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心里明镜着了-《明末!苟在幕阜山脉造反》

  自从黄州府文武官员献城后。

  汉家人民军在黄州知府祝万龄的谋划下。

  近乎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黄州府全境。

  只是驻扎在襄阳一带的卢象升大军,依旧不为所动。

  正在汉家人民军参谋部,谋划让第三旅再渡长江,南下围攻武昌城时。

  黑冰台送来紧急情报。

  武昌府、汉阳府、德安府和九江府等靠近汉家人民军控制区域州府。

  近乎所有府、州、县主要官员家眷,还有各卫所将领家眷。

  都奉旨迁往襄阳城或南京城。

  对于朝廷这一道圣旨,大多官员虽说心里不愿。

  但朝廷威信依旧在,他们也不敢公然抗旨。

  不少州府县官员,偷偷派人向祝万龄、陆逸先等昔日同僚送信。

  将朝廷扣下地方官员家眷,让各州县组建团练之事,转告汉家人民军。

  多做一手准备,也算是为将来多谋一条出路。

  对于这群墙头草。

  晏羽心里虽然嗤之以鼻。

  但能利用的还是要利用。

  这群墙头草不过是观望,观望汉家人民军与卢象升大军决战结果。

  竟然灭一个荆王王室,逼不动你卢象升大军前来决战。

  那就按原计划,再灭你一个王室。

  看看你卢象升能否抗住腐明朝廷压力,看看你崇祯能否依旧不为所动。

  晏羽的军令,迅速传到奉新县。

  令第三旅晏火旺部抽调一个营,兵临洪都城下,只围不攻。

  防备江西各州府卫所兵,再组建大军袭扰宁州腹地。

  同时第三旅主力,昼伏夜行,秘密前往兴国州集结待命。

  而第四旅、亲卫团,由晏羽亲自率领,再次渡江,南下兵围武昌城。

  武昌城墙上。

  在武昌知府王维屏的陪同下,61岁的楚王朱华圭在几个太监的搀扶下,爬上武昌府城墙。

  看着城墙外密密麻麻的西乡山匪,还有长江里不断游弋的山匪战船。

  朱华圭颤抖着嘴唇问道:“王知府,朝廷救驾援兵还未到来吗?”

  王维屏躬身回道:“下官已向总理大人发出了数封求援信件,奈何总理大人要求我武昌城坚守月余,援兵才会到来。”

  “月余?这卢象升莫不成想谋反吗?荆王府全宗被屠,他卢象升也要本王步荆王后尘,全宗被西乡山匪砍了丢长江里喂鱼吗?”

  “还请楚王息怒,南京水师已逆江而上,会同安庆水师疏通长江航道。”

  “呵!安庆水师?蕲州城被围城之时,安庆水师还未靠近蕲州城,就被西乡山匪炮声吓跑了,本王还能寄希望于这群废物?”

  王维屏低头不敢回话。

  卢象升大军迟迟不肯南下,摆明是卢象升也没有把握,击败西乡山匪。

  朝廷将各府县官员家眷,押送到襄阳城、南京城安置。

  摆明是想让各府县官员,消耗山匪扩张锋芒。

  好为朝廷大军集结,争取时间。

  西乡山匪没有攻打汉阳城,没有攻打岳州。

  先挑城池最高,官兵最多的武昌城下手。

  还不是因为你楚王朱华圭,封地就在武昌城。

  王维屏妻儿也押往了襄阳城,父兄宗族也全在山西襄陵县。

  不然面对山匪那种,破城就屠杀官员士绅全家,没准他王维屏也有投降的心思。

  眼下他王维屏没得选择,唯有与武昌城共存亡。

  王维屏向楚王作揖道:“楚王!眼下只能靠我武昌城军民死守武昌城,奈何我武昌府府衙银钱空虚,还请楚王赏些银钱,激励守城将士青壮。”

  “应该的!都是我大明大好男儿,可惜本王老了,不能提三尺剑与武昌城共存亡,就多出些银钱劳军吧!待会让王府典宝,先抬二十万两银钱劳军,告诉守城军民们,击退西乡山匪后,本王还有赏赐。”

  握草!

  开口就是二十万两白银。

  王维屏只知道楚王府家大业大。

  却没想到如此有钱。

  看来是西乡山匪的屠刀架到脖子上了,一向抠抠搜搜的楚王,也将银钱视做身外物了。

  王维屏又开口请求道:“我武昌府武昌卫,一千多精锐战兵,年初被章旷增败光了,现在卫所兵丁,多为新军户补充而来,不知楚王府卫队,能否划拨一些精锐共守武昌城。”

  “准了,王府卫队划出500精锐来,交由王知府一同指挥。”

  汉家人民军兵围武昌城后。

  并未着急攻城。

  对于城内夜间溜出来的信使,汉家人民军也视而不见。

  任由小舟划过长江,前往京师,前往襄阳城送信求援。

  而黑冰台特务,与汉家人民军侦察兵,时刻关注着襄阳一带,卢象升大军动向。

  得知武昌城被汉家人民军围城。

  卢象升的大军终于开跋了。

  只是!

  每日行军不过十几二十来里。

  按这个行军速度。

  恐怕得月余之后,卢象升大军才能抵达武昌城下。

  汉家人民军制定的战略,就是逼卢象升大军快些来决战。

  武昌城东门外五里。

  汉家人民军战时指挥大营中。

  晏羽拦住一个搬运粮草的佝偻老农。

  询问道:“老伯,看你这岁数也不小了,应该有六七十岁了吧!”

  那老农给汉家人民军搬运过好几次物资。

  知道汉家人民军不但没有老爷架子,还供搬运力夫吃食,每日还能分得十个铜板。

  老头对晏羽哈哈一笑:“后生看人真准,小老儿已六十有二。”

  “六十二岁了,看你身子骨挺硬朗的,不知老伯是哪里人士?”

  “小老头就是江夏人。”

  江夏县人?

  行政部还未入驻江夏县。

  就连江夏县与大冶县中间的武昌县,行政部也还未安排官员入驻。

  没有行政部的“洗脑”,这江夏县的百姓,怎么还帮起汉家人民军干活了?

  晏羽不解问道:“我汉家人民军即将攻打武昌城,这兵荒马乱的,老伯你不怕嘛?”

  “怕?有什么可怕的,你们这群后生又不劫掠我们,还给我们吃食工钱,比村里、镇里的老爷们好多了。”

  “呵呵!那是!我汉家人民军是人民的军队,自然不会劫掠人民,不过官府说我汉家人民军是山匪,你们不怕吗?”

  “后生啊!小老头我虽然没读过书,没啥学问,但谁对我们,谁对我们坏,心里都明镜着了。”

  晏羽想起前世网络上的一句名言。

  便笑问道:“你们这样帮山匪,是不是国家怎么爱我,我就怎么爱国。”

  “爱国?爱国是什么?”

  “呃!就是对大明尽忠。”

  “尽忠也得有机会啊!尽忠是官员老爷们的特权,我等百姓只能努力活着,有奶便是娘的活着。”

  活着!

  有奶便是娘的活着。

  呵呵!

  天天说以史观今。

  这么浅显的道理,士大夫们却视而不见。

  一个劳力拼死拼命的干活,劳动供养率确是1.1。

  这个时候还宣言爱国。

  这不仅是可笑,更是无耻!

  “报告!第二旅已进入兴国州待命。”

  亲卫的一声报告,打断了晏羽的胡思乱想。

  “下令炮兵营,轰掉武昌城上神威大军炮,为攻城云梯搭建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