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深圳,清晨的空气带着一丝清冽。远航集团总部大楼的大会议室内,却已是气氛严肃,暖意融融。长方形的会议桌旁,几乎齐聚了公司所有的核心骨干。萧远坐在主位,左手边是马婷婷、老陈,右手边是周伟华、苏芷晴,张工、赵经理等人依次排开。每个人面前都放着一份厚厚的文件,封面上印着“远航集团1993年度经营总结与1994年度战略方向研讨会材料”。
这是远航集团成立以来,首次召开如此正式、全面的年度战略复盘会。会议的背景,正是基于前几天刚刚初步确定的年终结算数据——资产规模突破1.5亿,但利润结构和增长动力发生了显着变化。所有人都明白,这次会议将决定公司明年的航向,乃至更长远的发展路径。
萧远环视一圈,目光沉静而有力。经过一年多的磨砺,尤其是近半年的多元化试水和京沪之行,他眉宇间的青涩已褪去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掌舵者的沉稳。
“各位,都到齐了。那我们开始。”萧远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今天这个会,目的很简单,就八个字:回顾过去,谋划未来。1993年,我们走得很快,资产规模上了新台阶,但也尝试了很多新东西,有成功,有教训。现在,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梳理一下,看看我们到底走了哪些路,哪些路是捷径,哪些路是弯路,明年乃至以后,我们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该怎么走。”
他顿了顿,看向马婷婷:“婷婷,你先来,把今年整体的财务情况和各板块的表现,再给大家过一遍,重点是亮点和问题。”
马婷婷今天穿着一身深色的职业装,显得干练而稳重。她点点头,打开面前的文件夹,身后的助理也适时地将投影仪打开,将关键的财务数据投射到幕布上。
“好的,萧总,各位同事。”马婷婷的声音清晰悦耳,“我简要汇报一下。截至11月底的初步结算,集团总资产约1.52亿元人民币,相比年初的约500万,增长超过三倍,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体现了我们全体同仁一年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成绩。”
幕布上显示出资产结构图,马婷婷用激光笔指点着:“资产大幅增长的同时,我们的资产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这些流动资产依然占大头,但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长期投资的比例显着上升。这说明,我们不再仅仅是一个贸易公司,我们的资产根基变得更加扎实,形态也更加多元。”
她话锋一转:“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问题。我们的年度预估净利润约2100万,净利润率约为11.7%,相比去年,利润率有明显下滑。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核心贸易业务毛利率下降,市场竞争加剧;第二,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随规模扩张大幅增加;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的新业务投入,短期内产生了较大的亏损。”
幕布切换到利润贡献图,贸易主业的利润柱状图高高耸立,但旁边代表地产和研发的柱状图则是刺眼的红色(负数)。
“地产板块,目前投入近900万,主要用于宝安工业用地和厂房建设,预计明年中期才能完工并产生租金收益,今年净亏损约150万。研发中心,全年投入超过600万,纯费用化支出,对利润是纯粹的负贡献。”
马婷婷总结道:“所以,从财务角度看,1993年我们是‘做大’了规模,‘优化’了资产结构,但‘牺牲’了部分短期利润。现金流方面,由于应收账款和存货占用较大,加上投资支出巨大,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只有800多万,资金链虽然安全,但并不宽松。我的汇报完了。”
马婷婷的汇报,用数据清晰地勾勒出公司这一年的得失。会议室内陷入短暂的沉默,大家都在消化这些数字背后的含义。
萧远轻轻敲了敲桌子,打破了沉默:“数据很直观。贸易是我们的基本盘,依然在为我们贡献绝大部分利润,但增速放缓,利润变薄,这是市场规律的体现,也提醒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地产和研发,现在是吃利润的老虎,但也是我们未来的希望。接下来,我们就重点聊聊这几块业务的具体得失和明年打算。谁先来?”
