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彻那冰冷的声音,如同悬在每个人头顶的剑,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绝对权威。
谢蕴的党羽被连根拔起,其速度之快、手段之狠,令所有人心惊胆寒。
沈朝歌垂眸立在嫔妃之首,长长的睫毛掩去了眼底的情绪。
萧彻这一手“恩威并施”玩得炉火纯青,日后怕是琅琊王氏要就此更进一步了!
“陛下圣明!”
死寂中,终于有人反应过来,带头山呼万岁。
紧接着,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浪席卷了整个太和殿。
萧彻面无表情地接受着百官的朝拜,目光淡淡扫过人群,最终落在了面色灰败、身形摇摇欲坠的谢蕴身上。
“谢蕴。”
萧彻的声音再次响起,平静无波,却让谢蕴浑身一颤。
“臣在。”
谢蕴艰难地应声,声音嘶哑。
“闭门思过期间,好生反省。”
萧彻语气听不出喜怒,
“莫要再让朕失望。”
“臣……遵旨。”
谢蕴深深低下头,掩盖出眼睛里的杀意。
他知道,这闭门思过不过是萧彻给他的一次机会,但是他不需要这样的机会。
德妃立于嫔妃之列,冷眼旁观着太和殿内的风云变幻。
‘’谢蕴机关算尽,步步为营,却终究不明白,萧彻这等帝王,他给予的权势与恩宠,从来都带着冰冷的条件,一旦触及逆鳞,他随时可以收回,甚至加倍讨还。
此刻,她心中没有快意,只有一片冰凉的清醒。
大朝会在一种极度压抑和震慑的气氛中结束。
百官们如蒙大赦,低着头匆匆退出太和殿,没有人敢高声言语,空气中弥漫着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对未来的惶恐。
沈朝歌随着嫔妃们一同告退,走出太和殿时,阳光刺眼。
她微微眯起眼,感觉到无数道复杂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
有嫉妒,有畏惧,有探究,也有隐藏极深的敌意。
“贵妃娘娘。”
一个清冷的声音自身后响起。
沈朝歌脚步一顿,回过头,看到德妃王华正站在不远处,目光平静地看着她。
经历了乾清宫的那次交易和今日朝堂的巨变,两人之间的气氛似乎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
“德妃。”
沈朝歌微微颔首,语气平淡。
德妃走近几步,压低声音道:
“谢蕴倒了,对你我而言,既是好事,也未必是好事。苏将军一生守卫西北,不管你日后作何选择,请你定要善待苏家。”
沈朝歌心中了然。
谢蕴倒台,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皇权。
萧彻清除了心腹大患,权力更加集中。
而苏家和琅琊王氏,自会趁机而上。
“德妃所言甚是。”
沈朝歌淡淡道,
“我们都有想要守护的人,只是你很幸运,你想守护的人都还在。” 说完转身离去。
德妃深深看了她一眼,似乎还想说什么,最终也只能看着沈朝歌远去的身影。
她的背影依旧端庄,却似乎也染上了一丝疲惫和无奈。
沈朝歌一步步走向御书房的方向。
萧彻给了她自由出入御书房的特权,她自然要物尽其用。
御书房内,萧彻正靠在软榻上,闭目养神。
王敬庸小心翼翼地为他奉上参茶。
听到脚步声,萧彻睁开眼,看到沈朝歌走进来,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
“你来了。”他语气平淡,仿佛早已料到。
“臣妾遵旨,前来伴驾。”沈朝歌躬身行礼,不卑不亢。
萧彻指了指一旁的锦凳:“坐吧。”
沈朝歌依言坐下,目光落在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上。经历了一场大清洗,无数职位空缺,政务必然繁忙。
“陛下身体尚未痊愈,不宜过度操劳。”沈朝歌轻声道。
萧彻看了她一眼,唇角微扬:“怎么?贵妃这就要开始履行‘伴驾阅卷’的职责了?”
沈朝歌迎上他的目光,不闪不避:“陛下赐臣妾此特权,臣妾自当为陛下分忧。”
“哦?”萧彻挑眉,眼中带着一丝玩味,
“那你说说,这江南盐税一案,朕处置得如何?”
