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三年二月十日的深圳,春节的喜庆氛围还未完全褪去,街道两旁的树木上挂着残存的红灯笼,一些单位门口贴着崭新的春联,但城市的脉搏已经强劲地跳动起来。喧嚣的车流、步履匆匆的行人,无不宣告着这座改革前沿城市新一年的奋斗早已拉开序幕。
上午九点整,萧远和马婷婷准时出现在市政府一栋略显陈旧的办公楼前。萧远穿着一身合体的深灰色西装,打着领带,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褪去了几分平日的随意,多了几分庄重与正式。马婷婷则是一套米白色的职业套裙,外罩一件羊绒大衣,显得既干练又优雅。她手中提着一个精致的公文包,里面装着远航贸易公司的详细介绍、财务报表(脱敏版)以及一份初步的未来投资计划书。
“有点紧张?”萧远侧头,低声问马婷婷,嘴角带着一丝安抚的笑意。他能感觉到身边女孩稍微有些紧绷。
马婷婷深吸一口气,点点头,又摇摇头:“有一点,但更多的是兴奋。以前都是别人来找我们谈生意,这次是我们主动来跟‘父母官’谈未来,感觉不一样。”她的目光扫过庄严肃穆的政府大门,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一丝敬畏。
“放轻松,”萧远语气平稳,“我们是来表达投资意愿、寻求政策指导的,是好事。记住,不卑不亢,实事求是就好。我们的实力,就是我们最大的底气。”
他之所以选择在春节后不久就来拜访,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年初的“管理阵痛”和随之而来的“培训热潮”,让公司内部初步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但萧远深知,在九十年代初的中国,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大型实业的发展,与政策的导向息息相关。闭门造车不行,必须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脉络,了解风向,才能顺势而为,甚至借力起飞。
他们今天要见的,是市里负责招商引资和产业政策指导的一位张科长。预约是通过正式渠道,以“远航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萧远”的名义,咨询投资政策和未来发展规划。这也是萧远在公司规模壮大后,第一次以企业家的身份正式与政府部门接触。
在门卫处登记后,两人被引导至三楼的一间办公室。办公室不大,陈设简单,但收拾得十分整洁。一张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坐着一位四十岁上下、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颇为精干的男子,正是张科长。
“张科长,您好!冒昧打扰,我是远航贸易的萧远,这位是我们公司的财务总监马婷婷。”萧远上前一步,主动伸出手,笑容得体,语气恭敬而不失分寸。
“萧总,马总监,欢迎欢迎!请坐请坐!”张科长热情地起身握手,招呼两人在办公桌对面的沙发上坐下,并让秘书倒了两杯热茶。他的目光在萧远和马婷婷身上快速扫过,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显然,萧远和马婷婷的年轻程度,超出了他的预料。远航贸易近一年来在深圳的贸易圈子里声名鹊起,他有所耳闻,但没想到掌舵人如此年轻。
“早就听说远航贸易的萧总年轻有为,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啊。”张科长笑着寒暄,话语中带着试探。
“张科长过奖了,”萧远谦逊地摆摆手,“我们只是赶上了好时代,在深圳这片热土上做了点小生意。今天来,主要是向您汇报一下公司的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想听听领导对我们未来发展的指导,看看我们公司在深圳下一步的投资,怎样才能更好地符合市里的发展规划。”
萧远的开场白十分到位,既表明了身份和实力,又放低了姿态,突出了“汇报”和“请教”的意图,这让张科长感觉很受用。
“哎呀,萧总太客气了。你们企业的发展,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支持嘛。”张科长笑容更盛,气氛一下子融洽了许多。
马婷婷适时地从公文包里取出准备好的材料,双手递给张科长:“张科长,这是我们公司的一些基本资料和去年的经营概况,请您过目。”
张科长接过材料,粗略地翻看了一下。当看到远航贸易在短短一两年内从无到有,净资产已逼近亿元大关时,他的眼神微微一凝,态度明显更加重视起来。这份财报虽然经过处理,但大致的规模和盈利能力的体现是清晰的,这远非一般意义上的“小生意”了。
“不错,非常不错!”张科长合上材料,赞许地点点头,“萧总,你们的发展速度,真是令人惊叹啊。这充分说明了我们深圳的营商环境和企业家的活力。”
