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条大政方针将利用雕版印刷术拓印千份后,迅速传遍各地。
晚上,丞相诸葛亮又来到刘禅寝宫中,和刘禅辩论起来:
“昔闻治大国如烹小鲜,陛下用力过猛或适得其反。”
“非常之期,当用非常之策!”
“陛下曾闻王莽之新朝,土地国有之弊端乎?改革过力,既得利益者必将反扑…”
“朕当然听闻王莽之败;然朕并非王莽,王莽也非朕也!此十条皆利国利民。实行五年,汉将小治;十年即可不战而令魏、吴两国来降也。”
“今,陛下依靠各州士族共治天下;如科举一开,官考一核,士大夫皆背离陛下也…”
“相父勿虑,今天下之人识字率仅一成,能粗通文墨者又一成;这一厘人八成皆士大夫子弟也。官考乃核十六岁以上,二十岁以下人员;二十岁以下者少之又少也…每年各地开科取士仅百人;而国家历年亟需逾三千人(包括吏);不足为虑也!
况者,诸此十策,其中六七条皆为旧政律重提也…今开科举,让士大夫皆有事可做,官员素质亦可保障…何况先皇织席贩履,羽、飞两位将军,先前皆看家护院、屠猪贩狗之辈,亦可成就一番事业,此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开科取士其细则还有劳丞相尽早制定。”
“陛下圣明!孔明弗如也…”
“不过相父,朕有一事不明,还望告知。”
“愿闻其详。”
“昔周武王伐纣,秦赢政灭六国一统寰宇,皆耗时不过数岁;今先皇勇略过人,更兼相父尽心辅佐,耗时十余载,仅拓凉、雍二州,何也?”
“纣王无道,以致人神共愤,国之混乱不堪,武王伐之,乃替天行道也;赢政灭六国则为奋六世之余烈哉!遥想当年,羽新亡荆州时,汉乃三国最弱之国,其势不过两分,吴为三分,魏五分。
孙权、曹丕皆当世明君也,更兼陆逊、司马懿、曹真、朱然、张合、程普等谋臣猛将辅之;汉以区区二分之势,一统宇内,何其难哉?若非先帝圣明,陛下器具设计之巧,现岂能收西京而逐孙权(于荆州)?愿陛下当持续勤勉之,则一统天下之期,不远矣!”
“丞相智慧过人,朕信服,请受朕一拜!”刘禅双手作揖,毕恭毕敬地给诸葛亮一拜。孔明惶恐急忙上前搀扶刘禅。
二十余日后,成都大殿内朝会:快马来报,诸多将领联名上书,认为陛下颁布的第五条不妥。
“有何不妥?与朕观之!”
只见竹卷联名议上写着:“众将百拜陛下,陛下新政十条,其意皆在富国强兵,然作战时,如若将卒吃食不分,众将皆为不可。其一:虽有同甘共苦之意,然将领力气大,饭量亦大;昔闻战国廉颇年逾七旬,仍能食肉一斤,饭十斤,何况今乎?行伍作战,非比寻常,众将食不果腹,焉能取胜?愿陛下体恤众将,明察……”
署名处赫然写着:赵云、魏延、马岱、王平、姜维……
联名议通过宣政官诵读后,百官议论纷纷。
“诸位爱卿,有何高见?”
“当及时废止之……”尚书令李严叩拜说道。
“陛下不可!可修为:作战时,将士同饮共食,将领可酌粮食存储量多寡,自行定夺饭量,众将领无论大小,一日之餐皆不可食肉逾过三斤”丞相诸葛亮说道。
其他官员面面相觑,皆认为可……
“陛下,朝令夕改,恐招国人耻笑……”尚书邓芝谏之。
“朕闻过而改之,善莫大焉,此十条政令皆应先与百官探讨,次试点施行;尔后再行全国推广之事;乃朕操之过急,朕之过也!”
“吾皇圣明!”朝堂群臣高呼……
却说东吴这边,既打不过魏,也伐不了汉,吴帝孙权甚为郁闷,苦于开疆拓土的困局。一日,外国商人觐见,送上玻璃器皿十件、非洲象牙数对(比东吴所产象牙大一倍有余),以及金币数百枚等众多奇珍异宝。孙权欢喜异常。只见这个外国使者金发碧眼(与自己颇为相似),便问是从何国而来?
