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六年的三月,深圳的春天已是暖意盎然,路边的木棉花开得热烈如火。蛇口一处僻静港湾旁,一栋崭新的三层高现代风格别墅,在周六午后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宁静惬意。这里远离市中心的喧嚣,推窗便能见碧蓝海景,微风带着咸湿的海水气息拂过精心打理的小花园,正是萧远为迎接家庭新成员而购置的宅邸。
今天,这栋往常略显冷清的新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与生机。
“慢点慢点,阿远,这地板亮得能照出人影,滑得很!你妈我可穿不惯这塑料底鞋!”一个带着浓重广西口音、略显紧张的女声在宽敞的客厅里响起。说话的是萧远的母亲,李秀兰。她年近五十,身材微胖,脸上刻着常年劳作的风霜痕迹,此刻正小心翼翼地挪着步子,像是怕踩坏了脚下光可鉴人的意大利米黄大理石瓷砖。她身上穿着一件显然是新买的、但款式略显过时的深紫色外套,与这充满现代感的极简装修风格格格不入。
“妈,您就放心走,这地板防滑的。”萧远笑着上前,搀住母亲的胳膊。他今天心情极好,褪去了平日里的商人沉稳,更像一个终于把父母接来享福的普通儿子。他穿着一件舒适的浅灰色羊绒衫,整个人都透着松弛感。
萧远的父亲萧建国则沉默许多。他个子不高,背微微佝偂,是那种典型的吃苦耐劳的老实农民。他站在玄关处,手里紧紧攥着一个沉重的、印着“上海”字样的老式人造革旅行袋,眼神有些局促地扫视着挑高近六米的客厅、巨大的水晶吊灯、以及那面正对着海景的落地玻璃窗。他脚上是一双洗得发白的解放鞋,鞋底还沾着些许从老家带来的黄泥,在这洁净的环境里显得格外扎眼。
“爸,行李给我,快进来坐。”萧远又去接父亲手里的包。
萧建国像是被惊醒般,下意识地把包往身后藏了藏,闷声道:“不重,我拿着就行。这……这房子,也忒大了,打扫起来得多费劲。”他目光最终落在真皮沙发上,犹豫着不敢坐下,生怕自己一身尘土弄脏了那看起来就价值不菲的皮质。
马婷婷挺着已经很明显的小腹,从开放式厨房那边走过来,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爸,妈,你们快别站着了,坐下歇歇脚。阿远,快给爸妈倒茶,我温着热水呢。”
她今天穿了一件宽松柔软的孕妇裙,气色红润,虽然孕肚明显,但整个人散发着一种柔和的光彩。显然,新环境的舒适和即将到来的父母陪伴,让她安心不少。
“哎哟,婷婷,你快别动,坐着坐着!”李秀兰一看到儿媳,立刻忘了地滑的事,几步抢上前,小心翼翼地扶着马婷婷的胳膊,把她引到沙发边,“你现在可是重点保护对象,千万不能累着。”她仔细端详着马婷婷的脸,满意地点头,“嗯,气色不错,比过年时候视频里看着还好了。就是这肚子,我看着不小,会不会是双胞胎啊?”
萧远一边给父母泡上来之前就特意准备好的家乡绿茶,一边笑道:“妈,这才五个多月,B超查了,就一个。医生说了,婷婷身体底子好,孩子发育得也健康。”
“一个也好,一个也好,平安健康最要紧。”李秀兰念叨着,终于小心翼翼地挨着沙发边缘坐下,手还忍不住摸了摸光滑的皮面,低声对旁边的萧建国说,“他爸,你瞧瞧,这皮子,多软和。”
萧建国这才慢慢放下旅行袋,学着老伴的样子,拘谨地坐在沙发边缘,腰板挺得笔直,双手规规矩矩地放在膝盖上。