“离不开深圳提供的平台和政策支持。”萧远再次强调,随即话锋一转,切入正题,“张科长,不瞒您说,经过前期的积累,我们公司现在有了一定的资金实力,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贸易。我们非常希望能扎根深圳,在实业方面做一些投入,为深圳的长期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所以,特别想了解一下,市里目前对哪些产业有重点的扶持政策?比如高科技领域,或者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
就在这时,萧远意念微动,脑海中的系统界面悄然浮现。【资讯简报】功能在后台无声运行,将近期公开的政府文件、领导讲话、媒体报道中与深圳产业政策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提取和初步分析,形成几条关键信息流,供萧远参考:
【信息点A:深府〔1992〕XX号文,强调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土地、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倾斜。】
【信息点B:近期市领导调研讲话中,多次提及要加快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
【信息点C:内部吹风,南山片区有望规划为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细节待公布。】
【信息点D:配套政策研究,对重大投资项目,可能提供“一站式”审批服务便利。】
这些信息,有些是公开的,有些则带有一定的内部色彩,系统通过强大的信息抓取和分析能力,为萧远提供了宝贵的“弹药”。
张科长听到萧远的问题,身体微微前倾,显示出更大的兴趣。企业有实力后想投实业,这是地方政府最欢迎的事情,远比单纯的贸易公司更受青睐,因为实业意味着更长的产业链、更多的就业和更稳定的税收。
“萧总有这个想法,非常好!”张科长语气肯定,“市里现在的政策导向非常明确,就是大力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像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这些,都是重点。”
他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继续说道:“具体的扶持措施嘛,比如土地方面,对于符合条件的科技项目,工业用地的出让价格可以有优惠;税收方面,有‘两免三减半’的政策(注:指企业所得税从获利年度起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还有人才方面,可以帮助解决高科技人才的家庭入户、子女入学等问题。”
这些政策,与系统提示的信息点A和B高度吻合。萧远认真听着,不时点头。
“另外,”张科长压低了声音,透露道,“市里正在筹划,可能很快会在南山片区划出一块地方,专门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来重点打造。相关的配套政策会比现在更加优惠和集中。如果远航贸易有意向在高科技领域投资,不妨多关注这方面的消息。”
这几乎印证了系统信息点C。萧远心中了然,追问道:“感谢张科长的指点!我们公司确实对通信技术非常感兴趣,目前已经设立了一个研发部门,正在从事BP机和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预研。不知道像我们这种民营资本,在参与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比如港口、物流园区建设方面,有没有可能?”
张科长沉吟了一下,说道:“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大,周期长,涉及的面也更广。目前来看,主要还是以国资为主导。不过,政策也在逐步放开,特别是配套的、辅助性的项目,或者采用合作模式,比如BOT(建设-经营-移交)什么的,民营资本还是有机会的。你们有这方面的实力和意愿,非常难得,我可以帮你们留意相关的信息。”
这时,张科长似乎想起什么,像是随口一提:“不过啊,萧总,你们眼光可以放得更开一点。不光是我们深圳,现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势头都很好。我听说啊,只是听说,”他指了指天花板,示意消息来源层次较高,“上海那边,浦东开发的力度非常大,中央支持力度空前,很多政策比特区还‘特’。那边未来在金融、贸易、高端制造方面的规划,手笔很大。你们做贸易起家,如果有意布局全国,上海那个点,绝对不能忽视。”
浦东开发!
