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中旬的深圳,阳光透过新总部办公室宽大的玻璃窗,将室内烘烤得暖意融融。崭新的办公家具散发着淡淡的气味,电脑键盘的敲击声、电话铃声和员工的低声交谈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繁忙而有秩序的景象。然而,在这片看似平静的氛围下,一股无形的张力正在办公区的某个角落积聚,并最终被带到了总经理萧远的面前。
萧远正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审阅由赵斌提交上来的《远航贸易内部运营管理流程规范(初稿)》。这份文件厚达数十页,涵盖了行政、人事、财务、采购等多个环节的标准操作程序,写得条分缕析,逻辑严谨,充满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味道。萧远一边看,一边暗暗点头,赵斌的专业能力确实毋庸置疑,这套东西如果能顺利推行,对公司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但他也深知,再完美的制度,也需要合适的人去执行,更需要与公司的现状和文化相融合。就在他思考如何稳步推进这套规范时,办公室外间传来一阵略显急促的脚步声和压抑的争执声。
“周总,您不能就这样进去,萧总他正在……”这是萧远新助理小陈试图阻拦的声音。
“我有急事!必须马上见萧总!”一个瓮声瓮气、带着明显火气的声音打断了小陈,是周伟华。
萧远眉头微皱,放下了手中的文件,扬声道:“小陈,让周副总进来吧。”
门被推开,周伟华一脸怒容地走了进来,他身后还跟着一个低着头、脸色惴惴不安的年轻员工,是供应链部的采购专员小李。周伟华甚至没像往常一样先打招呼,直接一屁股坐在萧远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气哼哼地说:“远哥,这活儿没法干了!”
萧远没有急着追问,先对探头进来的小陈摆了摆手,示意她先出去并把门带上。然后才看向周伟华,语气平静地问:“伟华,别急,慢慢说,出什么事了?小李也来了,坐吧。”
小李哪里敢坐,缩着脖子站在周伟华身后,像个犯了错的孩子。
周伟华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了一下情绪,但语气依然激动:“还不是那个新来的赵大经理!他那套死板规矩,简直是要把兄弟们的手脚都捆起来!”
他指着身后的小李:“咱们之前不是定了下一批发往东北的羽绒服吗?厂家是合作多年的老关系,质量、价格都靠谱。本来今天小李要去签合同、付定金,流程走得好好的。可到了赵经理那个什么‘运营管理部’那里,卡住了!”
“哦?为什么卡住?”萧远问道,心中已经猜到了几分。
“为什么?”周伟华的声音又高了起来,“他说我们的采购申请单填写不规范!说什么‘比价流程记录不完整’,‘缺少至少三家以上的书面报价对比’,‘供应商资质文件需要重新审核备案’!远哥,你说这扯不扯?那家厂子我们合作了快一年了,出了多少货?哪次掉过链子?现在突然要搞什么三家比价,还要一堆繁文缛节!时间不等人啊,东北那边眼看就上大冻了,这批货晚一天到,市场就可能被别家占了!他赵大经理坐在办公室里动动嘴皮子容易,我们前线打仗的还要等他的‘规范’?”
萧远看向小李:“小李,具体情况你说说。”
小李小心翼翼地抬头,看了一眼周伟华,又迅速低下头,磕磕巴巴地说:“萧总……是、是这样的。赵经理说,按照新规,所有超过五万元的采购,都必须执行严格的比价和供应商审核流程。我……我拿去的申请,只有这一家的报价和合同,赵经理说这不符合规定,不给批采购付款申请单……”他手里紧紧攥着一份被打回的报告,边缘都捏得有些发皱。
萧远明白了。这是典型的企业成长阵痛——草创期依靠经验、关系和效率的“英雄主义”模式,与规模化发展所需的制度化、规范化、可复制的“体系作战”模式之间的碰撞。周伟华代表的是前者,他看重结果、信任老关系、追求效率;赵斌代表的是后者,他强调过程、注重风险控制、追求规范。
“伟华,”萧远的声音依旧平稳,“赵经理提出的这些要求,从道理上讲,并没有错。规范的采购流程,确实能有效降低风险,避免可能存在的价格虚高甚至舞弊行为。这是公司做大了以后必须要走的的路。”
周伟华一听这话,更急了:“远哥!道理我懂!可也要分情况啊!现在是销售旺季,时机就是金钱!那家厂子的信誉是我们一笔一笔生意验出来的,比白纸黑字更可靠!为了等他那套‘规范’,耽误了商机,损失谁负责?我看他就是读书读傻了,不懂变通,拿着鸡毛当令箭!”