沈朝歌沉吟片刻,缓缓道:“雷霆手段,以儆效尤。只是谢蕴党羽盘根错节,牵连甚广。陛下一次性拔除三十余人,虽震慑了宵小,却也可能导致地方盐政短期内陷入混乱。需尽快选派得力干将,稳定局面,以免影响国计民生。”
她的回答不卑不亢,既肯定了萧彻的决断,又点出了潜在的问题。
萧彻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随即隐去。
他淡淡道:“你说得有道理。朕已经命吏部和内阁着手此事。”
他拿起一本奏折,递给沈朝歌:
“这是关于西北边防的奏报,你看看。”
沈朝歌接过奏折,仔细阅读起来。
她快速浏览着奏折内容,眉头微蹙。
西北边境不稳,蛮族时有侵扰,而军饷粮草却屡屡延误,边防将士怨声载道。
“陛下,”沈朝歌放下奏折,沉声道,
“边防乃国之根本,军饷粮草更是重中之重。若此事处理不当,恐生哗变。依臣妾看,此事背后定有猫腻,或许与朝中某些人脱不了干系。”
萧彻眼中寒光一闪:“你继续说。”
“臣妾以为,当立刻派钦差大臣,前往西北彻查此事,严惩克扣军饷、延误粮草之人。同时,从国库调拨专款,先行安抚将士,稳定军心。”
沈朝歌条理清晰地说道,“至于派谁去……”
她顿了顿,目光看向萧彻:“或许,陛下可以考虑启用一些被闲置的、素有清名的老臣。”
萧彻深深地看着她,良久,才缓缓点头:“你说得有理。朕会考虑。”
沈朝歌心中微松。
她知道,自己的话起作用了。
萧彻清除了谢蕴一党,必然需要提拔自己的人手,而那些被世家排挤、郁郁不得志的老臣,正是最好的选择。
沈朝歌见目的已达到,识趣的告退回宫。
不多时,
王敬庸躬身上前,低声禀报:
“启禀陛下,德妃娘娘求见。”
萧彻目光微动,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澜,似乎想起了什么。
他沉默片刻,道:“让她进来。”
谢蕴的党羽被连根拔起,其速度之快、手段之狠,令所有人心惊胆寒。
沈朝歌垂眸立在嫔妃之首,长长的睫毛掩去了眼底的情绪。
萧彻这一手“恩威并施”玩得炉火纯青,日后怕是琅琊王氏要就此更进一步了!
“陛下圣明!”
死寂中,终于有人反应过来,带头山呼万岁。
紧接着,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浪席卷了整个太和殿。
萧彻面无表情地接受着百官的朝拜,目光淡淡扫过人群,最终落在了面色灰败、身形摇摇欲坠的谢蕴身上。
“谢蕴。”
萧彻的声音再次响起,平静无波,却让谢蕴浑身一颤。
“臣在。”
谢蕴艰难地应声,声音嘶哑。
“闭门思过期间,好生反省。”
萧彻语气听不出喜怒,
“莫要再让朕失望。”
“臣……遵旨。”
谢蕴深深低下头,掩盖出眼睛里的杀意。
他知道,这闭门思过不过是萧彻给他的一次机会,但是他不需要这样的机会。
德妃立于嫔妃之列,冷眼旁观着太和殿内的风云变幻。
‘’谢蕴机关算尽,步步为营,却终究不明白,萧彻这等帝王,他给予的权势与恩宠,从来都带着冰冷的条件,一旦触及逆鳞,他随时可以收回,甚至加倍讨还。
此刻,她心中没有快意,只有一片冰凉的清醒。
大朝会在一种极度压抑和震慑的气氛中结束。
百官们如蒙大赦,低着头匆匆退出太和殿,没有人敢高声言语,空气中弥漫着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对未来的惶恐。
沈朝歌随着嫔妃们一同告退,走出太和殿时,阳光刺眼。
她微微眯起眼,感觉到无数道复杂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
有嫉妒,有畏惧,有探究,也有隐藏极深的敌意。
“贵妃娘娘。”
一个清冷的声音自身后响起。
沈朝歌脚步一顿,回过头,看到德妃王华正站在不远处,目光平静地看着她。
经历了乾清宫的那次交易和今日朝堂的巨变,两人之间的气氛似乎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