(玻璃的制造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而到了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玻璃制造业已经达到了巅峰。中国最早的玻璃出现在西周早期,人们在青铜冶炼过程中发现了琉璃的炼制技术。早期的中国玻璃铅钡含量高,被称为铅钡玻璃,其特点是烧成温度低,色泽浑浊且易碎。然而,这件玻璃瓶却是西方钠钙玻璃,这种玻璃的特点是耐高温且透明度高。)
在翻译的协助下。
外国商人单膝跪地曰:“小人名秦论,是从西方的大秦(罗马帝国)而来,先是坐船到达西亚,然后跟着商队来到波斯湾乘坐商船到天竺,在此中转,后又乘坐商船到达广州,又历时一个月才到这里。”
孙权:“大秦离此多远?汝从故土而来需用时多久?”
外国商人秦论说:“大秦距此水路三万多里远,如若从西域敦煌走旱路仍需万余里。我此次海陆并用,整整花费了三年时间才到达贵国(当然中间有停留)。”
听到这里,孙权更加好奇。
孙权:“汝观之,大秦与东吴孰强孰弱?”
大秦商人秦论:“各有千秋,然大秦国力最强盛时或只有五十多年前的贵国相媲美。”
孙权脑子一转,五十多年前?先祖孙坚还没成年,哪来的吴国……莫非是前朝汉廷?
又问:“大秦人口、疆域如何?”
秦论:“大秦其地纵横万里,然地中有一大海,纵横亦数千里也,民五百万,奴隶千万,步兵数十万,骑兵数万,水军亦数万,此外,城池400余座,辖数十小国,城墙以石砌,驿站遍布,景象辉煌,货币以金银为主……”
张昭听之,便对孙权说道:“一夷国客商尔,夸夸其谈,不足为信……”
孙权摆了摆手,道:“《后汉书》确有其录,原疑有假,今问之,印之无疑也……”
该商人对东吴丹阳太守诸葛恪讨伐东南山越,俘虏了很多“黝歙短人”(即肤色黝黑、身材矮小的山越人)很感兴趣,说大秦物产没有如此矮人,孙权大方赐予其男女奴隶各十位,成为其奴仆。
乃奉大秦客商为上宾,大摆筵席,席间交谈甚欢亦不在话下。
孙权回到寝宫,白天与大秦客商的交流中受到了启发,如果任由魏蜀两国发展的话,而吴国实力不能显着增加的话就会被率先灭亡,不如派遣庞大舰队开拓海外基地,寻求生机。
说干就干,七日后东吴大殿内,孙权命将军卫温为总指挥,诸葛直为副指挥率万人探寻夷州。
孙权:“千百年来,会稽、章安两地渔民世代相传距岸300里处有一众小岛屿,距岸800里处有一大岛,如胶州般大小,今吴国国力不如魏蜀,还望卿等替朕寻来。”
大都督陆逊谏曰:“跨海远征扰民伤财,将士或多水土不服,不智也,益不抵损耗也,愿陛下收回成命!”
众将也附议:“从长江调走这支庞大舰队,万一曹魏、蜀汉入侵,长江中下游将或不可保!”
孙权:“朕意已决,今魏蜀两国国力日盛,今不思图改革进取,纵有三江五湖之险,亦危险日增已!或二三十年后被灭亦不是耸人听闻!”
命令卫温、诸葛直准备二十日后,从章安港出发!
黄龙二年元月,(230年),江水夹杂着淡淡的腥味,翻滚的波涛拍打着船身,孙权在港口高台为卫温、诸葛直饯行,并秘授任务:
“首要任务乃开疆拓土!如实有困难,则可掠其岛民而返!如能寻得长生不老药更好……”
卫温、诸葛直:“当不负皇恩!”
