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词起清河郡-《梦回贞观,我成王珪次子》

  入夜,高旬才摇摇晃晃的走出王府,被小厮扶着上了马车。

  还好现在两家都住崇仁坊,离得并不是太远,没一会就到了高府。

  小厮仔细搀扶着高旬下了马车,门子便上前说道:“大公子,家主说等您回来去书房一趟。”

  高旬打个酒嗝,摆摆手道:“知道了,带本公子过去。”

  进了书房,矮胖老头高士廉正看着古籍,不过他离老远就闻到高旬身上散发的酒味,略嫌弃的皱起眉头。

  “人家刚搬回来,你就上门吃酒,真是不知礼数。”高士廉开口教训道。

  “嗝~”

  “父亲不懂,我和崇基可是知己好友,自然不会在乎这寻常礼数。”

  “哦对了,王叔父让我给您带个好,嗝~”

  高士廉直接挥挥手说道:“滚滚滚,别污了老夫的书房。”

  “嘿嘿,那孩儿告退,父亲也早点歇息。”

  高旬被扶着回到自己院子后,妻子赵浮锦已经等候多时。

  “你瞧瞧,我说什么来着?他每次和王家大郎喝酒,两人准醉的跟什么似的!”

  说归说,赵氏还是赶紧和小丫鬟动起手,将高旬扶回里屋,放倒在床榻。

  小丫鬟负责脱鞋脱袜,赵氏脱掉其外衣,用湿毛巾仔细擦拭着。

  高旬被伺候的多舒服不谈,只片刻便呼呼大睡了过去。

  王家那边也差不多,崔嫋嫋累的满头大汗,才将王崇基给收拾好。

  期间王珪派人来叫了一次,见人早就醉的不知东南西北,便不了了之。

  书房里,王珪神色平静的望着窗外月色,心里却权衡着朝堂上的各种势力。

  首先皇帝叫自己回来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平衡朝堂,现在朝堂上的势力已经隐隐定型了。

  有能力在朝廷说上话的的不过三党。

  其一是秦王府功臣一派,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等人。

  其二就是原东宫,之前只有魏征一人,现在又多了自己,勉强可以对上一对吧。

  其三是太上皇的老臣,也就是裴寂、萧禹、陈叔达等人,不过这些人不足为虑,都是一些空有职位没有权利的虚职。

  至于为什么王珪在这盘算这些,还是因为高士廉,他是长孙无忌兄妹两人的亲舅舅,长孙皇后更是时不时都要将其宣进宫慰问一番的。

  而现在高士廉又是门下省侍中,正是王珪的顶头上司,这就很麻烦了。

  按理说此次回长安,高旬应该和王崇基保持距离才对,可是那小子居然还跑来喝酒,难不成是高士廉授意?

  “唉,实在是太耐人寻味…”王珪感叹一声,便回去休息了。

  翌日,王珪刚吃过早饭,吏部便派人把王珪的朝服等一应东西送了过来。

  毕竟明眼人都知道,这次王珪回来八成是要一飞冲天的。谏议大夫,不过是用来过渡一下,以后官至尚书都说不定。

  只不过前脚吏部人刚走,后脚皇宫里便派了小太监过来传旨,让王珪进宫。

  王珪也不敢失礼,想着换身衣服再去,小太监连忙道:“王大人,陛下说了只是进宫说些闲话,不用更衣,咱们抓紧进宫可好?”

  “好,那咱们别让陛下久等了。”

  还是甘露殿,李世民正批阅奏折,张瑾公公小声道:“陛下,王珪王大人在殿外了。”

  李世民面露喜色说道:“宣。”

  片刻后,王珪走进殿内。

  “老臣,拜见陛下,不知陛下宣老臣有何要事?”

  “哈哈,免礼吧叔玠,给爱卿赐座。”

  王珪一看李世民有说有笑,还给赐座,那就不是坏事,心里也有底了。

  李世民朗声道:“叔玠啊,朕昨日得了一首诗词,想请爱卿品鉴一番。”

  王珪人都麻了,合着叫自己进宫就为了这点事?算了,等会随便说两句好话,哄弄一下吧。

  “老臣可否观之?”

  “就在这,你自己看吧叔玠,记得品鉴一二啊,哈哈哈。”

  王珪拿起宣纸一看,顿时愣住,这首词写的还真是顶好的。

  “敢问陛下,这词何人所做?”

  李世民哄弄道:“那你别管,你就说这词如何吧?”

  王珪闻言又再次品鉴一番,才回道:“这是一首足以传世的悼亡之词。”

  “上阙由问句起,接以秋景残阳,由景物勾起沉思,氛围颇为凄清。”

  “下阕写沉思中所忆往事,说明与亡妻的美满恩爱,结尾的寻常更是点睛之笔。”

  “往事无法再现,亡妻亦无法再生,心中酸苦沉痛,也再无法平静。”

  点评完,王珪也暗中思索,这词肯定不是皇室中人所做,因为最近也没听说李唐皇室死人了,那会是谁呢?

  “好,点评的真是极好,叔玠不知,除了朕,你是第二个点评此词之人。”

  “哦?那敢问陛下这头一位是?”

  “是魏征那个老匹…”

  “反正玄成对这首词也是赞不绝口,叔玠啊,恭喜啊。”

  王珪一时没反应过来,随口问道:“喜从何来啊陛下?”

  李世民也不明说,只提醒道:“这词由泉州所作,却从清河郡流出,叔玠仔细想想吧。”

  王珪再傻也反应过来,最近死了妻的不就是自己二儿子王玉瑱么…

  “可…可是臣的犬子玉瑱?”

  “正是!”

  这一下王珪有点想不明白了,在泉州作的词,怎么从清河郡流传出世的?这小子没事往那跑什么?

  “陛下,这词怎么从清河郡传出来的?”

  李世民笑着摇摇头说道:“这朕就不知了,叔玠啊,你回去写封信问问吧,毕竟这是你的家事。”

  “是,那臣先告退。”

  “嗯,去吧。”

  看着王珪退出去的背影,李世民收起笑容,自言自语道:“没想到啊,当年那个曲江宴痛斥自己座师的狂生,居然有如此文采。”

  “董煜那个老匹夫,真是活该。”

  “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还真是不好办啊…”

  王珪回家的这一路上,已经想的八九不离十了。

  只是他猜的是王玉瑱在路上,结识了清河崔氏的某位公子,打死王珪也想不到,人家搭上的是崔氏正房的嫡幼女。

  王珪刚回到府里,便直奔书房,将词抄在信纸上,附上一句“速来长安”,便遣人将信送去了嶲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