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深圳,清晨的阳光已经带上了炙热的力度,洒在柏油路上,蒸腾起一丝丝扭曲的空气。位于福田区边缘的这栋小楼,白墙有些许斑驳,绿色的窗漆也因日晒雨淋而褪色,但它独门独院,环境相对安静,最重要的是租金在萧远目前可承受的范围内。
小楼门口,一块用红布覆盖的牌匾已经挂好。萧远、马婷婷并肩站着,身后是以张明德工程师为首的五位年轻技术员。他们脸上带着好奇、兴奋,还有一丝对未来的茫然。这五位技术员,赵建国和孙晓梅是刚从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李志斌、周伟和吴鹏则是在深圳本地电子厂有过一两年工作经验的中专生,是被萧远开出的高于市场价的薪资和“参与研发国产精品”的口号吸引来的。
没有鞭炮,没有花篮,只有寥寥几个路人投来好奇的一瞥。
萧远看了看手表,又看了看身边略显紧张的团队成员,脸上露出一个沉稳的笑容。他上前一步,目光扫过眼前这几位即将与他一同踏上艰难技术攻坚道路的伙伴。
“各位,今天,1992年6月1日,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只是个普通的日子。但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萧远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这里,将不仅仅是一栋小楼,它是我们梦想的起点,是我们‘远见’这个名字,真正开始扎根的地方。”
他顿了顿,继续道:“过去几个月,我们的贸易业务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为我们积累了最初的资本。但贸易,终究是流通,是桥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正强大的根基,在于实业,在于科技!我们不可能永远靠倒买倒卖,靠赚取差价来生存,来发展。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要有能拿得出手、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产品!”
年轻技术员们的眼神亮了起来,尤其是赵建国和孙晓梅,在学校里接受了系统教育,内心正怀揣着用知识报国、改变中国电子产业落后面貌的理想,萧远的话直接戳中了他们的心坎。连比较务实的李志斌等人,也被萧远话语中的豪情所感染。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我们起步太晚,日本、美国的电子产品已经遥遥领先,我们凭什么追赶?”萧远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铿锵有力,“就凭我们不甘人后!就凭我们愿意学习,敢于钻研!就凭我们相信,中国人的智慧绝不输于任何人!也许我们现在只能从模仿开始,从最基础的产品做起,但这不可耻。可耻的是连模仿的勇气都没有,可耻的是安于现状,永远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
马婷婷站在一旁,看着萧远。阳光落在他年轻却已显刚毅的侧脸上,那双眼睛里的光芒,比阳光还要炽热。她想起半年多前,两人挤在昏暗的出租屋里盘算着一天几十块利润的日子,恍如隔世。此刻的萧远,身上有一种让她心折的领袖气质,那是一种能够将理想照进现实的力量。
“所以,我们成立‘远见电子技术研发中心’。”萧远指向被红布覆盖的牌匾,“‘远见’,意味着我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要有看到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的眼光和格局!我们的使命,就是从今天开始,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先模仿,再改进,最终要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产品!”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充满感染力:“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我们会遇到技术难题,会经历无数次失败,会被人嘲笑不自量力。但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都能把这里当成是实现自身价值、为中国电子产业崛起贡献力量的舞台!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耐得住寂寞,啃得下硬骨头,我坚信,总有一天,‘远见’两个字,会成为品质和创新的代名词!”
“现在,我宣布,远见电子技术研发中心,正式成立!”