当舰队驶离建业港,孙权望着浩浩荡荡的船队百帆而去时,油然为自己的战略眼光之高而暗自窃喜。
临江持剑赋诗一首:
《临江赋征夷洲》
长风万里卷云旗,碧波千顷开帝畿。
楼船破浪如龙跃,吴钩映日作虹霓。
蓬莱烟霞今在掌,琉球草木尽低眉。
男儿当掳三岛壮,不教胡马窥秣陵。
徐福旧事成笑谈,吾辈新征镇海夷。
铁锁横江星作链,火鹞冲天雷为骑。
若得鲲鹏双垂翼,直取扶桑种吴稷。
他日功成饮马处,赤壁残阳化朝曦。
这支庞大的舰队沿大陆海岸线一直向东南航行,十九日后到达章安港(今浙江台州市),舰队指挥官卫温在当地寻觅声称去过有夷州等岛屿又经验的老渔民数位,给予每人5贯铜钱让其上船充当舰队向导。舰队士卒补给好淡水、新鲜瓜果蔬菜、稻谷药物后,毅然驶离海岸线,继续向东南深海行驶。
舰队水手不时在甲板上看见蔚蓝的海面上,嬉戏打闹的海豚群,这些海豚群小的或十数为一群,大的群落有几十头至上百头,它们围绕在舰队附近,若即若离,诸葛直很感兴趣,抛下了好几条咸鱼给它们享用,成群的海鸥翱翔在天际上,试图分一杯羹,这些海豚好像很聪明,竟然吃到鱼后越出水面表示感谢……在渔民的指引下,舰队又经过八九日的航行,终于在桅杆上负责了望的人员瞧见夷州了!
随着船队慢慢靠岸航行,众人都惊呆了,没想到碧波中竟然有此岛屿:
只见该块大陆郁郁葱葱,椰子、槟榔树与野芭蕉树极多,森林间缓缓流出的清净小溪,空气中弥漫着原始森林特有的香味和海潮味混合的气息,灿烂的阳光,苍翠的树叶,累累的果实,寒冬的息一点一点地在这消耗殆尽。
士兵们大喜,都想早点下船登岸,一探究竟。
将军卫温拔出宝剑,大声训斥道:“众将士且听将令,稍安勿躁,违令者斩!”
宝剑折射着阳光,露出耀眼光芒,众人皆停止鼓噪,安静等待。
舰队沿着海岸线继续航行了大约一刻钟,卫温、诸葛直与老渔民商讨后决定在一处背靠大山的天然海港处落锚降帆。
卫温又向众人宣布道:“今吾带甲士万人,现分为两部,一部七千人驻扎于海岸内一里处安营扎寨,其余一部则留守于楼船之上互为掎角之势。”
老渔民又述说道:“该岛屿看似宁静,实则暗藏杀机,越深入内陆,危险愈高,一则,当地土着人或与闽越山越人同源,英勇善战,悍不畏死;二则,毒蛇猛兽太多,瘴气弥漫……”
众人听后甚是紧张。
数千甲士在卫温的率领下纷纷攀着绳网下船,在离岸一里处伐木安营扎寨。果真看似平静而美丽的森林实则毒虫众多,伐木扎营的士兵被毒虫叮咬到,若不及时治疗,半刻钟后伤口就会肿大通红数倍。
晚上,众将士只能点燃篝火,在噼里啪啦的篝火里焚烧着艾草,暂时用艾草的香气驱散趁夜幕来袭的蚊虫,士兵们安稳的在夷州度过第一个夜晚。
经过士兵与工匠三天不畏艰苦的搭建,十数个大小营盘已经扎好。
卫温、诸葛直、沈莹与数位校尉在营中大帐内相互磋商,众将领皆认为,今虽抵达夷州,然此地甚是荒凉,与闽越、交州一带植被、地貌甚为相似。如若此次无功而返,必遭陛下训斥。为今之计乃众将各率一部,伐木焚林开道深入内陆,一探金银,二探其民。
遂把七千甲士又分作三部,除一千人留守营盘外,卫温、诸葛直、沈莹各率领两千人一路,共分三路向夷州内陆探索。
晨雾未散时,三路吴军已分头没入丛林。北路卫温手持青铜斧劈开藤蔓,忽见树皮上刻着人面鱼纹——与章安渔民所述的“岛灵图腾”如出一辙。当他凑近细看,树纹竟渗出暗红汁液,腥气扑鼻。
诸葛直亲率的南路精锐,在第三日傍晚遭遇土人聚落。但见槟榔树林间悬着百余竹楼,以荆条编织的藩篱上挂满兽骨。最年长的妇人额刺三目纹,颈悬野猪獠牙,正用骨针在少女耳垂穿孔。随军通译惊道:“此乃所载‘弥麟’之俗!”
