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收割工作进入尾声,杨修也称完了重量,正在埋头计算着收成。
吕嬛便靠过去问道:“德祖可有算出亩产?”
“有!已经筹算完毕,”杨修放下毛笔,捧起一支竹简,眸光似有凝重之色。
“我将十亩地分别计算,扣除三成湿重之后,亩产最高八石,少的也有三石,均摊下来...算是亩产五石。”
他顿了下又问道:“都督的种子是否有好有坏,而且还分开区域种植?”
“德祖猜得没错,”吕嬛听到最高只有八石,面露失落之色:“最饱满、最壮实的种子,也就亩产八石,实在令我失望。”
看来,高粱还真是下限高但上限不高的农作物。
缺水缺肥的情况下高粱产量在农作物里绝对算高的,但是有水有肥,高粱亩产提升并不明显。
如果不是北方不适合种甘蔗,她真的不想推广高粱。
“都督说笑了!”杨修无语着说道:“中原良田,即便是风调雨顺,亩产难过四石,你这已经翻倍了,来年若是将种子再精挑一番,还能有所增加。”
“就是不知...”他捡起一粒掉在田里的颗粒,食指揉搓碾碎外壳,疑惑着问道:“...这是什么粮食,为何我从未见过?”
汉代的世家子弟,可不是宋明那般五谷不分、只知吟诗作对;他们除了六艺傍身,农事也有所涉猎。
汉代世家大族的经济基础,便是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不仅包括农田,还有林地、池塘、手工业作坊。
作为家族的继承人,世家子弟即使不亲自耕种,也必须管理庄园、督导生产、核算收支。
这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丰富的农业和经济知识,否则无法维持家族的繁荣。
杨氏在弘农郡的生产秩序遭受了战争的破坏,但杨修依旧敏锐地感觉到这种作物的价值所在。
吕嬛随意往车辕上一坐,解释着说道:“你看这东西长得如此之高,所以西域人管它叫高粱,但品种又有细分。”
她抬手指着田间:“此番收割的是甜秆高粱,若是粒用高粱,亩产至少加五成,还有一种饲草用的高粱,顾名思义,便是专门种来喂牲口的作物。”
“都督果然见识斐然!”杨修轻轻拍了下马屁,转而好奇地问道:“既然有更高产的...高粱,为何都督不种?”
“我倒是想...”吕嬛抬头望向西方,无奈道:“这不是没种子吗!就这甜秆高粱,还是因西域战乱才流出来的...”
她微微笑了笑,惆怅道:“哪天啊,等我暴完兵,定要穿过世界屋脊,游览一番山那边的风情。”
听起来是云游,但杨修却感受到了几丝杀气,他不明白,讨论粮食而已,怎就动怒了?
他赶忙将话题引到‘甜甜’的地方去,意图冲散这股莫名的阴冷:“都督,你这甜秆要作何处置?莫非要拉到长安市集贩卖?”
“岂能如此浪费...”吕嬛回过神来,蹙眉道:“当然是送进工坊榨糖了,水力榨汁机我都做好了,待这些甜秆到位,就能行开机大典了。”
白糖...是别想了,但红糖还是可以的,可惜关中工业基础太差,无法做出砂糖,只能产出硬邦邦的‘石蜜’,顾名思义,就是硬糖,还不带水果味的那种...
想得正美之际,几个老农围了过来。
刚才他们见纪灵的手下凶神恶煞的,不敢太过靠近,但眼下都快收工了,再不问就来不及了...
“敢问这位...女郎,之前沃肥的法子,能否告知我等?”
他们其实早就看出吕嬛身份不凡,别看一身粗布衣裳,但能驱动如此多的壮汉来干活,想必是哪家世家公子来体验生活了。
“是老伯啊!”吕嬛闻言,眼眸倏然一亮,笑吟吟地问道:“那肥料可还行?”
“行!可太行了!”几位老农连连点头,脸上尽是赞叹之色。
“我那麦穗沉甸甸的,险些把麦秆都压折喽!只恨我当时眼拙,没再多用些,不然今年这收成,少说也能多出好几石!”
“可不是嘛!”另一位老农忍不住接过话头,声音里都带着光:
“甭说那穗头了,但凡是用了那肥料的庄稼,棵棵长得又青又壮。老汉我种了一辈子的地,就没见过势头这么旺的黍米!”