说完,萧远和马婷婷一起,伸手拉下了红布。红绸滑落,露出了一块崭新的木制牌匾,上面是请人精心书写的楷体大字:“远见电子技术研发中心”。字体遒劲有力,在阳光下泛着深褐色的光泽。
简单的揭牌仪式,没有掌声雷动,但五位年轻技术员都自发地用力鼓掌,脸上洋溢着激动和憧憬。张明德工程师也轻轻拍着手,眼神复杂,既有对萧远这番讲话的认可,也有一丝基于现实经验的审慎。
揭牌仪式后,众人走进小楼。一层被规划为办公区、简单的会议室和库房,二层则是未来的实验室区域。目前,二层的实验室还空荡荡的,只有几张旧桌椅,几盏明亮的日光灯管,以及角落里堆放着的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万用表等检测仪器,显得十分简陋。
大家在会议室坐下,所谓的会议室,也就是摆了一张长条木桌和几把椅子。萧远坐在主位,马婷婷坐在他旁边,张工坐在另一边,五位年轻技术员略显拘谨地坐在对面。
“条件比较艰苦,大家多包涵。”萧远开门见山,语气平和,“但我们有决心尽快改善。当务之急,是确定我们第一个研发项目,让大家有事可做,有方向可循。张工,您经验丰富,您看我们从哪里入手比较合适?”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张明德身上。他年近四十,戴着黑框眼镜,穿着洗得发白的灰色夹克,典型的技术人员模样。他扶了扶眼镜,沉吟片刻,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说道:“萧总,马总,各位同事。既然萧总定了调子,要从模仿和改进开始,那我建议,我们第一个项目,就选便携式收音机。”
他拿出一个带来的、市面上常见的日本产便携式收音机,放在桌子上。“这东西,技术相对成熟,市场量大,但利润薄,主要是日本牌子垄断。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地照抄。而是要在理解它电路原理、元器件选型的基础上,想办法优化。比如,能不能让它的音质更好一点?耗电再省一点?或者,成本能不能再控制下来一些?哪怕只优化其中一点,都是我们的成功。”
张工的思路非常务实,符合他国营厂出身的技术背景,讲究稳扎稳打,在现有框架内进行改良。这是他最熟悉也认为最稳妥的路径。
“张工说得对!”年轻的技术员赵建国率先表示赞同,他显得有些急切,“日本人的收音机虽然好,但也不是没有缺点。他们的中频放大电路设计有点保守,如果我们能调整一下中周变压器的参数,说不定能提高一些灵敏度……”
孙晓梅也补充道:“还有功放部分,用的三极管型号比较老,线性区不算太好,失真度有优化空间。”
李志斌等有工厂经验的人则更关注生产:“外壳模具精度很重要,还有PCB板(印刷电路板)的布线,处理不好容易有干扰声。”
看到年轻人很快进入状态,开始讨论具体技术问题,张明德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但随即又恢复严肃:“小赵、小孙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我们要先解决‘有’和‘理解’的问题。我建议,第一步,不是急着改,而是先‘吃透’它。我们把这台日本收音机彻底拆解,测绘出完整的电路图,分析每一个元器件的功能,理解设计者的意图。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课。只有基础打牢了,后面的优化才不会走偏,甚至是弄巧成拙。”
这是典型的学院派加老师傅的路子,强调对基础的绝对掌握。
萧远认真听着,不时点头。他注意到,在张工强调“吃透”和“基础”时,赵建国和孙晓梅这两个大学生眼神里闪过一丝不以为然,他们显然更渴望尽快做出“创新”的成果。这种代际和观念上的差异,在研发团队初创期就已经初现端倪。
“张工的意见非常中肯。”萧远肯定了张明德的思路,“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基础,一切创新都是空中楼阁。彻底测绘、理解原型机,是我们必须完成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他的话让张明德点了点头,感觉自己的专业意见得到了尊重。
但萧远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不过,在‘吃透’的过程中,我希望大家不要局限于简单地复制和理解。更要带着问题去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里要用这个阻值的电阻?为什么那个电容要选这个容量?如果换一种型号,会有什么不同?会不会有更好的选择?我们要理解的,不仅仅是‘它是什么’,更要探究‘它为什么是这样’,以及‘能不能更好’。”
这番话,既支持了张工“打好基础”的核心要求,又巧妙地鼓励了年轻技术员的创新思维,将“模仿”和“改进”更紧密地结合在研发流程中。
萧远看向张工:“张工,您是这方面的专家,技术上的总负责人。这第一步的拆解、测绘工作,就由您来主导安排。需要什么基础的仪器设备,列个清单给婷婷,我们尽快采购。目标是尽快拿出我们自己的、完全理解的电路图。”
“好的,萧总,交给我。”张明德感受到信任,郑重答应。