就在这时,萧远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了。
“请进。”萧远说道。
门开了,赵斌站在门口,他穿着一丝不苟的深色西装,金丝眼镜后的眼神平静而坚定,手里也拿着一份文件。他似乎没料到周伟华和小李也在,微微愣了一下,但很快恢复常态,礼貌地点头示意:“萧总,周副总。”然后对小李也点了点头。
“赵经理,你来得正好。”萧远指了指旁边的沙发,“坐。我们正在讨论羽绒服采购被搁置的事情。”
赵斌依言坐下,腰杆挺直,将手中的文件放在膝盖上,不卑不亢地说:“萧总,我正是为此事而来。我收到了供应链部再次提交的采购申请,但依然未能提供符合《采购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的比价记录和完备的供应商评估文件。按照制度,我无法批准。”
周伟华忍不住冷哼一声:“赵经理,你的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那家厂子跟我们合作这么久,从来没出过问题!现在市场不等人,你能不能特事特办?”
赵斌推了推眼镜,看向周伟华,语气平和但立场鲜明:“周副总,我理解您对业务时机的看重。但制度的建立,恰恰是为了应对各种情况,包括紧急情况。‘特事特办’一旦开口,制度的严肃性就会大打折扣,今天可以因为这个原因特批,明天就可以因为另一个原因特批,长期来看,风险巨大。我认为,规范的流程或许会在短期内损失一点效率,但能保障公司长期的健康发展和平稳运营。”
“你!”周伟华气得脸色发红,却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来反驳这套“大道理”。
萧远静静地观察着两人。意识中,系统界面悄然启动了对赵斌的扫描分析。
【目标:赵斌,运营管理部经理。】
【能力评估:专业知识(企业管理)B ,逻辑思维A-,原则性A,沟通协调B-。】
【性格特质:严谨,理性,注重规则,略显固执,缺乏对非正式信任关系的认同感。】
【当前情绪状态:自信(75%),坚持原则(70%),对周伟华的态度略带不满(30%,认为其缺乏规范意识)。】
【潜在风险:过度强调流程可能导致官僚主义,挫伤业务部门积极性。】
【使用建议:肯定其专业性与原则性,引导其理解业务实际需求,寻求规范与效率的平衡点。】
系统的分析很精准。赵斌能力很强,但确实存在系统所指出的“略显傲慢”和“缺乏对非正式信任关系的认同感”的问题。而周伟华则代表了另一种宝贵资产——丰富的实战经验、对市场的敏锐直觉、以及与老合作伙伴之间建立的深厚信任,这种信任很多时候确实能超越纸面合同。
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如何将两种优势结合起来的问题。
萧远没有立即表态支持哪一方,而是提出了一个具体问题:“赵经理,如果严格按照新规,完成对这家羽绒服厂家的资质复审和引入至少两家竞争对手进行比价,最快需要多长时间?”
赵斌显然早有准备,立刻回答:“资质复审,如果对方配合,材料齐全,大约需要三个工作日。比价环节,寻找合适的备选供应商、询价、谈判,最快也需要五到七个工作日。也就是说,总共需要八到十个工作日。”
“十天!”周伟华几乎跳起来,“十天以后黄花菜都凉了!东北的批发商能等我们十天吗?”
萧远抬手示意周伟华稍安勿躁,继续问赵斌:“有没有可能优化流程?比如,资质复审是否可以与采购并行推进?或者,对于这类有长期良好合作记录的‘合格供应商’,是否可以简化复审流程,或者建立一种‘绿色通道’机制?”
赵斌沉吟了一下,回答道:“萧总,您的建议很有建设性。理论上,可以建立供应商分级管理制度。对于经过验证的优质供应商,可以授予更高级别,享受更快捷的采购流程。但这套分级体系需要时间建立和完善。就本次采购而言……如果萧总您愿意承担潜在风险,我可以先批准支付30%的定金,锁定货源和价格,但同时要求供应链部必须在规定期限内补全比价和资质文件。这算是一种折中的‘临时授权’方案。”
这个方案显示赵斌并非完全不懂变通,而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寻求解决方案。
萧远点了点头,又看向周伟华:“伟华,赵经理的方案你听到了。先付三成定金,货可以先发,但后续的规范手续必须补上。你觉得如何?十天时间,补手续来得及吗?”
