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十二月,寒风已然刺骨。天色灰蒙蒙的,铅灰色的云层低垂,似乎酝酿着一场冬雪。与一个多星期前萧远、周伟华初来时的晴冷相比,更多了一份北国寒冬的肃杀之气。这种天气,倒也契合了周伟华此刻的心情。
他坐在一辆略显陈旧的皇冠出租车里,看着窗外掠过的灰墙黛瓦和光秃秃的槐树枝桠。车子七拐八绕,终于在西城一条看似普通的胡同口停下。按照中间人吴主任电话里叮嘱的,他付钱下车,徒步走进了这条仅容两人并肩通过的狭窄胡同。
胡同深处,一扇不起眼的朱漆小门,门楣上挂着一块小小的木匾,用瘦金体写着“清韵轩”三字。若非有人指引,外人绝难想象,这里面会是一家茶馆。周伟华整理了一下呢子大衣的领口,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抬手叩响了门上的铜环。
门悄无声息地开了一条缝,一个穿着中式棉袄的中年人探出头来,打量了周伟华一眼,低声问:“是周先生?”
“是我,吴主任约的。”周伟华点头。
中年人侧身让周伟华进去,随即轻轻合上门扇,将外面的寒冷与喧嚣隔绝。门内别有洞天,是一个精心打理过的小四合院,虽值冬日,几株松柏依然苍翠,院角还堆着造型奇特的积雪假山。屋檐下挂着鸟笼,里面画眉鸟偶尔发出一两声清脆的啼鸣。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和茶香,静谧而雅致。
“周先生,请随我来,吴主任和李总已经到了。”中年人引着周伟华穿过庭院,走向正房。
推开正房的门,一股暖意夹杂着更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屋内陈设古色古香,红木家具、博古架、墙上挂着山水画,角落里还有一个红泥小炉,正咕嘟咕嘟地煮着水。吴主任,一个身材微胖、面色红润的中年男人,正陪着一个约莫五十岁上下、穿着中式对襟棉袄、气场沉稳的男子坐在茶海前。那男子梳着大背头,头发一丝不苟,眼神锐利,看似随意的坐姿却透着一种久居人上的倨傲。周伟华立刻意识到,这位就是今天的主角——李总,李卫国。
“哎呀,伟华来了!快请进,外面冷吧?”吴主任热情地起身招呼,他是周伟华父亲的老部下,算是看着周伟华长大的,这次牵线搭桥颇为卖力。
“吴叔,李总,不好意思,让二位久等了。”周伟华连忙上前,微微躬身,态度恭敬而不失分寸。他脱下大衣,交给旁边的服务员。
“我们也刚到不久。”李卫国只是微微抬了抬眼皮,目光在周伟华身上扫了一下,语气平淡,带着点儿京片子特有的拖沓腔调,“坐吧,小周。”
“小周”这个称呼,让周伟华心里微微一怔,但面上笑容不变,依言在茶海旁的官帽椅上坐下。他知道,在北京这个圈子里,辈分、资历看得极重,李卫国叫他“小周”,既是摆老资格,也是一种下意识的轻视,毕竟远航集团在深圳虽有名气,但在北京地产界,还是个“新面孔”。
“李总,这就是我常跟您提起的周伟华,周老的公子,现在是南方那个远航集团的股东兼高管,年轻有为啊!”吴主任笑着介绍,试图抬高一下周伟华的身份。
“哦?远航集团……”李卫国慢条斯理地用茶夹烫着茶杯,语气不置可否,“听说是做BP机起家的?在深圳搞地产也弄得风生水起?南方经济发展快,机会是多啊。”他话里话外,透着一种北京人看待南方的复杂心态,既有对经济成就的承认,又带着点儿居高临下的审视。