当夜,吴军目睹奇异婚仪:新郎以黑曜石凿落门齿为聘,背负竹篓入住女家竹楼。篓中除粟米、兽皮外,竟有战国刀币三枚——问之如何得来,主人却亦不知晓。
沈莹中路军循鼓声找到山涧祭坛。百丈峭壁布满赭石绘就的壁画:持弓者追逐鹿群,断首者血流成河。最骇人是中央的连环画——戴羽冠的土人将头颅垒成塔状,塔顶插着刻有篆文的青铜箭镞。
“此物当是闽越王无诸东征所遗!”沈莹摩挲着箭镞上的海藻痕。
后几日,中路军队误入火山谷地,发现惊世奇观:温泉畔的梯田栽种着五色稻谷,巨型蕨类植物间奔跑着猛兽豹子(云豹)。土人用鲸骨犁地,以贝刀收割,所获稻穗竟有九穗之奇。
更令人震惊的是谷中神庙——藤蔓缠绕的祭台上供奉着神农木雕,供品中除鹿脯、蕉叶外,还有人类颅骨!
此岛绝非化外之地!沈莹颤抖着捧起一柄镶玉骨耜,柄端阴刻小篆:元封元年,东越杀繇王,天子使横海将军韩说浮海击之。史书记载的那场战役,原来早将中原文明的火种播撒至此。
九月望日,中军大帐沈莹将各路军情汇总成《临海水土志内容》,竹简上密密麻麻记载:
“夷州在临海(郡)东南,去郡两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北夷各号为王,分画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藩障。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妇,男女卧息共一大床……
弥麟氏族共三十八部,以蛇、鹿、鹰为图腾
耕作用鲸骨耒耜,渔猎造独木舟,冶炼术疑似承袭闽越……”
然而三路大军爬山涉水,始终未能探到金银铜铁等贵金属矿产,士兵多水土不服,艾草等药材急剧减少,离奇患病死去,士兵与土着人言语不通,风俗各异,导致与岛上各部落冲突加剧。一年间,士卒竟伤、病、死十有八九,从章安港带出来了渔民五人也仅剩一人,230年冬,卫温、诸葛直、沈莹三人商议后,痛苦决定,携带数千土着人战俘返回东吴。
黄龙三年(231年)二月,临海郡章安港笼罩在阴郁的冷雨中。卫温的旗舰伏波号桅杆折断,船身布满藤壶与凿船贝,如同从幽冥归来的鬼船。当士卒抬下最后一口木箱时,孙权抓起箱中发霉的珍珠,狠狠掷向卫温、诸葛直额角:“万人出海,生还者不足两千!这就是卿等给朕的夷州珍宝?”
又十数天……
建业宫中,太医令捧着《疫病录》战栗奏报:“归航士卒多患海毒症,皮肤溃烂如鱼鳞,此症恐会蔓延...”话音未落,孙权已拔宝剑斩断案角:“糜费六十万斛粮草,十万贯钱币,八千甲士,就换来这些毒珠?数千夷人?”
张昭拄杖出列:“陛下,卫、诸葛将军虽有过,然夷州地理、民俗已探明...”他展开沈莹连夜誊写的《临海水土记》,却被孙权一把扫落。竹卷坠地,露出“土人断发文身,或与闽越同俗”的字样,恰似对江东先祖的嘲讽。
“好个或与闽越同俗!”孙权双目赤红,“当年山越作乱,朕亲征丹阳三年方平。如今尔等丧师近万,是要给蛮夷送刀剑吗?”阶下群臣垂首,唯有沈莹伏地拾取竹简。
“违诏行事,劳而无功,士兵十不存一,收监卫、诸葛两位将领入狱……”
三月初,建业西市积雪皑皑。卫温、诸葛直望着刑台上的青铜钺,卫温突然对监斩官全综笑道:“请转告陛下,夷州密林中有越王无诸的铜戈,那上面刻着——永镇东海。”言罢引颈就刃,血溅三尺外的《夷州物产图》。
238年,《临海水土异物志》终成。沈莹在序言中如实记载:“黄龙初,天子遣卫温、诸葛直求夷州,得夷人数千而还。次年温、直坐无功,诛。”书中详述夷州“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却删去了所有关于战国刀币、越王兵器的记载。
某日,张昭之孙张震发现书稿夹页的密语:“夷州东南三千里,有岛出朱砂。”他欲追问,却见沈莹将原稿投入火盆:“东吴再也经不起第二场海殇了。”灰烬飘散处,道尽根本原因——受困于时代生产力水平,大航海时代终未提前到来。(此为后话)
晚上,丞相诸葛亮又来到刘禅寝宫中,和刘禅辩论起来:
“昔闻治大国如烹小鲜,陛下用力过猛或适得其反。”
“非常之期,当用非常之策!”
