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谋划-《挽天倾之南明复兴》

  听完恩师介绍的,南京都城陷落之后,如今南明中央高层的大体动向后,再结合自己所知道的南明历史!

  朱慈璧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关于重建南明广州中枢朝廷——内阁和六部尚书人员人选的名单!

  即,新组建的南明广州朝廷中枢人员名单如下:

  内阁首辅为:广东籍五朝老臣,自己的恩师,现在的阁臣,礼部尚书——陈子壮!

  同时加封其为太子少保,坐镇新都城广州,辅国理政,

  由在广西梧州的老桂王朱常瀛暂时监国!

  毕竟历史上老桂王朱常瀛,死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十一月初四,

  而现在才五月,离老桂王,自己的七叔公朱常瀛病死,还有足足半年时间,

  半年,六个月,180天,足够自己去淮安刘泽清部收拢清河强军,组建钱塘江防线了!

  由一个将死的七叔公监国,只要自己在七叔公老桂王朱常瀛病死之前赶回来,那新桂王朱由榔,定不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何况还有自己的恩师,担任首辅理政!

  内阁次辅则由:现在人在杭州一带的余姚县,已成功组建数万熊军,正加紧练兵的,原兵部左侍郎——熊汝霖担任!

  同时升其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宝剑,坐镇杭州、绍兴一带,督军江、浙,

  重点就是组建钱塘江防线!

  这才是重中之重,自己的广州南明朝廷能否存活,就看组建的钱塘江防线能否禁得起清军中路军和东路军,两路大军南下的全力一击了!

  至于为何选择熊汝霖,

  一是,此人是南明为数不多的知兵文臣!

  其人曾经在大明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任职福建同安知县时,仅凭一县守军,竟然敢亲自率兵渡海,在厦门击败了强大的西方荷兰殖民者,

  由此可见,熊汝霖此人,军事指挥统帅能力,特别是海战能力之强!

  二是,此人心胸开阔,有容人之量,

  这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必备的素质,不会跟自己麾下大将抢功。

  从熊汝霖的官身履历就可以看出来此点!

  大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当时还是户科给事中的熊汝霖,因屡屡上书谏诤,猛烈抨击朝政被崇祯帝借故将其降为福建按察司照磨,即科举考试时验卷的小官员。

  但其在公元1644年,即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南明弘光小朝廷再次想起他,想要起用他之时,他能不计前嫌,愤然抗清,

  就可以看出此人心胸开阔!

  而且从现在此人,能不在乎身份地位,主动联合比自己官位低很多的九江兵备佥事孙嘉绩以共同组建熊军之事来看,也能窥的一二!

  第三嘛,就是熊汝霖此人,还会练兵,有练兵之大才,

  历史上其组建的“熊军”,曾在短期之内,击败清军收复江浙之地的3府1州27县?,就是证明!

  有此三点,可见熊汝霖此人是一帅才,军事指挥能力、统帅全军能力、练兵能力都极强!

  熊汝霖,帅才也!!!

  当然,有帅才,还必须得有将才相互匹配,

  如此将、帅通力合作,才能守卫好钱塘江防线。

  为此,朱慈璧内心之中已经想好了自己能给熊汝霖配备的大将之才的人选!

  其一是、防守能力极强的江阴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和冯厚敦,三人!

  朱慈璧打算立刻调此三人,到钱塘江防线的重中之重的杭州城防守!

  其二是,清初,能打败郑经台湾水师,一统台湾的原郑成功麾下海军大将施琅!

  由其统帅自己从淮安收拢来的清河水师,加上东南江浙之地的明军长江郑鸿逵水师,驻守钱塘江防线的绍兴这一带,守护杭州湾,防止清军水师从海上南下。

  其三是、清初协助施琅收复台湾的,军事能力极强的——姚启圣!

  毕竟此人今年虽然短暂的担任过满清知州小官,但如今已经辞职,且人现在还就在杭州萧山。

  如此大才,怎么能弃之不用呢!

  朱慈璧,打算让此人,统帅自己从清河收拢的除水师之外的所有兵马,驻防徽州一带,谨防对面芜湖、安庆一带的清军南下!

  以上三路大军共同组成东部防守,守护钱塘江防线,由次辅兵部尚书熊汝霖,统一指挥调度!

  其四是,升原南京兵部右侍郎张煌言,为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赐尚方宝剑,组建中部防区,

  坐镇长沙、南昌、广信、吉安一线,总督两湖、江西军务,

  和督军荆襄一代的堵胤锡、何腾蛟,互相配合,

  建立荆州——岳阳——长沙,

  长沙—南昌—吉安—广信,中部防线,

  全力阻挡对面得清军西路军南下,

  之所以选择张煌言,督军两湖、江西,

  是因为此人不仅年轻,精力旺盛,而且知兵,

  历史上,此人曾于大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数次率兵由长江进逼南京,打击清军,

  还于大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五月,与郑成功分兵北征,攻克芜湖后,

  更是连下沿江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大清的江淮半壁江山都为之震动,

  由此可见,此人军事指挥能力之强,

  张煌言此人的军事才能,估计应该还在熊汝霖之上,

  可称其为南明军事第一人,少有的知兵文臣,真正的儒将也!