“至于后续的优化方向,”萧远目光扫过几位年轻技术员,“小赵提到的灵敏度,小孙说的音质,还有李志斌提到的生产工艺问题,都可以作为我们后续重点攻关的备选方向。大家可以一边测绘,一边思考,记录下任何可能改进的想法。我们定期开会讨论。”
这种安排,既明确了张工的权威,又给了年轻人发挥的空间,可谓恰到好处。
马婷婷此时也开口道:“张工,各位同事,后勤保障方面大家不用担心。设备采购、日常开销,我会全力配合。大家可以把精力完全投入到研发上。”她的声音温和而有力,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
会议结束后,萧远和马婷婷在小楼里又待了一会儿。看着张工已经开始给技术员们分组,安排任务,楼上也传来了拆卸螺丝和讨论的声音,两人相视一笑。
“总算迈出第一步了。”马婷婷轻声说,语气中带着感慨,“感觉比谈成一百万的大单还要不容易。”
萧远点点头,目光深邃:“是啊,这才是真正的根基。贸易赚钱快,但就像沙滩上的城堡。只有技术,才是岩石,能让我们站稳脚跟,走向深海。”他脑海中,系统界面悄然浮现,LV11的标识稳定闪烁。他没有动用系统的“深度资讯分析”,此刻,他更希望依靠这个刚刚组建的团队自身的力量去完成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他知道,系统的辅助应该在更关键、更隐蔽的时刻使用,团队的成长和自信的建立,同样至关重要。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这间简陋的实验室,在布满灰尘的空气中划出清晰的光柱。光柱里,那些年轻而专注的身影,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边。萧远知道,这里播种下的,是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虽然弱小,却蕴含着破土而出的强大力量。未来的某一天,它或许真的能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属于中国电子产业的天空。
而此刻,楼外的世界依旧喧嚣,对苏贸易的庞大机器正在高速运转,资金如同血液般源源不断地注入这个新生的“大脑”。萧远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一边是当下滚滚而来的利润,一边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他深吸一口气,对马婷婷说:“走吧,婷婷,这边让张工他们先忙。我们得回去应对伊万那边的新清单了,周伟华估计都快忙疯了。”
两人走出小楼,回身轻轻带上了那扇崭新的、挂着“远见”牌匾的大门。门内,是一个刚刚点燃的、关于技术和理想的火种;门外,是一个波澜壮阔、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大时代。萧远知道,他必须驾驭好这两驾马车,才能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年代,真正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小楼门口,一块用红布覆盖的牌匾已经挂好。萧远、马婷婷并肩站着,身后是以张明德工程师为首的五位年轻技术员。他们脸上带着好奇、兴奋,还有一丝对未来的茫然。这五位技术员,赵建国和孙晓梅是刚从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李志斌、周伟和吴鹏则是在深圳本地电子厂有过一两年工作经验的中专生,是被萧远开出的高于市场价的薪资和“参与研发国产精品”的口号吸引来的。
没有鞭炮,没有花篮,只有寥寥几个路人投来好奇的一瞥。
萧远看了看手表,又看了看身边略显紧张的团队成员,脸上露出一个沉稳的笑容。他上前一步,目光扫过眼前这几位即将与他一同踏上艰难技术攻坚道路的伙伴。
“各位,今天,1992年6月1日,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只是个普通的日子。但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萧远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这里,将不仅仅是一栋小楼,它是我们梦想的起点,是我们‘远见’这个名字,真正开始扎根的地方。”
他顿了顿,继续道:“过去几个月,我们的贸易业务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为我们积累了最初的资本。但贸易,终究是流通,是桥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正强大的根基,在于实业,在于科技!我们不可能永远靠倒买倒卖,靠赚取差价来生存,来发展。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要有能拿得出手、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产品!”