周伟华保持微笑,应对道:“李总过奖了。远航确实是从通讯和贸易起步,逐步涉及到地产领域。深圳是特区,政策灵活,市场活跃,我们算是赶上了好时候。比起北京沉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足,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这番话既肯定了自家成绩,又给足了对方面子和台阶,显得不卑不亢。李卫国似乎稍稍满意,将一杯刚沏好的金黄透亮的茶汤推到周伟华面前:“尝尝,朋友刚送的武夷山母树大红袍,市面上可不常见。”
“谢谢李总。”周伟华双手接过,细嗅其香,轻啜一口,赞道:“香气馥郁,岩韵十足,好茶!”他虽非茶道高手,但基本的品鉴能力还是有的。
茶过一巡,气氛稍微活络了一些。吴主任找准机会,切入正题:“李总,伟华他们远航集团,这次是下定决心要进军北京市场了。他们看好北京的发展,尤其是亚运村周边和未来的CBD规划区,希望能有机会跟像您这样的行业前辈学习、合作。”
李卫国端着茶杯,吹了吹浮沫,眼皮都没抬:“北京的地产市场,跟南方不一样。不是说有钱就能玩得转的。规矩多,门槛高,水也深。”他顿了顿,抬眼看向周伟华,目光锐利,“小周啊,你们远航在南方的那一套,比如高周转、猛炒作,在北京未必行得通。这里更讲究个稳字,讲究个根底。”
周伟华心知考验来了,沉稳应答:“李总提醒的是。我们明白北京的独特性。集团派我来,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和适应。我们并不追求短期的暴利,更希望能扎根下来,做长线,做精品,为北京的城市建设出一份力。这也是我们萧总一贯的理念。”他适时抬出了萧远。
“萧远……”李卫国念了一遍这个名字,若有所思,“听说很年轻?比你还小几岁?短短几年把摊子铺这么大,是个人物。不过……”他话锋一转,“北京这地界,光有冲劲儿和想法还不够。很多项目,不是说你看上了,就能拿到。得有门路,有资源,有时候,还得有点……嗯,‘投名状’。”
“投名状”三个字,让周伟华和吴主任的心都提了一下。周伟华谨慎地问道:“还请李总明示,这‘投名状’指的是?”
李卫国笑了笑,笑容里带着一丝深意:“比如说,你们远航在南方关系广,能不能帮着引荐一些有实力的港商、外资?或者,你们在深圳有没有什么好的项目,可以拿出来大家一起玩玩?再不然,听说你们BP机业务现金流不错,能不能在一些……嗯,需要资金周转的项目上,提供些支持?”
周伟华立刻明白了。这所谓的“投名状”,无非是看中了远航集团的资金、南方资源或者潜在的合作项目,是一种赤裸裸的利益索求,也是一种试探,试探远航的实力和底线,更是想看看远航为了进入北京市场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
周伟华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端起茶杯又喝了一口,借此短暂思考。他想起萧远在他来北京前的叮嘱:“伟华,北京市场要进,但不能跪着进去。合作可以,互利互惠,但不能被人当冤大头敲竹杠。我们的底线要清晰。”
放下茶杯,周伟华脸上依旧带着谦逊的笑容,但语气坚定了几分:“李总,远航集团是诚心实意想来北京发展的,也希望能与像您这样的优秀企业合作共赢。您提到的引荐资源、项目合作,只要符合商业规则和双方利益,我们都非常乐意推动。至于资金支持,我们更倾向于投向有清晰商业模式和稳定回报的项目。我们相信,建立在平等、诚信基础上的合作,才能长久。”
他没有直接拒绝,但清晰地划出了底线——合作可以,但要按规矩来,想空手套白狼或者进行不对等的利益输送,不行。
李卫国听完,脸上笑容淡了些,手指轻轻敲着紫砂壶,半晌没说话。茶馆里一时间只剩下煮水的咕嘟声和窗外隐约的风声。吴主任有些紧张地看着两人,试图打圆场:“李总,伟华他们确实是很有诚意的……”