“陛下曾闻王莽之新朝,土地国有之弊端乎?改革过力,既得利益者必将反扑…”
“朕当然听闻王莽之败;然朕并非王莽,王莽也非朕也!此十条皆利国利民。实行五年,汉将小治;十年即可不战而令魏、吴两国来降也。”
“今,陛下依靠各州士族共治天下;如科举一开,官考一核,士大夫皆背离陛下也…”
“相父勿虑,今天下之人识字率仅一成,能粗通文墨者又一成;这一厘人八成皆士大夫子弟也。官考乃核十六岁以上,二十岁以下人员;二十岁以下者少之又少也…每年各地开科取士仅百人;而国家历年亟需逾三千人(包括吏);不足为虑也!
况者,诸此十策,其中六七条皆为旧政律重提也…今开科举,让士大夫皆有事可做,官员素质亦可保障…何况先皇织席贩履,羽、飞两位将军,先前皆看家护院、屠猪贩狗之辈,亦可成就一番事业,此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开科取士其细则还有劳丞相尽早制定。”
“陛下圣明!孔明弗如也…”
“不过相父,朕有一事不明,还望告知。”
“愿闻其详。”
“昔周武王伐纣,秦赢政灭六国一统寰宇,皆耗时不过数岁;今先皇勇略过人,更兼相父尽心辅佐,耗时十余载,仅拓凉、雍二州,何也?”
“纣王无道,以致人神共愤,国之混乱不堪,武王伐之,乃替天行道也;赢政灭六国则为奋六世之余烈哉!遥想当年,羽新亡荆州时,汉乃三国最弱之国,其势不过两分,吴为三分,魏五分。
孙权、曹丕皆当世明君也,更兼陆逊、司马懿、曹真、朱然、张合、程普等谋臣猛将辅之;汉以区区二分之势,一统宇内,何其难哉?若非先帝圣明,陛下器具设计之巧,现岂能收西京而逐孙权(于荆州)?愿陛下当持续勤勉之,则一统天下之期,不远矣!”
“丞相智慧过人,朕信服,请受朕一拜!”刘禅双手作揖,毕恭毕敬地给诸葛亮一拜。孔明惶恐急忙上前搀扶刘禅。
二十余日后,成都大殿内朝会:快马来报,诸多将领联名上书,认为陛下颁布的第五条不妥。
“有何不妥?与朕观之!”
只见竹卷联名议上写着:“众将百拜陛下,陛下新政十条,其意皆在富国强兵,然作战时,如若将卒吃食不分,众将皆为不可。其一:虽有同甘共苦之意,然将领力气大,饭量亦大;昔闻战国廉颇年逾七旬,仍能食肉一斤,饭十斤,何况今乎?行伍作战,非比寻常,众将食不果腹,焉能取胜?愿陛下体恤众将,明察……”
署名处赫然写着:赵云、魏延、马岱、王平、姜维……
联名议通过宣政官诵读后,百官议论纷纷。
“诸位爱卿,有何高见?”
“当及时废止之……”尚书令李严叩拜说道。
“陛下不可!可修为:作战时,将士同饮共食,将领可酌粮食存储量多寡,自行定夺饭量,众将领无论大小,一日之餐皆不可食肉逾过三斤”丞相诸葛亮说道。
其他官员面面相觑,皆认为可……
“陛下,朝令夕改,恐招国人耻笑……”尚书邓芝谏之。
“朕闻过而改之,善莫大焉,此十条政令皆应先与百官探讨,次试点施行;尔后再行全国推广之事;乃朕操之过急,朕之过也!”
“吾皇圣明!”朝堂群臣高呼……
却说东吴这边,既打不过魏,也伐不了汉,吴帝孙权甚为郁闷,苦于开疆拓土的困局。一日,外国商人觐见,送上玻璃器皿十件、非洲象牙数对(比东吴所产象牙大一倍有余),以及金币数百枚等众多奇珍异宝。孙权欢喜异常。只见这个外国使者金发碧眼(与自己颇为相似),便问是从何国而来?