周伟华清了清嗓子,率先开口:“萧总,各位,我先说说贸易板块。”作为贸易业务的负责人,他压力不小。“今年贸易营收做到了1.8个亿,团队是尽了全力的。毛利率下降,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国内抢货的人多了,出厂价水涨船高;二是老毛子那边也越来越精,压价厉害。另外,咱们规模大了,业务范围广了,运费、仓储、人员开销也确实上去了。”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坚定:“不过,我认为贸易这块的基本盘不能丢,还得加强!我建议明年继续扩大采购和渠道,可以利用咱们现有的资金优势,囤积一些紧俏货,或者开拓新的产品线,比如建材、小型机械设备,利润可能会高一些。不能因为搞地产、搞研发,就把下金蛋的母鸡给饿瘦了。”他的观点很明确,贸易是现金牛,必须优先保障。
苏芷晴紧接着发言,她负责市场和品牌,视角不同:“周总的意见有道理,但我认为,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二道贩子。贸易利润变薄是趋势,我们需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或者说,打造我们远航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我建议明年增加市场推广和品牌广告的预算。比如,我们可以尝试在广交会上搞个更大的展位,或者在一些专业的报刊上投放广告,树立远航贸易‘优质、可靠’的形象。另外,上次那个洗发水项目虽然没投,”她说到这里,语气略带一丝遗憾,但很快调整过来,“但也说明快消品市场潜力巨大。我们是否可以考虑用投资或者合作的方式,介入一些有潜力的品牌?不能因噎废食。”
这时,新上任的地产项目部赵经理赵志成有些谨慎地开口了:“萧总,马总监,各位领导。我是地产部的赵志成。宝安那个项目,目前进展顺利,预计明年六月能竣工。按照当前周边厂房的租金水平测算,建成后年租金收入大概在120万到150万之间,投资回报率还算稳定。但地产开发周期长,资金占用大,确实像马总监说的,短期内见不到效益。我个人觉得,地产这块,机会很大,尤其是深圳,但风险也不小,关键要看政策风向和地块选择。明年如果继续投入,建议还是以稳妥为主,比如继续开发工业地产,或者尝试小体量的商业配套。”
最后轮到张工(张明远)。这位技术负责人推了推厚厚的眼镜,语气带着技术人员的执着和一丝兴奋:“萧总,我们研发中心今年花钱是多,但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第二代BP机主板的成功,意味着我们有了自主研发的能力,不再完全受制于人。短信功能的模拟测试也进展顺利,这在国内是领先的!我可以这么说,现在投入的这600万,未来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十倍、百倍的回报!这不仅仅是利润,更是我们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明年,我们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向更复杂的通信模块和初步的软件开发探索,需要持续的、甚至更大的投入。”他的话语充满了对技术的热忱和对未来的信心,但也毫不掩饰对资金的渴求。
几位核心负责人的发言,基本代表了公司内部几种不同的声音:周伟华的“保守聚焦派”(巩固贸易)、苏芷晴的“品牌拓展派”(营销与新模式)、赵志成的“稳健实物派”(地产)、张工的“技术驱动派”(研发)。各有各的道理,也代表着公司不同发展方向的可能性。
会议室内开始出现小声的讨论和争论。周伟华认为苏芷晴的品牌投入短期内看不到效果,是浪费钱;苏芷晴则认为周伟华过于保守,会错过转型升级的机会;赵志成和张工则都为自己负责的板块争取资源。