周伟华听到可以先发货,脸色缓和了不少,他想了想,咬牙道:“如果只是补手续,十天没问题!关键是不能耽误发货!”
“好。”萧远最终拍板,“那就按赵经理这个折中方案办。小李,你去重新准备申请单,注明情况,申请支付30%定金,并承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补充流程。赵经理,请你特批一下。”
“好的,萧总。”赵斌点头应允。
“周副总,”萧远又看向周伟华,“公司的规范化是大势所趋,这一点你必须理解和支持。但我也知道,业务一线的灵活性和时机把握同样重要。以后遇到类似问题,不要急着顶牛,要和赵经理多沟通,把业务上的实际困难说清楚,一起寻找既符合规范又不误事的办法。你们一个掌舵业务,一个构建体系,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把公司做得更好更强。”
周伟华虽然心里还有点疙瘩,但萧远已经给了台阶,而且方案也照顾了他的核心诉求,便点了点头:“我知道了,远哥。以后……我会注意沟通方式。”
赵斌也表示:“我会尽快完善供应商管理体系,减少类似冲突。”
“这就对了。”萧远站起身,走到两人中间,拍了拍他们的肩膀,“公司正在爬坡过坎,需要的是大家同心协力。伟华的经验和魄力,赵斌的专业和严谨,都是公司宝贵的财富。我希望看到的是‘1 1大于2’的效果。去吧,把这件事处理好。”
周伟华和赵斌对视一眼,虽然距离冰释前嫌还早,但至少表面上恢复了平静,一前一后离开了办公室。小李也如蒙大赦般跟着出去了。
办公室重新安静下来。萧远走到窗边,望着楼下熙熙攘攘的街道。管理一家快速成长的公司,其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在商场上搏杀。今天这场小风波,只是未来无数管理挑战的一个开端。但他有信心,只要把握住平衡之道,就能驾驭这支日益壮大的团队,驶向更广阔的海洋。系统在意识中给出了反馈:【内部冲突初步调解,管理经验值微幅提升。】萧远微微一笑,路,还长着呢。
萧远正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审阅由赵斌提交上来的《远航贸易内部运营管理流程规范(初稿)》。这份文件厚达数十页,涵盖了行政、人事、财务、采购等多个环节的标准操作程序,写得条分缕析,逻辑严谨,充满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味道。萧远一边看,一边暗暗点头,赵斌的专业能力确实毋庸置疑,这套东西如果能顺利推行,对公司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但他也深知,再完美的制度,也需要合适的人去执行,更需要与公司的现状和文化相融合。就在他思考如何稳步推进这套规范时,办公室外间传来一阵略显急促的脚步声和压抑的争执声。
“周总,您不能就这样进去,萧总他正在……”这是萧远新助理小陈试图阻拦的声音。
“我有急事!必须马上见萧总!”一个瓮声瓮气、带着明显火气的声音打断了小陈,是周伟华。
萧远眉头微皱,放下了手中的文件,扬声道:“小陈,让周副总进来吧。”
门被推开,周伟华一脸怒容地走了进来,他身后还跟着一个低着头、脸色惴惴不安的年轻员工,是供应链部的采购专员小李。周伟华甚至没像往常一样先打招呼,直接一屁股坐在萧远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气哼哼地说:“远哥,这活儿没法干了!”
萧远没有急着追问,先对探头进来的小陈摆了摆手,示意她先出去并把门带上。然后才看向周伟华,语气平静地问:“伟华,别急,慢慢说,出什么事了?小李也来了,坐吧。”
小李哪里敢坐,缩着脖子站在周伟华身后,像个犯了错的孩子。
周伟华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了一下情绪,但语气依然激动:“还不是那个新来的赵大经理!他那套死板规矩,简直是要把兄弟们的手脚都捆起来!”
他指着身后的小李:“咱们之前不是定了下一批发往东北的羽绒服吗?厂家是合作多年的老关系,质量、价格都靠谱。本来今天小李要去签合同、付定金,流程走得好好的。可到了赵经理那个什么‘运营管理部’那里,卡住了!”
