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茅草屋两间-《明末!苟在幕阜山脉造反》

  晏羽的梦境中。

  正在与童年玩伴,抬着梯子爬上大石背山。

  刚将梯子扶靠在大石头上时,就被陌生的呼喊叫醒。

  晏羽不舍的睁开眼睛。

  就见一个佝偻老头,在拍打自己的肩膀。

  那佝偻老头说道:“老表,太阳都快下山了,你怎么还不回家。”

  “我…我没有家。”

  “怎么会没有家了?”

  “我家人被士绅恶霸迫害,独自一人逃到此处。”

  “那你没有亲戚朋友投靠吗?怎么跑到这来了?”

  “我爷爷和我说过,我们晏家祖地就在宁州西乡金峰山下,所以我一路寻问逃来。”

  “晏家?你也姓晏?”

  “嗯!我叫晏羽,叔公,你知道哪里有姓晏的人吗?”

  “孩子!叔公我也姓晏,你今后叫我贤叔公就行,金峰山下西面,都是我们晏家的村落。”

  晏羽抱着老头的大腿,嚎啕大哭起来。

  这哭泣一半是真,一半是假。

  真!

  那是因为晏羽终于找到族人。

  农村长大的晏羽知道。

  同姓族人,不管何事都会尽量偏袒照顾族人。

  哪怕这族人与自己非亲非故,至少心里会觉得踏实。

  假!

  是因为晏羽在逃回西乡的路上,就想好说辞。

  为了尽快能有一落脚之地,必须博取族人的同情。

  那老头拍了拍晏羽后背。

  “孩子别怕,咱们晏氏在金峰山下生活了数百年,恶霸不敢来撒野。”

  真是一个纯朴的老人。

  晏羽还准备了很多说辞,证明自己的晏姓身份。

  可这老人都未有任何怀疑,便直接相信了。

  为了迎接晏羽回到祖地。

  贤叔公让儿媳将粮仓里悬挂的腊肉全部取出,炒了满满一大碗。

  还有平时留给孙子吃的鸡蛋,也煎了好几个。

  坐在堂屋竹床上,正与贤叔公述说编好经历的晏羽。

  闻到肉香传来,口水都咽了好几回。

  “德贤,听说有我晏氏外迁子弟回来了?”

  未见其人,声音便已传来。

  贤叔公走出堂屋,来到地堂(南方农村房屋外正前平地,用于晒稻谷)迎接。

  晏羽也跟在贤叔公身后。

  只见一老者,从贤叔公屋后小山坡走下来。

  “烈叔你是我们晏氏辈分最高之人,有后生返回祖地,自然要请烈叔来见见。”

  之前在与贤叔公沟通时。

  晏羽将自己的辈分编为“良”字辈,真好比贤叔公还矮两辈。

  现在这来的老者,又比贤叔公高一辈。

  晏羽上前作揖道:“后辈晏羽,见过烈太公。”

  烈太公不懂晏羽的书生作揖礼仪。

  便握紧晏羽的双手。

  “不必多礼,都是我晏氏族人。”

  堂屋里。

  饭菜已摆上桌。

  贤叔公的儿子,从屋后地窖中取出一坛米酒。

  酒坛打开,酒香四溢。

  只是酒水倒进碗里,显得浑浊不堪。

  贤叔公带头举碗,一口闷下米酒。

  “烈叔!晏羽这孩子可怜,家里遭士绅恶霸迫害,独自逃回祖地,现在无依无靠。”

  烈太公看向晏羽问道:“孩子!你家原在何处?”

  “回太公,我原本是平江县人,听我爷爷说过,我家是一百多年前,迁到平江县。”

  “哦!我们晏氏确实外迁过很多族人,只是朝廷路引麻烦,外迁的族人,很少回祖地祭祖。”

  “多谢太公牵挂,晚辈也是翻山越岭,才逃回祖地。”

  “我看你细皮嫩肉,不像庄稼汉。”

  “我家一直在平江县城做些小生意,晚辈也读过几年私塾。”

  “你读书识字?那可考取过功名?”

  “惭愧!晚辈学识太差,未有功名。”

  “唉!我们西乡晏氏一族,虽人丁兴旺,却没有读书之人。”

  “晚辈虽未有功名,但基本的识字算术,还是没有问题,晚辈可教族人读书识字。”

  是的!

  仅靠族人关系,晏羽担心很难被族人接受。

  所以在“回家”的路上。

  就想好了教晏氏族人读书识字,方便更快融入。

  也可为今后霸业,储备一些可信人才。

  “晏羽啊!我们晏氏族人都是地里刨食之人,可没有闲钱交束修,更没有钱买笔墨纸砚。”

  “太公误会了!晚辈可用农闲时间,教族人读书识字,不收束修,至于笔墨纸砚,晚辈自有替代之法。”

  “那就好!若是发现有会读书的孩童,就算是举全族之力,也要培养个秀才来。”

  “定不负太公所望,只是我刚回到祖地,还需寻个容身之所。”

  “祠堂还有间空房,平时大家放些农具,你收拾一下,先安顿几日。”

  “金峰山上,碗口大的杉树多得是,你自己去砍些杉树来,盖上两间茅草房。”

  晏羽举起酒碗,站起身来。

  深情说道:“多谢烈太公收留。”

  烈太公压压手掌,示意晏羽坐下。

  “住的地方我可为你解决,只是这夏耕已过,你现在开荒种田,也来不及播种了,如何能挨到明年夏收。”

  “晚辈家中世代经商,生计之事,晚辈自有打算。”

  “经商之事我们也不懂,可从咱们二房源村到西乡集镇,有二三十里山路,你这挑个担子去卖货也不方便。”

  额!

  难道在这烈太公心中,经商就是做挑货郎?

  虽然晏羽还未规划好。

  如何依靠后世科技商品,挣取霸业启动资金。

  但是晏羽知道,仅靠乡民们手里那几个铜板,是无法成就霸业的。

  “多谢烈太公为晚辈考虑,路程远些就远些!万事开头难。”

  “行!明日我带你挨家挨户去拜访族人,顺便把村里要开设私塾的好消息,通知给大家伙。”

  接下来的酒桌之上。

  晏羽又向烈太公,询问了很多西乡的事情。

  特别是官府对于西乡,对于二房源村这边的掌控。

  很幸运!

  烈太公长这么大。

  也就是去西乡集镇交田赋时,才见过宁州的官吏差役。

  至于二房源村,距离宁州城一百多里的山路,估计官府都不知道在哪。

  西乡是宗族社会。

  就是寻常出了命案,也是各族族老出面解决。

  当然!

  若是谈不妥,以族为单位的械斗也时有发生。

  十多天时间。

  在一些族人的帮助下。

  晏羽的两间茅草房,很快就搭建好了。

  没有砖石,没有瓦片。

  墙壁靠黄黏土搭建,屋顶就用几根杉木料,再盖上些稻草。

  摸着牢固的黄黏土墙面,晏羽很快就有了想法。

  用树木与稻草,搭起一个一米余高的窑炉架子。

  再挑上几担黄黏土,混入稻草碎,加水搅拌成黄泥巴。

  将黄泥巴厚厚的敷在窑炉架子外,暴晒几日。

  期间还经常敲打黄泥巴,防止黄泥窑炉出现裂痕。

  暴晒个七八日,待黄泥窑炉干燥后。

  取出窑炉内的树枝稻草,点上小火,烧它个两三日。

  一座简易版窑炉就建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