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深圳,春意渐浓,道路两旁的木棉树已绽出火红的花朵,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点缀着这座日益现代化的年轻城市。空气中混合着海风的湿润和工地扬尘的气息,一如这座城市本身,在蓬勃的生机中略带一丝粗粝。
萧远站在深圳科技园南区一栋略显陈旧的五层办公楼前,抬头打量着这栋建筑。这里是集团物业部门筛选出的几处潜在资产之一,考虑用于设立一个更集中的研发中心,或者作为未来可能孵化的新业务单元的办公地点。科技园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虽然此时规模远不及后世,但已聚集了一批有潜力的公司和研究机构。
“萧董,这栋楼产权清晰,使用年限也还长,就是内部格局需要根据我们的需求进行较大改造。”陪同考察的物业部经理在一旁介绍道,“优点是位置好,周边配套逐渐成熟,而且租金相对于市中心有优势。”
萧远微微点头,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隔壁一栋更小、更不起眼的二层小楼吸引。那栋小楼的外墙甚至有些斑驳,门口挂着的牌子也歪歪斜斜,上面写着几个字,距离稍远,看不太清。但一种莫名的直觉,或者说来自灵魂深处某种超越时代的记忆碎片,让他对那个方向多看了一眼。
“那边是什么公司?”萧远随口问道。
物业经理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想了想,不太确定地回答:“好像是一家新搬来不久的小公司,搞电脑相关的吧?听说只有几个人,名字挺怪的,叫……叫什么‘腾讯’?对,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具体做什么的不太清楚,估计是帮人装电脑、修电脑的吧?”
“腾讯?”
这两个字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萧远心中激起了一圈涟漪。尽管他早已通过系统和大纲知晓了这个名字在未来将意味着什么,但当真切地听到它出现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与一栋如此简陋的小楼联系在一起时,那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依然十分奇妙。系统LV30的界面在他视野角落安静地待命,并没有因为这个名字而出现任何特殊提示——系统的功能在于趋势预测和风险评估,而非直接点名哪个公司未来会成功。真正的判断,仍需萧远自己做出。
“过去看看。”萧远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说道,迈步便向那栋二层小楼走去。物业经理愣了一下,虽然不解董事长为何会对这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感兴趣,但还是赶紧跟上。
小楼的门是虚掩着的。萧远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一个年轻的声音:“请进。”
推开门,一股热浪夹杂着电脑主机散热的风扇声和淡淡的烟味扑面而来。房间不大,光线也有些昏暗,靠墙摆放着几张简陋的办公桌,上面堆满了电脑主机、显示器、散落的电子元件和各种书籍文件。墙壁上贴着一些网络拓扑图和写满了代码的白板。两个看起来非常年轻的男子正埋头在电脑前,其中一个戴着眼镜,身材清瘦,另一个则略显敦实。
听到有人进来,那个戴眼镜的年轻男子抬起头,脸上带着程序员常见的专注和一丝被打扰的疑惑。他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气质文弱,但眼神清澈,透着一股聪明和执着。
“你们好,请问找谁?”年轻人站起身,客气地问道。他的普通话带着明显的广东口音。
萧远迅速打量了一下环境,心中已然有数。他脸上露出和善的笑容,自我介绍道:“你们好,打扰了。我是隔壁那栋楼的潜在租客,姓萧,过来看看环境,顺便拜访一下邻居。听说贵公司是做电脑相关业务的?”
这时,旁边那个敦实些的年轻男子也站了起来,好奇地看向萧远。戴眼镜的年轻人连忙回应:“哦,你好萧先生。我是马化腾,这位是我的搭档张志东。我们公司……嗯,主要是做互联网相关的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他介绍得有些谨慎,似乎不确定对方是否能理解。
“互联网?这可是新鲜事物啊。”萧远表现出适度的兴趣,目光扫过他们桌上的设备和白板上的图表,“具体是哪方面的业务呢?我对此也很感兴趣。”
马化腾见萧远态度友好,而且似乎对互联网并不完全陌生,便放松了一些,解释道:“我们目前主要在做的是一个网络寻呼系统,就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来实现类似BP机的一些功能,但功能和覆盖范围可以更强大。”
“网络寻呼系统?”萧远走近几步,看着白板上画的系统架构图,若有所思地说,“是不是可以理解成,通过电脑网络来传递消息,让用户在电脑上就能收到呼叫和信息?”
