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湖畔。
王在晋八万大军沿着银屏山山脚,安营扎寨十余里。
东方已经泛白。
王在晋却愁得难以入眠,搬了把椅子,独自坐在营寨外。
昨日!
就昨日一天,收到三份令人窒息的军报。
滁州城城高两丈,又有两万大军镇守,可笑半天都未守住。
西乡山匪你破城就破城了呗!
还穷凶极恶的割下数千颗头颅,送去南京城。
现在南京城人心惶惶,估计过不了两天,就会蔓延到整个江南。
江南营兵军饷粮草,还有九镇边军南下剿匪的军饷粮草,可都是江南士绅捐赠的。
西乡山匪如此残暴嗜血,搞得江南士绅人人自危。
今后谁还敢光明正大捐献钱粮。
更为恼火的是,晏匪居然分兵了。
一路拿下滁州城后,意欲东进杨州,截断京杭大运河。
另一路晏匪亲率万余匪兵,前日便从滁州南下了,寻自己这八万大军决战了。
八万对一万。
若是搁以前,王在晋会认为是白捡的军功。
可在太湖县与西乡山匪一战后,见识了没良心炮的威力。
这也让王在晋重新审视起来。
王在晋现在满脑子在权衡,在抉择。
且是天亮前必须做出的抉择。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初好雅兴!”
(王在晋字明初)
王在晋起身作揖道:“受之取笑了,眼下大明岌岌可危,没有闲情雅致赏景。”
(钱谦益字受之)
钱谦益回礼后轻叹一声道:“早知明初一夜未眠,昨夜我该拎壶美酒来,与明初小酢几杯。”
“怎么?受之也是一夜未眠,可是不习惯军旅生活?”
“偶尔来随军一趟,却是别有一番风味,听闻南京出了大事,天亮后我便启程回南京。”
“还是受之舒坦,只需筹备粮饷,无需瞻前顾后。”
“唉!我之所以一夜未眠,所思虑之事,应与明初相同。”
“还请守之老弟,不吝赐教。”
钱谦益摸了摸胡须问道:“敢问明初,我大明开国至今,已有多少载了?”
“自太祖开国至今,已历16帝,二百七十余载。受之此话何意?”
钱谦益双手抱拳道:“我等为臣子者,上要效忠君父,下要无愧黎明百姓,不知此战,明初兄能否报效君父。”
王在晋摇了摇头。
回道:“朝廷八路大军,百万将士,目前也就张凤翼杀到湖广边上,开战月余,进展微乎其微。”
“不对吧!从朝廷邸报来看,已斩杀了十余万西乡山匪,为何说进展微乎其微。”
王在晋冷笑道:“受之何时学会了装糊涂?”
“虽说将领有虚报军功之嫌,斩杀的西乡山匪怎么也有两三万吧!”
“呵…两三万!晏匪亲率两万匪兵,从安庆打到六安州,又从六安打到庐州,打到滁州,张凤翼亲率我大明半数精锐,十三万大军,不还是躲着晏匪走?”
“难道就真没人可阻止晏匪吗?”
王在晋抬起脑袋,看向繁星。
轻叹一声道:“与西乡山匪主力对战过,若无十倍兵力,正面不可力敌。”
“那依明初之意,史可法的分兵消耗战略是对的?”
“恩!唯有让西乡山匪左右不得兼顾,在消耗中谋取战机,此战才有一线生机。”
“听闻西乡山匪即将东进杨州,不知明初兄可有应对之策?”
“应对?怎么应对?我八万大军本就是为牵制晏匪主力,回援湖广,现在晏匪不顾湖广得失,执意东进杨州,受之让我如何应对?”
“杨州已是江南北大门,杨州若再有失,南京、苏州等江南腹地,都危矣。”
“不知受之有何高见?”
“晏匪两万主力,已牵制在南直隶月余,然张凤翼、洪承畴等七路大军,毫无建树,难道明初就不该为江南百姓考虑考虑?”
“考虑?怎么考虑?若此战剿匪失败,我江南百姓,不还是晏匪砧板上的鱼肉吗?只是苟延喘喘些时日罢了!”
“非也!晏匪虽为泥腿子出身,草莽起家,其目的也是觊觎九五之尊,只是湖广贫瘠,缺乏教化,若有贤臣忠烈指引,再搭配晏匪手中火器,亦可再造盛唐荣光!”
