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三年三月五日,惊蛰刚过,南方的空气中已经弥漫开湿润的暖意。位于深圳科技园一隅的远见电子研发中心,相比几个月前已是另一番景象。原本只占据写字楼半层的位置,如今已扩展至整层,新区域的装修气味尚未完全散尽,但整洁明亮的环境、新增的各类仪器设备,无不彰显着公司对研发投入的重视和力度的加大。
萧远穿过挂着“远见电子研发中心”崭新铭牌的玻璃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办公区内,年轻的技术员们或对着图纸沉思,或围在电脑前讨论;实验区内,示波器的波形跳动,电烙铁冒着缕缕青烟,空气中混杂着松香和金属的特殊气味。这种专注于创造未来的氛围,让萧远感到一种不同于贸易战场和地产拍卖会的踏实与振奋。
研发中心的负责人张工早已等候多时,他穿着一身有些皱巴巴的白色实验服,眼镜片后的目光却炯炯有神。见到萧远,他立刻迎了上来,脸上带着技术人特有的、因成果而流露的质朴喜悦。
“萧总,您来了!正好,有几个好消息要向您汇报!”张工的声音因为兴奋而略微提高。
“张工,辛苦了。看你这架势,收获不小啊。”萧远笑着拍拍他的肩膀,目光扫过焕然一新的研发环境,“地方宽敞多了,设备也添置了不少。”
“都是托公司的福!”张工感慨道,“以前地方小,好些想法施展不开。现在好了,我们专门划分了硬件设计区、软件调试区、射频测试区,还弄了个小型的无尘工作间,专门伺候那台‘宝贝’。”他指了指深处一个用玻璃隔开的区域,那台从苏联“淘”来的高精度机床正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旁边是几张摆放着精密工具的工作台。
“走,去看看你们的‘宝贝’和它带来的‘成果’。”萧远兴致勃勃地说。
一行人首先来到机床所在的无尘间外。透过玻璃,可以看到机床被保养得极好,锃亮的金属表面反射着顶灯的光芒。
“这台机床,真是帮了大忙了!”张工指着机床,语气中充满赞叹,“精度确实没得说,尤其是它自带的微米级控制系统和几个特殊夹具。我们花了差不多两个月时间,算是把它摸透了。不光能熟练操作,仿制了几个易损件,我们还根据咱们自己的需求,对其中一个用于电路板雕刻的夹具进行了改进,现在加工BP机主板的效率和精度比原来提升了至少三成!”
萧远满意地点点头。这台机床的价值,远不止其本身,更在于它所带来的技术提升和团队学习、消化、再创新的能力锻炼。这才是无价的。
“具体到产品上呢?”萧远更关心实际的产出。
“这边请,萧总。”张工引着萧远来到硬件设计区。几张长条实验桌上,摆放着各种电路板、元器件和半成品。张工拿起一块比巴掌略大、布线明显更紧凑、元器件排列更密集的绿色电路板。
“萧总,您看,这是我们基于消化吸收那台机床的技术后,重新设计和优化的BP机主板,算是2.0版本。”张工介绍道,“得益于加工精度的提升,我们可以把线路做得更细,元器件排布更密,整体面积比市面常见的同类主板缩小了约15%。别小看这15%,这意味着我们的BP机可以做得更小巧、更轻薄,这是很大的卖点。”
他又指向主板上几个新增加的芯片和模块:“功能上,我们也做了增强。除了基本的数字显示呼叫号码,我们增加了简单的信息存储功能,可以存10条数字信息;还加入了震动提醒模式,适合在会议室等需要安静的场合使用。这些都是目前市面上高端BP机才有的功能,但我们的成本控制得更好。”
这时,站在一旁的新硬件工程师陈亮忍不住插话,年轻人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光芒:“萧总,张工,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他拿起另一块更小的原型板,“这是我最近尝试设计的,用了更多贴片元件,主控芯片也选用了日本最新的一款低功耗型号。如果这个方案能成功,主板面积有望再缩小20%,而且待机时间能延长50%以上!不过,这对我们的贴片焊接工艺要求非常高,现有的设备有点吃力。”
萧远接过那块小巧的原型板,仔细端详。陈亮的思路很清晰,指向的是更微型化、更低功耗的未来方向,这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想法很好,陈工。”萧远肯定道,“设备不是问题,需要什么先进的贴片机、回流焊炉,打报告申请,只要合理,公司支持。我们要做的就是比别人看得远一点,做得好一点。”
陈亮受到鼓励,激动地连连点头。
