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春的套房里,空气像是被抽干了,只剩下紫砂壶里“咕嘟”作响的热水声,和老式座钟秒针每一次沉闷的跳动。
陆远那句“虽千万人,吾往矣”,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没有激起惊涛骇浪,却让那潭死水泛起了无法平息的涟漪,一圈圈荡开,撞在每个人的心壁上。
他深深地鞠着躬,身形如同一张拉满的弓,蓄着一股宁折不弯的力道。
站在一旁的省长秘书,几乎能听到自己心脏狂跳的声音。他跟了赵立春这么多年,见过无数在省长面前表忠心的、哭穷的、拍胸脯的,却从未见过一个,敢用如此平静的方式,说出如此决绝的话。
这不是顶撞,这比顶撞更可怕。
这是一种道的对峙。
赵立春没有动,他依旧靠在椅背上,只是端着茶杯的手,停在了半空中。杯中的茶汤已经不再滚烫,一缕残存的热气,在他和陆远之间,扭曲成一道看不见的屏障。
他那双阅人无数的眼睛,此刻正死死地盯着陆远躬下的脊背。
他试图从那道弧线里,读出哪怕一丝一毫的表演、冲动或是算计。
可他什么也读不出来。
那道脊梁,就像是用最坚硬的青石凿出来的,上面刻着两个字:信念。
赵立春忽然觉得有些荒谬。
他纵横官场几十年,早已习惯了用利益、权位、前途去衡量一切,去驱动别人。这套法则,无往不利。他以为陆远也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或许更珍贵,更有潜力,但终究是棋子。棋子,就该服从下棋人的意志。
可现在,这颗棋子自己长出了脚,要走出一条不属于棋盘的路。
客厅里的寂静,漫长得像一个世纪。
秘书的后背已经湿透了。他不敢去看省长的脸,只能低着头,盯着自己那双擦得锃亮的皮鞋,恨不得把自己变成房间里的一件摆设。
终于,赵立春动了。
他将那杯已经微凉的茶,缓缓地放回茶台上,动作很轻,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抬起头来。”他的声音,听不出情绪,平得像一张白纸。
陆远直起身,重新坐回了那张木凳上,腰背依旧挺直。他没有再戴上那副金丝眼镜,那双清澈的眼睛就那么坦然地迎着赵立春的审视,没有闪躲。
赵立春看着他。
看着这个自己一度非常欣赏,甚至准备委以重任的年轻人。他想从这张脸上找到破绽,找到可以攻讦的弱点。
可这张脸太平静了,平静得像暴风雨来临前的海面。
“你说的那些情况,那些家庭,那些孩子……”赵立春的指节,在红木茶台上无意识地敲击着,一下,又一下,像是钟摆,敲打着这凝固的时间,“你以为我不知道吗?”
他的声音里,第一次透出了一丝复杂难明的情绪,像是不甘,又像是疲惫。
“星海市的历任市委书记、市长,每一任上任,都会收到关于星钢污染的举报信,信里的故事,比你说的还要惨。我当年在省里分管工业的时候,也收到过。匿名信,实名信,血书,堆起来有半米高。”
“那你为什么不处理?”陆远问,语气不是质问,只是单纯地寻求一个答案。
“处理?”赵立春像是听到了一个天真的问题,嘴角牵起一抹自嘲的弧度,“怎么处理?关停?让星钢这个年利税几百亿的庞然大物停下来,进行一场耗资几百亿、耗时三五年的环保改造?那几万名工人怎么办?上下游产业链几十万人的饭碗怎么办?全省的工业产值掉下去的窟窿谁来补?到时候,因为失业潮引发的社会动荡,谁来负责?”
“陆远,你是个聪明的年轻人,你懂经济,也懂政治。这笔账,你应该会算。”
“这是一道选择题。”赵立春伸出两根手指,“一边,是几百个,甚至几千个家庭的健康和生命。另一边,是几十万人的生计,和一个省的经济命脉。”
“你告诉我,如果你坐到我的位置上,你怎么选?”