王在晋沉默了许久。
问道:“受之真能说服晏羽,招贤纳士,不再屠戮天下士绅?”
钱谦益笑道:“火器只能打天下,却不能治天下,陆逸先、徐锦韫等汉家人民军行政部高官,哪个不是我等读书人?哪个没有功名?听闻陆逸先老家庐州府,不少秀才童生,都进入了汉家人民军庙堂。”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原来陆逸先等行政部高官,不劝阻晏羽屠戮士绅,是为了结党营私。”
“正是!陆逸先、徐锦韫等人,不过是举人出身,若是晏羽广招贤能,岂有他们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祸害天下人的机会。”
钱谦益台阶已一步步铺好了。
王在晋自然也懂得投桃报李。
毕竟背叛朝廷的大罪,可由钱谦益背着。
王在晋作揖道:“受之乃是天下大儒,我江南千万百姓的身家性命,就拜托受之了。”
钱谦益故作推诿道:“明初兄德高望重,又是我东林领袖,还需明初兄代表我江南千万百姓。”
“受之谬论了,东林领袖是受之,是叔时(顾宪成),我不过是一武夫,一个坚决守护我江南百姓的武夫。”
“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为了江南百姓,千古骂名由我钱谦益担着,天亮后我便启程,前去滁州城寻校长谏言。”
“受之不必前往滁州城,斥候来报,校长已亲率汉家人民军精锐南下,此时应过了全椒县。”
南下?
那不是冲着王在晋八万大军而来。
难怪王在晋这么轻易就说服了。
钱谦益大意禀然说道:“战火早日停歇,天下百姓也能少受一些苦难,些许舟车劳顿不足挂齿。”
送走钱谦益后,王在晋如释重负。
有了钱谦益去寻校长纳降。
他王在晋就可光明正大率军渡江,退回南京也能对江南士绅有个交代。
王在晋走回军帐时,心里都开始谋划,如何为子侄们谋取仕途了。
突然!
马蹄声划破黎明前的寂静。
“报…禀大人,有三千西乡山匪,已抵达巢县,距离我军大营不足二十里。”
王在晋八万大军沿着银屏山山脚,安营扎寨十余里。
东方已经泛白。
王在晋却愁得难以入眠,搬了把椅子,独自坐在营寨外。
昨日!
就昨日一天,收到三份令人窒息的军报。
滁州城城高两丈,又有两万大军镇守,可笑半天都未守住。
西乡山匪你破城就破城了呗!
还穷凶极恶的割下数千颗头颅,送去南京城。
现在南京城人心惶惶,估计过不了两天,就会蔓延到整个江南。
江南营兵军饷粮草,还有九镇边军南下剿匪的军饷粮草,可都是江南士绅捐赠的。
西乡山匪如此残暴嗜血,搞得江南士绅人人自危。
今后谁还敢光明正大捐献钱粮。
更为恼火的是,晏匪居然分兵了。
一路拿下滁州城后,意欲东进杨州,截断京杭大运河。
另一路晏匪亲率万余匪兵,前日便从滁州南下了,寻自己这八万大军决战了。
八万对一万。
若是搁以前,王在晋会认为是白捡的军功。
可在太湖县与西乡山匪一战后,见识了没良心炮的威力。
这也让王在晋重新审视起来。
王在晋现在满脑子在权衡,在抉择。
且是天亮前必须做出的抉择。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初好雅兴!”
(王在晋字明初)
王在晋起身作揖道:“受之取笑了,眼下大明岌岌可危,没有闲情雅致赏景。”
(钱谦益字受之)
钱谦益回礼后轻叹一声道:“早知明初一夜未眠,昨夜我该拎壶美酒来,与明初小酢几杯。”
“怎么?受之也是一夜未眠,可是不习惯军旅生活?”
“偶尔来随军一趟,却是别有一番风味,听闻南京出了大事,天亮后我便启程回南京。”
“还是受之舒坦,只需筹备粮饷,无需瞻前顾后。”
“唉!我之所以一夜未眠,所思虑之事,应与明初相同。”
“还请守之老弟,不吝赐教。”
钱谦益摸了摸胡须问道:“敢问明初,我大明开国至今,已有多少载了?”