“诚意,光靠嘴说可不行。”李卫国打断吴主任,目光重新落在周伟华身上,带着审视,“小周,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年轻人,有原则是好事。不过,北京市场有北京市场的玩法。你们远航是条过江龙,但要想在这四九城里盘稳了,光靠你们在南方的那点经验,恐怕还不够。今天就这样吧,茶不错,以后有机会再喝。”
这已经是送客的意思了。首次接触,显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周伟华心中了然,知道今天只能到此为止。他站起身,依旧保持着风度:“谢谢李总的茶和指点。您的话,我会认真带回给集团。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向李总请教学习的机会。”
李卫国只是“嗯”了一声,算是回应。
吴主任连忙起身送周伟华出去。走到院门口,吴主任略带歉意地低声说:“伟华,李总这人就这脾气,架子大,你别往心里去。北京圈子里都这样,第一次见面,很难深谈。”
“吴叔,我明白的,谢谢您费心安排。”周伟华真诚地道谢,“至少我们表明了态度,也初步了解了对方的想法。这就很有价值。”
离开清韵轩,重新走入寒冷的胡同,周伟华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感觉头脑清醒了不少。与上海那种相对直接、崇尚契约和效率的商业氛围相比,北京的市场更像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局,关系、背景、资历、利益交换,各种因素盘根错节。李总的态度,清晰地表明了北京地产圈某种程度的封闭和排外性。
他意识到,远航集团想在北京复制上海那种依靠精干团队和资金实力快速打开局面的策略,可能会遇到更大的阻力。正如萧远和他之前分析的,北京需要更耐心、更策略性的打法,可能需要先从一些非核心的、不易引发激烈竞争的边缘地带或新型业务入手,逐步建立信任和口碑,同时继续寻找更合适的合作伙伴或突破口。
同时,李总提到的“投名状”,也让他警惕。这种思维模式,意味着北京市场的某些潜在规则可能与现代企业制度存在冲突,如何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融入,将是一个持续的挑战。他也隐隐感觉到,像李总这样的地头蛇,未来既可能是潜在的合作伙伴,也可能成为难缠的竞争对手,尤其当远航触及到其核心利益时。
周伟华走到胡同口,拦了辆出租车,决定先回住处,将今天会面的详细情况整理成报告,尽快向萧远汇报。北京的征程,注定比预想的还要曲折一些,但这第一步,总算迈出去了,尽管有些磕绊。他望着车窗外缓缓掠过的北京城街景,心中那份开拓的决心,并未因初次受挫而消减,反而更加清晰和坚定起来。他知道,萧远在北京之行后,必然也对这里的复杂性有了深刻认识,他们需要共同调整和细化北京的策略。这场硬仗,才刚刚开始。
他坐在一辆略显陈旧的皇冠出租车里,看着窗外掠过的灰墙黛瓦和光秃秃的槐树枝桠。车子七拐八绕,终于在西城一条看似普通的胡同口停下。按照中间人吴主任电话里叮嘱的,他付钱下车,徒步走进了这条仅容两人并肩通过的狭窄胡同。
胡同深处,一扇不起眼的朱漆小门,门楣上挂着一块小小的木匾,用瘦金体写着“清韵轩”三字。若非有人指引,外人绝难想象,这里面会是一家茶馆。周伟华整理了一下呢子大衣的领口,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抬手叩响了门上的铜环。
门悄无声息地开了一条缝,一个穿着中式棉袄的中年人探出头来,打量了周伟华一眼,低声问:“是周先生?”