马婷婷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又是好笑又是感动。她深知公婆是朴实了一辈子的庄稼人,突然来到儿子这如同电视里才会出现的“豪宅”,难免手足无措。她柔声说:“爸,妈,到了这儿就跟自己家一样,千万别拘束。阿远买这房子,就是图个环境好,安静,方便你们以后散步,也方便我养胎。”
“是啊,爸,妈,”萧远把茶杯递到父母手里,“这边空气好,后面还有个小区花园,你们平时可以下去走走。婷婷现在需要人陪着说说话,你们来了,我就彻底放心了。”
李秀兰接过精致的瓷茶杯,没顾上喝,反而忧心忡忡地问:“阿远,这房子……得花不少钱吧?你生意做得再大,钱也要省着点花,可不能太大手大脚。”虽然知道儿子如今身家不菲,但老辈人节俭的习惯根深蒂固。
萧远和马婷婷相视一笑。萧远耐心解释:“妈,钱的事您就别操心了。这房子是投资,也是家。深圳发展快,房子以后还会升值。再说,婷婷和孩子需要好的环境,这钱花得值。”
萧建国一直没怎么说话,这时才端起茶杯,吹了吹热气,喝了一小口,咂咂嘴,评价了一句:“这茶,没咱老家山上的野茶有劲儿。”
萧远笑了:“爸,这是龙井,味道淡雅。您要喝浓的,明天我去买点普洱,或者铁观音。”
“不用麻烦,能解渴就行。”萧建国摆摆手,目光又开始打量起客厅里的其他物件——巨大的电视机、造型奇怪的音响设备、还有那个他一进门就注意到的、像一面墙似的玻璃门外的小院子。
马婷婷善解人意地说:“爸,妈,我带你们楼上楼下转转,熟悉熟悉环境?也好把行李放进房间。”
“好,好。”李秀兰连忙站起来,又想去扶马婷婷。
“妈,我自己能行,医生说了,适当活动有好处。”马婷婷笑着,引领着二老开始参观。
一楼除了客厅、餐厅、厨房,还有一间给父母准备的带独立卫生间的卧室。萧远考虑得很周到,怕父母年纪大上下楼不方便。
“这屋子还带茅房?”李秀兰看到卧室里的卫生间,惊讶地睁大了眼。在她印象里,厕所都是在屋外的。
“妈,这叫卫生间,城里房子都这样,方便。”萧远解释道。
推开卫生间的门,看到光洁的马桶、亮晶晶的淋浴花洒,李秀兰和萧建国又是一阵啧啧称奇。尤其是那个按摩浴缸,老两口围着看了半天,也没搞明白是做什么用的。
二楼是主卧、书房和未来的儿童房。主卧宽敞明亮,带着一个巨大的阳台,海景一览无余。
“这view(视野)真好。”萧远下意识地用了句英文。
“啥油?”李秀兰没听清。
“就是风景好的意思。”马婷婷抿嘴笑着翻译。
萧建国走到阳台边,看着远处的海平面和穿梭的船只,沉默了很久,才缓缓说了句:“这地方,是好。”
三楼是个阁楼式的休闲空间,目前还空着。萧远计划以后改成健身室或者孩子的活动区。
参观完毕,回到一楼,老两口脸上的拘谨稍减,但新奇和不安依旧明显。李秀兰开始操心实际问题:“婷婷啊,这这么大房子,平时就你俩?吃饭咋办?谁打扫卫生?”
“妈,之前请了个钟点工,每周来打扫两次。吃饭……以前我俩都忙,经常在外面吃,或者我随便做点。”马婷婷有些不好意思。
“那哪行!”李秀兰立刻提高了嗓门,仿佛找到了用武之地,“外面吃多不干净,还贵!你现在是两个人吃饭,营养最要紧!以后家里的饭我来做!卫生我也能打扫!”
萧远连忙说:“妈,哪能都让您来。钟点工继续请,您就负责做做饭,陪婷婷说说话,散散步就行。千万别累着。”
“做顿饭累啥?比在地里刨食轻省多了!”李秀兰豪气地一挥手,随即又压低声音问,“阿远,这附近……有菜市场不?远不远?”
“小区门口就有超市,什么菜都有,明天我带您去认认路。”
“超市?”李秀兰对这个词有点陌生,“就是百货公司?那菜肯定贵!有没有那种……摆摊的,便宜点的菜市?”