这个词像一道闪电划过萧远的脑海。虽然作为穿越者,他深知浦东开发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里程碑意义,但在此刻——1993年初——从一位深圳的政府科级官员口中以这种“内部消息”的口吻说出来,感受截然不同。这印证了历史趋势,也说明这股“政策之风”已经从上至下地吹动起来。
系统的【资讯简报】也适时闪烁了一下,捕捉到张科长话语中的关键词,并关联到近期媒体对浦东的零星报道和学术讨论,在萧远意识中形成了一个简要的评估:【浦东开发,国家战略,政策高地,潜力巨大。建议保持高度关注。】
萧远心中瞬间转过了无数念头,但脸上依旧保持着得体的微笑:“谢谢张科长提醒!上海确实是重中之重,我们一定会认真研究。不过,深圳是我们的根基,我们肯定会把主要精力和投资放在深圳。我们计划下一步,除了加大研发投入,也希望能有机会参与一些本地的优质地产项目,为改善深圳的城市面貌出点力。”
萧远的话,表达了扎根深圳的诚意,也透露了多元化投资的意向(包括地产),显得真实而具体。
张科长满意地点点头:“很好!脚踏实地,又放眼全国,这才是大企业的格局嘛!萧总,你们公司资料我留下了。以后有什么政策上的疑问,或者遇到什么需要协调的实际困难,只要符合规定,都可以直接来找我。这是我的联系方式。”说着,他拿出一张名片递给萧远。
萧远双手接过,也将自己的名片恭敬地递上:“太感谢张科长了!以后少不了要麻烦您指导工作。”
这次拜访,目的圆满达成。既建立了与政府部门的直接沟通渠道,获取了关键的政策信息,又委婉地表达了公司的实力和投资意愿,给对方留下了“年轻有为、务实可靠、有长远眼光”的良好印象。
离开政府大院,坐进车里,马婷婷才彻底松了口气,脸上泛起兴奋的红晕:“远哥,没想到这么顺利!张科长看起来挺重视我们的。”
萧远启动车子,缓缓驶入车流,说道:“因为我们展现出了足够的价值。有实力的企业,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特别是我们主动表达投资实业的意愿,这正符合他们招商引资的考核要求。”
“嗯,”马婷婷点点头,随即想到一点,“他最后提到的上海浦东……远哥,你是不是早就考虑过那边了?”她想起之前看萧远研究地图时,就曾在上海位置停留许久。
萧远目视前方,眼神深邃:“深圳是窗口,是试验田,活力十足。但上海,特别是浦东,未来可能会是真正的金融和贸易中心,底蕴和潜力难以估量。张科长的话,只是印证了我们的判断。这股风,已经吹起来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不过,就像我说的,现阶段我们的根基在深圳。这边的关系要维护好,政策要用足。浦东……可以先派个小分队去打个前站,收集信息,熟悉环境。大规模进入的时机,可能还需要再等等看。”
回到公司办公室,萧远立刻召集了周伟华和马婷婷开了一个小会,简要通报了拜访的情况,重点强调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政策以及南山可能设立高新区的信息,要求研发部门和张工那边密切关注,并开始着手研究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可能性。
同时,他私下对马婷婷交代:“婷婷,留意一下上海的新闻,特别是关于浦东的。另外,让我们的人力资源部或者行政部,看看能不能物色一两个了解当地情况、有一定人脉的上海本地人,为我们将来可能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做准备。动作要小,以信息收集为主。”
“明白。”马婷婷认真记下。她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萧远的视野已经不再局限于深圳一隅,而是在构思一幅更宏大的蓝图。而政府的政策导向,就是这幅蓝图上最重要的风向标。
独自坐在办公室里,萧远再次调出系统界面。【资讯简报】功能将今天与张科长的谈话要点自动生成了一份摘要存档。他看着“浦东开发”那几个字,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政策之风,已经拂面而来。这风,既带来了深圳本土深耕的机遇,也送来了远方浦东的召唤。下一步,就是如何巧妙地御风而行,将政策的红利,转化为公司实实在在的发展动力了。他感到,公司的“筑基”工程,在内部管理规范之后,外部环境的开拓与把握,同样至关重要,甚至更为关键。这阵风,必须牢牢抓住。