接着,众人来到软件调试区。几台IBM兼容电脑屏幕上闪烁着代码。负责软件的赵青是个文静的女孩,但谈起技术来条理清晰。
“萧总,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赵青操作电脑,调出一个模拟界面,“我们正在为新的BP机编写固件。除了实现基本的呼叫、存储、震动切换功能外,我们还在尝试加入一些简单的交互逻辑。比如,可以设置不同的铃声模式对应不同的呼叫群组;甚至可以接收由寻呼台发送的、经过编码的简单股票代码信息,在BP机上用数字和符号显示出来。”
这个想法让萧远眼前一亮。在智能手机时代到来前,BP机功能的多样化挖掘确实是一块值得深耕的土壤。虽然只是雏形,但体现了团队开始从用户需求角度思考问题。
“这个股票信息的功能很有意思,”萧远赞许道,“可以找业务部的同事聊聊,看看有没有可能和券商或者信息服务机构合作。技术上有难度吗?”
“编码解码不难,主要是需要制定一个简单的协议,并且需要寻呼台的支持。”赵青回答。
“好,先做技术储备,合作的事情我来协调。”萧远当场拍板。
视察完具体的项目进展,萧远、张工以及陈亮、赵青等几位核心骨干来到了新布置的小会议室。
“大家这段时间的成果,我非常满意。”萧远开门见山,“不仅消化了引进的技术,还能举一反三,进行创新优化。这说明我们的研发团队已经走上了正轨,具备了很强的战斗力。”
众人都面露欣喜之色。
“但是,”萧远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而充满前瞻性,“BP机的技术改进,是我们现阶段立足市场、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但这不应该是我们研发的终点,甚至不能算是核心目标。”
他环视众人,缓缓说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BP机只能接收信息,不能发送,更不能实时对话。未来,会不会有一种设备,像电话一样可以随时随地双向通话,像BP机一样可以随身携带,甚至还能像电脑一样处理信息、玩游戏?”
这个描述对于1993年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有些天方夜谭。张工皱起了眉头,似乎在努力想象。陈亮和赵青等年轻人则睁大了眼睛,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怀疑。
“萧总,您说的是……大哥大?”张工迟疑地问。此时的大哥大(模拟蜂窝电话)砖头般大小,价格昂贵,通话质量差,覆盖面小,与萧远描述的便捷、多功能相去甚远。
“不,比大哥大更小、更智能、功能更强大。”萧远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可以称之为……‘移动电话’,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智能手机’。”他抛出了这个超越时代的概念。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这个概念太过超前,超出了在场所有人当前的认知范围。
萧远知道需要引导,他不需要现在就把触摸屏、APP生态这些细节和盘托出,那样会吓到他们,也缺乏技术基础。他选择了一个更现实的切入点。
“要实现这个目标,路要一步一步走。我认为,下一步,除了继续优化BP机,我们的研发中心应该正式启动一个更具前瞻性的项目。”萧远的目光变得深邃,“我将其命名为‘移动通信技术预研项目’。”
“这个项目的初期目标,不是立刻造出手机,而是围绕未来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进行储备和研究。”他条理清晰地阐述,“主要包括几个方向:”
“第一,射频技术。如何实现更稳定、更高效、更小型化的无线信号收发?这是移动通信的基础。”
“第二,嵌入式操作系统。未来的移动设备需要一个强大而高效的‘大脑’,能够管理硬件资源,运行各种应用程序。这需要深厚的软件功底。”
“第三,人机交互。如何在小尺寸的屏幕上实现友好的操作?按键?触控?甚至是语音?这些都可以探索。”
“第四,电池技术。便携设备的核心瓶颈之一就是续航。更安全、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是关键。”
“第五,硬件集成。如何将处理器、存储器、射频模块、屏幕、电池等高度集成在一个小体积内?”
