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彻似乎完全沉浸于繁重的政务之中,对她近乎审视的窥探毫无所觉。
但沈朝歌知道,这不过是表象。
这个男人的感知敏锐得可怕,他或许早就察觉了她的小动作,只是引而不发,想看她究竟想做什么。
时间一点点流逝,铜漏滴答,夜色渐浓。
终于,萧彻放下了手中的朱笔,揉了揉发胀的眉心,似乎有些疲惫。
就在这时,他抬眼,目光如同深邃的古井,落在了沈朝歌身上,带着一丝探究,深邃难辨。
“爱妃近日似乎清减了些。”
他忽然开口,声音在寂静的殿中显得格外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可是宫中事务烦心?或是……有什么心事?”
沈朝歌心中一凛,面上却丝毫不显,反而扬起一抹明媚又略带委屈的笑容,起身走到他书案旁,轻轻为他按揉着太阳穴,声音软糯:
“陛下还说呢,还不是您近日总召臣妾来研墨,却只顾着自己忙,都不理睬臣妾,臣妾自然闷都闷瘦了。”
她说着,还故意嘟了嘟嘴,一副小女儿情态。
萧彻低笑一声,握住她按揉的手腕,指尖传来她肌肤的细腻微凉。他并未深究她这明显敷衍的娇嗔,转而话锋一转,语气平淡地说道:
“谢蕴近日连上了几道奏折,都在大谈‘祥瑞’,说德妃有孕乃是上天庇佑,足见朕仁德感天。呵,倒让朕省心不少。”
他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诮,仿佛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趣事。
沈朝歌心中一动,知道正题来了。
她顺势停下动作,微微歪着头,故作天真地说道:
“谢大人是国之栋梁,自然是一心为陛下和大胤着想。不过臣妾听说,自古以来,祥瑞出现,乃是上天预示明主在位、天下太平。如今陛下英明神武,励精图治,大胤国力日盛,百姓安居乐业,有此祥瑞之兆也是理所应当,倒未必全是因为德妃姐姐有孕呢。”
她巧妙地将“祥瑞”的功劳引到萧彻身上,同时又不着痕迹地将其与德妃有孕稍稍剥离,轻轻点了一下谢蕴此举的别有用心——
萧彻眸光微动,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似笑非笑:
“哦?爱妃倒是会说话。”
他松开她的手腕,端过王敬庸刚奉上的热茶,轻轻吹了吹浮沫,
“只是这天下,从无真正的太平。边境不太平,朝堂……也未必真如表面这般平静。有些人,本想给他次机会,可惜,他终究是安分不下来。” 他
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冷冽。
沈朝歌心中一紧,正斟酌着如何回应,是该顺着他的话头斥责谢蕴不知好歹,还是该装傻充愣地劝他息怒。
萧彻却已转移了话题,目光扫过她面前那架古籍,淡淡道:
“这些南梁旧档,经年累月,杂乱无章。爱妃若有空闲,帮着整理归类也好,省得日后查找不便。”
沈朝歌心中剧震,面上却恭敬地应下:
“能为陛下分忧,是臣妾的福分。”
她起身,走到那排高大的书架前,手指拂过那些蒙尘的书脊,心中却如惊涛骇浪般翻涌。萧彻是故意让她接触这些前朝旧档的?
这些旧档中,是否隐藏着与南梁覆灭有关的蛛丝马迹?