上午九点整,萧远和马婷婷准时出现在市政府一栋略显陈旧的办公楼前。萧远穿着一身合体的深灰色西装,打着领带,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褪去了几分平日的随意,多了几分庄重与正式。马婷婷则是一套米白色的职业套裙,外罩一件羊绒大衣,显得既干练又优雅。她手中提着一个精致的公文包,里面装着远航贸易公司的详细介绍、财务报表(脱敏版)以及一份初步的未来投资计划书。
“有点紧张?”萧远侧头,低声问马婷婷,嘴角带着一丝安抚的笑意。他能感觉到身边女孩稍微有些紧绷。
马婷婷深吸一口气,点点头,又摇摇头:“有一点,但更多的是兴奋。以前都是别人来找我们谈生意,这次是我们主动来跟‘父母官’谈未来,感觉不一样。”她的目光扫过庄严肃穆的政府大门,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一丝敬畏。
“放轻松,”萧远语气平稳,“我们是来表达投资意愿、寻求政策指导的,是好事。记住,不卑不亢,实事求是就好。我们的实力,就是我们最大的底气。”
他之所以选择在春节后不久就来拜访,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年初的“管理阵痛”和随之而来的“培训热潮”,让公司内部初步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但萧远深知,在九十年代初的中国,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大型实业的发展,与政策的导向息息相关。闭门造车不行,必须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脉络,了解风向,才能顺势而为,甚至借力起飞。
他们今天要见的,是市里负责招商引资和产业政策指导的一位张科长。预约是通过正式渠道,以“远航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萧远”的名义,咨询投资政策和未来发展规划。这也是萧远在公司规模壮大后,第一次以企业家的身份正式与政府部门接触。
在门卫处登记后,两人被引导至三楼的一间办公室。办公室不大,陈设简单,但收拾得十分整洁。一张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坐着一位四十岁上下、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颇为精干的男子,正是张科长。
“张科长,您好!冒昧打扰,我是远航贸易的萧远,这位是我们公司的财务总监马婷婷。”萧远上前一步,主动伸出手,笑容得体,语气恭敬而不失分寸。
“萧总,马总监,欢迎欢迎!请坐请坐!”张科长热情地起身握手,招呼两人在办公桌对面的沙发上坐下,并让秘书倒了两杯热茶。他的目光在萧远和马婷婷身上快速扫过,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显然,萧远和马婷婷的年轻程度,超出了他的预料。远航贸易近一年来在深圳的贸易圈子里声名鹊起,他有所耳闻,但没想到掌舵人如此年轻。
“早就听说远航贸易的萧总年轻有为,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啊。”张科长笑着寒暄,话语中带着试探。
“张科长过奖了,”萧远谦逊地摆摆手,“我们只是赶上了好时代,在深圳这片热土上做了点小生意。今天来,主要是向您汇报一下公司的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想听听领导对我们未来发展的指导,看看我们公司在深圳下一步的投资,怎样才能更好地符合市里的发展规划。”
萧远的开场白十分到位,既表明了身份和实力,又放低了姿态,突出了“汇报”和“请教”的意图,这让张科长感觉很受用。
“哎呀,萧总太客气了。你们企业的发展,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支持嘛。”张科长笑容更盛,气氛一下子融洽了许多。
马婷婷适时地从公文包里取出准备好的材料,双手递给张科长:“张科长,这是我们公司的一些基本资料和去年的经营概况,请您过目。”
张科长接过材料,粗略地翻看了一下。当看到远航贸易在短短一两年内从无到有,净资产已逼近亿元大关时,他的眼神微微一凝,态度明显更加重视起来。这份财报虽然经过处理,但大致的规模和盈利能力的体现是清晰的,这远非一般意义上的“小生意”了。
“不错,非常不错!”张科长合上材料,赞许地点点头,“萧总,你们的发展速度,真是令人惊叹啊。这充分说明了我们深圳的营商环境和企业家的活力。”