萧远和马婷婷都笑了。萧远耐心解释:“妈,深圳这边都是超市,明码标价,干净方便。菜价是比老家稍贵点,但没关系的。”
李秀兰还想说什么,萧建国扯了扯她的衣角,低声道:“孩子让你咋弄就咋弄,别添乱。”
看着父母这既想融入又难免格格不入的样子,萧远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暖流。这就是他的根,他来自的地方。无论他走得多远,站得多高,这份质朴的牵挂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父母在这里安心、舒适地生活下去。
傍晚,萧远亲自下厨,做了一桌不算复杂但很用心的家常菜,算是给父母接风洗尘。饭桌上,气氛愈发融洽。李秀兰不断给马婷婷夹菜,念叨着各种孕期注意事项,有些听起来像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老理儿”,但那份关心是实实在在的。萧建国话也多了些,主要问萧远生意上的事,虽然听不太懂那些“分公司”、“地产项目”的具体意思,但知道儿子的事业越做越大,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北京那边,水比较深,做事要更谨慎。”萧远挑些能说的,简单讲了讲最近的布局。
“不管做多大,做人要本分,不能坑人。”萧建国抿了一口萧远给他倒的一小杯白酒,总结道。这是他一贯的处世哲学。
“爸,我晓得。”萧远郑重答应。
吃过晚饭,马婷婷略显疲惫,但精神很好。李秀兰抢着收拾碗筷,坚决不让马婷婷和萧远动手。萧远便陪着马婷婷到阳台的藤椅上坐下休息,看着远处海平面上最后一抹晚霞被夜色吞没,港口的灯光次第亮起,像撒了一把珍珠。
“爸妈来了,真好。”马婷婷将头轻轻靠在萧远肩上,声音里带着满足的倦意,“家里一下子就有了烟火气。”
萧远揽住她的肩膀,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幸福和责任。“嗯,你也能轻松点了。之前我老在外面跑,留你一个人在家,心里总是不踏实。”
“现在踏实了?”马婷婷仰头看他,眼睛在夜色里亮晶晶的。
“踏实多了。”萧远低头,在她额上轻轻一吻,“大后方安定,我才能在前面冲锋陷阵。”他想起了上海和北京刚刚铺开的摊子,想起了研发中心的技术路线之争,想起了王健那无处不在的阴影,但此刻,那些压力和挑战似乎都暂时被这温暖的家的氛围隔绝在外。
“你也别太拼,”马婷婷轻声说,“我现在就盼着咱们的孩子平平安安出生,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强。”
“我知道。”萧远握紧了她的手,“我会掌握好分寸的。”
这时,屋里传来李秀兰和萧建国轻微的争执声。原来是李秀兰想用新买的微波炉热杯牛奶给马婷婷睡前喝,却不知道怎么操作,萧建国在研究说明书,两人为按哪个键争论起来。
萧远和马婷婷相视一笑。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小麻烦”,恰恰构成了眼下最真实的幸福。
夜色渐深,海风带着凉意。萧远扶起马婷婷:“走吧,进屋去,别着凉了。明天周末,我陪爸妈去超市大采购,把你和宝宝未来几个月的营养都储备足。”
新家的灯火,温暖地亮着,照亮了港湾的一隅,也照亮了萧远心中那份关于家和未来的图景。他知道,前方的路依然充满挑战,但此刻,家宅安宁,便是他继续前行最强大的力量源泉。
今天,这栋往常略显冷清的新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与生机。
“慢点慢点,阿远,这地板亮得能照出人影,滑得很!你妈我可穿不惯这塑料底鞋!”一个带着浓重广西口音、略显紧张的女声在宽敞的客厅里响起。说话的是萧远的母亲,李秀兰。她年近五十,身材微胖,脸上刻着常年劳作的风霜痕迹,此刻正小心翼翼地挪着步子,像是怕踩坏了脚下光可鉴人的意大利米黄大理石瓷砖。她身上穿着一件显然是新买的、但款式略显过时的深紫色外套,与这充满现代感的极简装修风格格格不入。
“妈,您就放心走,这地板防滑的。”萧远笑着上前,搀住母亲的胳膊。他今天心情极好,褪去了平日里的商人沉稳,更像一个终于把父母接来享福的普通儿子。他穿着一件舒适的浅灰色羊绒衫,整个人都透着松弛感。
萧远的父亲萧建国则沉默许多。他个子不高,背微微佝偂,是那种典型的吃苦耐劳的老实农民。他站在玄关处,手里紧紧攥着一个沉重的、印着“上海”字样的老式人造革旅行袋,眼神有些局促地扫视着挑高近六米的客厅、巨大的水晶吊灯、以及那面正对着海景的落地玻璃窗。他脚上是一双洗得发白的解放鞋,鞋底还沾着些许从老家带来的黄泥,在这洁净的环境里显得格外扎眼。
“爸,行李给我,快进来坐。”萧远又去接父亲手里的包。
萧建国像是被惊醒般,下意识地把包往身后藏了藏,闷声道:“不重,我拿着就行。这……这房子,也忒大了,打扫起来得多费劲。”他目光最终落在真皮沙发上,犹豫着不敢坐下,生怕自己一身尘土弄脏了那看起来就价值不菲的皮质。
马婷婷挺着已经很明显的小腹,从开放式厨房那边走过来,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爸,妈,你们快别站着了,坐下歇歇脚。阿远,快给爸妈倒茶,我温着热水呢。”
她今天穿了一件宽松柔软的孕妇裙,气色红润,虽然孕肚明显,但整个人散发着一种柔和的光彩。显然,新环境的舒适和即将到来的父母陪伴,让她安心不少。
“哎哟,婷婷,你快别动,坐着坐着!”李秀兰一看到儿媳,立刻忘了地滑的事,几步抢上前,小心翼翼地扶着马婷婷的胳膊,把她引到沙发边,“你现在可是重点保护对象,千万不能累着。”她仔细端详着马婷婷的脸,满意地点头,“嗯,气色不错,比过年时候视频里看着还好了。就是这肚子,我看着不小,会不会是双胞胎啊?”