无数个念头在她脑海中交织,让她几乎喘不过气。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无论萧彻的目的是什么,这都是一个机会,一个可能接近真相的机会。
她必须抓住。
指尖触碰到一本名为《南梁旧事考》的书册,沈朝歌的心脏,骤然漏跳了一拍。
借着身体的遮挡,她极快地翻阅着,目光如炬。
御书房内,灯火柔和,映照着帝王专注的侧脸和贵妃窈窕的背影,构成一幅看似和谐的画面。
脆弱的平衡仍在持续,但萧彻和沈朝歌都知道,它终将被打破。
而打破之后,是共同御敌,还是更加惨烈的倾轧,无人能知。
时过几日。
御书房的沉香气息似乎比往日更加浓郁了些,沉甸甸地压在空中,与堆积如山的奏折、密函散发出的纸墨微尘混合在一起,构成一种独属于权力核心的、令人窒息的压抑感。
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棂,斜斜地洒下,却被这浓重的氛围切割得支离破碎,照在金砖地上,只留下斑驳的光影。
沈朝歌垂首敛目,跪坐在软垫上,纤纤素手持着一锭上好的徽墨,在一方温润的端溪紫石砚上不疾不徐地画着圈。
研磨的动作流畅而优雅,带着一种经过严格训练后才有的韵律感,仿佛她天生就该做这件事。然而,这份平静与她此刻内心汹涌的波涛却截然相反。
她已经在这御书房内伴驾近一个时辰。
萧彻似乎今日政务格外繁忙,批阅奏折、召见臣工、听取暗卫回禀,几乎未曾停歇。
他时而蹙眉沉思,时而提笔疾书,时而又对着躬身侍立的大臣沉声训示,周身散发着不容置喙的威严。
而沈朝歌,就如同一件最精美安静的摆设,被允许停留在这片帝国中枢之地,履行着她“红袖添香”的职责。
她的存在,似乎是为了给这冰冷肃杀的权力场,增添一抹微不足道的暖色。 研磨的细微声响几乎被书页翻动和臣工低语所淹没。
沈朝歌的目光却并未真正落在砚台上,而是借着每一个不易察觉的间隙,飞快地、如同惊鸿一瞥般扫视着萧彻,扫视着他正在批阅的文书,扫视着这间书房里的每一个角落,试图捕捉任何一丝有用的信息。
她看到萧彻在处理一份关于江南漕运总督贪腐案的奏报时,眉头紧锁,朱笔挥毫,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在奏折上批了“革职查办,家产充公,一应党羽,交由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司会审,务必连根拔起,以儆效尤!”
那笔锋锐利如刀,透着不容置疑的冷酷与决绝。
她看到兵部尚书呈上关于北境边防换防的章程,他指尖点在巨大的舆图上的几个关隘,对垂手恭立的老将军沉声道:
“云隘关、朔方城,还有此处,雁回岭,增派三成兵力,全部换上玄甲铁骑。粮草军械,优先供应。传朕旨意,若有戎族异动,不必请示,准你先斩后奏。”
声音平稳,却带着铁血的味道,令人生寒。
但沈朝歌知道,这不过是表象。
这个男人的感知敏锐得可怕,他或许早就察觉了她的小动作,只是引而不发,想看她究竟想做什么。
时间一点点流逝,铜漏滴答,夜色渐浓。
终于,萧彻放下了手中的朱笔,揉了揉发胀的眉心,似乎有些疲惫。
就在这时,他抬眼,目光如同深邃的古井,落在了沈朝歌身上,带着一丝探究,深邃难辨。
“爱妃近日似乎清减了些。”
他忽然开口,声音在寂静的殿中显得格外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可是宫中事务烦心?或是……有什么心事?”
沈朝歌心中一凛,面上却丝毫不显,反而扬起一抹明媚又略带委屈的笑容,起身走到他书案旁,轻轻为他按揉着太阳穴,声音软糯:
“陛下还说呢,还不是您近日总召臣妾来研墨,却只顾着自己忙,都不理睬臣妾,臣妾自然闷都闷瘦了。”
她说着,还故意嘟了嘟嘴,一副小女儿情态。
萧彻低笑一声,握住她按揉的手腕,指尖传来她肌肤的细腻微凉。他并未深究她这明显敷衍的娇嗔,转而话锋一转,语气平淡地说道:
“谢蕴近日连上了几道奏折,都在大谈‘祥瑞’,说德妃有孕乃是上天庇佑,足见朕仁德感天。呵,倒让朕省心不少。”
他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诮,仿佛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趣事。
沈朝歌心中一动,知道正题来了。
她顺势停下动作,微微歪着头,故作天真地说道:
“谢大人是国之栋梁,自然是一心为陛下和大胤着想。不过臣妾听说,自古以来,祥瑞出现,乃是上天预示明主在位、天下太平。如今陛下英明神武,励精图治,大胤国力日盛,百姓安居乐业,有此祥瑞之兆也是理所应当,倒未必全是因为德妃姐姐有孕呢。”
她巧妙地将“祥瑞”的功劳引到萧彻身上,同时又不着痕迹地将其与德妃有孕稍稍剥离,轻轻点了一下谢蕴此举的别有用心——
萧彻眸光微动,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似笑非笑:
“哦?爱妃倒是会说话。”
他松开她的手腕,端过王敬庸刚奉上的热茶,轻轻吹了吹浮沫,
“只是这天下,从无真正的太平。边境不太平,朝堂……也未必真如表面这般平静。有些人,本想给他次机会,可惜,他终究是安分不下来。” 他
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冷冽。
沈朝歌心中一紧,正斟酌着如何回应,是该顺着他的话头斥责谢蕴不知好歹,还是该装傻充愣地劝他息怒。
萧彻却已转移了话题,目光扫过她面前那架古籍,淡淡道:
“这些南梁旧档,经年累月,杂乱无章。爱妃若有空闲,帮着整理归类也好,省得日后查找不便。”
沈朝歌心中剧震,面上却恭敬地应下:
“能为陛下分忧,是臣妾的福分。”
她起身,走到那排高大的书架前,手指拂过那些蒙尘的书脊,心中却如惊涛骇浪般翻涌。萧彻是故意让她接触这些前朝旧档的?