马化腾和张志东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惊讶。这个年代,能清楚理解“网络寻呼”概念的人可不多,更别说一眼就能看出其核心功能了。
“萧先生您很懂行啊!”张志东忍不住开口,语气带着几分遇到知音般的热情,“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觉得,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基于网络的即时通讯方式会有很大的潜力。”
“即时通讯……”萧远重复着这个词,目光变得深邃起来,“确实,如果不仅仅是简单的寻呼,而是能够实现两个人、甚至多个人之间,通过网络实时地发送文字、甚至未来可能是语音、图片进行交流,那将会彻底改变人们的沟通方式。”
他这番话,让马化腾和张志东彻底愣住了。他们目前构思的“网络寻呼系统”(OICQ的雏形),主要还是侧重于在线状态显示和简短消息传递,而萧远却一下子点出了“多人”、“实时”、“多媒体”这些更为前沿和核心的概念,这远远超出了他们当前的设计范畴,却又精准地描绘出了他们内心隐约憧憬却尚未完全清晰的未来图景。
马化腾推了推眼镜,仔细地打量着萧远。眼前这个男子看起来比自己年长几岁,穿着得体,气度沉稳,眼神锐利而充满智慧,完全不像是偶然路过的普通访客。他忍不住问道:“萧先生,您……您是做哪一行的?怎么会对这些有这么深的理解?”
萧远笑了笑,坦然道:“我主要做传统行业,贸易、地产这些。不过,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所以平时比较关注。不瞒二位,我集团内部也刚成立了一个‘未来趋势研究小组’,专门研究互联网这类前沿方向。”
贸易、地产?集团?研究小组?马化腾和张志东再次被震了一下。他们意识到,眼前这位很可能是一位实力雄厚的企业家。在这个互联网创业极其艰难的时期,能遇到一位对技术有理解、且似乎具备实力的潜在关注者,无疑是沙漠中遇到了绿洲。
“原来萧总是位企业家,失敬失敬。”马化腾的态度更加郑重了,“您刚才说的多人实时交流,确实是我们梦想的方向,不过目前的技术条件和网络环境,实现起来还有不少困难。我们打算先从最简单的网络寻呼功能做起,积累用户和经验。”
此时,萧远看似随意,实则悄然启动了系统LV30的“人脉扫描”功能。视野中,针对马化腾和张志东出现了简明的评估信息:
【目标:马化腾】
【评估:技术洞察力突出,思维严谨,具备极佳的产品感觉和用户思维。商业运营经验相对缺乏,性格偏内向,但信念坚定。潜力评估:极高。风险提示:当前项目商业模式模糊,市场接受度未知。】
【目标:张志东】
【评估:技术功底扎实,尤其擅长系统架构和算法。勤奋务实,是可靠的技术核心。潜力评估:高。风险提示:同马化腾。】
系统的评估与萧远的判断以及后世的认知基本吻合。这两个年轻人拥有顶尖的技术能力和对产品的敏锐度,缺的是资金、商业经验和一点运气。
“从基础做起,步步为营,这是稳妥的策略。”萧远表示赞同,“任何伟大的产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关键在于核心创意和团队的执行力。”他话锋一转,问道:“我看二位都是技术高手,对这个方向也很有热情。不知道现在项目进行到哪一步了?有没有考虑过融资或者寻找合作伙伴?”