他把这个浸透了鲜血和泪水的难题,又原封不动地抛了回来。
这是一个经典的、也是最残酷的“电车难题”。无论选择哪一条轨道,都会有人牺牲。而当权者要做的,似乎就是选择那个牺牲更少、代价更小的选项。
这是官场里,一种心照不宣的“大局观”。
陆远沉默了。
他没有立刻回答。
他的脑海里,【官场大影帝系统】的面板上,代表精神力的蓝色光条,因为刚才那场高强度的信念对抗,已经消耗了近三分之一。
系统没有给出新的“剧本”或“角色卡”。
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演技”的范畴。
它考验的,是一个人最底层的价值观。
赵立春看着沉默的陆远,眼神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他以为,这个年轻人终究还是要回到现实的逻辑里来。只要他开始计算,开始权衡,那他就还是那个可以被掌控的陆远。
然而,陆远却开口了。
“省长,这不是一道选择题。”
他的声音很轻,却让赵立春的瞳孔微微一缩。
“这不是在两个选项里,选一个代价更小的。因为生命,是不能被当作代价,放在天平上称量的。”
“我们之所以要发展经济,之所以要追求产值,归根结底,不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吗?为了让孩子们能健康地成长,让老人们能安享晚年。如果我们的发展,需要用一部分人的生命作为燃料,那我们发展的初衷,就已经错了。”
“这不是选择题,这是一道必答题。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必须找到一条路,既能保住几十万人的饭碗,又能守护那几百、几千个家庭的生命。”
“技术是可以攻克的,资金是可以筹措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唯一不能被牺牲的,是我们的良知,和我们对人民的承诺。”
陆远说完,端起了面前那杯早已凉透的茶,一饮而尽。
茶汤苦涩,顺着喉咙滑下,像是在饮下那些家庭的苦难。
赵立春彻底愣住了。
他设想过陆远的一百种回答。他可能雄辩滔滔地论证环保与经济可以并行不悖;他也可能慷慨激昂地控诉资本的罪恶;他甚至可能退而求其次,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
但他唯独没有想到,陆远会直接跳出他设定的“选择”框架,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个问题的合理性。
这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近乎天真的理想主义。
可偏偏,这种天真,却带着一种让他无法反驳的、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
因为陆远说的每一个字,都写在党章里,写在宪法里,写在每一位官员入职宣誓的誓词里。
那是他们出发时的初心,却在漫长的旅途中,被太多人遗忘了。
书房里的座钟,当,当,当,敲了十二下。
新的一天,到了。
赵立春长长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那口气里,有愤怒,有无奈,有欣赏,还有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羡慕。
他挥了挥手,声音里带着一种深深的疲惫。
“你走吧。”
他没有再说“撤回议案”,也没有再说“后果自负”。
陆远站起身,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再次向他鞠了一躬,然后转身,走出了这间压抑的套房。
当房门在身后轻轻关上的那一刻,陆远靠在冰冷的墙壁上,才感觉到自己的后心,早已被冷汗浸透。
他刚才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他的真心话。
但同时,他也在进行一场豪赌。他在赌,赵立春的内心深处,还残存着那么一点没有被权力完全磨灭的理想主义火种。
他赌赢了。
或者说,暂时赌赢了。
套房内。
秘书小心翼翼地走上前,低声问:“省长,那……那陆市长那边……”
“由他去。”
赵立春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像是瞬间苍老了十岁。
“那……王振邦董事长那边,需不需要提前打个招呼?”秘书又问。星钢的王振邦,每年春节都会亲自来给省长拜年,两人的私交,远非一般的工作关系。
赵立春的眼睛,猛地睁开,一道寒光闪过。
“多事!”
他冷冷地吐出两个字。
秘书吓得一个哆嗦,再也不敢多言。
赵立春重新拿起那只紫砂壶,给自己倒了一杯茶。他看着杯中澄澈的茶汤,映出自己那张沟壑纵横的脸。
他忽然想起很多年前,自己也曾像陆远一样,为了一个乡镇企业的污染问题,和自己的老领导拍了桌子。
那时候,天很蓝,风很轻,他以为自己能改变世界。
可后来呢?