“那就好!”吕嬛微笑道:“过些日子,官府便会派人下来教导沃肥的方法,你们尽可照做。”
“女郎的意思是...”老农惊喜地问道:“...已把沃肥的方子献给了官府?”
吕嬛点了点头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你们种出更多的粮食,关中实力便会随着增强,此乃皆大欢喜之举,我岂会敝帚自珍。”
“女郎大义!”
老农们纷纷俯身作揖,腰杆子深深地伏了下去。
“这可使不得,”吕嬛赶忙跳下车辕,抬手虚扶道:“官府已经废除了俯身之礼,你们没有看到通告吗?”
“自然看过,”一名老农说道:“下乡女官挨家挨户宣读田策,但这老习惯总转变不过来。”
另一个老农好奇看着车驾里的杆子,开口问道:“不知女郎所种是何种庄稼?”
“这个呀...”吕嬛返身拿出一根甜秆,用镰刀连续咔嚓几下,给老农们一人分了一根:
“这叫甜秆高粱,亩产约五石,此外,杆子可甜了,你们可试一试,记得剥皮哦。”
“五石?”老农诧异道:“这可是高产了,我那黍米顶了天也就三石。”
“确实,”另一老农点头道:“这...高粱,可能当作主食?若真能亩产五石,怎会无人种植?”
吕嬛解释道:“这是从西域传入的新作物,自然可以果腹,但也不能长期食用,会...面有菜色。”
她本想说‘营养不良’又怕老农理解不来,只好说‘面有菜色’了。
毕竟高粱真不好吃,微带苦味,吃多了还伤胃,最主要是不顶饱,没过几个小时就又饿了,像喝粥一般。
这种古代的救命粮,在现代却也优先被淘汰了,其主要用途,也就剩下酿酒了。
吕嬛接着说了优点:“但这种庄稼不挑地,抗旱防涝,过些日子官府会有种子下发,你们可随意找块荒地种下,若是遇上了灾年,可这便是涝保收的救命粮。”
这种时代,民间纯朴,老农受了吕嬛恩惠,自然对她的话深信不疑。
没错,那个时代的信任就是如此简单,人心并没多复杂,毕竟都想着明天如何活命,而不是明天如何坑人...
老农看了看吕嬛身后忙碌的工兵,感激着问道:“敢问女郎可是官府中人?”
“算...是吧!”吕嬛点了点头。
她并不想公开身份,她还想种田,可不希望成了被人围观的...网红。
“我负责试种新庄稼,若有高产或易活的品种,便会通知官府推广,因此你们不必谢我,此乃我之职责也。”
话音刚落,纪灵便凑近低声说道;“都督,都收拾好了。”
吕嬛点了点头,轻声说道:“启程吧,一会我还要去工坊一趟。”
“诺!”纪灵接令,转身而去。
吕嬛跳上马车,朝老农们挥了挥手道:“我先回去交差了,老伯们再见!”
女子的清丽声,伴随着纪灵的下令之声,搭上清风,飘向远方...
“集合!”
“列队行军!”
“向左...转!”
“跑步前进!目标长安!”
...
“这秆子真甜!”
老农眯着眼睛看着绰绰人影消失在烟尘当中,嘴里嚼嚼,含糊不清道:“来年我也要种一些,给家里的孩子解解馋。”
另一农人咧嘴笑道:“这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昨夜我搂着粮食上床,睡得可香了。”
“瞧你这出息,”人群中有人笑骂道:“做梦都怕饿死是吧!”
“可不是怕饿死嘛...”那农人吐出一口甜渣,失落着说道:“我家两小子饿死在逃荒路上,要是能早点知道关中能活命就好了...”
话音一落,众人皆缓缓放下甜秆,气氛一阵黯然。
兵荒马乱的时节,兵来如梳,匪过如剃,偏偏老天不给活路,不是大旱就是大涝。
由此,拖家带口逃难乃是常有之事,谁家没丢下个把孩子?丢下老爹老娘的也大有人在。
不知谁接了一句:“俺家娃儿最可怜,还没饿死就被他爷拿去换了‘粮食’。”
这话更是撬动了这些庄稼汉的不堪回忆,四周陷入一片死寂。
“不说这些晦气话了!”那个搂着粮食睡觉的农人咧嘴笑了笑:“我要回去做饭了,家里的婆娘又怀上了...”
众人都知道他又要回去数粮袋,却没有开口调侃,而是四散开来,各回各家——他们也要回去摸一摸粮食,不然心里总有些不踏实...