马婷婷听着大家的争论,适时地插话,从财务角度给出冷静分析:“各位的想法都有其合理性。但我们必须考虑到集团的资金是有限的。如果按照周总的思路加大贸易备货,需要占用大量流动资金;苏总监的品牌投入,属于费用支出,直接影响当期利润;赵经理的地产项目,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张工那边的研发,更是个资金消耗大户。我们必须做出取舍,或者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萧远身上。他是最终的决策者,需要在这纷杂的意见和有限的资源中,指明方向。
萧远一直没有打断大家的讨论,他耐心地听着,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句。等到讨论声稍歇,他才缓缓抬起头,目光平和地扫过每一个人。
“大家都说完了?说得都很好,都是从各自负责的领域出发,为公司着想。”萧远的声音沉稳有力,“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对公司今年的情况和明年的方向,思路更清晰了。现在,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他首先看向周伟华:“伟华,贸易是我们的根基,是咱们起家的本事,也是目前最重要的现金流来源,这块绝不能放松。你的担忧是对的。明年,贸易板块的任务不是盲目扩张规模,而是提质增效。要优化采购渠道,降低采购成本;要加强库存管理,加速资金周转;甚至可以探索一些供应链金融的手段,缓解资金压力。贸易这块,要从‘粗放式增长’转向‘精细化运营’,要向管理要效益。你的预算,我会保障,但你要拿出具体的增效方案。”
周伟华闻言,认真地点了点头:“明白了,萧总!我一定在稳住现有业务的基础上,抓好内部管理,提升效率。”
接着,萧远看向苏芷晴:“芷晴,有品牌意识是好事,远航不能永远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但是,品牌投入要讲究策略和时机。现阶段,我们贸易 to B(对企业)的业务属性,大规模投广告效果未必好。我建议,品牌建设先从‘内功’开始,比如统一我们的视觉形象、规范合同文本、提升客户服务质量,让每一个和我们打过交道的客户,都认可远航的专业和可靠。这比单纯打广告更有效。至于投资新品牌,”
萧远顿了顿,想到了不久前那个被系统预警否决的洗发水项目,语气变得严肃:“快消品水很深,渠道、营销、品牌建设模式和我们熟悉的贸易完全不同,短期内我们不具备核心优势。这个方向,暂时搁置,不再考虑。我们不能什么钱都想赚,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和边界。”
苏芷晴虽然有些遗憾,但想到那个差点踩坑的洗发水项目,也心有余悸,点头表示接受:“好的,萧总。我会把重点放在内部品牌建设和客户口碑营销上。”
然后,萧远的目光转向赵志成:“赵经理,地产板块,你做得不错,谨慎稳妥。宝安项目要继续抓好质量和进度。对于明年,地产方向我们不变,但要更加聚焦。重点放在两类:一是继续寻找类似宝安这样的工业地产项目,风险低,回报稳定;二是开始密切关注上海浦东和北京有潜力的地块。特别是浦东,开发力度很大,机会很多。但原则还是‘小步快跑’,不盲目追求大地块,以熟悉市场、积累经验、打造团队为主。资金投入上,会给予支持,但必须严格预算控制。”
赵志成听到明确的支持和方向,精神一振:“是,萧总!我一定谨慎操作,绝不冒进。”
最后,萧远看向张工,语气变得格外郑重:“张工,研发中心是咱们远航的未来,是核心竞争力所在。你的投入,不是成本,是投资!是最有价值的投资!明年,研发的预算不但不会削减,还要重点保障,适度增加!你们不仅要继续深耕通信技术,还要开始留意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人才和技术动向。我要求你们,尽快把第二代BP机主板技术固化下来,申请专利,并着手筹备我们自有品牌通信产品的可行性研究。技术研发,是长期事业,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
张工听到萧远如此旗帜鲜明的支持,激动得脸色发红,重重地点头:“萧总,您放心!研发中心全体同仁,绝不会辜负您的信任和投入!我们一定拿出更好的成果!”