这些旧档中,是否隐藏着与南梁覆灭有关的蛛丝马迹?
无数个念头在她脑海中交织,让她几乎喘不过气。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无论萧彻的目的是什么,这都是一个机会,一个可能接近真相的机会。
她必须抓住。
指尖触碰到一本名为《南梁旧事考》的书册,沈朝歌的心脏,骤然漏跳了一拍。
借着身体的遮挡,她极快地翻阅着,目光如炬。
御书房内,灯火柔和,映照着帝王专注的侧脸和贵妃窈窕的背影,构成一幅看似和谐的画面。
脆弱的平衡仍在持续,但萧彻和沈朝歌都知道,它终将被打破。
而打破之后,是共同御敌,还是更加惨烈的倾轧,无人能知。
时过几日。
御书房的沉香气息似乎比往日更加浓郁了些,沉甸甸地压在空中,与堆积如山的奏折、密函散发出的纸墨微尘混合在一起,构成一种独属于权力核心的、令人窒息的压抑感。
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棂,斜斜地洒下,却被这浓重的氛围切割得支离破碎,照在金砖地上,只留下斑驳的光影。
沈朝歌垂首敛目,跪坐在软垫上,纤纤素手持着一锭上好的徽墨,在一方温润的端溪紫石砚上不疾不徐地画着圈。
研磨的动作流畅而优雅,带着一种经过严格训练后才有的韵律感,仿佛她天生就该做这件事。然而,这份平静与她此刻内心汹涌的波涛却截然相反。
她已经在这御书房内伴驾近一个时辰。
萧彻似乎今日政务格外繁忙,批阅奏折、召见臣工、听取暗卫回禀,几乎未曾停歇。
他时而蹙眉沉思,时而提笔疾书,时而又对着躬身侍立的大臣沉声训示,周身散发着不容置喙的威严。
而沈朝歌,就如同一件最精美安静的摆设,被允许停留在这片帝国中枢之地,履行着她“红袖添香”的职责。
她的存在,似乎是为了给这冰冷肃杀的权力场,增添一抹微不足道的暖色。 研磨的细微声响几乎被书页翻动和臣工低语所淹没。
沈朝歌的目光却并未真正落在砚台上,而是借着每一个不易察觉的间隙,飞快地、如同惊鸿一瞥般扫视着萧彻,扫视着他正在批阅的文书,扫视着这间书房里的每一个角落,试图捕捉任何一丝有用的信息。
她看到萧彻在处理一份关于江南漕运总督贪腐案的奏报时,眉头紧锁,朱笔挥毫,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在奏折上批了“革职查办,家产充公,一应党羽,交由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司会审,务必连根拔起,以儆效尤!”
那笔锋锐利如刀,透着不容置疑的冷酷与决绝。
她看到兵部尚书呈上关于北境边防换防的章程,他指尖点在巨大的舆图上的几个关隘,对垂手恭立的老将军沉声道:
“云隘关、朔方城,还有此处,雁回岭,增派三成兵力,全部换上玄甲铁骑。粮草军械,优先供应。传朕旨意,若有戎族异动,不必请示,准你先斩后奏。”
声音平稳,却带着铁血的味道,令人生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