“离不开深圳提供的平台和政策支持。”萧远再次强调,随即话锋一转,切入正题,“张科长,不瞒您说,经过前期的积累,我们公司现在有了一定的资金实力,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贸易。我们非常希望能扎根深圳,在实业方面做一些投入,为深圳的长期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所以,特别想了解一下,市里目前对哪些产业有重点的扶持政策?比如高科技领域,或者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
就在这时,萧远意念微动,脑海中的系统界面悄然浮现。【资讯简报】功能在后台无声运行,将近期公开的政府文件、领导讲话、媒体报道中与深圳产业政策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提取和初步分析,形成几条关键信息流,供萧远参考:
【信息点A:深府〔1992〕XX号文,强调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土地、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倾斜。】
【信息点B:近期市领导调研讲话中,多次提及要加快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
【信息点C:内部吹风,南山片区有望规划为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细节待公布。】
【信息点D:配套政策研究,对重大投资项目,可能提供“一站式”审批服务便利。】
这些信息,有些是公开的,有些则带有一定的内部色彩,系统通过强大的信息抓取和分析能力,为萧远提供了宝贵的“弹药”。
张科长听到萧远的问题,身体微微前倾,显示出更大的兴趣。企业有实力后想投实业,这是地方政府最欢迎的事情,远比单纯的贸易公司更受青睐,因为实业意味着更长的产业链、更多的就业和更稳定的税收。
“萧总有这个想法,非常好!”张科长语气肯定,“市里现在的政策导向非常明确,就是大力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像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这些,都是重点。”
他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继续说道:“具体的扶持措施嘛,比如土地方面,对于符合条件的科技项目,工业用地的出让价格可以有优惠;税收方面,有‘两免三减半’的政策(注:指企业所得税从获利年度起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还有人才方面,可以帮助解决高科技人才的家庭入户、子女入学等问题。”
这些政策,与系统提示的信息点A和B高度吻合。萧远认真听着,不时点头。
“另外,”张科长压低了声音,透露道,“市里正在筹划,可能很快会在南山片区划出一块地方,专门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来重点打造。相关的配套政策会比现在更加优惠和集中。如果远航贸易有意向在高科技领域投资,不妨多关注这方面的消息。”
这几乎印证了系统信息点C。萧远心中了然,追问道:“感谢张科长的指点!我们公司确实对通信技术非常感兴趣,目前已经设立了一个研发部门,正在从事BP机和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预研。不知道像我们这种民营资本,在参与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比如港口、物流园区建设方面,有没有可能?”
张科长沉吟了一下,说道:“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大,周期长,涉及的面也更广。目前来看,主要还是以国资为主导。不过,政策也在逐步放开,特别是配套的、辅助性的项目,或者采用合作模式,比如BOT(建设-经营-移交)什么的,民营资本还是有机会的。你们有这方面的实力和意愿,非常难得,我可以帮你们留意相关的信息。”
这时,张科长似乎想起什么,像是随口一提:“不过啊,萧总,你们眼光可以放得更开一点。不光是我们深圳,现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势头都很好。我听说啊,只是听说,”他指了指天花板,示意消息来源层次较高,“上海那边,浦东开发的力度非常大,中央支持力度空前,很多政策比特区还‘特’。那边未来在金融、贸易、高端制造方面的规划,手笔很大。你们做贸易起家,如果有意布局全国,上海那个点,绝对不能忽视。”
浦东开发!