明确了各板块的方向后,萧远身体微微前倾,用更凝练的语气为整个会议,也为公司明年的战略定调:
“所以,综合大家的意见和公司的实际情况,1994年,我们远航集团的总体战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深化贸易主业。这是我们的现金牛,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须通过精细化运营,保持其健康和活力。”
“第二,稳健发展地产。这是资产增值和布局未来的重要一环,但要控制风险,积累经验,聚焦核心区域。”
“第三,全力押注研发。这是决定我们能否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核心科技,必须长期坚持,持续投入。”
“第四,也是最具战略意义的一点,”萧远的声音提高了几分,目光扫过全场,“正式启动京沪战略布局。北京,是政治、文化、信息中心;上海,是经济、金融、开放前沿。这两个城市,将是我们未来全国化、乃至国际化的重要支点。明年,我们要在这两个城市投入重兵,不仅仅是设立办事处,而是要建立区域总部,深度介入当地市场,寻找投资和发展机会。这将是我们明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萧远的总结,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为1994年的发展描绘了一幅清晰的蓝图。贸易保生存,地产和研发谋未来,京沪布局拓空间。这个战略,既考虑了现实,又着眼于长远,既有坚守,又有突破。
会议室内原本有些纷杂的思绪,此刻都被统一到了这个清晰的战略方向上。周伟华、苏芷晴、赵志成、张工等人纷纷点头,表示认同。马婷婷也向萧远投去赞赏的目光,这个战略平衡了各方诉求,也符合财务稳健的原则。
“好了,今天的复盘会就到……”萧远正准备宣布散会,忽然,一个只有他能听到的、清晰的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
【叮!检测到宿主成功主持年度战略复盘,明确企业核心优势与未来发展方向,集团战略清晰度与团队凝聚力显着提升。经验值大幅增加!】
【恭喜!系统等级提升至 LV 17!】
【系统升级奖励:基础信息查询范围扩大,资讯简报精准度提升。请宿主继续努力,探索商业真谛!】
系统的突然升级,让萧远微微一怔,随即心中涌起一股喜悦。这证明他刚才制定的战略方向,得到了系统的认可。升级带来的功能增强,尤其是资讯精准度的提升,对他布局京沪、把握未来机遇将至关重要。
他迅速收敛心神,没有表现出异常,平静地宣布:“会议到此结束。各部门按照刚才确定的战略方向,在一周内提交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和预算草案,由马总监汇总。散会!”
众人纷纷起身,收拾东西,三三两两地议论着离开会议室,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思考与振奋交织的表情。
萧远最后一个走出会议室,站在走廊的窗前,望着窗外深圳冬日的景象。战略已经明确,接下来的关键是执行。他知道,1994年,将是远航集团真正“根基深植”的一年,而这次复盘会,就是那第一声深翻土壤的犁铧鸣响。
这是远航集团成立以来,首次召开如此正式、全面的年度战略复盘会。会议的背景,正是基于前几天刚刚初步确定的年终结算数据——资产规模突破1.5亿,但利润结构和增长动力发生了显着变化。所有人都明白,这次会议将决定公司明年的航向,乃至更长远的发展路径。
萧远环视一圈,目光沉静而有力。经过一年多的磨砺,尤其是近半年的多元化试水和京沪之行,他眉宇间的青涩已褪去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掌舵者的沉稳。
“各位,都到齐了。那我们开始。”萧远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今天这个会,目的很简单,就八个字:回顾过去,谋划未来。1993年,我们走得很快,资产规模上了新台阶,但也尝试了很多新东西,有成功,有教训。现在,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梳理一下,看看我们到底走了哪些路,哪些路是捷径,哪些路是弯路,明年乃至以后,我们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该怎么走。”
他顿了顿,看向马婷婷:“婷婷,你先来,把今年整体的财务情况和各板块的表现,再给大家过一遍,重点是亮点和问题。”
马婷婷今天穿着一身深色的职业装,显得干练而稳重。她点点头,打开面前的文件夹,身后的助理也适时地将投影仪打开,将关键的财务数据投射到幕布上。
“好的,萧总,各位同事。”马婷婷的声音清晰悦耳,“我简要汇报一下。截至11月底的初步结算,集团总资产约1.52亿元人民币,相比年初的约500万,增长超过三倍,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体现了我们全体同仁一年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成绩。”