年轻技术员们的眼神亮了起来,尤其是赵建国和孙晓梅,在学校里接受了系统教育,内心正怀揣着用知识报国、改变中国电子产业落后面貌的理想,萧远的话直接戳中了他们的心坎。连比较务实的李志斌等人,也被萧远话语中的豪情所感染。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我们起步太晚,日本、美国的电子产品已经遥遥领先,我们凭什么追赶?”萧远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铿锵有力,“就凭我们不甘人后!就凭我们愿意学习,敢于钻研!就凭我们相信,中国人的智慧绝不输于任何人!也许我们现在只能从模仿开始,从最基础的产品做起,但这不可耻。可耻的是连模仿的勇气都没有,可耻的是安于现状,永远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
马婷婷站在一旁,看着萧远。阳光落在他年轻却已显刚毅的侧脸上,那双眼睛里的光芒,比阳光还要炽热。她想起半年多前,两人挤在昏暗的出租屋里盘算着一天几十块利润的日子,恍如隔世。此刻的萧远,身上有一种让她心折的领袖气质,那是一种能够将理想照进现实的力量。
“所以,我们成立‘远见电子技术研发中心’。”萧远指向被红布覆盖的牌匾,“‘远见’,意味着我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要有看到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的眼光和格局!我们的使命,就是从今天开始,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先模仿,再改进,最终要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产品!”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充满感染力:“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我们会遇到技术难题,会经历无数次失败,会被人嘲笑不自量力。但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都能把这里当成是实现自身价值、为中国电子产业崛起贡献力量的舞台!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耐得住寂寞,啃得下硬骨头,我坚信,总有一天,‘远见’两个字,会成为品质和创新的代名词!”
“现在,我宣布,远见电子技术研发中心,正式成立!”
说完,萧远和马婷婷一起,伸手拉下了红布。红绸滑落,露出了一块崭新的木制牌匾,上面是请人精心书写的楷体大字:“远见电子技术研发中心”。字体遒劲有力,在阳光下泛着深褐色的光泽。
简单的揭牌仪式,没有掌声雷动,但五位年轻技术员都自发地用力鼓掌,脸上洋溢着激动和憧憬。张明德工程师也轻轻拍着手,眼神复杂,既有对萧远这番讲话的认可,也有一丝基于现实经验的审慎。
揭牌仪式后,众人走进小楼。一层被规划为办公区、简单的会议室和库房,二层则是未来的实验室区域。目前,二层的实验室还空荡荡的,只有几张旧桌椅,几盏明亮的日光灯管,以及角落里堆放着的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万用表等检测仪器,显得十分简陋。
大家在会议室坐下,所谓的会议室,也就是摆了一张长条木桌和几把椅子。萧远坐在主位,马婷婷坐在他旁边,张工坐在另一边,五位年轻技术员略显拘谨地坐在对面。
“条件比较艰苦,大家多包涵。”萧远开门见山,语气平和,“但我们有决心尽快改善。当务之急,是确定我们第一个研发项目,让大家有事可做,有方向可循。张工,您经验丰富,您看我们从哪里入手比较合适?”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张明德身上。他年近四十,戴着黑框眼镜,穿着洗得发白的灰色夹克,典型的技术人员模样。他扶了扶眼镜,沉吟片刻,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说道:“萧总,马总,各位同事。既然萧总定了调子,要从模仿和改进开始,那我建议,我们第一个项目,就选便携式收音机。”
他拿出一个带来的、市面上常见的日本产便携式收音机,放在桌子上。“这东西,技术相对成熟,市场量大,但利润薄,主要是日本牌子垄断。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地照抄。而是要在理解它电路原理、元器件选型的基础上,想办法优化。比如,能不能让它的音质更好一点?耗电再省一点?或者,成本能不能再控制下来一些?哪怕只优化其中一点,都是我们的成功。”
张工的思路非常务实,符合他国营厂出身的技术背景,讲究稳扎稳打,在现有框架内进行改良。这是他最熟悉也认为最稳妥的路径。
“张工说得对!”年轻的技术员赵建国率先表示赞同,他显得有些急切,“日本人的收音机虽然好,但也不是没有缺点。他们的中频放大电路设计有点保守,如果我们能调整一下中周变压器的参数,说不定能提高一些灵敏度……”
孙晓梅也补充道:“还有功放部分,用的三极管型号比较老,线性区不算太好,失真度有优化空间。”
李志斌等有工厂经验的人则更关注生产:“外壳模具精度很重要,还有PCB板(印刷电路板)的布线,处理不好容易有干扰声。”