(玻璃的制造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而到了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玻璃制造业已经达到了巅峰。中国最早的玻璃出现在西周早期,人们在青铜冶炼过程中发现了琉璃的炼制技术。早期的中国玻璃铅钡含量高,被称为铅钡玻璃,其特点是烧成温度低,色泽浑浊且易碎。然而,这件玻璃瓶却是西方钠钙玻璃,这种玻璃的特点是耐高温且透明度高。)
在翻译的协助下。
外国商人单膝跪地曰:“小人名秦论,是从西方的大秦(罗马帝国)而来,先是坐船到达西亚,然后跟着商队来到波斯湾乘坐商船到天竺,在此中转,后又乘坐商船到达广州,又历时一个月才到这里。”
孙权:“大秦离此多远?汝从故土而来需用时多久?”
外国商人秦论说:“大秦距此水路三万多里远,如若从西域敦煌走旱路仍需万余里。我此次海陆并用,整整花费了三年时间才到达贵国(当然中间有停留)。”
听到这里,孙权更加好奇。
孙权:“汝观之,大秦与东吴孰强孰弱?”
大秦商人秦论:“各有千秋,然大秦国力最强盛时或只有五十多年前的贵国相媲美。”
孙权脑子一转,五十多年前?先祖孙坚还没成年,哪来的吴国……莫非是前朝汉廷?
又问:“大秦人口、疆域如何?”
秦论:“大秦其地纵横万里,然地中有一大海,纵横亦数千里也,民五百万,奴隶千万,步兵数十万,骑兵数万,水军亦数万,此外,城池400余座,辖数十小国,城墙以石砌,驿站遍布,景象辉煌,货币以金银为主……”
张昭听之,便对孙权说道:“一夷国客商尔,夸夸其谈,不足为信……”
孙权摆了摆手,道:“《后汉书》确有其录,原疑有假,今问之,印之无疑也……”
该商人对东吴丹阳太守诸葛恪讨伐东南山越,俘虏了很多“黝歙短人”(即肤色黝黑、身材矮小的山越人)很感兴趣,说大秦物产没有如此矮人,孙权大方赐予其男女奴隶各十位,成为其奴仆。
乃奉大秦客商为上宾,大摆筵席,席间交谈甚欢亦不在话下。
孙权回到寝宫,白天与大秦客商的交流中受到了启发,如果任由魏蜀两国发展的话,而吴国实力不能显着增加的话就会被率先灭亡,不如派遣庞大舰队开拓海外基地,寻求生机。
说干就干,七日后东吴大殿内,孙权命将军卫温为总指挥,诸葛直为副指挥率万人探寻夷州。
孙权:“千百年来,会稽、章安两地渔民世代相传距岸300里处有一众小岛屿,距岸800里处有一大岛,如胶州般大小,今吴国国力不如魏蜀,还望卿等替朕寻来。”
大都督陆逊谏曰:“跨海远征扰民伤财,将士或多水土不服,不智也,益不抵损耗也,愿陛下收回成命!”
众将也附议:“从长江调走这支庞大舰队,万一曹魏、蜀汉入侵,长江中下游将或不可保!”
孙权:“朕意已决,今魏蜀两国国力日盛,今不思图改革进取,纵有三江五湖之险,亦危险日增已!或二三十年后被灭亦不是耸人听闻!”
命令卫温、诸葛直准备二十日后,从章安港出发!
黄龙二年元月,(230年),江水夹杂着淡淡的腥味,翻滚的波涛拍打着船身,孙权在港口高台为卫温、诸葛直饯行,并秘授任务:
“首要任务乃开疆拓土!如实有困难,则可掠其岛民而返!如能寻得长生不老药更好……”
卫温、诸葛直:“当不负皇恩!”