这个词像一道闪电划过萧远的脑海。虽然作为穿越者,他深知浦东开发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里程碑意义,但在此刻——1993年初——从一位深圳的政府科级官员口中以这种“内部消息”的口吻说出来,感受截然不同。这印证了历史趋势,也说明这股“政策之风”已经从上至下地吹动起来。
系统的【资讯简报】也适时闪烁了一下,捕捉到张科长话语中的关键词,并关联到近期媒体对浦东的零星报道和学术讨论,在萧远意识中形成了一个简要的评估:【浦东开发,国家战略,政策高地,潜力巨大。建议保持高度关注。】
萧远心中瞬间转过了无数念头,但脸上依旧保持着得体的微笑:“谢谢张科长提醒!上海确实是重中之重,我们一定会认真研究。不过,深圳是我们的根基,我们肯定会把主要精力和投资放在深圳。我们计划下一步,除了加大研发投入,也希望能有机会参与一些本地的优质地产项目,为改善深圳的城市面貌出点力。”
萧远的话,表达了扎根深圳的诚意,也透露了多元化投资的意向(包括地产),显得真实而具体。
张科长满意地点点头:“很好!脚踏实地,又放眼全国,这才是大企业的格局嘛!萧总,你们公司资料我留下了。以后有什么政策上的疑问,或者遇到什么需要协调的实际困难,只要符合规定,都可以直接来找我。这是我的联系方式。”说着,他拿出一张名片递给萧远。
萧远双手接过,也将自己的名片恭敬地递上:“太感谢张科长了!以后少不了要麻烦您指导工作。”
这次拜访,目的圆满达成。既建立了与政府部门的直接沟通渠道,获取了关键的政策信息,又委婉地表达了公司的实力和投资意愿,给对方留下了“年轻有为、务实可靠、有长远眼光”的良好印象。
离开政府大院,坐进车里,马婷婷才彻底松了口气,脸上泛起兴奋的红晕:“远哥,没想到这么顺利!张科长看起来挺重视我们的。”
萧远启动车子,缓缓驶入车流,说道:“因为我们展现出了足够的价值。有实力的企业,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特别是我们主动表达投资实业的意愿,这正符合他们招商引资的考核要求。”
“嗯,”马婷婷点点头,随即想到一点,“他最后提到的上海浦东……远哥,你是不是早就考虑过那边了?”她想起之前看萧远研究地图时,就曾在上海位置停留许久。
萧远目视前方,眼神深邃:“深圳是窗口,是试验田,活力十足。但上海,特别是浦东,未来可能会是真正的金融和贸易中心,底蕴和潜力难以估量。张科长的话,只是印证了我们的判断。这股风,已经吹起来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不过,就像我说的,现阶段我们的根基在深圳。这边的关系要维护好,政策要用足。浦东……可以先派个小分队去打个前站,收集信息,熟悉环境。大规模进入的时机,可能还需要再等等看。”
回到公司办公室,萧远立刻召集了周伟华和马婷婷开了一个小会,简要通报了拜访的情况,重点强调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政策以及南山可能设立高新区的信息,要求研发部门和张工那边密切关注,并开始着手研究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可能性。
同时,他私下对马婷婷交代:“婷婷,留意一下上海的新闻,特别是关于浦东的。另外,让我们的人力资源部或者行政部,看看能不能物色一两个了解当地情况、有一定人脉的上海本地人,为我们将来可能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做准备。动作要小,以信息收集为主。”
“明白。”马婷婷认真记下。她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萧远的视野已经不再局限于深圳一隅,而是在构思一幅更宏大的蓝图。而政府的政策导向,就是这幅蓝图上最重要的风向标。
独自坐在办公室里,萧远再次调出系统界面。【资讯简报】功能将今天与张科长的谈话要点自动生成了一份摘要存档。他看着“浦东开发”那几个字,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政策之风,已经拂面而来。这风,既带来了深圳本土深耕的机遇,也送来了远方浦东的召唤。下一步,就是如何巧妙地御风而行,将政策的红利,转化为公司实实在在的发展动力了。他感到,公司的“筑基”工程,在内部管理规范之后,外部环境的开拓与把握,同样至关重要,甚至更为关键。这阵风,必须牢牢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