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集:糖霜里的古今对话-《灶王爷的作业:双宝寻味记》

  刘一帆的银勺突然敲在裁判台的水晶盘上,清脆的声响像道闪电劈开赛场的喧嚣。“临时加赛!”他推了推金丝眼镜,目光扫过十二组选手,“六十分钟,用组委会提供的基础食材,做一道有创意的甜点——记住,创意不是猎奇,是让味道会说话。”

  工作人员立刻推着食材车穿梭在操作台之间,车斗里堆着面粉、黄油、蔗糖,还有些格外的“华夏特供”:桂花蜜、红豆沙、莲子泥,甚至还有几捆带着露珠的艾草。马克捏着块黄油在指尖搓着,金袖扣的光落在苍白的面粉上:“甜点?不过是华夏人说的‘糖水’,看我用分子技术做出会爆炸的冰淇淋。”

  佐藤正往糯米粉里倒清水,木勺搅动的轨迹像精密的仪器:“和果子才是甜点的灵魂,华夏的豆沙太甜,俗不可耐。”他身边的助手正用镊子夹着樱花粉,每一粒都要均匀地撒在粉团上,像在进行某种仪式。

  炎昭炎耀盯着那捆艾草发愣。“创意?”炎耀扯了片艾叶放在鼻尖闻,清苦的香气里裹着点甜,“张爷爷的笔记里说,清宫御膳房有道‘艾窝窝’,用艾草汁和糯米,裹着豆沙,说是‘吃春’。”他突然拍了下手,“要不……咱把艾窝窝和西式奶油结合?”

  炎昭正往石臼里倒糯米,闻言停下了木杵。石臼里的糯米被捣得发出“咚咚”声,像在敲古老的钟:“再加点新意——用桂花蜜做镜面淋面,上面摆个糖雕的小灶台,古今中外全凑齐了。”

  观众席的反应比食材车跑得还快。华夏区的老食客们立刻兴奋起来,小胖举着新糊的灯牌,“艾草也能变甜点”七个字用绿漆刷得发亮,边角还粘了片真艾叶;李奶奶颤巍巍地从布包里掏出本食谱,封面上“宫廷点心谱”五个字已经泛黄:“这可是我姥姥传下来的,艾窝窝得用当年的新艾,苦中带甜才对味!”

  直播间的弹幕分成了几派。“西式甜点碾压一切”的评论刚冒头,就被“艾窝窝yyds”的红色字体淹没;有懂行的网友开始科普:“古代的甜点讲究‘药食同源’,艾草能祛湿,比那些齁甜的蛋糕健康多了!”甚至有外国网友发来了“求教程”的英文评论。

  赛场里的甜与苦

  马克的操作台很快变成了化学实验室。他往液氮罐里倒了奶油,白雾“腾”地窜起半米高,冻得他的白大褂上结了层霜。“这叫‘液氮桂花冰淇淋’,”他对着镜头炫耀,银勺敲着不锈钢碗,“把华夏的桂花和西式冰淇淋结合,这才叫高级。”可当他往冰淇淋里撒桂花碎时,手却莫名发颤——那些干硬的花瓣,怎么也融不进冰冷的奶油里。

  佐藤的和果子做得像件艺术品。粉色的糯米团捏成樱花形状,中间夹着抹茶馅,每个褶皱都用竹刀刻得清清楚楚。“这是‘樱吹雪’,”他弯腰鞠躬时,和服的下摆扫过地面,“用三年的抹茶粉,才能有这样的清苦。”可当他尝了一口,眉头却皱了——太“素”了,像幅没上色的画,少了点让人记住的甜。

  炎昭的石臼里,糯米已经捣成了绵密的粉团。他往里面加了艾草汁,翡翠色的汁液在粉团里慢慢晕开,像把春天揉进了糯米里。“得揉一百八十下,”他额角的汗滴落在石臼里,混着艾草汁泛出清绿的光,“姥姥说,揉够了数,米团才会有韧劲,像咱的日子,得慢慢熬。”

  炎耀正往小铜锅里倒桂花蜜,小火慢慢熬着,蜜色从浅黄变成琥珀,香气浓得像化不开的糖。“西式的淋面太甜,”他用小勺舀起蜜汁在空中划着圈,“加两勺莲子泥进去,苦中带甜,才配得上艾草的清苦。”他指了指旁边的糖雕工具,“等会儿雕个小灶台,烟囱里插根艾草,寓意‘烟火里的春天’。”

  俄罗斯的伊万在做“蜂蜜薄饼”,他往面糊里倒了半罐蜂蜜,甜得发腻。“甜点就是要甜!”他用木铲翻着饼,黄油在铁板上滋滋作响,“华夏的苦味道,没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