幕布上显示出资产结构图,马婷婷用激光笔指点着:“资产大幅增长的同时,我们的资产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这些流动资产依然占大头,但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长期投资的比例显着上升。这说明,我们不再仅仅是一个贸易公司,我们的资产根基变得更加扎实,形态也更加多元。”
她话锋一转:“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问题。我们的年度预估净利润约2100万,净利润率约为11.7%,相比去年,利润率有明显下滑。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核心贸易业务毛利率下降,市场竞争加剧;第二,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随规模扩张大幅增加;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的新业务投入,短期内产生了较大的亏损。”
幕布切换到利润贡献图,贸易主业的利润柱状图高高耸立,但旁边代表地产和研发的柱状图则是刺眼的红色(负数)。
“地产板块,目前投入近900万,主要用于宝安工业用地和厂房建设,预计明年中期才能完工并产生租金收益,今年净亏损约150万。研发中心,全年投入超过600万,纯费用化支出,对利润是纯粹的负贡献。”
马婷婷总结道:“所以,从财务角度看,1993年我们是‘做大’了规模,‘优化’了资产结构,但‘牺牲’了部分短期利润。现金流方面,由于应收账款和存货占用较大,加上投资支出巨大,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只有800多万,资金链虽然安全,但并不宽松。我的汇报完了。”
马婷婷的汇报,用数据清晰地勾勒出公司这一年的得失。会议室内陷入短暂的沉默,大家都在消化这些数字背后的含义。
萧远轻轻敲了敲桌子,打破了沉默:“数据很直观。贸易是我们的基本盘,依然在为我们贡献绝大部分利润,但增速放缓,利润变薄,这是市场规律的体现,也提醒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地产和研发,现在是吃利润的老虎,但也是我们未来的希望。接下来,我们就重点聊聊这几块业务的具体得失和明年打算。谁先来?”
周伟华清了清嗓子,率先开口:“萧总,各位,我先说说贸易板块。”作为贸易业务的负责人,他压力不小。“今年贸易营收做到了1.8个亿,团队是尽了全力的。毛利率下降,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国内抢货的人多了,出厂价水涨船高;二是老毛子那边也越来越精,压价厉害。另外,咱们规模大了,业务范围广了,运费、仓储、人员开销也确实上去了。”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坚定:“不过,我认为贸易这块的基本盘不能丢,还得加强!我建议明年继续扩大采购和渠道,可以利用咱们现有的资金优势,囤积一些紧俏货,或者开拓新的产品线,比如建材、小型机械设备,利润可能会高一些。不能因为搞地产、搞研发,就把下金蛋的母鸡给饿瘦了。”他的观点很明确,贸易是现金牛,必须优先保障。
苏芷晴紧接着发言,她负责市场和品牌,视角不同:“周总的意见有道理,但我认为,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二道贩子。贸易利润变薄是趋势,我们需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或者说,打造我们远航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我建议明年增加市场推广和品牌广告的预算。比如,我们可以尝试在广交会上搞个更大的展位,或者在一些专业的报刊上投放广告,树立远航贸易‘优质、可靠’的形象。另外,上次那个洗发水项目虽然没投,”她说到这里,语气略带一丝遗憾,但很快调整过来,“但也说明快消品市场潜力巨大。我们是否可以考虑用投资或者合作的方式,介入一些有潜力的品牌?不能因噎废食。”
这时,新上任的地产项目部赵经理赵志成有些谨慎地开口了:“萧总,马总监,各位领导。我是地产部的赵志成。宝安那个项目,目前进展顺利,预计明年六月能竣工。按照当前周边厂房的租金水平测算,建成后年租金收入大概在120万到150万之间,投资回报率还算稳定。但地产开发周期长,资金占用大,确实像马总监说的,短期内见不到效益。我个人觉得,地产这块,机会很大,尤其是深圳,但风险也不小,关键要看政策风向和地块选择。明年如果继续投入,建议还是以稳妥为主,比如继续开发工业地产,或者尝试小体量的商业配套。”
最后轮到张工(张明远)。这位技术负责人推了推厚厚的眼镜,语气带着技术人员的执着和一丝兴奋:“萧总,我们研发中心今年花钱是多,但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第二代BP机主板的成功,意味着我们有了自主研发的能力,不再完全受制于人。短信功能的模拟测试也进展顺利,这在国内是领先的!我可以这么说,现在投入的这600万,未来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十倍、百倍的回报!这不仅仅是利润,更是我们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明年,我们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向更复杂的通信模块和初步的软件开发探索,需要持续的、甚至更大的投入。”他的话语充满了对技术的热忱和对未来的信心,但也毫不掩饰对资金的渴求。