吕嬛便靠过去问道:“德祖可有算出亩产?”
“有!已经筹算完毕,”杨修放下毛笔,捧起一支竹简,眸光似有凝重之色。
“我将十亩地分别计算,扣除三成湿重之后,亩产最高八石,少的也有三石,均摊下来...算是亩产五石。”
他顿了下又问道:“都督的种子是否有好有坏,而且还分开区域种植?”
“德祖猜得没错,”吕嬛听到最高只有八石,面露失落之色:“最饱满、最壮实的种子,也就亩产八石,实在令我失望。”
看来,高粱还真是下限高但上限不高的农作物。
缺水缺肥的情况下高粱产量在农作物里绝对算高的,但是有水有肥,高粱亩产提升并不明显。
如果不是北方不适合种甘蔗,她真的不想推广高粱。
“都督说笑了!”杨修无语着说道:“中原良田,即便是风调雨顺,亩产难过四石,你这已经翻倍了,来年若是将种子再精挑一番,还能有所增加。”
“就是不知...”他捡起一粒掉在田里的颗粒,食指揉搓碾碎外壳,疑惑着问道:“...这是什么粮食,为何我从未见过?”
汉代的世家子弟,可不是宋明那般五谷不分、只知吟诗作对;他们除了六艺傍身,农事也有所涉猎。
汉代世家大族的经济基础,便是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不仅包括农田,还有林地、池塘、手工业作坊。
作为家族的继承人,世家子弟即使不亲自耕种,也必须管理庄园、督导生产、核算收支。
这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丰富的农业和经济知识,否则无法维持家族的繁荣。
杨氏在弘农郡的生产秩序遭受了战争的破坏,但杨修依旧敏锐地感觉到这种作物的价值所在。
吕嬛随意往车辕上一坐,解释着说道:“你看这东西长得如此之高,所以西域人管它叫高粱,但品种又有细分。”
她抬手指着田间:“此番收割的是甜秆高粱,若是粒用高粱,亩产至少加五成,还有一种饲草用的高粱,顾名思义,便是专门种来喂牲口的作物。”
“都督果然见识斐然!”杨修轻轻拍了下马屁,转而好奇地问道:“既然有更高产的...高粱,为何都督不种?”
“我倒是想...”吕嬛抬头望向西方,无奈道:“这不是没种子吗!就这甜秆高粱,还是因西域战乱才流出来的...”
她微微笑了笑,惆怅道:“哪天啊,等我暴完兵,定要穿过世界屋脊,游览一番山那边的风情。”
听起来是云游,但杨修却感受到了几丝杀气,他不明白,讨论粮食而已,怎就动怒了?
他赶忙将话题引到‘甜甜’的地方去,意图冲散这股莫名的阴冷:“都督,你这甜秆要作何处置?莫非要拉到长安市集贩卖?”
“岂能如此浪费...”吕嬛回过神来,蹙眉道:“当然是送进工坊榨糖了,水力榨汁机我都做好了,待这些甜秆到位,就能行开机大典了。”
白糖...是别想了,但红糖还是可以的,可惜关中工业基础太差,无法做出砂糖,只能产出硬邦邦的‘石蜜’,顾名思义,就是硬糖,还不带水果味的那种...
想得正美之际,几个老农围了过来。
刚才他们见纪灵的手下凶神恶煞的,不敢太过靠近,但眼下都快收工了,再不问就来不及了...
“敢问这位...女郎,之前沃肥的法子,能否告知我等?”
他们其实早就看出吕嬛身份不凡,别看一身粗布衣裳,但能驱动如此多的壮汉来干活,想必是哪家世家公子来体验生活了。
“是老伯啊!”吕嬛闻言,眼眸倏然一亮,笑吟吟地问道:“那肥料可还行?”
“行!可太行了!”几位老农连连点头,脸上尽是赞叹之色。
“我那麦穗沉甸甸的,险些把麦秆都压折喽!只恨我当时眼拙,没再多用些,不然今年这收成,少说也能多出好几石!”
“可不是嘛!”另一位老农忍不住接过话头,声音里都带着光:
“甭说那穗头了,但凡是用了那肥料的庄稼,棵棵长得又青又壮。老汉我种了一辈子的地,就没见过势头这么旺的黍米!”