当舰队驶离建业港,孙权望着浩浩荡荡的船队百帆而去时,油然为自己的战略眼光之高而暗自窃喜。
临江持剑赋诗一首:
《临江赋征夷洲》
长风万里卷云旗,碧波千顷开帝畿。
楼船破浪如龙跃,吴钩映日作虹霓。
蓬莱烟霞今在掌,琉球草木尽低眉。
男儿当掳三岛壮,不教胡马窥秣陵。
徐福旧事成笑谈,吾辈新征镇海夷。
铁锁横江星作链,火鹞冲天雷为骑。
若得鲲鹏双垂翼,直取扶桑种吴稷。
他日功成饮马处,赤壁残阳化朝曦。
这支庞大的舰队沿大陆海岸线一直向东南航行,十九日后到达章安港(今浙江台州市),舰队指挥官卫温在当地寻觅声称去过有夷州等岛屿又经验的老渔民数位,给予每人5贯铜钱让其上船充当舰队向导。舰队士卒补给好淡水、新鲜瓜果蔬菜、稻谷药物后,毅然驶离海岸线,继续向东南深海行驶。
舰队水手不时在甲板上看见蔚蓝的海面上,嬉戏打闹的海豚群,这些海豚群小的或十数为一群,大的群落有几十头至上百头,它们围绕在舰队附近,若即若离,诸葛直很感兴趣,抛下了好几条咸鱼给它们享用,成群的海鸥翱翔在天际上,试图分一杯羹,这些海豚好像很聪明,竟然吃到鱼后越出水面表示感谢……在渔民的指引下,舰队又经过八九日的航行,终于在桅杆上负责了望的人员瞧见夷州了!
随着船队慢慢靠岸航行,众人都惊呆了,没想到碧波中竟然有此岛屿:
只见该块大陆郁郁葱葱,椰子、槟榔树与野芭蕉树极多,森林间缓缓流出的清净小溪,空气中弥漫着原始森林特有的香味和海潮味混合的气息,灿烂的阳光,苍翠的树叶,累累的果实,寒冬的息一点一点地在这消耗殆尽。
士兵们大喜,都想早点下船登岸,一探究竟。
将军卫温拔出宝剑,大声训斥道:“众将士且听将令,稍安勿躁,违令者斩!”
宝剑折射着阳光,露出耀眼光芒,众人皆停止鼓噪,安静等待。
舰队沿着海岸线继续航行了大约一刻钟,卫温、诸葛直与老渔民商讨后决定在一处背靠大山的天然海港处落锚降帆。
卫温又向众人宣布道:“今吾带甲士万人,现分为两部,一部七千人驻扎于海岸内一里处安营扎寨,其余一部则留守于楼船之上互为掎角之势。”
老渔民又述说道:“该岛屿看似宁静,实则暗藏杀机,越深入内陆,危险愈高,一则,当地土着人或与闽越山越人同源,英勇善战,悍不畏死;二则,毒蛇猛兽太多,瘴气弥漫……”
众人听后甚是紧张。
数千甲士在卫温的率领下纷纷攀着绳网下船,在离岸一里处伐木安营扎寨。果真看似平静而美丽的森林实则毒虫众多,伐木扎营的士兵被毒虫叮咬到,若不及时治疗,半刻钟后伤口就会肿大通红数倍。
晚上,众将士只能点燃篝火,在噼里啪啦的篝火里焚烧着艾草,暂时用艾草的香气驱散趁夜幕来袭的蚊虫,士兵们安稳的在夷州度过第一个夜晚。
经过士兵与工匠三天不畏艰苦的搭建,十数个大小营盘已经扎好。
卫温、诸葛直、沈莹与数位校尉在营中大帐内相互磋商,众将领皆认为,今虽抵达夷州,然此地甚是荒凉,与闽越、交州一带植被、地貌甚为相似。如若此次无功而返,必遭陛下训斥。为今之计乃众将各率一部,伐木焚林开道深入内陆,一探金银,二探其民。
遂把七千甲士又分作三部,除一千人留守营盘外,卫温、诸葛直、沈莹各率领两千人一路,共分三路向夷州内陆探索。
晨雾未散时,三路吴军已分头没入丛林。北路卫温手持青铜斧劈开藤蔓,忽见树皮上刻着人面鱼纹——与章安渔民所述的“岛灵图腾”如出一辙。当他凑近细看,树纹竟渗出暗红汁液,腥气扑鼻。
诸葛直亲率的南路精锐,在第三日傍晚遭遇土人聚落。但见槟榔树林间悬着百余竹楼,以荆条编织的藩篱上挂满兽骨。最年长的妇人额刺三目纹,颈悬野猪獠牙,正用骨针在少女耳垂穿孔。随军通译惊道:“此乃所载‘弥麟’之俗!”