“德妃。”
沈朝歌微微颔首,语气平淡。
德妃走近几步,压低声音道:
“谢蕴倒了,对你我而言,既是好事,也未必是好事。苏将军一生守卫西北,不管你日后作何选择,请你定要善待苏家。”
沈朝歌心中了然。
谢蕴倒台,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皇权。
萧彻清除了心腹大患,权力更加集中。
而苏家和琅琊王氏,自会趁机而上。
“德妃所言甚是。”
沈朝歌淡淡道,
“我们都有想要守护的人,只是你很幸运,你想守护的人都还在。” 说完转身离去。
德妃深深看了她一眼,似乎还想说什么,最终也只能看着沈朝歌远去的身影。
她的背影依旧端庄,却似乎也染上了一丝疲惫和无奈。
沈朝歌一步步走向御书房的方向。
萧彻给了她自由出入御书房的特权,她自然要物尽其用。
御书房内,萧彻正靠在软榻上,闭目养神。
王敬庸小心翼翼地为他奉上参茶。
听到脚步声,萧彻睁开眼,看到沈朝歌走进来,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
“你来了。”他语气平淡,仿佛早已料到。
“臣妾遵旨,前来伴驾。”沈朝歌躬身行礼,不卑不亢。
萧彻指了指一旁的锦凳:“坐吧。”
沈朝歌依言坐下,目光落在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上。经历了一场大清洗,无数职位空缺,政务必然繁忙。
“陛下身体尚未痊愈,不宜过度操劳。”沈朝歌轻声道。
萧彻看了她一眼,唇角微扬:“怎么?贵妃这就要开始履行‘伴驾阅卷’的职责了?”
沈朝歌迎上他的目光,不闪不避:“陛下赐臣妾此特权,臣妾自当为陛下分忧。”
“哦?”萧彻挑眉,眼中带着一丝玩味,
“那你说说,这江南盐税一案,朕处置得如何?”
沈朝歌沉吟片刻,缓缓道:“雷霆手段,以儆效尤。只是谢蕴党羽盘根错节,牵连甚广。陛下一次性拔除三十余人,虽震慑了宵小,却也可能导致地方盐政短期内陷入混乱。需尽快选派得力干将,稳定局面,以免影响国计民生。”
她的回答不卑不亢,既肯定了萧彻的决断,又点出了潜在的问题。
萧彻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随即隐去。
他淡淡道:“你说得有道理。朕已经命吏部和内阁着手此事。”
他拿起一本奏折,递给沈朝歌:
“这是关于西北边防的奏报,你看看。”
沈朝歌接过奏折,仔细阅读起来。
她快速浏览着奏折内容,眉头微蹙。
西北边境不稳,蛮族时有侵扰,而军饷粮草却屡屡延误,边防将士怨声载道。
“陛下,”沈朝歌放下奏折,沉声道,
“边防乃国之根本,军饷粮草更是重中之重。若此事处理不当,恐生哗变。依臣妾看,此事背后定有猫腻,或许与朝中某些人脱不了干系。”
萧彻眼中寒光一闪:“你继续说。”
“臣妾以为,当立刻派钦差大臣,前往西北彻查此事,严惩克扣军饷、延误粮草之人。同时,从国库调拨专款,先行安抚将士,稳定军心。”
沈朝歌条理清晰地说道,“至于派谁去……”
她顿了顿,目光看向萧彻:“或许,陛下可以考虑启用一些被闲置的、素有清名的老臣。”
萧彻深深地看着她,良久,才缓缓点头:“你说得有理。朕会考虑。”
沈朝歌心中微松。
她知道,自己的话起作用了。
萧彻清除了谢蕴一党,必然需要提拔自己的人手,而那些被世家排挤、郁郁不得志的老臣,正是最好的选择。
沈朝歌见目的已达到,识趣的告退回宫。
不多时,
王敬庸躬身上前,低声禀报:
“启禀陛下,德妃娘娘求见。”
萧彻目光微动,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澜,似乎想起了什么。
他沉默片刻,道:“让她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