“自太祖开国至今,已历16帝,二百七十余载。受之此话何意?”
钱谦益双手抱拳道:“我等为臣子者,上要效忠君父,下要无愧黎明百姓,不知此战,明初兄能否报效君父。”
王在晋摇了摇头。
回道:“朝廷八路大军,百万将士,目前也就张凤翼杀到湖广边上,开战月余,进展微乎其微。”
“不对吧!从朝廷邸报来看,已斩杀了十余万西乡山匪,为何说进展微乎其微。”
王在晋冷笑道:“受之何时学会了装糊涂?”
“虽说将领有虚报军功之嫌,斩杀的西乡山匪怎么也有两三万吧!”
“呵…两三万!晏匪亲率两万匪兵,从安庆打到六安州,又从六安打到庐州,打到滁州,张凤翼亲率我大明半数精锐,十三万大军,不还是躲着晏匪走?”
“难道就真没人可阻止晏匪吗?”
王在晋抬起脑袋,看向繁星。
轻叹一声道:“与西乡山匪主力对战过,若无十倍兵力,正面不可力敌。”
“那依明初之意,史可法的分兵消耗战略是对的?”
“恩!唯有让西乡山匪左右不得兼顾,在消耗中谋取战机,此战才有一线生机。”
“听闻西乡山匪即将东进杨州,不知明初兄可有应对之策?”
“应对?怎么应对?我八万大军本就是为牵制晏匪主力,回援湖广,现在晏匪不顾湖广得失,执意东进杨州,受之让我如何应对?”
“杨州已是江南北大门,杨州若再有失,南京、苏州等江南腹地,都危矣。”
“不知受之有何高见?”
“晏匪两万主力,已牵制在南直隶月余,然张凤翼、洪承畴等七路大军,毫无建树,难道明初就不该为江南百姓考虑考虑?”
“考虑?怎么考虑?若此战剿匪失败,我江南百姓,不还是晏匪砧板上的鱼肉吗?只是苟延喘喘些时日罢了!”
“非也!晏匪虽为泥腿子出身,草莽起家,其目的也是觊觎九五之尊,只是湖广贫瘠,缺乏教化,若有贤臣忠烈指引,再搭配晏匪手中火器,亦可再造盛唐荣光!”
王在晋沉默了许久。
问道:“受之真能说服晏羽,招贤纳士,不再屠戮天下士绅?”
钱谦益笑道:“火器只能打天下,却不能治天下,陆逸先、徐锦韫等汉家人民军行政部高官,哪个不是我等读书人?哪个没有功名?听闻陆逸先老家庐州府,不少秀才童生,都进入了汉家人民军庙堂。”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原来陆逸先等行政部高官,不劝阻晏羽屠戮士绅,是为了结党营私。”
“正是!陆逸先、徐锦韫等人,不过是举人出身,若是晏羽广招贤能,岂有他们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祸害天下人的机会。”
钱谦益台阶已一步步铺好了。
王在晋自然也懂得投桃报李。
毕竟背叛朝廷的大罪,可由钱谦益背着。
王在晋作揖道:“受之乃是天下大儒,我江南千万百姓的身家性命,就拜托受之了。”
钱谦益故作推诿道:“明初兄德高望重,又是我东林领袖,还需明初兄代表我江南千万百姓。”
“受之谬论了,东林领袖是受之,是叔时(顾宪成),我不过是一武夫,一个坚决守护我江南百姓的武夫。”
“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为了江南百姓,千古骂名由我钱谦益担着,天亮后我便启程,前去滁州城寻校长谏言。”
“受之不必前往滁州城,斥候来报,校长已亲率汉家人民军精锐南下,此时应过了全椒县。”
南下?
那不是冲着王在晋八万大军而来。
难怪王在晋这么轻易就说服了。
钱谦益大意禀然说道:“战火早日停歇,天下百姓也能少受一些苦难,些许舟车劳顿不足挂齿。”
送走钱谦益后,王在晋如释重负。
有了钱谦益去寻校长纳降。
他王在晋就可光明正大率军渡江,退回南京也能对江南士绅有个交代。
王在晋走回军帐时,心里都开始谋划,如何为子侄们谋取仕途了。
突然!
马蹄声划破黎明前的寂静。
“报…禀大人,有三千西乡山匪,已抵达巢县,距离我军大营不足二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