“那就好!”吕嬛微笑道:“过些日子,官府便会派人下来教导沃肥的方法,你们尽可照做。”
“女郎的意思是...”老农惊喜地问道:“...已把沃肥的方子献给了官府?”
吕嬛点了点头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你们种出更多的粮食,关中实力便会随着增强,此乃皆大欢喜之举,我岂会敝帚自珍。”
“女郎大义!”
老农们纷纷俯身作揖,腰杆子深深地伏了下去。
“这可使不得,”吕嬛赶忙跳下车辕,抬手虚扶道:“官府已经废除了俯身之礼,你们没有看到通告吗?”
“自然看过,”一名老农说道:“下乡女官挨家挨户宣读田策,但这老习惯总转变不过来。”
另一个老农好奇看着车驾里的杆子,开口问道:“不知女郎所种是何种庄稼?”
“这个呀...”吕嬛返身拿出一根甜秆,用镰刀连续咔嚓几下,给老农们一人分了一根:
“这叫甜秆高粱,亩产约五石,此外,杆子可甜了,你们可试一试,记得剥皮哦。”
“五石?”老农诧异道:“这可是高产了,我那黍米顶了天也就三石。”
“确实,”另一老农点头道:“这...高粱,可能当作主食?若真能亩产五石,怎会无人种植?”
吕嬛解释道:“这是从西域传入的新作物,自然可以果腹,但也不能长期食用,会...面有菜色。”
她本想说‘营养不良’又怕老农理解不来,只好说‘面有菜色’了。
毕竟高粱真不好吃,微带苦味,吃多了还伤胃,最主要是不顶饱,没过几个小时就又饿了,像喝粥一般。
这种古代的救命粮,在现代却也优先被淘汰了,其主要用途,也就剩下酿酒了。
吕嬛接着说了优点:“但这种庄稼不挑地,抗旱防涝,过些日子官府会有种子下发,你们可随意找块荒地种下,若是遇上了灾年,可这便是涝保收的救命粮。”
这种时代,民间纯朴,老农受了吕嬛恩惠,自然对她的话深信不疑。
没错,那个时代的信任就是如此简单,人心并没多复杂,毕竟都想着明天如何活命,而不是明天如何坑人...
老农看了看吕嬛身后忙碌的工兵,感激着问道:“敢问女郎可是官府中人?”
“算...是吧!”吕嬛点了点头。
她并不想公开身份,她还想种田,可不希望成了被人围观的...网红。
“我负责试种新庄稼,若有高产或易活的品种,便会通知官府推广,因此你们不必谢我,此乃我之职责也。”
话音刚落,纪灵便凑近低声说道;“都督,都收拾好了。”
吕嬛点了点头,轻声说道:“启程吧,一会我还要去工坊一趟。”
“诺!”纪灵接令,转身而去。
吕嬛跳上马车,朝老农们挥了挥手道:“我先回去交差了,老伯们再见!”
女子的清丽声,伴随着纪灵的下令之声,搭上清风,飘向远方...
“集合!”
“列队行军!”
“向左...转!”
“跑步前进!目标长安!”
...
“这秆子真甜!”
老农眯着眼睛看着绰绰人影消失在烟尘当中,嘴里嚼嚼,含糊不清道:“来年我也要种一些,给家里的孩子解解馋。”
另一农人咧嘴笑道:“这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昨夜我搂着粮食上床,睡得可香了。”
“瞧你这出息,”人群中有人笑骂道:“做梦都怕饿死是吧!”
“可不是怕饿死嘛...”那农人吐出一口甜渣,失落着说道:“我家两小子饿死在逃荒路上,要是能早点知道关中能活命就好了...”
话音一落,众人皆缓缓放下甜秆,气氛一阵黯然。
兵荒马乱的时节,兵来如梳,匪过如剃,偏偏老天不给活路,不是大旱就是大涝。
由此,拖家带口逃难乃是常有之事,谁家没丢下个把孩子?丢下老爹老娘的也大有人在。
不知谁接了一句:“俺家娃儿最可怜,还没饿死就被他爷拿去换了‘粮食’。”
这话更是撬动了这些庄稼汉的不堪回忆,四周陷入一片死寂。
“不说这些晦气话了!”那个搂着粮食睡觉的农人咧嘴笑了笑:“我要回去做饭了,家里的婆娘又怀上了...”
众人都知道他又要回去数粮袋,却没有开口调侃,而是四散开来,各回各家——他们也要回去摸一摸粮食,不然心里总有些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