马化腾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不瞒萧总,想法是有,代码也写了一些原型。但说实话,找钱很难。很多人根本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觉得这东西虚无缥缈,看不到赚钱的可能。我们目前主要还是靠接一些软件开发的散活来维持公司运转。”
情况与萧远预想的差不多。此时的腾讯,还处在为生存而挣扎的萌芽阶段。历史上,他们要等到明年(1998年)才会正式成立公司,并开发出OICQ。
萧远没有立刻表态投资。他深知,在商业模式完全不明朗、团队仍需市场锤炼的初期,过早注入大量资金并非最优选择。他需要观察,也需要让这个团队在磨砺中成长得更加强韧。更重要的是,他需要为投资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和理由,既能雪中送炭,又不至于过度干预其自然发展轨迹。
“我理解创业的艰难。”萧远的声音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沉稳,“任何一个创新的事物,在初期被质疑是常态。但我个人相信,基于互联网的沟通方式,未来一定会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他走到白板前,指着上面的架构图,就几个技术细节提出了问题,显示了他并非门外汉。马化腾和张志东兴奋地予以解答,双方就技术可行性、用户痛点等进行了短暂的交流,气氛十分融洽。
交流尾声,萧远从西装内袋掏出一张设计简洁的名片,递给马化腾。“马先生,张先生,今天和二位交流很愉快。这是我的联系方式。我个人对你们正在探索的方向很感兴趣。如果你们做出了可以演示的原型,或者需要一些非正式的建议,欢迎随时联系我。”
他没有提投资金额,没有谈股权比例,只是表达了个人的兴趣和留下了一个沟通的渠道。这种克制和尊重,反而让马化腾和张志东感觉更加舒服和踏实。这比那些夸夸其谈却不懂行、或者一上来就试图掌控一切的所谓“投资人”要可靠得多。
“谢谢萧总!”马化腾双手接过名片,只见上面只有名字“萧远”和一个直接通向他助理周伟华办公室的电话号码,简洁而有力。他小心翼翼地将名片收好,“我们一定努力,尽快把原型做出来。到时候再向您请教!”
“期待你们的好消息。”萧远微笑着与两人握手道别,“创业维艰,但坚持很酷。保持联系。”
离开那栋简陋的小楼,深圳午后的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物业经理跟在后面,依旧对董事长这次突如其来的“偶遇”感到困惑,但他识趣地没有多问。
萧远坐回车里,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刚才那间拥挤的办公室,那两个充满激情和才华的年轻人。他知道,今天播下的这颗种子,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在未来长成一片茂密的森林。他并不急于收割,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当前的焦点,依然是即将席卷亚洲的那场金融风暴。与马化腾的这次接触,就像在暴风雨来临前,为未来的数字世界,悄悄地推开了一扇窗,留下了一丝光亮和无限的可能。
萧远站在深圳科技园南区一栋略显陈旧的五层办公楼前,抬头打量着这栋建筑。这里是集团物业部门筛选出的几处潜在资产之一,考虑用于设立一个更集中的研发中心,或者作为未来可能孵化的新业务单元的办公地点。科技园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虽然此时规模远不及后世,但已聚集了一批有潜力的公司和研究机构。
“萧董,这栋楼产权清晰,使用年限也还长,就是内部格局需要根据我们的需求进行较大改造。”陪同考察的物业部经理在一旁介绍道,“优点是位置好,周边配套逐渐成熟,而且租金相对于市中心有优势。”
萧远微微点头,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隔壁一栋更小、更不起眼的二层小楼吸引。那栋小楼的外墙甚至有些斑驳,门口挂着的牌子也歪歪斜斜,上面写着几个字,距离稍远,看不太清。但一种莫名的直觉,或者说来自灵魂深处某种超越时代的记忆碎片,让他对那个方向多看了一眼。
“那边是什么公司?”萧远随口问道。
物业经理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想了想,不太确定地回答:“好像是一家新搬来不久的小公司,搞电脑相关的吧?听说只有几个人,名字挺怪的,叫……叫什么‘腾讯’?对,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具体做什么的不太清楚,估计是帮人装电脑、修电脑的吧?”
“腾讯?”