“哦?为什么卡住?”萧远问道,心中已经猜到了几分。
“为什么?”周伟华的声音又高了起来,“他说我们的采购申请单填写不规范!说什么‘比价流程记录不完整’,‘缺少至少三家以上的书面报价对比’,‘供应商资质文件需要重新审核备案’!远哥,你说这扯不扯?那家厂子我们合作了快一年了,出了多少货?哪次掉过链子?现在突然要搞什么三家比价,还要一堆繁文缛节!时间不等人啊,东北那边眼看就上大冻了,这批货晚一天到,市场就可能被别家占了!他赵大经理坐在办公室里动动嘴皮子容易,我们前线打仗的还要等他的‘规范’?”
萧远看向小李:“小李,具体情况你说说。”
小李小心翼翼地抬头,看了一眼周伟华,又迅速低下头,磕磕巴巴地说:“萧总……是、是这样的。赵经理说,按照新规,所有超过五万元的采购,都必须执行严格的比价和供应商审核流程。我……我拿去的申请,只有这一家的报价和合同,赵经理说这不符合规定,不给批采购付款申请单……”他手里紧紧攥着一份被打回的报告,边缘都捏得有些发皱。
萧远明白了。这是典型的企业成长阵痛——草创期依靠经验、关系和效率的“英雄主义”模式,与规模化发展所需的制度化、规范化、可复制的“体系作战”模式之间的碰撞。周伟华代表的是前者,他看重结果、信任老关系、追求效率;赵斌代表的是后者,他强调过程、注重风险控制、追求规范。
“伟华,”萧远的声音依旧平稳,“赵经理提出的这些要求,从道理上讲,并没有错。规范的采购流程,确实能有效降低风险,避免可能存在的价格虚高甚至舞弊行为。这是公司做大了以后必须要走的的路。”
周伟华一听这话,更急了:“远哥!道理我懂!可也要分情况啊!现在是销售旺季,时机就是金钱!那家厂子的信誉是我们一笔一笔生意验出来的,比白纸黑字更可靠!为了等他那套‘规范’,耽误了商机,损失谁负责?我看他就是读书读傻了,不懂变通,拿着鸡毛当令箭!”
就在这时,萧远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了。
“请进。”萧远说道。
门开了,赵斌站在门口,他穿着一丝不苟的深色西装,金丝眼镜后的眼神平静而坚定,手里也拿着一份文件。他似乎没料到周伟华和小李也在,微微愣了一下,但很快恢复常态,礼貌地点头示意:“萧总,周副总。”然后对小李也点了点头。
“赵经理,你来得正好。”萧远指了指旁边的沙发,“坐。我们正在讨论羽绒服采购被搁置的事情。”
赵斌依言坐下,腰杆挺直,将手中的文件放在膝盖上,不卑不亢地说:“萧总,我正是为此事而来。我收到了供应链部再次提交的采购申请,但依然未能提供符合《采购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的比价记录和完备的供应商评估文件。按照制度,我无法批准。”
周伟华忍不住冷哼一声:“赵经理,你的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那家厂子跟我们合作这么久,从来没出过问题!现在市场不等人,你能不能特事特办?”
赵斌推了推眼镜,看向周伟华,语气平和但立场鲜明:“周副总,我理解您对业务时机的看重。但制度的建立,恰恰是为了应对各种情况,包括紧急情况。‘特事特办’一旦开口,制度的严肃性就会大打折扣,今天可以因为这个原因特批,明天就可以因为另一个原因特批,长期来看,风险巨大。我认为,规范的流程或许会在短期内损失一点效率,但能保障公司长期的健康发展和平稳运营。”
“你!”周伟华气得脸色发红,却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来反驳这套“大道理”。
萧远静静地观察着两人。意识中,系统界面悄然启动了对赵斌的扫描分析。
【目标:赵斌,运营管理部经理。】
【能力评估:专业知识(企业管理)B ,逻辑思维A-,原则性A,沟通协调B-。】
【性格特质:严谨,理性,注重规则,略显固执,缺乏对非正式信任关系的认同感。】
【当前情绪状态:自信(75%),坚持原则(70%),对周伟华的态度略带不满(30%,认为其缺乏规范意识)。】
【潜在风险:过度强调流程可能导致官僚主义,挫伤业务部门积极性。】
【使用建议:肯定其专业性与原则性,引导其理解业务实际需求,寻求规范与效率的平衡点。】
系统的分析很精准。赵斌能力很强,但确实存在系统所指出的“略显傲慢”和“缺乏对非正式信任关系的认同感”的问题。而周伟华则代表了另一种宝贵资产——丰富的实战经验、对市场的敏锐直觉、以及与老合作伙伴之间建立的深厚信任,这种信任很多时候确实能超越纸面合同。
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如何将两种优势结合起来的问题。
萧远没有立即表态支持哪一方,而是提出了一个具体问题:“赵经理,如果严格按照新规,完成对这家羽绒服厂家的资质复审和引入至少两家竞争对手进行比价,最快需要多长时间?”
