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疑云-《异世界传送门,但是烈焰升腾》

  东天竺,布尔尼亚。

  东协驻天竺联合司令部的会议室内,长长的椭圆形桌子被厚重的地图、文件和数据投影铺满。

  墙上的显示屏闪烁着来自刘华部队与“乌鸦”提供的第一批样本分析报告,几名军医与科学顾问正在轮番发言。

  空气里弥漫着咖啡与消毒水的气味,令人透不过气。

  “这种病原体的特征非常奇怪。”一名专家皱眉,指着显微照片说道,“它与已知的多种出血热病毒有相似之处,但基因链条出现了大量错配与插入。变异程度极高,超出了常见的自然突变速率。”

  “会不会是太约遗留的项目?或者是残余分子制造的生化武器?”

  另一名来自大陆的病毒学家翻阅着分析报告,缓缓摇头:“如果是人工培育,应该能找到清晰的操作痕迹,比如剪切位点或外源基因片段。但我们暂时没看到这些特征。病毒的多样化突变,反倒像是长时间在复杂环境中自然适应的结果。”

  “也就是说——既不像是完全自然,也无法确认是人工?”参谋部的军官低声总结。

  会议桌前陷入短暂沉默。投影屏幕上不断闪动的基因序列,像是一串无解的谜题。

  “关于病毒本身,我们暂时无法下结论。”

  一位情报官员开口:“乌鸦的汇报提到,在海得拉巴发现过陌生人,带着麦穗贯穿地球的标志,还有一个白人佩戴铁十字。这说明至少有人在关注甚至介入——这场灾祸很可能并非单纯自然发生。”

  “铁十字和帝国之鹰——这种组合很难被认定为单纯的装饰品,但问题在于,它代表的德国纳粹党,早就在接近一百年前被消灭了。”

  “没错,但必须注意,这一符号至今仍在欧洲部分极端组织中流传,常被当作精神信仰与行动旗号。”

  会议桌周围的人纷纷点头。

  “如果幕后真有人操纵,那么海得拉巴就是他们的核心舞台。那里的真相,必须揭开。”

  李卫国少将沉吟片刻,随即下达指令。

  “行动重心转移。科研组继续对样本进行深度分析,但我们的情报部门与特种部队,将以海得拉巴为目标。我们需要确定三件事:第一,太约残余分子的存在规模;第二,铁十字背后的势力究竟是谁;第三,这场瘟疫是否为他们一手制造。”

  投影屏幕再度切换,作战草案逐渐显现:一支装备了防化装备的特战小队将潜入海得拉巴外围,利用无人机与侦察设备绘制最新地图;另一支电子战分队,则负责截取可能的无线电信号,寻找幕后势力的蛛丝马迹。

  “首长,在行动展开之前,我们需要先确认——未知势力是否依旧活跃于海得拉巴,抑或那里现在只剩下成群的行尸走肉。”一名参谋缓缓举手,提出自己的意见。

  “如果幕后势力真存在于海得拉巴,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他们究竟凭什么能在那样的环境里长期生存?”一名戴着眼镜的情报军官轻声开口。

  屏幕上的无人机影像逐一切换——破碎的街区、被烧毁的市集、横七竖八的尸体,还有不断游荡的行尸群。

  分析员用指针在画面上圈出重点:“我刚刚调集了近三周内的无人机侦察记录,没有发现任何外部补给车队进入海得拉巴,也没有空投痕迹。粮食、燃料、药品……这些痕迹完全缺失。”

  “换句话说,”另一名军官皱眉,“他们要么已经撤离,要么有能力在尸潮和瘟疫之中自行维持。”

  “自给自足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一名后勤专家摇头,“那座城市被彻底隔绝,农田荒废,水源也极不安全。若他们真能长期存活,就说明掌握了某种先进的自持技术。”

  “还有一种可能。”那名军官低声补充,“他们利用行尸当屏障,反过来在城市内部开辟出安全区域。我们没有侦测到的补给,并不代表不存在,而是可能被刻意隐藏或转移。”

  “这样的话……假设有些太多了,不是吗?”

  “但是,乌鸦曾报告过在那格普尔陷落时,遭到了无线电干扰——这是无可置疑的情报。”

  李卫国少将抬起头,目光落在会议桌一端的电子信息部队指挥员身上。

  “我想知道——有没有截获任何可疑的无线电通讯?”

  那名指挥员立刻起身,敬礼后答复。他的军装熨得笔直,眼神却略显疲惫:“报告首长,目前我们还没有截获到可疑的通讯信号。侦测范围覆盖了恒河中游和德干高原的大部分地区,甚至在新德里和巴基斯坦的转发站也设置了监听点,但到现在为止,只有杂乱的民用频段和难民群体的呼救,没有发现加密通信。”

  “我们推测,如果幕后势力真在海得拉巴活动,他们要么保持了高度的无线电静默,要么使用了我们尚未破译的加密模式。另一种可能,是他们采用有线或短距离的隐蔽通讯方式,规避了我们的探测网。”

  李卫国的眉头紧紧皱起,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发出沉闷的声响。全场没有人敢开口,只能等待他的进一步反应。

  最终,他缓缓吐出一口气:“没有消息,不代表没有敌人。暂时不必出动地面部队,但是监视网要扩大,不再仅限于驻地周边,哪怕是一点点异常信号,都要立即上报。”

  “是!”指挥员立正回应,会议室的紧张气氛却丝毫未减。

  ————————————

  会议在紧张的气氛中结束,投影屏幕渐渐熄灭,只留下墙上斑驳的灯光,参谋们鱼贯走出作战厅。

  几名年轻参谋聚在茶水间,端着半凉的咖啡低声交谈。有人摇着头叹息:“没有无线电通讯……这才最叫人心慌。真要是单纯的瘟疫也就罢了,可偏偏还有这些扑朔迷离的影子。”

  另一人压低声音:“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可能?如果在海得拉巴地下,存在一个完全封闭的试验基地呢?就像电影里一样,带着独立电源、净水循环、温室农场,甚至自己的实验室。他们就算被行尸围困,也能自持下去。”

  话音一落,几个人面面相觑,半是惊讶半是沉思。有人嗤笑了一声:“听起来像是科幻。”但眼神却并不轻松,“可别忘了,太约当年确实有过类似的传闻。冷战时期,那帮人什么疯狂的计划没搞过?妈的,狗改不了吃屎。”

  年长一些的参谋缓缓点头,声音压得极低:“如果真有那样的设施,就能解释为什么没有外部补给痕迹,也能解释乌鸦报告里提到的那些‘陌生人’。他们可能一直潜伏在地下,操纵着上面的灾祸。”

  一名年轻军官皱着眉说,“可有一点我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我们的监听网一无所获,几乎完全的无线电静默。”

  年长的参谋抿了口凉咖啡,压低声音:“别忘了,当年太约在战时吃过最大的亏,就是在电子战对抗上。他们的指挥链几乎全都被截获和干扰,几乎就是对我们单向透明。要是残余分子真还存在,他们一定会记得这个教训。”

  “所以,他们会极度谨慎,甚至完全放弃无线电。要么就是使用极低功率的短距通讯,随用随毁;要么干脆靠人力传递命令。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海得拉巴外围什么也截不到。”

  “可那样一来,他们就更危险了。能在尸潮和瘟疫中生存下来,又能保持高度纪律和隐蔽,这说明他们不只是苟延残喘,而是真正在准备某种计划。”

  四周一阵沉默,几人对视一眼——如果这些推测属实,那么他们面对的,不是被灾难打碎组织的残兵败将——

  而是一群吸取过往惨痛教训、隐忍潜伏至今的老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