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西北告急-《朝歌云平傅君心》

  “陛下!” 一个声音刺破了凝重,王彦从队列中站了出来,花白的胡子因激动而颤抖,脸上带着一种难以掩饰的惊怒之色。

  他几步走到殿中,扑通跪倒:

  “陛下!北戎此次入侵,时机太过巧合!恰在朝中议论苏凛将军与那前朝降将韩罡关系微妙,臣等正欲彻查韩罡身份,以绝后患之时!为何往日固若金汤的雁回关防线,此次竟让戎族如此轻易便兵临城下,甚至需韩罡‘浴血奋战’方能勉强稳住阵脚?这里面定有蹊跷!”

  他猛地抬起头,目光如刀,直刺向站在武将队列中的几位苏凛旧部,声音陡然拔高:

  “臣不得不怀疑,是否有人‘养寇自重’,故意纵敌深入,以彰显其领兵作战之能,巩固其在北境的地位?更有甚者……”

  他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阴狠,

  “干脆便是‘通敌卖国’,暗中勾结戎族,引狼入室,妄图颠覆我大胤江山!”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

  王彦不仅将边境战火与苏凛、韩罡捆绑,更是直接扣上了“养寇自重”乃至“通敌卖国”的滔天罪名!

  “王大人所言极是!”立刻便有几位同属世家阵营的大臣出列附和。

  “苏凛隐匿前朝余孽韩罡在先,已是欺君之罪!”

  “如今边境烽火骤起,苏凛难辞其咎!”

  “韩罡本是前朝将领,其心可诛!焉知他不是借作战之名,行通敌之实?苏凛重用此等人物,难道就没有失察之罪?”

  “臣等恳请陛下,立即下旨,彻查苏凛与韩罡!”

  “为江山社稷计,为边境数十万军民计,陛下,当断则断!应立即撤换苏凛主帅之职,另派忠诚可靠之将领,火速前往北境接管军务,抵御外侮!”

  这些人的矛头,无一例外,都指向了远在北境浴血奋战的苏凛和韩罡。

  他们仿佛忘了,刚刚萧彻才宣读了苏凛击退强敌的捷报。

  萧彻端坐龙椅,目光平静地扫过下方群情激昂的官员,尤其是王彦那张因激动而扭曲的脸。

  他心中冷笑,果然来了。

  不少官员暗自将目光投向了站在文官之首的中书令谢蕴。

  即便萧彻几次打压,但谢蕴在朝中依然根基深厚,门生故吏遍布,与各大世家关系盘根错节。

  谢蕴此时手持玉笏,眉头紧锁。

  他缓缓出列,躬身行礼,声音沉缓而有力:

  “陛下,北境危急,乃我大胤心腹大患,当务之急是如何击退强敌,保境安民。苏将军远在前线,浴血杀敌,其忠勇可嘉。至于王大人所言……”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臣,

  “苏将军是否有失察之嫌,韩将军是否忠心可靠,此事关系重大,确需彻查。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临阵换帅,乃兵家大忌,恐动摇军心,予敌可乘之机,此乃社稷安危所系,不可不慎啊。”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看似公允,既肯定了苏凛的“忠勇”,又认同了王彦“彻查”的必要性,同时点出“临阵换帅”的风险。

  实则,他已巧妙地将“苏凛有失”和“韩罡可疑”这两个定性植入了众臣心中,并将一个两难的选择抛给了萧彻——

  若不换帅,一旦战局恶化,便是萧彻用人不明,包庇“罪臣”;

  若换了帅,战事若有差池,亦可归咎于换帅导致军心不稳。

  他自己则置身事外,左右逢源,同时又隐隐暗示了换帅的巨大风险,将苏凛推到了更加危险的风口浪尖。

  “谢大人所言甚是!”

  立刻有谢蕴的门生心领神会,出列奏道,

  “苏凛既有嫌疑,韩罡身份不明,此二人手握重兵于国门之外,万一他们真有异心,与戎族里应外合,我大胤北境门户岂不全然洞开?京师亦将震动!臣以为,为万全计,可暂不撤换主帅,但必须派一位德高望重、精通军务的重臣为监军,即刻前往北境,名为协助苏将军统筹战局,实则监督其言行举动。若苏凛果真清白,则监军可助其一臂之力;若其果真有异动,监军亦可凭陛下密旨,立即夺其兵权,取而代之,稳定军心!”

  “此计甚妙!”

  “此法稳妥!”

  “既能防患于未然,又不致临阵换帅动摇军心!”

  赞同之声此起彼伏。

  如此一来,苏凛即便不被立刻罢黜,也将被牢牢掣肘,形同傀儡,他好不容易在北境打开的局面,也将落入世家之手。

  王彦等人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这正是他们想要的结果。

  萧彻静静地看着这一切看着满朝文武或明或暗的派系角力。

  他知道,今日这一关,不仅关乎苏凛的生死,更关乎他未来能否打破世家固权。

  他缓缓站起身,龙袍垂落。

  一股无形的威压从他身上散发出来,让原本喧闹的大殿再次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带着敬畏、期待,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挑衅。

  “王御史,”

  萧彻的目光首先落在王彦身上,语气平淡,

  “你说苏凛可能‘养寇自重’,甚至‘通敌卖国’,可有证据?”

  王彦一窒,随即硬着头皮道:

  “陛下,臣虽无实证,但此事过于巧合,不得不疑!韩罡乃前朝余孽,苏凛匿而不报,已属欺君,如今戎族入侵,他难辞其咎!”

  “无实证,便是臆测!”

  萧彻声音陡然转厉,如同金石交击,

  “苏凛自南梁起便镇守西北,未尝一败,护得边境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如今强敌压境,他身先士卒,首战告捷,力挽狂澜。尔等在后方安享太平,不思如何支援前线,为国分忧,反而仅凭‘巧合’二字,便对浴血疆场的将士横加污蔑,罗织罪名!若寒了前线将士的心,谁还为朕,为大胤守土开疆?!”

  萧彻的声音如同惊雷,炸响在王彦头顶,他吓得浑身一颤,脸色苍白,再也说不出一句话,只是不停地磕头:

  “臣……臣不敢……臣只是……只是忧心国事……”

  “忧心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