萧远每说一点,就在白板上写下一个关键词。他的思路清晰,指向明确,虽然目标宏大,但分解后的研究方向却具体而可行,让在场的工程师们感觉并非遥不可及。
张工从最初的震惊中回过神来,作为负责人,他更关心现实问题:“萧总,这个预研项目,周期会很长,投入也会非常大,而且短期内可能看不到直接的经济回报。”
“我明白。”萧远点头,“这本身就是一项战略投资。我愿意投入,是因为我相信这是未来的方向。你们不需要有立即出成果的压力,要允许失败,鼓励探索。经费、设备、人才,公司都会全力支持。我希望你们能大胆地想,勇敢地试,哪怕十年磨一剑,也值得!”
这番话给研发团队吃了一颗定心丸,也点燃了他们内心的激情。搞技术的人,谁不希望参与甚至引领一场技术革命呢?
“另外,”萧远补充道,“为了支撑这样的长远研究,我们现有的研发环境还需要升级。张工,你牵头做个规划,我们需要建设更专业的电磁兼容(EMC)实验室、射频暗室、可靠性测试实验室等。地方不够,我们可以再租甚至买地自建研发大楼。”
萧远的决心和魄力,让所有人心潮澎湃。他们意识到,这位年轻的老板,志向远非眼前的一城一池。
会议结束后,萧远独自在研发中心又待了一会儿,看着那些忙碌而专注的身影,心中充满期待。他知道,从BP机到智能手机,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充满了技术壁垒和专利陷阱。但他有超前的眼光,有系统的辅助,更有眼前这支正在成长、充满潜力的团队。
播下“移动通信”这颗种子,静待它破土而出,终有一天,它会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远航贸易的“筑基”工程,在研发领域,终于迈出了指向未来的、最关键的一步。技术的根基,将是未来帝国最坚实的铠甲和最锋利的矛。
萧远穿过挂着“远见电子研发中心”崭新铭牌的玻璃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办公区内,年轻的技术员们或对着图纸沉思,或围在电脑前讨论;实验区内,示波器的波形跳动,电烙铁冒着缕缕青烟,空气中混杂着松香和金属的特殊气味。这种专注于创造未来的氛围,让萧远感到一种不同于贸易战场和地产拍卖会的踏实与振奋。
研发中心的负责人张工早已等候多时,他穿着一身有些皱巴巴的白色实验服,眼镜片后的目光却炯炯有神。见到萧远,他立刻迎了上来,脸上带着技术人特有的、因成果而流露的质朴喜悦。
“萧总,您来了!正好,有几个好消息要向您汇报!”张工的声音因为兴奋而略微提高。
“张工,辛苦了。看你这架势,收获不小啊。”萧远笑着拍拍他的肩膀,目光扫过焕然一新的研发环境,“地方宽敞多了,设备也添置了不少。”
“都是托公司的福!”张工感慨道,“以前地方小,好些想法施展不开。现在好了,我们专门划分了硬件设计区、软件调试区、射频测试区,还弄了个小型的无尘工作间,专门伺候那台‘宝贝’。”他指了指深处一个用玻璃隔开的区域,那台从苏联“淘”来的高精度机床正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旁边是几张摆放着精密工具的工作台。
“走,去看看你们的‘宝贝’和它带来的‘成果’。”萧远兴致勃勃地说。
一行人首先来到机床所在的无尘间外。透过玻璃,可以看到机床被保养得极好,锃亮的金属表面反射着顶灯的光芒。
“这台机床,真是帮了大忙了!”张工指着机床,语气中充满赞叹,“精度确实没得说,尤其是它自带的微米级控制系统和几个特殊夹具。我们花了差不多两个月时间,算是把它摸透了。不光能熟练操作,仿制了几个易损件,我们还根据咱们自己的需求,对其中一个用于电路板雕刻的夹具进行了改进,现在加工BP机主板的效率和精度比原来提升了至少三成!”