他慢慢地,也变成了自己当年最讨厌的模样。
“为生民立命……”他喃喃地念着这五个字,嘴角泛起一抹复杂的笑意,“好一个为生民立命……”
他端起茶杯,将那杯苦茶一饮而尽。
然后,他拿起桌上的那部红色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
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
“是我,立春。”赵立春的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沉稳,“明天上午九点,河南厅,省代表团的媒体开放日……嗯,你派两个最得力的记者过来,全程录像,一个字都不要漏。”
他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
“特别是星海市陆远代表的发言。”
陆远那句“虽千万人,吾往矣”,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没有激起惊涛骇浪,却让那潭死水泛起了无法平息的涟漪,一圈圈荡开,撞在每个人的心壁上。
他深深地鞠着躬,身形如同一张拉满的弓,蓄着一股宁折不弯的力道。
站在一旁的省长秘书,几乎能听到自己心脏狂跳的声音。他跟了赵立春这么多年,见过无数在省长面前表忠心的、哭穷的、拍胸脯的,却从未见过一个,敢用如此平静的方式,说出如此决绝的话。
这不是顶撞,这比顶撞更可怕。
这是一种道的对峙。
赵立春没有动,他依旧靠在椅背上,只是端着茶杯的手,停在了半空中。杯中的茶汤已经不再滚烫,一缕残存的热气,在他和陆远之间,扭曲成一道看不见的屏障。
他那双阅人无数的眼睛,此刻正死死地盯着陆远躬下的脊背。
他试图从那道弧线里,读出哪怕一丝一毫的表演、冲动或是算计。
可他什么也读不出来。
那道脊梁,就像是用最坚硬的青石凿出来的,上面刻着两个字:信念。
赵立春忽然觉得有些荒谬。
他纵横官场几十年,早已习惯了用利益、权位、前途去衡量一切,去驱动别人。这套法则,无往不利。他以为陆远也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或许更珍贵,更有潜力,但终究是棋子。棋子,就该服从下棋人的意志。
可现在,这颗棋子自己长出了脚,要走出一条不属于棋盘的路。
客厅里的寂静,漫长得像一个世纪。
秘书的后背已经湿透了。他不敢去看省长的脸,只能低着头,盯着自己那双擦得锃亮的皮鞋,恨不得把自己变成房间里的一件摆设。
终于,赵立春动了。
他将那杯已经微凉的茶,缓缓地放回茶台上,动作很轻,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抬起头来。”他的声音,听不出情绪,平得像一张白纸。
陆远直起身,重新坐回了那张木凳上,腰背依旧挺直。他没有再戴上那副金丝眼镜,那双清澈的眼睛就那么坦然地迎着赵立春的审视,没有闪躲。
赵立春看着他。
看着这个自己一度非常欣赏,甚至准备委以重任的年轻人。他想从这张脸上找到破绽,找到可以攻讦的弱点。
可这张脸太平静了,平静得像暴风雨来临前的海面。
“你说的那些情况,那些家庭,那些孩子……”赵立春的指节,在红木茶台上无意识地敲击着,一下,又一下,像是钟摆,敲打着这凝固的时间,“你以为我不知道吗?”
他的声音里,第一次透出了一丝复杂难明的情绪,像是不甘,又像是疲惫。
“星海市的历任市委书记、市长,每一任上任,都会收到关于星钢污染的举报信,信里的故事,比你说的还要惨。我当年在省里分管工业的时候,也收到过。匿名信,实名信,血书,堆起来有半米高。”
“那你为什么不处理?”陆远问,语气不是质问,只是单纯地寻求一个答案。
“处理?”赵立春像是听到了一个天真的问题,嘴角牵起一抹自嘲的弧度,“怎么处理?关停?让星钢这个年利税几百亿的庞然大物停下来,进行一场耗资几百亿、耗时三五年的环保改造?那几万名工人怎么办?上下游产业链几十万人的饭碗怎么办?全省的工业产值掉下去的窟窿谁来补?到时候,因为失业潮引发的社会动荡,谁来负责?”
“陆远,你是个聪明的年轻人,你懂经济,也懂政治。这笔账,你应该会算。”
“这是一道选择题。”赵立春伸出两根手指,“一边,是几百个,甚至几千个家庭的健康和生命。另一边,是几十万人的生计,和一个省的经济命脉。”
“你告诉我,如果你坐到我的位置上,你怎么选?”