这两个字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萧远心中激起了一圈涟漪。尽管他早已通过系统和大纲知晓了这个名字在未来将意味着什么,但当真切地听到它出现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与一栋如此简陋的小楼联系在一起时,那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依然十分奇妙。系统LV30的界面在他视野角落安静地待命,并没有因为这个名字而出现任何特殊提示——系统的功能在于趋势预测和风险评估,而非直接点名哪个公司未来会成功。真正的判断,仍需萧远自己做出。
“过去看看。”萧远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说道,迈步便向那栋二层小楼走去。物业经理愣了一下,虽然不解董事长为何会对这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感兴趣,但还是赶紧跟上。
小楼的门是虚掩着的。萧远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一个年轻的声音:“请进。”
推开门,一股热浪夹杂着电脑主机散热的风扇声和淡淡的烟味扑面而来。房间不大,光线也有些昏暗,靠墙摆放着几张简陋的办公桌,上面堆满了电脑主机、显示器、散落的电子元件和各种书籍文件。墙壁上贴着一些网络拓扑图和写满了代码的白板。两个看起来非常年轻的男子正埋头在电脑前,其中一个戴着眼镜,身材清瘦,另一个则略显敦实。
听到有人进来,那个戴眼镜的年轻男子抬起头,脸上带着程序员常见的专注和一丝被打扰的疑惑。他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气质文弱,但眼神清澈,透着一股聪明和执着。
“你们好,请问找谁?”年轻人站起身,客气地问道。他的普通话带着明显的广东口音。
萧远迅速打量了一下环境,心中已然有数。他脸上露出和善的笑容,自我介绍道:“你们好,打扰了。我是隔壁那栋楼的潜在租客,姓萧,过来看看环境,顺便拜访一下邻居。听说贵公司是做电脑相关业务的?”
这时,旁边那个敦实些的年轻男子也站了起来,好奇地看向萧远。戴眼镜的年轻人连忙回应:“哦,你好萧先生。我是马化腾,这位是我的搭档张志东。我们公司……嗯,主要是做互联网相关的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他介绍得有些谨慎,似乎不确定对方是否能理解。
“互联网?这可是新鲜事物啊。”萧远表现出适度的兴趣,目光扫过他们桌上的设备和白板上的图表,“具体是哪方面的业务呢?我对此也很感兴趣。”
马化腾见萧远态度友好,而且似乎对互联网并不完全陌生,便放松了一些,解释道:“我们目前主要在做的是一个网络寻呼系统,就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来实现类似BP机的一些功能,但功能和覆盖范围可以更强大。”
“网络寻呼系统?”萧远走近几步,看着白板上画的系统架构图,若有所思地说,“是不是可以理解成,通过电脑网络来传递消息,让用户在电脑上就能收到呼叫和信息?”
马化腾和张志东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惊讶。这个年代,能清楚理解“网络寻呼”概念的人可不多,更别说一眼就能看出其核心功能了。
“萧先生您很懂行啊!”张志东忍不住开口,语气带着几分遇到知音般的热情,“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觉得,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基于网络的即时通讯方式会有很大的潜力。”
“即时通讯……”萧远重复着这个词,目光变得深邃起来,“确实,如果不仅仅是简单的寻呼,而是能够实现两个人、甚至多个人之间,通过网络实时地发送文字、甚至未来可能是语音、图片进行交流,那将会彻底改变人们的沟通方式。”
他这番话,让马化腾和张志东彻底愣住了。他们目前构思的“网络寻呼系统”(OICQ的雏形),主要还是侧重于在线状态显示和简短消息传递,而萧远却一下子点出了“多人”、“实时”、“多媒体”这些更为前沿和核心的概念,这远远超出了他们当前的设计范畴,却又精准地描绘出了他们内心隐约憧憬却尚未完全清晰的未来图景。
马化腾推了推眼镜,仔细地打量着萧远。眼前这个男子看起来比自己年长几岁,穿着得体,气度沉稳,眼神锐利而充满智慧,完全不像是偶然路过的普通访客。他忍不住问道:“萧先生,您……您是做哪一行的?怎么会对这些有这么深的理解?”