萧远满意地点点头。这台机床的价值,远不止其本身,更在于它所带来的技术提升和团队学习、消化、再创新的能力锻炼。这才是无价的。
“具体到产品上呢?”萧远更关心实际的产出。
“这边请,萧总。”张工引着萧远来到硬件设计区。几张长条实验桌上,摆放着各种电路板、元器件和半成品。张工拿起一块比巴掌略大、布线明显更紧凑、元器件排列更密集的绿色电路板。
“萧总,您看,这是我们基于消化吸收那台机床的技术后,重新设计和优化的BP机主板,算是2.0版本。”张工介绍道,“得益于加工精度的提升,我们可以把线路做得更细,元器件排布更密,整体面积比市面常见的同类主板缩小了约15%。别小看这15%,这意味着我们的BP机可以做得更小巧、更轻薄,这是很大的卖点。”
他又指向主板上几个新增加的芯片和模块:“功能上,我们也做了增强。除了基本的数字显示呼叫号码,我们增加了简单的信息存储功能,可以存10条数字信息;还加入了震动提醒模式,适合在会议室等需要安静的场合使用。这些都是目前市面上高端BP机才有的功能,但我们的成本控制得更好。”
这时,站在一旁的新硬件工程师陈亮忍不住插话,年轻人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光芒:“萧总,张工,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他拿起另一块更小的原型板,“这是我最近尝试设计的,用了更多贴片元件,主控芯片也选用了日本最新的一款低功耗型号。如果这个方案能成功,主板面积有望再缩小20%,而且待机时间能延长50%以上!不过,这对我们的贴片焊接工艺要求非常高,现有的设备有点吃力。”
萧远接过那块小巧的原型板,仔细端详。陈亮的思路很清晰,指向的是更微型化、更低功耗的未来方向,这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想法很好,陈工。”萧远肯定道,“设备不是问题,需要什么先进的贴片机、回流焊炉,打报告申请,只要合理,公司支持。我们要做的就是比别人看得远一点,做得好一点。”
陈亮受到鼓励,激动地连连点头。
接着,众人来到软件调试区。几台IBM兼容电脑屏幕上闪烁着代码。负责软件的赵青是个文静的女孩,但谈起技术来条理清晰。
“萧总,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赵青操作电脑,调出一个模拟界面,“我们正在为新的BP机编写固件。除了实现基本的呼叫、存储、震动切换功能外,我们还在尝试加入一些简单的交互逻辑。比如,可以设置不同的铃声模式对应不同的呼叫群组;甚至可以接收由寻呼台发送的、经过编码的简单股票代码信息,在BP机上用数字和符号显示出来。”
这个想法让萧远眼前一亮。在智能手机时代到来前,BP机功能的多样化挖掘确实是一块值得深耕的土壤。虽然只是雏形,但体现了团队开始从用户需求角度思考问题。
“这个股票信息的功能很有意思,”萧远赞许道,“可以找业务部的同事聊聊,看看有没有可能和券商或者信息服务机构合作。技术上有难度吗?”
“编码解码不难,主要是需要制定一个简单的协议,并且需要寻呼台的支持。”赵青回答。
“好,先做技术储备,合作的事情我来协调。”萧远当场拍板。
视察完具体的项目进展,萧远、张工以及陈亮、赵青等几位核心骨干来到了新布置的小会议室。
“大家这段时间的成果,我非常满意。”萧远开门见山,“不仅消化了引进的技术,还能举一反三,进行创新优化。这说明我们的研发团队已经走上了正轨,具备了很强的战斗力。”
众人都面露欣喜之色。
“但是,”萧远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而充满前瞻性,“BP机的技术改进,是我们现阶段立足市场、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但这不应该是我们研发的终点,甚至不能算是核心目标。”
他环视众人,缓缓说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BP机只能接收信息,不能发送,更不能实时对话。未来,会不会有一种设备,像电话一样可以随时随地双向通话,像BP机一样可以随身携带,甚至还能像电脑一样处理信息、玩游戏?”