他把这个浸透了鲜血和泪水的难题,又原封不动地抛了回来。
这是一个经典的、也是最残酷的“电车难题”。无论选择哪一条轨道,都会有人牺牲。而当权者要做的,似乎就是选择那个牺牲更少、代价更小的选项。
这是官场里,一种心照不宣的“大局观”。
陆远沉默了。
他没有立刻回答。
他的脑海里,【官场大影帝系统】的面板上,代表精神力的蓝色光条,因为刚才那场高强度的信念对抗,已经消耗了近三分之一。
系统没有给出新的“剧本”或“角色卡”。
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演技”的范畴。
它考验的,是一个人最底层的价值观。
赵立春看着沉默的陆远,眼神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他以为,这个年轻人终究还是要回到现实的逻辑里来。只要他开始计算,开始权衡,那他就还是那个可以被掌控的陆远。
然而,陆远却开口了。
“省长,这不是一道选择题。”
他的声音很轻,却让赵立春的瞳孔微微一缩。
“这不是在两个选项里,选一个代价更小的。因为生命,是不能被当作代价,放在天平上称量的。”
“我们之所以要发展经济,之所以要追求产值,归根结底,不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吗?为了让孩子们能健康地成长,让老人们能安享晚年。如果我们的发展,需要用一部分人的生命作为燃料,那我们发展的初衷,就已经错了。”
“这不是选择题,这是一道必答题。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必须找到一条路,既能保住几十万人的饭碗,又能守护那几百、几千个家庭的生命。”
“技术是可以攻克的,资金是可以筹措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唯一不能被牺牲的,是我们的良知,和我们对人民的承诺。”
陆远说完,端起了面前那杯早已凉透的茶,一饮而尽。
茶汤苦涩,顺着喉咙滑下,像是在饮下那些家庭的苦难。
赵立春彻底愣住了。
他设想过陆远的一百种回答。他可能雄辩滔滔地论证环保与经济可以并行不悖;他也可能慷慨激昂地控诉资本的罪恶;他甚至可能退而求其次,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
但他唯独没有想到,陆远会直接跳出他设定的“选择”框架,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个问题的合理性。
这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近乎天真的理想主义。
可偏偏,这种天真,却带着一种让他无法反驳的、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
因为陆远说的每一个字,都写在党章里,写在宪法里,写在每一位官员入职宣誓的誓词里。
那是他们出发时的初心,却在漫长的旅途中,被太多人遗忘了。
书房里的座钟,当,当,当,敲了十二下。
新的一天,到了。
赵立春长长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那口气里,有愤怒,有无奈,有欣赏,还有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羡慕。
他挥了挥手,声音里带着一种深深的疲惫。
“你走吧。”
他没有再说“撤回议案”,也没有再说“后果自负”。
陆远站起身,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再次向他鞠了一躬,然后转身,走出了这间压抑的套房。
当房门在身后轻轻关上的那一刻,陆远靠在冰冷的墙壁上,才感觉到自己的后心,早已被冷汗浸透。
他刚才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他的真心话。
但同时,他也在进行一场豪赌。他在赌,赵立春的内心深处,还残存着那么一点没有被权力完全磨灭的理想主义火种。
他赌赢了。
或者说,暂时赌赢了。
套房内。
秘书小心翼翼地走上前,低声问:“省长,那……那陆市长那边……”
“由他去。”
赵立春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像是瞬间苍老了十岁。
“那……王振邦董事长那边,需不需要提前打个招呼?”秘书又问。星钢的王振邦,每年春节都会亲自来给省长拜年,两人的私交,远非一般的工作关系。
赵立春的眼睛,猛地睁开,一道寒光闪过。
“多事!”
他冷冷地吐出两个字。
秘书吓得一个哆嗦,再也不敢多言。
赵立春重新拿起那只紫砂壶,给自己倒了一杯茶。他看着杯中澄澈的茶汤,映出自己那张沟壑纵横的脸。
他忽然想起很多年前,自己也曾像陆远一样,为了一个乡镇企业的污染问题,和自己的老领导拍了桌子。
那时候,天很蓝,风很轻,他以为自己能改变世界。
可后来呢?
他慢慢地,也变成了自己当年最讨厌的模样。
“为生民立命……”他喃喃地念着这五个字,嘴角泛起一抹复杂的笑意,“好一个为生民立命……”
他端起茶杯,将那杯苦茶一饮而尽。
然后,他拿起桌上的那部红色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
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
“是我,立春。”赵立春的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沉稳,“明天上午九点,河南厅,省代表团的媒体开放日……嗯,你派两个最得力的记者过来,全程录像,一个字都不要漏。”
他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
“特别是星海市陆远代表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