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人就一百人!我给你!”曾魁毫不犹豫,斩钉截铁。
“务必给我撬开梁山这看似坚不可摧的乌龟壳!”
“是!西门庆定不负四公子与史教师重托!”西门庆深深躬身领命,语气铿锵。
曾魁的将令一下,西门庆与史文恭雷厉风行,立刻行动起来。
他们从曾头市的庄客、依附的农户子弟、乃至通过江湖关系网招募的一些善于伪装、背景清白的鸡鸣狗盗之徒中,精心筛选了百余名机灵、口风紧、且籍贯背景不易被追查的人员。
西门庆与时迁亲自对这些“准细作”进行了数日紧急的“岗前培训”,要求他们牢牢记住统一编排的伪造身份、籍贯、家庭情况,并反复强调纪律——
他们务必低调行事,埋头干活,多看多记少打听,非到万不得已或获得重大线索,绝不主动与上线联系,一切以不暴露为首要原则。
随后,这批人被分成十余批,像渗入沙地的水,在不同时间,通过不同路径,扮作逃荒的、寻亲的、找活路的,悄无声息地汇入了临湖集那日益熙攘繁杂的人流之中。
他们的目标明确,主要盯着观澜工坊及其相关配套产业每次招工的机会前去应聘。
而西门庆和时迁,则摇身一变,对自己进行了精心的乔装改扮。
西门庆化名“东方复”,用药水略微改变了肤色,粘上了浓密的络腮胡,刻意改变了说话的口音和腔调。
他穿上了一身半旧不新、却还能看出曾是上好绸布料子的直裰,扮作一个往来于山东、河北之间,贩卖些笔墨纸砚、并试图寻求与观澜坊合作机会的小行商。
他甚至刻意模仿了几分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的酸腐气。
时迁则扮作他的随从伙计,收敛起那身江湖气,低眉顺眼,手脚勤快,主要负责在外打探消息、传递指令,并暗中识别和联络那些已成功潜入工坊的自家细作。
凭借“商人”身份的便利和西门庆本身能说会道、善于交际的本事,他们很快在临湖集租了一个小商铺,住了下来。
他们不时出入茶楼酒肆,看似漫无目的地与人闲聊,实则总能“恰巧”地与一些观澜工坊的中低层坊务管事、或是与工坊有往来的小商人搭上话。
通过他们的旁敲侧击,零零碎碎地,他们了解着工坊的运作模式、管理方式和用人需求,不动声色地为手下那些“水滴”们的潜伏和活动提供着必要的掩护与远程指导。
时值正月底,料峭春寒尚未完全褪去,梁山泊内却已洋溢着几重喜气。
王伦与扈三娘的婚期将近自不必说,朱大榜更是迎来了自家的双重喜讯——他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宋万和杜迁的朱玉娘与朱翠娘,竟同时诊出了喜脉,且都有了近三个月的身孕。
这消息让朱大榜乐得合不拢嘴,与浑家念叨了半日,盘算着该置办些什么,又该如何照顾两个女儿。
正欢喜间,却听得王伦派人来请,他忙收敛了笑容,整了整衣袍,快步往王伦的书房而去。
书房内,王伦正对着一幅粗略绘制的临湖集布局图凝神思索。
见朱大榜进来,他示意其坐下,开门见山道。
“大榜,如今临湖集人口日渐稠密,商贾云集,工坊林立,诸多事务,单靠我等几人决断,已显力不从心。”
“我意,由你出面,召集集内的士绅、富商、各大工坊坊主,以及那些素有威望的匠人头领、田亩众多的庄主,共同组建一个‘临湖集议事会’。”
朱大榜闻言,粗黑的眉毛一扬,有些不解。
“泊主哥哥,何必如此麻烦?集里有什么事,您直接吩咐下来,或者指定俺老朱,亦或哪个兄弟去办不就行了?弄个议事会,七嘴八舌,岂不误事?”