看到年轻人很快进入状态,开始讨论具体技术问题,张明德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但随即又恢复严肃:“小赵、小孙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我们要先解决‘有’和‘理解’的问题。我建议,第一步,不是急着改,而是先‘吃透’它。我们把这台日本收音机彻底拆解,测绘出完整的电路图,分析每一个元器件的功能,理解设计者的意图。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课。只有基础打牢了,后面的优化才不会走偏,甚至是弄巧成拙。”
这是典型的学院派加老师傅的路子,强调对基础的绝对掌握。
萧远认真听着,不时点头。他注意到,在张工强调“吃透”和“基础”时,赵建国和孙晓梅这两个大学生眼神里闪过一丝不以为然,他们显然更渴望尽快做出“创新”的成果。这种代际和观念上的差异,在研发团队初创期就已经初现端倪。
“张工的意见非常中肯。”萧远肯定了张明德的思路,“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基础,一切创新都是空中楼阁。彻底测绘、理解原型机,是我们必须完成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他的话让张明德点了点头,感觉自己的专业意见得到了尊重。
但萧远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不过,在‘吃透’的过程中,我希望大家不要局限于简单地复制和理解。更要带着问题去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里要用这个阻值的电阻?为什么那个电容要选这个容量?如果换一种型号,会有什么不同?会不会有更好的选择?我们要理解的,不仅仅是‘它是什么’,更要探究‘它为什么是这样’,以及‘能不能更好’。”
这番话,既支持了张工“打好基础”的核心要求,又巧妙地鼓励了年轻技术员的创新思维,将“模仿”和“改进”更紧密地结合在研发流程中。
萧远看向张工:“张工,您是这方面的专家,技术上的总负责人。这第一步的拆解、测绘工作,就由您来主导安排。需要什么基础的仪器设备,列个清单给婷婷,我们尽快采购。目标是尽快拿出我们自己的、完全理解的电路图。”
“好的,萧总,交给我。”张明德感受到信任,郑重答应。
“至于后续的优化方向,”萧远目光扫过几位年轻技术员,“小赵提到的灵敏度,小孙说的音质,还有李志斌提到的生产工艺问题,都可以作为我们后续重点攻关的备选方向。大家可以一边测绘,一边思考,记录下任何可能改进的想法。我们定期开会讨论。”
这种安排,既明确了张工的权威,又给了年轻人发挥的空间,可谓恰到好处。
马婷婷此时也开口道:“张工,各位同事,后勤保障方面大家不用担心。设备采购、日常开销,我会全力配合。大家可以把精力完全投入到研发上。”她的声音温和而有力,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
会议结束后,萧远和马婷婷在小楼里又待了一会儿。看着张工已经开始给技术员们分组,安排任务,楼上也传来了拆卸螺丝和讨论的声音,两人相视一笑。
“总算迈出第一步了。”马婷婷轻声说,语气中带着感慨,“感觉比谈成一百万的大单还要不容易。”
萧远点点头,目光深邃:“是啊,这才是真正的根基。贸易赚钱快,但就像沙滩上的城堡。只有技术,才是岩石,能让我们站稳脚跟,走向深海。”他脑海中,系统界面悄然浮现,LV11的标识稳定闪烁。他没有动用系统的“深度资讯分析”,此刻,他更希望依靠这个刚刚组建的团队自身的力量去完成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他知道,系统的辅助应该在更关键、更隐蔽的时刻使用,团队的成长和自信的建立,同样至关重要。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这间简陋的实验室,在布满灰尘的空气中划出清晰的光柱。光柱里,那些年轻而专注的身影,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边。萧远知道,这里播种下的,是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虽然弱小,却蕴含着破土而出的强大力量。未来的某一天,它或许真的能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属于中国电子产业的天空。
而此刻,楼外的世界依旧喧嚣,对苏贸易的庞大机器正在高速运转,资金如同血液般源源不断地注入这个新生的“大脑”。萧远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一边是当下滚滚而来的利润,一边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他深吸一口气,对马婷婷说:“走吧,婷婷,这边让张工他们先忙。我们得回去应对伊万那边的新清单了,周伟华估计都快忙疯了。”
两人走出小楼,回身轻轻带上了那扇崭新的、挂着“远见”牌匾的大门。门内,是一个刚刚点燃的、关于技术和理想的火种;门外,是一个波澜壮阔、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大时代。萧远知道,他必须驾驭好这两驾马车,才能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年代,真正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