萧远一边给父母泡上来之前就特意准备好的家乡绿茶,一边笑道:“妈,这才五个多月,B超查了,就一个。医生说了,婷婷身体底子好,孩子发育得也健康。”
“一个也好,一个也好,平安健康最要紧。”李秀兰念叨着,终于小心翼翼地挨着沙发边缘坐下,手还忍不住摸了摸光滑的皮面,低声对旁边的萧建国说,“他爸,你瞧瞧,这皮子,多软和。”
萧建国这才慢慢放下旅行袋,学着老伴的样子,拘谨地坐在沙发边缘,腰板挺得笔直,双手规规矩矩地放在膝盖上。
马婷婷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又是好笑又是感动。她深知公婆是朴实了一辈子的庄稼人,突然来到儿子这如同电视里才会出现的“豪宅”,难免手足无措。她柔声说:“爸,妈,到了这儿就跟自己家一样,千万别拘束。阿远买这房子,就是图个环境好,安静,方便你们以后散步,也方便我养胎。”
“是啊,爸,妈,”萧远把茶杯递到父母手里,“这边空气好,后面还有个小区花园,你们平时可以下去走走。婷婷现在需要人陪着说说话,你们来了,我就彻底放心了。”
李秀兰接过精致的瓷茶杯,没顾上喝,反而忧心忡忡地问:“阿远,这房子……得花不少钱吧?你生意做得再大,钱也要省着点花,可不能太大手大脚。”虽然知道儿子如今身家不菲,但老辈人节俭的习惯根深蒂固。
萧远和马婷婷相视一笑。萧远耐心解释:“妈,钱的事您就别操心了。这房子是投资,也是家。深圳发展快,房子以后还会升值。再说,婷婷和孩子需要好的环境,这钱花得值。”
萧建国一直没怎么说话,这时才端起茶杯,吹了吹热气,喝了一小口,咂咂嘴,评价了一句:“这茶,没咱老家山上的野茶有劲儿。”
萧远笑了:“爸,这是龙井,味道淡雅。您要喝浓的,明天我去买点普洱,或者铁观音。”
“不用麻烦,能解渴就行。”萧建国摆摆手,目光又开始打量起客厅里的其他物件——巨大的电视机、造型奇怪的音响设备、还有那个他一进门就注意到的、像一面墙似的玻璃门外的小院子。
马婷婷善解人意地说:“爸,妈,我带你们楼上楼下转转,熟悉熟悉环境?也好把行李放进房间。”
“好,好。”李秀兰连忙站起来,又想去扶马婷婷。
“妈,我自己能行,医生说了,适当活动有好处。”马婷婷笑着,引领着二老开始参观。
一楼除了客厅、餐厅、厨房,还有一间给父母准备的带独立卫生间的卧室。萧远考虑得很周到,怕父母年纪大上下楼不方便。
“这屋子还带茅房?”李秀兰看到卧室里的卫生间,惊讶地睁大了眼。在她印象里,厕所都是在屋外的。
“妈,这叫卫生间,城里房子都这样,方便。”萧远解释道。
推开卫生间的门,看到光洁的马桶、亮晶晶的淋浴花洒,李秀兰和萧建国又是一阵啧啧称奇。尤其是那个按摩浴缸,老两口围着看了半天,也没搞明白是做什么用的。
二楼是主卧、书房和未来的儿童房。主卧宽敞明亮,带着一个巨大的阳台,海景一览无余。
“这view(视野)真好。”萧远下意识地用了句英文。
“啥油?”李秀兰没听清。
“就是风景好的意思。”马婷婷抿嘴笑着翻译。
萧建国走到阳台边,看着远处的海平面和穿梭的船只,沉默了很久,才缓缓说了句:“这地方,是好。”
三楼是个阁楼式的休闲空间,目前还空着。萧远计划以后改成健身室或者孩子的活动区。
参观完毕,回到一楼,老两口脸上的拘谨稍减,但新奇和不安依旧明显。李秀兰开始操心实际问题:“婷婷啊,这这么大房子,平时就你俩?吃饭咋办?谁打扫卫生?”
