。老李,辛苦了。让你的人注意安全,别被发现了。”

  “主任您放心,我们都是专业的。”李卫拍着胸脯,又压低了声音,“主任,咱……咱是不是先缓一缓?我瞧着周县长那边最近挺老实的,咱们是不是也别逼得太紧?斗争嘛,要讲究策略,一张一弛……”

  陆远停下笔,抬眼看了看李卫。

  他知道李卫是好心,怕自己这个新上任的主任太过激进,跟县长硬碰硬,最后吃了亏。在李卫的世界里,最大的斗争,也就是县委和县政府之间这点事了。

  陆远笑了笑:“老李,你说的对,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得到肯定的李卫,顿时眉开眼笑,心满意足地退了出去。

  陆远看着他的背影,无奈地摇摇头,目光重新落回文件上。

  县长?

  他的目光,早已越过了这座县委大院。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

  一个星期后,安河县风平浪静,什么都没有发生。

  陆远的心,开始往下沉。

  他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那篇文章石沉大海,而他自己,则因为这次越级的“小动作”,被王书记记上一笔,从此打入另册。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希望的时候,风,终于来了。

  风不是从安河县刮起的,而是从省城,以一种雷霆万钧之势,呼啸而下。

  这天下午,一辆挂着省委机关牌照的黑色奥迪,悄无声息地驶入了县委大院。车上下来两个人,穿着笔挺的中山装,神情严肃,径直走进了县委办公楼。

  他们没有惊动任何人,直接敲响了县委书记高建功办公室的门。

  为首的人,向高建功出示了证件,然后递上一个用火漆密封的牛皮纸袋。

  “高书记,这是省委办公厅送来的机要文件,请您亲收。”

  送件人留下文件,没有多说一句话,转身就离开了。

  高建功关上门,看着桌上那个非同寻常的牛皮纸袋,心里一阵犯嘀咕。省委办公厅直接派专人送来的机要文件,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

  他小心翼翼地拆开火漆,从里面抽出一本薄薄的册子。

  册子的封面上,印着一行烫金大字:《南江内参》。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呈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

  高建功的心跳,没来由地加快了几分。他翻开内参,目光立刻被第一篇文章的标题给抓住了。

  《基层之困:悬浮的政策与失声的土地》

  这个标题,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他的心上。

  他扶了扶老花镜,往下看去。

  文章从乡镇财政的困境写起,写到基层干部的责任怪圈,再写到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从他心头剖出来的,那么熟悉,又那么刺痛。

  他越看越心惊,越看后背越是发凉。

  这篇文章的作者,对基层的了解,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里面引用的数据,翔实精准;列举的案例,活生生就像发生在昨天。尤其是写到安河县那三所不通网的小学和某单位申请换电脑的对比时,高建功的双手,已经开始微微颤抖。

  这……这不就是他治下的安河县吗?

  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在剖析全省的基层困境,不如说是在解剖安河县这只麻雀!

  是谁?到底是谁写的?

  他翻到文章末尾,署名只有一个字:远。

  远?

  高建功的脑海里,瞬间闪过一张年轻而沉静的脸。

  他的呼吸,一下子变得急促起来。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他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继续往下看。文章的后半部分,开始提出解决之道。“县级财政统筹”、“正向激励与负面清单”、“三级联动督导反馈机制”……一个个新颖而大胆的构想,逻辑严密,环环相扣,让他这个在县委书记位置上干了多年的“老手”,都看得拍案叫绝。

  这篇文章,有血有肉,有病灶,更有药方!

  高建功一口气读完,整个人都像是虚脱了一般,靠在椅背上,大口地喘着粗气。

  他看着这篇文章,久久无言。

  许久,他才注意到,在文章标题的上方,还有一段手写的批示。那笔迹苍劲有力,铁画银钩,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此文有深度,有锐气,值得全省负责同志一读!”

  批示的末尾,是一个他只在省里的新闻上见过的,如雷贯耳的签名。

  高建功的脑袋“嗡”的一声,像是被炸开了一样。

  他死死地盯着那个签名,又看了看那段批示,再联想到文章的内容和那个“远”字的署名,一个让他自己都感到匪夷所思的念头,疯狂地涌上心头。

  他抓起桌上的红色电话,手指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按下了那个熟悉的内线号码。

  “小陆,你马上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

  陆远走进高建功办公室的时候,发现书记正站在窗边,背对着他。

  屋里的气氛,有些凝重。

  “书记,您找我?”

  高建功缓缓转过身,他的眼神极其复杂,有震惊,有欣赏,有探寻,甚至还有一丝……后怕。

  他没有说话,只是走到办公桌前,将那本《南江内参》推到了陆远面前。

  “看看吧。”

  陆远的心,猛地一跳。

  他走上前,目光落在那本内参上,当他看到那熟悉的标题和那段醒目的批示时,尽管早已在心中预演过无数次,他的心跳,还是不可抑制地加速了。

  “此文有深度,有锐气,值得全省负责同志一读!”

  短短一句话,却字字千钧。

  陆远知道,自己赌赢了。

  “是你写的。”高建功用的不是疑问句,而是肯定句。

  陆远抬起头,迎着高建功那仿佛能洞穿一切的目光,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只是平静地问了一句:“书记,您觉得,写得怎么样?”

  “怎么样?”高建功忽然笑了,他绕过办公桌,走到陆远身边,伸手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小子,你这是想把天捅个窟窿啊!”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激动和感慨。

  “我一直以为,你是一把藏在袖子里的刀,快、准、狠,能帮我解决眼前的麻烦。我现在才发现,我他娘的看走眼了!”

  高建功又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力气大得让陆远都感觉到了疼。

  “你哪里是刀,你他娘的是一枚藏在我口袋里的巡航导弹!不动则已,一动,就直接打到了省委的心脏里!”

  高建功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脸上的神情变幻莫测。

  “我还在琢磨着怎么跟周海山掰手腕,你小子倒好,直接把咱们安河县的桌子,掀到了省委领导的面前!你知不知道,这篇东西一出来,会掀起多大的风浪?”

  “我知道。”陆远的声音依旧平静,“但有些风浪,早晚要来。与其等着它把船打翻,不如我们自己,先把它掀起来。”

  高建功停下脚步,死死地盯着陆远,像是第一天认识他一样。

  眼前的年轻人,冷静得可怕。

  他终于明白,陆远的格局,从来就不在小小的安河县,不在他高建功和周海山的输赢上。

  这个年轻人,从一开始,就想的是改变规则。

  “好!说得好!”高建功一拳砸在桌子上,震得茶杯嗡嗡作响,“我高建功这辈子,没佩服过几个年轻人,你,算一个!”

  他脸上的担忧和后怕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豪情。

  “捅破天,就捅破天!天塌下来,老子陪你一起扛!”

  就在这时,办公桌上另一部黑色的电话,急促地响了起来。

  高建功看了一眼来电显示,神色一正,对陆远做了个噤声的手势,然后接起了电话。

  “喂,张部长,您好。”

  电话那头,是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的声音。

  “建功同志啊,我问你个事。你们县委办公室,是不是有个叫陆远的年轻同志?”

  高建功的心,咯噔一下。

  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站在对面的陆远,握着话筒的手,不自觉地紧了紧。

  该来的,还是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