  由此人坐镇长江—南昌一线,定可阻挡清军西路军南下,

  只有,让他坐镇长江、南昌一线,朱慈璧才会安心,也才能全力东顾。

  否则,毕竟一旦长沙、南昌一线,被清军西路军攻破,则清军就可南下两湖、江西,

  之后分兵两路,夹攻两广,

  若真如此,那自己辛苦开拓的新都城广州,危矣!!!

  为防万一,以保万全,朱慈璧打算调兵科给事中陈子龙,守护广州的北大门赣州,

  毕竟此人,也是一军事大才!

  而赣州,为江西南部重镇,粤赣通衢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有保广东,必守赣州之说!

  如此安排,想来可保两广之大后方,特别是广东,安然无恙,

  自己也才能放心的将重心放在东部防线上,全力东顾!

  其五就是,自己亲自坐镇金华,

  以太子之尊,统领黄蜚、方国安所部数万大军,根据东部防线前方战事,随时居中策应!

  同时调福建忠心耿耿的国舅爷郑森所部大军,北上温州,

  如此,组建东部钱塘江两条防线,

  徽州——杭州———绍兴,

  徽州———金华———温州,

  两条防线互相配合,只要配合得力,定可将即将到来的闰六月再次南下的清军中路和东路,两路大军阻挡在钱塘江防线。

  至于西面的荆襄之地,朱慈璧打算让堵胤锡,接替何腾蛟的位置,

  毕竟堵胤锡的能力比何腾蛟更强,原来的南明历史已经证明过!

  如此安排,说不定堵胤锡还能给自己带来意外之喜。

  至于原内阁首辅马士英,此人老谋深算,十分擅长政治争斗,

  关键还是一个抗清派,儿子也死于清军之手,更加不会投降清军!

  如此大才,若放在福建,

  想来不久的将来,马士英和郑芝龙之间,必定会上演一场龙虎斗!

  看看到底是过江龙厉害还是地头蛇,更胜一筹!

  哈哈……

  他们斗的越厉害,朱慈璧才会越放心!

  等东部钱塘江防线彻底完成,把清军成功阻挡在杭州湾以北,保全东南赋税重地之后,

  只要时机成熟,就可一举拿下南明最后的地方军阀———福建郑芝龙,

  从而更进一步,整合南明!

  总之,朱慈璧的总体方针就是:

  中路以两湖、江西为主战场,将清军西路军拖在两湖、江西的水网密布区。

  东路重点打造钱塘江防线,将清军中路军和东路军,阻挡于杭州湾以北,以保全东南赋税重地!

  两湖可以烂,东南必保全,两广为后方!

  至于中枢六部尚书人选,朱慈璧也已经想好!

  即,

  内阁首辅陈子壮,担任礼部尚书。

  内阁次辅熊汝霖,担任兵部尚书,

  同时调何腾蛟回中枢,担任兵部左侍郎,具体负责兵部事宜!

  吏部尚书则由以清正刚介着称,不惧权贵,不结党营私的五朝老臣路振飞担任。

  毕竟吏部掌管官员升迁,最是容易结党!

  瞿式耜则担任工部尚书,主管兵器制造,

  毕竟此人,不仅会西洋语,还与西洋传教士艾儒略(JulesAleni)多有往来,更是受其影响入教,还取了一个洋名多默(Thos),并曾为艾氏所着性学觕述作序。

  由此人担任工部尚书,不仅可以打通和西洋的军火贸易,还能组建西洋军队,甚至开拓西洋海外远洋贸易!

  而掌管全国经济命脉的户部尚书,朱慈璧打算提前让黄宗羲出山,

  毕竟黄宗羲乃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宗师,明末清初的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启蒙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与自然科学家,

  其人在经济学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

  他在 《明夷待访录》 中提出了许多前卫的经济思想,

  如重视农业、反对重税、倡导公平交易等。

  认为政府的干预应适度,过度的干预会阻碍经济发展?,

  同时,还主张“均田制”,认为土地应归农民所有,反对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提倡简化税制,减轻农民负担,以促进经济发展?等等可行性建议。

  如此经济学大才,放着不用,实在是暴殄天物,

  如此乱世,此人必须提前出山!

  至于最后的刑部尚书,当前大争之世下,就显得不太重要了,

  朱慈璧,打算由吕大器负责刑部!

  如此,六部大臣,全力配合首辅陈子壮,经营好两广之地,作为南明的大后方,为前线战事输血,

  为发展两广之地,朱慈璧更是打算将长江以上,即将失守的淮安、江阴、嘉定等地的数百万百姓,尽数迁入两广、海南之地,特别是广东的珠三角之地!

  而次辅兵部尚书熊汝霖,则前往绍兴,统帅大军,全力打造钱塘江防线,将清军阻挡于杭州湾以北。

  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张煌言,则督军两湖、江西,以防对面清军!

  再加上西边驻守荆襄之地的堵胤锡,和东边看住福建军阀郑芝龙的马士英,

  如此,完成四方布控,

  而自己这个太子,则暂驻金华,居中调度,协调四方,以备万全!

  如果真能按照如此方略行事,想来南明应该可以暂时获得新生!

  当朱慈璧,将自己心中所想之谋划,完整的告诉站在自己正对面得自己的恩师陈子壮之时,

  只听陈老大人高呼一声,

  “我大明有此太子,复兴有望已!”

  “天佑,我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