“是我,吴主任约的。”周伟华点头。
中年人侧身让周伟华进去,随即轻轻合上门扇,将外面的寒冷与喧嚣隔绝。门内别有洞天,是一个精心打理过的小四合院,虽值冬日,几株松柏依然苍翠,院角还堆着造型奇特的积雪假山。屋檐下挂着鸟笼,里面画眉鸟偶尔发出一两声清脆的啼鸣。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和茶香,静谧而雅致。
“周先生,请随我来,吴主任和李总已经到了。”中年人引着周伟华穿过庭院,走向正房。
推开正房的门,一股暖意夹杂着更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屋内陈设古色古香,红木家具、博古架、墙上挂着山水画,角落里还有一个红泥小炉,正咕嘟咕嘟地煮着水。吴主任,一个身材微胖、面色红润的中年男人,正陪着一个约莫五十岁上下、穿着中式对襟棉袄、气场沉稳的男子坐在茶海前。那男子梳着大背头,头发一丝不苟,眼神锐利,看似随意的坐姿却透着一种久居人上的倨傲。周伟华立刻意识到,这位就是今天的主角——李总,李卫国。
“哎呀,伟华来了!快请进,外面冷吧?”吴主任热情地起身招呼,他是周伟华父亲的老部下,算是看着周伟华长大的,这次牵线搭桥颇为卖力。
“吴叔,李总,不好意思,让二位久等了。”周伟华连忙上前,微微躬身,态度恭敬而不失分寸。他脱下大衣,交给旁边的服务员。
“我们也刚到不久。”李卫国只是微微抬了抬眼皮,目光在周伟华身上扫了一下,语气平淡,带着点儿京片子特有的拖沓腔调,“坐吧,小周。”
“小周”这个称呼,让周伟华心里微微一怔,但面上笑容不变,依言在茶海旁的官帽椅上坐下。他知道,在北京这个圈子里,辈分、资历看得极重,李卫国叫他“小周”,既是摆老资格,也是一种下意识的轻视,毕竟远航集团在深圳虽有名气,但在北京地产界,还是个“新面孔”。
“李总,这就是我常跟您提起的周伟华,周老的公子,现在是南方那个远航集团的股东兼高管,年轻有为啊!”吴主任笑着介绍,试图抬高一下周伟华的身份。
“哦?远航集团……”李卫国慢条斯理地用茶夹烫着茶杯,语气不置可否,“听说是做BP机起家的?在深圳搞地产也弄得风生水起?南方经济发展快,机会是多啊。”他话里话外,透着一种北京人看待南方的复杂心态,既有对经济成就的承认,又带着点儿居高临下的审视。
周伟华保持微笑,应对道:“李总过奖了。远航确实是从通讯和贸易起步,逐步涉及到地产领域。深圳是特区,政策灵活,市场活跃,我们算是赶上了好时候。比起北京沉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足,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这番话既肯定了自家成绩,又给足了对方面子和台阶,显得不卑不亢。李卫国似乎稍稍满意,将一杯刚沏好的金黄透亮的茶汤推到周伟华面前:“尝尝,朋友刚送的武夷山母树大红袍,市面上可不常见。”
“谢谢李总。”周伟华双手接过,细嗅其香,轻啜一口,赞道:“香气馥郁,岩韵十足,好茶!”他虽非茶道高手,但基本的品鉴能力还是有的。
茶过一巡,气氛稍微活络了一些。吴主任找准机会,切入正题:“李总,伟华他们远航集团,这次是下定决心要进军北京市场了。他们看好北京的发展,尤其是亚运村周边和未来的CBD规划区,希望能有机会跟像您这样的行业前辈学习、合作。”
李卫国端着茶杯,吹了吹浮沫,眼皮都没抬:“北京的地产市场,跟南方不一样。不是说有钱就能玩得转的。规矩多,门槛高,水也深。”他顿了顿,抬眼看向周伟华,目光锐利,“小周啊,你们远航在南方的那一套,比如高周转、猛炒作,在北京未必行得通。这里更讲究个稳字,讲究个根底。”
周伟华心知考验来了,沉稳应答:“李总提醒的是。我们明白北京的独特性。集团派我来,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和适应。我们并不追求短期的暴利,更希望能扎根下来,做长线,做精品,为北京的城市建设出一份力。这也是我们萧总一贯的理念。”他适时抬出了萧远。
“萧远……”李卫国念了一遍这个名字,若有所思,“听说很年轻?比你还小几岁?短短几年把摊子铺这么大,是个人物。不过……”他话锋一转,“北京这地界,光有冲劲儿和想法还不够。很多项目,不是说你看上了,就能拿到。得有门路,有资源,有时候,还得有点……嗯,‘投名状’。”
“投名状”三个字,让周伟华和吴主任的心都提了一下。周伟华谨慎地问道:“还请李总明示,这‘投名状’指的是?”
李卫国笑了笑,笑容里带着一丝深意:“比如说,你们远航在南方关系广,能不能帮着引荐一些有实力的港商、外资?或者,你们在深圳有没有什么好的项目,可以拿出来大家一起玩玩?再不然,听说你们BP机业务现金流不错,能不能在一些……嗯,需要资金周转的项目上,提供些支持?”