这个描述对于1993年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有些天方夜谭。张工皱起了眉头,似乎在努力想象。陈亮和赵青等年轻人则睁大了眼睛,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怀疑。
“萧总,您说的是……大哥大?”张工迟疑地问。此时的大哥大(模拟蜂窝电话)砖头般大小,价格昂贵,通话质量差,覆盖面小,与萧远描述的便捷、多功能相去甚远。
“不,比大哥大更小、更智能、功能更强大。”萧远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可以称之为……‘移动电话’,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智能手机’。”他抛出了这个超越时代的概念。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这个概念太过超前,超出了在场所有人当前的认知范围。
萧远知道需要引导,他不需要现在就把触摸屏、APP生态这些细节和盘托出,那样会吓到他们,也缺乏技术基础。他选择了一个更现实的切入点。
“要实现这个目标,路要一步一步走。我认为,下一步,除了继续优化BP机,我们的研发中心应该正式启动一个更具前瞻性的项目。”萧远的目光变得深邃,“我将其命名为‘移动通信技术预研项目’。”
“这个项目的初期目标,不是立刻造出手机,而是围绕未来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进行储备和研究。”他条理清晰地阐述,“主要包括几个方向:”
“第一,射频技术。如何实现更稳定、更高效、更小型化的无线信号收发?这是移动通信的基础。”
“第二,嵌入式操作系统。未来的移动设备需要一个强大而高效的‘大脑’,能够管理硬件资源,运行各种应用程序。这需要深厚的软件功底。”
“第三,人机交互。如何在小尺寸的屏幕上实现友好的操作?按键?触控?甚至是语音?这些都可以探索。”
“第四,电池技术。便携设备的核心瓶颈之一就是续航。更安全、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是关键。”
“第五,硬件集成。如何将处理器、存储器、射频模块、屏幕、电池等高度集成在一个小体积内?”
萧远每说一点,就在白板上写下一个关键词。他的思路清晰,指向明确,虽然目标宏大,但分解后的研究方向却具体而可行,让在场的工程师们感觉并非遥不可及。
张工从最初的震惊中回过神来,作为负责人,他更关心现实问题:“萧总,这个预研项目,周期会很长,投入也会非常大,而且短期内可能看不到直接的经济回报。”
“我明白。”萧远点头,“这本身就是一项战略投资。我愿意投入,是因为我相信这是未来的方向。你们不需要有立即出成果的压力,要允许失败,鼓励探索。经费、设备、人才,公司都会全力支持。我希望你们能大胆地想,勇敢地试,哪怕十年磨一剑,也值得!”
这番话给研发团队吃了一颗定心丸,也点燃了他们内心的激情。搞技术的人,谁不希望参与甚至引领一场技术革命呢?
“另外,”萧远补充道,“为了支撑这样的长远研究,我们现有的研发环境还需要升级。张工,你牵头做个规划,我们需要建设更专业的电磁兼容(EMC)实验室、射频暗室、可靠性测试实验室等。地方不够,我们可以再租甚至买地自建研发大楼。”
萧远的决心和魄力,让所有人心潮澎湃。他们意识到,这位年轻的老板,志向远非眼前的一城一池。
会议结束后,萧远独自在研发中心又待了一会儿,看着那些忙碌而专注的身影,心中充满期待。他知道,从BP机到智能手机,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充满了技术壁垒和专利陷阱。但他有超前的眼光,有系统的辅助,更有眼前这支正在成长、充满潜力的团队。
播下“移动通信”这颗种子,静待它破土而出,终有一天,它会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远航贸易的“筑基”工程,在研发领域,终于迈出了指向未来的、最关键的一步。技术的根基,将是未来帝国最坚实的铠甲和最锋利的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