赵斌显然早有准备,立刻回答:“资质复审,如果对方配合,材料齐全,大约需要三个工作日。比价环节,寻找合适的备选供应商、询价、谈判,最快也需要五到七个工作日。也就是说,总共需要八到十个工作日。”
“十天!”周伟华几乎跳起来,“十天以后黄花菜都凉了!东北的批发商能等我们十天吗?”
萧远抬手示意周伟华稍安勿躁,继续问赵斌:“有没有可能优化流程?比如,资质复审是否可以与采购并行推进?或者,对于这类有长期良好合作记录的‘合格供应商’,是否可以简化复审流程,或者建立一种‘绿色通道’机制?”
赵斌沉吟了一下,回答道:“萧总,您的建议很有建设性。理论上,可以建立供应商分级管理制度。对于经过验证的优质供应商,可以授予更高级别,享受更快捷的采购流程。但这套分级体系需要时间建立和完善。就本次采购而言……如果萧总您愿意承担潜在风险,我可以先批准支付30%的定金,锁定货源和价格,但同时要求供应链部必须在规定期限内补全比价和资质文件。这算是一种折中的‘临时授权’方案。”
这个方案显示赵斌并非完全不懂变通,而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寻求解决方案。
萧远点了点头,又看向周伟华:“伟华,赵经理的方案你听到了。先付三成定金,货可以先发,但后续的规范手续必须补上。你觉得如何?十天时间,补手续来得及吗?”
周伟华听到可以先发货,脸色缓和了不少,他想了想,咬牙道:“如果只是补手续,十天没问题!关键是不能耽误发货!”
“好。”萧远最终拍板,“那就按赵经理这个折中方案办。小李,你去重新准备申请单,注明情况,申请支付30%定金,并承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补充流程。赵经理,请你特批一下。”
“好的,萧总。”赵斌点头应允。
“周副总,”萧远又看向周伟华,“公司的规范化是大势所趋,这一点你必须理解和支持。但我也知道,业务一线的灵活性和时机把握同样重要。以后遇到类似问题,不要急着顶牛,要和赵经理多沟通,把业务上的实际困难说清楚,一起寻找既符合规范又不误事的办法。你们一个掌舵业务,一个构建体系,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把公司做得更好更强。”
周伟华虽然心里还有点疙瘩,但萧远已经给了台阶,而且方案也照顾了他的核心诉求,便点了点头:“我知道了,远哥。以后……我会注意沟通方式。”
赵斌也表示:“我会尽快完善供应商管理体系,减少类似冲突。”
“这就对了。”萧远站起身,走到两人中间,拍了拍他们的肩膀,“公司正在爬坡过坎,需要的是大家同心协力。伟华的经验和魄力,赵斌的专业和严谨,都是公司宝贵的财富。我希望看到的是‘1 1大于2’的效果。去吧,把这件事处理好。”
周伟华和赵斌对视一眼,虽然距离冰释前嫌还早,但至少表面上恢复了平静,一前一后离开了办公室。小李也如蒙大赦般跟着出去了。
办公室重新安静下来。萧远走到窗边,望着楼下熙熙攘攘的街道。管理一家快速成长的公司,其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在商场上搏杀。今天这场小风波,只是未来无数管理挑战的一个开端。但他有信心,只要把握住平衡之道,就能驾驭这支日益壮大的团队,驶向更广阔的海洋。系统在意识中给出了反馈:【内部冲突初步调解,管理经验值微幅提升。】萧远微微一笑,路,还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