当夜,吴军目睹奇异婚仪:新郎以黑曜石凿落门齿为聘,背负竹篓入住女家竹楼。篓中除粟米、兽皮外,竟有战国刀币三枚——问之如何得来,主人却亦不知晓。
沈莹中路军循鼓声找到山涧祭坛。百丈峭壁布满赭石绘就的壁画:持弓者追逐鹿群,断首者血流成河。最骇人是中央的连环画——戴羽冠的土人将头颅垒成塔状,塔顶插着刻有篆文的青铜箭镞。
“此物当是闽越王无诸东征所遗!”沈莹摩挲着箭镞上的海藻痕。
后几日,中路军队误入火山谷地,发现惊世奇观:温泉畔的梯田栽种着五色稻谷,巨型蕨类植物间奔跑着猛兽豹子(云豹)。土人用鲸骨犁地,以贝刀收割,所获稻穗竟有九穗之奇。
更令人震惊的是谷中神庙——藤蔓缠绕的祭台上供奉着神农木雕,供品中除鹿脯、蕉叶外,还有人类颅骨!
此岛绝非化外之地!沈莹颤抖着捧起一柄镶玉骨耜,柄端阴刻小篆:元封元年,东越杀繇王,天子使横海将军韩说浮海击之。史书记载的那场战役,原来早将中原文明的火种播撒至此。
九月望日,中军大帐沈莹将各路军情汇总成《临海水土志内容》,竹简上密密麻麻记载:
“夷州在临海(郡)东南,去郡两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北夷各号为王,分画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藩障。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妇,男女卧息共一大床……
弥麟氏族共三十八部,以蛇、鹿、鹰为图腾
耕作用鲸骨耒耜,渔猎造独木舟,冶炼术疑似承袭闽越……”
然而三路大军爬山涉水,始终未能探到金银铜铁等贵金属矿产,士兵多水土不服,艾草等药材急剧减少,离奇患病死去,士兵与土着人言语不通,风俗各异,导致与岛上各部落冲突加剧。一年间,士卒竟伤、病、死十有八九,从章安港带出来了渔民五人也仅剩一人,230年冬,卫温、诸葛直、沈莹三人商议后,痛苦决定,携带数千土着人战俘返回东吴。
黄龙三年(231年)二月,临海郡章安港笼罩在阴郁的冷雨中。卫温的旗舰伏波号桅杆折断,船身布满藤壶与凿船贝,如同从幽冥归来的鬼船。当士卒抬下最后一口木箱时,孙权抓起箱中发霉的珍珠,狠狠掷向卫温、诸葛直额角:“万人出海,生还者不足两千!这就是卿等给朕的夷州珍宝?”
又十数天……
建业宫中,太医令捧着《疫病录》战栗奏报:“归航士卒多患海毒症,皮肤溃烂如鱼鳞,此症恐会蔓延...”话音未落,孙权已拔宝剑斩断案角:“糜费六十万斛粮草,十万贯钱币,八千甲士,就换来这些毒珠?数千夷人?”
张昭拄杖出列:“陛下,卫、诸葛将军虽有过,然夷州地理、民俗已探明...”他展开沈莹连夜誊写的《临海水土记》,却被孙权一把扫落。竹卷坠地,露出“土人断发文身,或与闽越同俗”的字样,恰似对江东先祖的嘲讽。
“好个或与闽越同俗!”孙权双目赤红,“当年山越作乱,朕亲征丹阳三年方平。如今尔等丧师近万,是要给蛮夷送刀剑吗?”阶下群臣垂首,唯有沈莹伏地拾取竹简。
“违诏行事,劳而无功,士兵十不存一,收监卫、诸葛两位将领入狱……”
三月初,建业西市积雪皑皑。卫温、诸葛直望着刑台上的青铜钺,卫温突然对监斩官全综笑道:“请转告陛下,夷州密林中有越王无诸的铜戈,那上面刻着——永镇东海。”言罢引颈就刃,血溅三尺外的《夷州物产图》。
238年,《临海水土异物志》终成。沈莹在序言中如实记载:“黄龙初,天子遣卫温、诸葛直求夷州,得夷人数千而还。次年温、直坐无功,诛。”书中详述夷州“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却删去了所有关于战国刀币、越王兵器的记载。
某日,张昭之孙张震发现书稿夹页的密语:“夷州东南三千里,有岛出朱砂。”他欲追问,却见沈莹将原稿投入火盆:“东吴再也经不起第二场海殇了。”灰烬飘散处,道尽根本原因——受困于时代生产力水平,大航海时代终未提前到来。(此为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