几位核心负责人的发言,基本代表了公司内部几种不同的声音:周伟华的“保守聚焦派”(巩固贸易)、苏芷晴的“品牌拓展派”(营销与新模式)、赵志成的“稳健实物派”(地产)、张工的“技术驱动派”(研发)。各有各的道理,也代表着公司不同发展方向的可能性。
会议室内开始出现小声的讨论和争论。周伟华认为苏芷晴的品牌投入短期内看不到效果,是浪费钱;苏芷晴则认为周伟华过于保守,会错过转型升级的机会;赵志成和张工则都为自己负责的板块争取资源。
马婷婷听着大家的争论,适时地插话,从财务角度给出冷静分析:“各位的想法都有其合理性。但我们必须考虑到集团的资金是有限的。如果按照周总的思路加大贸易备货,需要占用大量流动资金;苏总监的品牌投入,属于费用支出,直接影响当期利润;赵经理的地产项目,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张工那边的研发,更是个资金消耗大户。我们必须做出取舍,或者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萧远身上。他是最终的决策者,需要在这纷杂的意见和有限的资源中,指明方向。
萧远一直没有打断大家的讨论,他耐心地听着,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句。等到讨论声稍歇,他才缓缓抬起头,目光平和地扫过每一个人。
“大家都说完了?说得都很好,都是从各自负责的领域出发,为公司着想。”萧远的声音沉稳有力,“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对公司今年的情况和明年的方向,思路更清晰了。现在,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他首先看向周伟华:“伟华,贸易是我们的根基,是咱们起家的本事,也是目前最重要的现金流来源,这块绝不能放松。你的担忧是对的。明年,贸易板块的任务不是盲目扩张规模,而是提质增效。要优化采购渠道,降低采购成本;要加强库存管理,加速资金周转;甚至可以探索一些供应链金融的手段,缓解资金压力。贸易这块,要从‘粗放式增长’转向‘精细化运营’,要向管理要效益。你的预算,我会保障,但你要拿出具体的增效方案。”
周伟华闻言,认真地点了点头:“明白了,萧总!我一定在稳住现有业务的基础上,抓好内部管理,提升效率。”
接着,萧远看向苏芷晴:“芷晴,有品牌意识是好事,远航不能永远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但是,品牌投入要讲究策略和时机。现阶段,我们贸易 to B(对企业)的业务属性,大规模投广告效果未必好。我建议,品牌建设先从‘内功’开始,比如统一我们的视觉形象、规范合同文本、提升客户服务质量,让每一个和我们打过交道的客户,都认可远航的专业和可靠。这比单纯打广告更有效。至于投资新品牌,”
萧远顿了顿,想到了不久前那个被系统预警否决的洗发水项目,语气变得严肃:“快消品水很深,渠道、营销、品牌建设模式和我们熟悉的贸易完全不同,短期内我们不具备核心优势。这个方向,暂时搁置,不再考虑。我们不能什么钱都想赚,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和边界。”
苏芷晴虽然有些遗憾,但想到那个差点踩坑的洗发水项目,也心有余悸,点头表示接受:“好的,萧总。我会把重点放在内部品牌建设和客户口碑营销上。”
然后,萧远的目光转向赵志成:“赵经理,地产板块,你做得不错,谨慎稳妥。宝安项目要继续抓好质量和进度。对于明年,地产方向我们不变,但要更加聚焦。重点放在两类:一是继续寻找类似宝安这样的工业地产项目,风险低,回报稳定;二是开始密切关注上海浦东和北京有潜力的地块。特别是浦东,开发力度很大,机会很多。但原则还是‘小步快跑’,不盲目追求大地块,以熟悉市场、积累经验、打造团队为主。资金投入上,会给予支持,但必须严格预算控制。”
赵志成听到明确的支持和方向,精神一振:“是,萧总!我一定谨慎操作,绝不冒进。”
最后,萧远看向张工,语气变得格外郑重:“张工,研发中心是咱们远航的未来,是核心竞争力所在。你的投入,不是成本,是投资!是最有价值的投资!明年,研发的预算不但不会削减,还要重点保障,适度增加!你们不仅要继续深耕通信技术,还要开始留意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人才和技术动向。我要求你们,尽快把第二代BP机主板技术固化下来,申请专利,并着手筹备我们自有品牌通信产品的可行性研究。技术研发,是长期事业,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
张工听到萧远如此旗帜鲜明的支持,激动得脸色发红,重重地点头:“萧总,您放心!研发中心全体同仁,绝不会辜负您的信任和投入!我们一定拿出更好的成果!”