萧远笑了笑,坦然道:“我主要做传统行业,贸易、地产这些。不过,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所以平时比较关注。不瞒二位,我集团内部也刚成立了一个‘未来趋势研究小组’,专门研究互联网这类前沿方向。”
贸易、地产?集团?研究小组?马化腾和张志东再次被震了一下。他们意识到,眼前这位很可能是一位实力雄厚的企业家。在这个互联网创业极其艰难的时期,能遇到一位对技术有理解、且似乎具备实力的潜在关注者,无疑是沙漠中遇到了绿洲。
“原来萧总是位企业家,失敬失敬。”马化腾的态度更加郑重了,“您刚才说的多人实时交流,确实是我们梦想的方向,不过目前的技术条件和网络环境,实现起来还有不少困难。我们打算先从最简单的网络寻呼功能做起,积累用户和经验。”
此时,萧远看似随意,实则悄然启动了系统LV30的“人脉扫描”功能。视野中,针对马化腾和张志东出现了简明的评估信息:
【目标:马化腾】
【评估:技术洞察力突出,思维严谨,具备极佳的产品感觉和用户思维。商业运营经验相对缺乏,性格偏内向,但信念坚定。潜力评估:极高。风险提示:当前项目商业模式模糊,市场接受度未知。】
【目标:张志东】
【评估:技术功底扎实,尤其擅长系统架构和算法。勤奋务实,是可靠的技术核心。潜力评估:高。风险提示:同马化腾。】
系统的评估与萧远的判断以及后世的认知基本吻合。这两个年轻人拥有顶尖的技术能力和对产品的敏锐度,缺的是资金、商业经验和一点运气。
“从基础做起,步步为营,这是稳妥的策略。”萧远表示赞同,“任何伟大的产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关键在于核心创意和团队的执行力。”他话锋一转,问道:“我看二位都是技术高手,对这个方向也很有热情。不知道现在项目进行到哪一步了?有没有考虑过融资或者寻找合作伙伴?”
马化腾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不瞒萧总,想法是有,代码也写了一些原型。但说实话,找钱很难。很多人根本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觉得这东西虚无缥缈,看不到赚钱的可能。我们目前主要还是靠接一些软件开发的散活来维持公司运转。”
情况与萧远预想的差不多。此时的腾讯,还处在为生存而挣扎的萌芽阶段。历史上,他们要等到明年(1998年)才会正式成立公司,并开发出OICQ。
萧远没有立刻表态投资。他深知,在商业模式完全不明朗、团队仍需市场锤炼的初期,过早注入大量资金并非最优选择。他需要观察,也需要让这个团队在磨砺中成长得更加强韧。更重要的是,他需要为投资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和理由,既能雪中送炭,又不至于过度干预其自然发展轨迹。
“我理解创业的艰难。”萧远的声音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沉稳,“任何一个创新的事物,在初期被质疑是常态。但我个人相信,基于互联网的沟通方式,未来一定会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他走到白板前,指着上面的架构图,就几个技术细节提出了问题,显示了他并非门外汉。马化腾和张志东兴奋地予以解答,双方就技术可行性、用户痛点等进行了短暂的交流,气氛十分融洽。
交流尾声,萧远从西装内袋掏出一张设计简洁的名片,递给马化腾。“马先生,张先生,今天和二位交流很愉快。这是我的联系方式。我个人对你们正在探索的方向很感兴趣。如果你们做出了可以演示的原型,或者需要一些非正式的建议,欢迎随时联系我。”
他没有提投资金额,没有谈股权比例,只是表达了个人的兴趣和留下了一个沟通的渠道。这种克制和尊重,反而让马化腾和张志东感觉更加舒服和踏实。这比那些夸夸其谈却不懂行、或者一上来就试图掌控一切的所谓“投资人”要可靠得多。
“谢谢萧总!”马化腾双手接过名片,只见上面只有名字“萧远”和一个直接通向他助理周伟华办公室的电话号码,简洁而有力。他小心翼翼地将名片收好,“我们一定努力,尽快把原型做出来。到时候再向您请教!”
“期待你们的好消息。”萧远微笑着与两人握手道别,“创业维艰,但坚持很酷。保持联系。”
离开那栋简陋的小楼,深圳午后的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物业经理跟在后面,依旧对董事长这次突如其来的“偶遇”感到困惑,但他识趣地没有多问。
萧远坐回车里,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刚才那间拥挤的办公室,那两个充满激情和才华的年轻人。他知道,今天播下的这颗种子,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在未来长成一片茂密的森林。他并不急于收割,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当前的焦点,依然是即将席卷亚洲的那场金融风暴。与马化腾的这次接触,就像在暴风雨来临前,为未来的数字世界,悄悄地推开了一扇窗,留下了一丝光亮和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