王伦摇了摇头,耐心解释道:“此非长久之计。我精力有限,难以事必躬亲。”
“况且,临湖集非我王伦一人之临湖集,乃是大家安身立命、兴业发财之所,集内事务,人人有责,也当人人出力。这议事会,便是让大家有个说话、出力的地方。”
他顿了顿,指向地图。
“你先去将此会筹建起来。若你等皆无暇具体管理日常琐事,便可由议事会作主,公开聘请专门的管事之人,负责集内道路清洁、水源管理、纠纷调解等一应公共事务。”
“你们要做的,便是评议那管事之人所作所为是否公允得力,以此决定是否继续聘任他。”
“至于聘请管事以及办理公共事务所需薪金、花费,可参照巡防队旧例,由集内各家按产业、收益多寡分摊。我在临湖集的钱庄、各间工坊,亦与大家等同,该出多少,绝无二话。”
朱大榜摸着下巴,沉吟片刻,又提出一个顾虑。
“泊主,此议虽好,可……若是有人借此议事会,串联起来,专与我们作对,又当如何?”他眼中闪过一丝厉色,“要不要俺先摸清底细,将那些可能的刺头……”
“不必。”王伦摆手打断,语气淡然。
“议事而已,畅所欲言,纵然有不同之声,亦是常情,留着,反能时常警醒我等,莫要行差踏错。”
“再说,即便议事会最终形成了于我等着实不利的决议,只要我这梁山泊主不予签字用印,那决议便是一纸空文,施行不了。”
他看向朱大榜,微微一笑,带着几分揶揄。
“更何况,有你朱大榜坐镇这议事会,以你的威望和手段,还怕争不过那些人,掌控不住局面吗?”
朱大榜听到这里,豁然开朗,蒲扇般的大手一拍大腿,洪声道。
“小人明白了!泊主哥哥这是要‘集思广益’,又要‘乾坤独揽’!既要让大家出力出钱,把集子管好,又不让大权旁落!妙啊!这事儿交给俺老朱,泊主放心便是!”
领了王伦的明确意图,朱大榜雷厉风行,出了书房便着手物色人选。
他心中有一本明账,哪些是紧跟梁山的铁杆,哪些是颇有家资需要拉拢的商户,哪些是匠人中的翘楚需给予尊重,哪些是田亩大户需平衡其利益。
他亲自登门,或派人持帖相请,软硬兼施,陈说利害,不过十来日工夫,便将这议事会的架子搭了起来。
“务必给我撬开梁山这看似坚不可摧的乌龟壳!”
“是!西门庆定不负四公子与史教师重托!”西门庆深深躬身领命,语气铿锵。
曾魁的将令一下,西门庆与史文恭雷厉风行,立刻行动起来。
他们从曾头市的庄客、依附的农户子弟、乃至通过江湖关系网招募的一些善于伪装、背景清白的鸡鸣狗盗之徒中,精心筛选了百余名机灵、口风紧、且籍贯背景不易被追查的人员。
西门庆与时迁亲自对这些“准细作”进行了数日紧急的“岗前培训”,要求他们牢牢记住统一编排的伪造身份、籍贯、家庭情况,并反复强调纪律——
他们务必低调行事,埋头干活,多看多记少打听,非到万不得已或获得重大线索,绝不主动与上线联系,一切以不暴露为首要原则。
随后,这批人被分成十余批,像渗入沙地的水,在不同时间,通过不同路径,扮作逃荒的、寻亲的、找活路的,悄无声息地汇入了临湖集那日益熙攘繁杂的人流之中。
他们的目标明确,主要盯着观澜工坊及其相关配套产业每次招工的机会前去应聘。
而西门庆和时迁,则摇身一变,对自己进行了精心的乔装改扮。
西门庆化名“东方复”,用药水略微改变了肤色,粘上了浓密的络腮胡,刻意改变了说话的口音和腔调。
他穿上了一身半旧不新、却还能看出曾是上好绸布料子的直裰,扮作一个往来于山东、河北之间,贩卖些笔墨纸砚、并试图寻求与观澜坊合作机会的小行商。
他甚至刻意模仿了几分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的酸腐气。
时迁则扮作他的随从伙计,收敛起那身江湖气,低眉顺眼,手脚勤快,主要负责在外打探消息、传递指令,并暗中识别和联络那些已成功潜入工坊的自家细作。