周伟华立刻明白了。这所谓的“投名状”,无非是看中了远航集团的资金、南方资源或者潜在的合作项目,是一种赤裸裸的利益索求,也是一种试探,试探远航的实力和底线,更是想看看远航为了进入北京市场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
周伟华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端起茶杯又喝了一口,借此短暂思考。他想起萧远在他来北京前的叮嘱:“伟华,北京市场要进,但不能跪着进去。合作可以,互利互惠,但不能被人当冤大头敲竹杠。我们的底线要清晰。”
放下茶杯,周伟华脸上依旧带着谦逊的笑容,但语气坚定了几分:“李总,远航集团是诚心实意想来北京发展的,也希望能与像您这样的优秀企业合作共赢。您提到的引荐资源、项目合作,只要符合商业规则和双方利益,我们都非常乐意推动。至于资金支持,我们更倾向于投向有清晰商业模式和稳定回报的项目。我们相信,建立在平等、诚信基础上的合作,才能长久。”
他没有直接拒绝,但清晰地划出了底线——合作可以,但要按规矩来,想空手套白狼或者进行不对等的利益输送,不行。
李卫国听完,脸上笑容淡了些,手指轻轻敲着紫砂壶,半晌没说话。茶馆里一时间只剩下煮水的咕嘟声和窗外隐约的风声。吴主任有些紧张地看着两人,试图打圆场:“李总,伟华他们确实是很有诚意的……”
“诚意,光靠嘴说可不行。”李卫国打断吴主任,目光重新落在周伟华身上,带着审视,“小周,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年轻人,有原则是好事。不过,北京市场有北京市场的玩法。你们远航是条过江龙,但要想在这四九城里盘稳了,光靠你们在南方的那点经验,恐怕还不够。今天就这样吧,茶不错,以后有机会再喝。”
这已经是送客的意思了。首次接触,显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周伟华心中了然,知道今天只能到此为止。他站起身,依旧保持着风度:“谢谢李总的茶和指点。您的话,我会认真带回给集团。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向李总请教学习的机会。”
李卫国只是“嗯”了一声,算是回应。
吴主任连忙起身送周伟华出去。走到院门口,吴主任略带歉意地低声说:“伟华,李总这人就这脾气,架子大,你别往心里去。北京圈子里都这样,第一次见面,很难深谈。”
“吴叔,我明白的,谢谢您费心安排。”周伟华真诚地道谢,“至少我们表明了态度,也初步了解了对方的想法。这就很有价值。”
离开清韵轩,重新走入寒冷的胡同,周伟华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感觉头脑清醒了不少。与上海那种相对直接、崇尚契约和效率的商业氛围相比,北京的市场更像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局,关系、背景、资历、利益交换,各种因素盘根错节。李总的态度,清晰地表明了北京地产圈某种程度的封闭和排外性。
他意识到,远航集团想在北京复制上海那种依靠精干团队和资金实力快速打开局面的策略,可能会遇到更大的阻力。正如萧远和他之前分析的,北京需要更耐心、更策略性的打法,可能需要先从一些非核心的、不易引发激烈竞争的边缘地带或新型业务入手,逐步建立信任和口碑,同时继续寻找更合适的合作伙伴或突破口。
同时,李总提到的“投名状”,也让他警惕。这种思维模式,意味着北京市场的某些潜在规则可能与现代企业制度存在冲突,如何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融入,将是一个持续的挑战。他也隐隐感觉到,像李总这样的地头蛇,未来既可能是潜在的合作伙伴,也可能成为难缠的竞争对手,尤其当远航触及到其核心利益时。
周伟华走到胡同口,拦了辆出租车,决定先回住处,将今天会面的详细情况整理成报告,尽快向萧远汇报。北京的征程,注定比预想的还要曲折一些,但这第一步,总算迈出去了,尽管有些磕绊。他望着车窗外缓缓掠过的北京城街景,心中那份开拓的决心,并未因初次受挫而消减,反而更加清晰和坚定起来。他知道,萧远在北京之行后,必然也对这里的复杂性有了深刻认识,他们需要共同调整和细化北京的策略。这场硬仗,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