“妈,之前请了个钟点工,每周来打扫两次。吃饭……以前我俩都忙,经常在外面吃,或者我随便做点。”马婷婷有些不好意思。
“那哪行!”李秀兰立刻提高了嗓门,仿佛找到了用武之地,“外面吃多不干净,还贵!你现在是两个人吃饭,营养最要紧!以后家里的饭我来做!卫生我也能打扫!”
萧远连忙说:“妈,哪能都让您来。钟点工继续请,您就负责做做饭,陪婷婷说说话,散散步就行。千万别累着。”
“做顿饭累啥?比在地里刨食轻省多了!”李秀兰豪气地一挥手,随即又压低声音问,“阿远,这附近……有菜市场不?远不远?”
“小区门口就有超市,什么菜都有,明天我带您去认认路。”
“超市?”李秀兰对这个词有点陌生,“就是百货公司?那菜肯定贵!有没有那种……摆摊的,便宜点的菜市?”
萧远和马婷婷都笑了。萧远耐心解释:“妈,深圳这边都是超市,明码标价,干净方便。菜价是比老家稍贵点,但没关系的。”
李秀兰还想说什么,萧建国扯了扯她的衣角,低声道:“孩子让你咋弄就咋弄,别添乱。”
看着父母这既想融入又难免格格不入的样子,萧远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暖流。这就是他的根,他来自的地方。无论他走得多远,站得多高,这份质朴的牵挂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父母在这里安心、舒适地生活下去。
傍晚,萧远亲自下厨,做了一桌不算复杂但很用心的家常菜,算是给父母接风洗尘。饭桌上,气氛愈发融洽。李秀兰不断给马婷婷夹菜,念叨着各种孕期注意事项,有些听起来像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老理儿”,但那份关心是实实在在的。萧建国话也多了些,主要问萧远生意上的事,虽然听不太懂那些“分公司”、“地产项目”的具体意思,但知道儿子的事业越做越大,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北京那边,水比较深,做事要更谨慎。”萧远挑些能说的,简单讲了讲最近的布局。
“不管做多大,做人要本分,不能坑人。”萧建国抿了一口萧远给他倒的一小杯白酒,总结道。这是他一贯的处世哲学。
“爸,我晓得。”萧远郑重答应。
吃过晚饭,马婷婷略显疲惫,但精神很好。李秀兰抢着收拾碗筷,坚决不让马婷婷和萧远动手。萧远便陪着马婷婷到阳台的藤椅上坐下休息,看着远处海平面上最后一抹晚霞被夜色吞没,港口的灯光次第亮起,像撒了一把珍珠。
“爸妈来了,真好。”马婷婷将头轻轻靠在萧远肩上,声音里带着满足的倦意,“家里一下子就有了烟火气。”
萧远揽住她的肩膀,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幸福和责任。“嗯,你也能轻松点了。之前我老在外面跑,留你一个人在家,心里总是不踏实。”
“现在踏实了?”马婷婷仰头看他,眼睛在夜色里亮晶晶的。
“踏实多了。”萧远低头,在她额上轻轻一吻,“大后方安定,我才能在前面冲锋陷阵。”他想起了上海和北京刚刚铺开的摊子,想起了研发中心的技术路线之争,想起了王健那无处不在的阴影,但此刻,那些压力和挑战似乎都暂时被这温暖的家的氛围隔绝在外。
“你也别太拼,”马婷婷轻声说,“我现在就盼着咱们的孩子平平安安出生,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强。”
“我知道。”萧远握紧了她的手,“我会掌握好分寸的。”
这时,屋里传来李秀兰和萧建国轻微的争执声。原来是李秀兰想用新买的微波炉热杯牛奶给马婷婷睡前喝,却不知道怎么操作,萧建国在研究说明书,两人为按哪个键争论起来。
萧远和马婷婷相视一笑。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小麻烦”,恰恰构成了眼下最真实的幸福。
夜色渐深,海风带着凉意。萧远扶起马婷婷:“走吧,进屋去,别着凉了。明天周末,我陪爸妈去超市大采购,把你和宝宝未来几个月的营养都储备足。”
新家的灯火,温暖地亮着,照亮了港湾的一隅,也照亮了萧远心中那份关于家和未来的图景。他知道,前方的路依然充满挑战,但此刻,家宅安宁,便是他继续前行最强大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