明确了各板块的方向后,萧远身体微微前倾,用更凝练的语气为整个会议,也为公司明年的战略定调:
“所以,综合大家的意见和公司的实际情况,1994年,我们远航集团的总体战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深化贸易主业。这是我们的现金牛,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须通过精细化运营,保持其健康和活力。”
“第二,稳健发展地产。这是资产增值和布局未来的重要一环,但要控制风险,积累经验,聚焦核心区域。”
“第三,全力押注研发。这是决定我们能否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核心科技,必须长期坚持,持续投入。”
“第四,也是最具战略意义的一点,”萧远的声音提高了几分,目光扫过全场,“正式启动京沪战略布局。北京,是政治、文化、信息中心;上海,是经济、金融、开放前沿。这两个城市,将是我们未来全国化、乃至国际化的重要支点。明年,我们要在这两个城市投入重兵,不仅仅是设立办事处,而是要建立区域总部,深度介入当地市场,寻找投资和发展机会。这将是我们明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萧远的总结,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为1994年的发展描绘了一幅清晰的蓝图。贸易保生存,地产和研发谋未来,京沪布局拓空间。这个战略,既考虑了现实,又着眼于长远,既有坚守,又有突破。
会议室内原本有些纷杂的思绪,此刻都被统一到了这个清晰的战略方向上。周伟华、苏芷晴、赵志成、张工等人纷纷点头,表示认同。马婷婷也向萧远投去赞赏的目光,这个战略平衡了各方诉求,也符合财务稳健的原则。
“好了,今天的复盘会就到……”萧远正准备宣布散会,忽然,一个只有他能听到的、清晰的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
【叮!检测到宿主成功主持年度战略复盘,明确企业核心优势与未来发展方向,集团战略清晰度与团队凝聚力显着提升。经验值大幅增加!】
【恭喜!系统等级提升至 LV 17!】
【系统升级奖励:基础信息查询范围扩大,资讯简报精准度提升。请宿主继续努力,探索商业真谛!】
系统的突然升级,让萧远微微一怔,随即心中涌起一股喜悦。这证明他刚才制定的战略方向,得到了系统的认可。升级带来的功能增强,尤其是资讯精准度的提升,对他布局京沪、把握未来机遇将至关重要。
他迅速收敛心神,没有表现出异常,平静地宣布:“会议到此结束。各部门按照刚才确定的战略方向,在一周内提交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和预算草案,由马总监汇总。散会!”
众人纷纷起身,收拾东西,三三两两地议论着离开会议室,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思考与振奋交织的表情。
萧远最后一个走出会议室,站在走廊的窗前,望着窗外深圳冬日的景象。战略已经明确,接下来的关键是执行。他知道,1994年,将是远航集团真正“根基深植”的一年,而这次复盘会,就是那第一声深翻土壤的犁铧鸣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