凭借“商人”身份的便利和西门庆本身能说会道、善于交际的本事,他们很快在临湖集租了一个小商铺,住了下来。
他们不时出入茶楼酒肆,看似漫无目的地与人闲聊,实则总能“恰巧”地与一些观澜工坊的中低层坊务管事、或是与工坊有往来的小商人搭上话。
通过他们的旁敲侧击,零零碎碎地,他们了解着工坊的运作模式、管理方式和用人需求,不动声色地为手下那些“水滴”们的潜伏和活动提供着必要的掩护与远程指导。
时值正月底,料峭春寒尚未完全褪去,梁山泊内却已洋溢着几重喜气。
王伦与扈三娘的婚期将近自不必说,朱大榜更是迎来了自家的双重喜讯——他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宋万和杜迁的朱玉娘与朱翠娘,竟同时诊出了喜脉,且都有了近三个月的身孕。
这消息让朱大榜乐得合不拢嘴,与浑家念叨了半日,盘算着该置办些什么,又该如何照顾两个女儿。
正欢喜间,却听得王伦派人来请,他忙收敛了笑容,整了整衣袍,快步往王伦的书房而去。
书房内,王伦正对着一幅粗略绘制的临湖集布局图凝神思索。
见朱大榜进来,他示意其坐下,开门见山道。
“大榜,如今临湖集人口日渐稠密,商贾云集,工坊林立,诸多事务,单靠我等几人决断,已显力不从心。”
“我意,由你出面,召集集内的士绅、富商、各大工坊坊主,以及那些素有威望的匠人头领、田亩众多的庄主,共同组建一个‘临湖集议事会’。”
朱大榜闻言,粗黑的眉毛一扬,有些不解。
“泊主哥哥,何必如此麻烦?集里有什么事,您直接吩咐下来,或者指定俺老朱,亦或哪个兄弟去办不就行了?弄个议事会,七嘴八舌,岂不误事?”
王伦摇了摇头,耐心解释道:“此非长久之计。我精力有限,难以事必躬亲。”
“况且,临湖集非我王伦一人之临湖集,乃是大家安身立命、兴业发财之所,集内事务,人人有责,也当人人出力。这议事会,便是让大家有个说话、出力的地方。”
他顿了顿,指向地图。
“你先去将此会筹建起来。若你等皆无暇具体管理日常琐事,便可由议事会作主,公开聘请专门的管事之人,负责集内道路清洁、水源管理、纠纷调解等一应公共事务。”
“你们要做的,便是评议那管事之人所作所为是否公允得力,以此决定是否继续聘任他。”
“至于聘请管事以及办理公共事务所需薪金、花费,可参照巡防队旧例,由集内各家按产业、收益多寡分摊。我在临湖集的钱庄、各间工坊,亦与大家等同,该出多少,绝无二话。”
朱大榜摸着下巴,沉吟片刻,又提出一个顾虑。
“泊主,此议虽好,可……若是有人借此议事会,串联起来,专与我们作对,又当如何?”他眼中闪过一丝厉色,“要不要俺先摸清底细,将那些可能的刺头……”
“不必。”王伦摆手打断,语气淡然。
“议事而已,畅所欲言,纵然有不同之声,亦是常情,留着,反能时常警醒我等,莫要行差踏错。”
“再说,即便议事会最终形成了于我等着实不利的决议,只要我这梁山泊主不予签字用印,那决议便是一纸空文,施行不了。”
他看向朱大榜,微微一笑,带着几分揶揄。
“更何况,有你朱大榜坐镇这议事会,以你的威望和手段,还怕争不过那些人,掌控不住局面吗?”
朱大榜听到这里,豁然开朗,蒲扇般的大手一拍大腿,洪声道。
“小人明白了!泊主哥哥这是要‘集思广益’,又要‘乾坤独揽’!既要让大家出力出钱,把集子管好,又不让大权旁落!妙啊!这事儿交给俺老朱,泊主放心便是!”
领了王伦的明确意图,朱大榜雷厉风行,出了书房便着手物色人选。
他心中有一本明账,哪些是紧跟梁山的铁杆,哪些是颇有家资需要拉拢的商户,哪些是匠人中的翘楚需给予尊重,哪些是田亩大户需平衡其利益。
他亲自登门,或派人持帖相请,软硬兼施,陈说利害,不过十来日工夫,便将这议事会的架子搭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