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十,各地的制灯工匠和商人云集京城,为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售灯做准备。
本朝自开国以来,太祖和高祖在位时对此十分重视,因此元宵节也是本朝除除夕外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京城内会举办盛大的灯市、猜灯谜、舞龙狮等活动。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总是相约到街上,一起看灯,猜灯谜,更有年轻男女,借此机会相邀一起,共享乐趣。
过年期间,自然是不用上朝,不过李显作为宠臣,隔三岔五便被召进宫。
李显今儿早上进了趟宫,宫里无甚大事。
身为一国之君,即便是过年时期,也有处理不完的事,他只听得明顺帝几句牢骚。
他随意听听,耗了一个多时辰,婉拒了明顺帝要留他用膳的好意,径直出了宫。
照旧是那个相熟的太监小福子送他出宫。
此太监早年得过李显恩惠,这些年熬到了近侍太监,在宫里于他而言也算是个人脉。
狭长的宫道上只有他们二人,早晨天又寒,道上一个人影也没有。
他二人走得慢,宫里的消息,他都听进了耳朵里。
除夕宫宴,明顺帝因为昭阳公主的几句话动了怒,宋皇后在一旁也被牵连,要不是因为过年,昭阳公主必会被禁足,当真是个不省心的女儿。
李显走在出宫的道上,想到自己府上也有一个,他也有些无奈。
这王素敏在府里也待了小半年,沈清婉对她始终不冷不热。
李显也有些疑惑,他这个做爹的,十几年没与女儿相处过,猛然要他父女融洽,他也得适应适应。
他就算了,可是沈清婉与她是母女,不都说是母女连心,血浓于水,可是到了婉婉这边,他却百思不得其解。
难道是因为分开的时间太长了?还是妻子不知道该如何与女儿相处,毕竟,以妻子那孤傲清冷的性子,他自己都暖了好些年,沈清婉才肯给他笑脸。
想到这里,英国公不禁有些惆怅。
他期盼中的父慈子孝在儿子那里是没希望了,没想到如今在女儿这儿,也无甚盼头,当真是有些打击他。
眼见出宫的门就在跟前,小福子送别他。
李显几步跨出宫门,一抬头,却意外看见一个熟人。
“贤王殿下。”居然是贤王。
贤王早一步从宫里出来,长公主萧乐清这几日带着女儿宿在了后宫,他便隔几天来一次。
他已出宫建府,府里也没有王妃,这几日也不用上朝,再过几日皇姐便要回安南去,他心中有些不舍,能见到长姐的次数不多,如此想来,贤王便递了折子上去。
本朝有规定,已经出宫建府的王爷不能随意进宫,需要皇帝或皇后的特别召见才可以,现下又是休朝时期,折子递上去好几日,才有回复。
今日他去得早,先去给皇后请了安,才去了长公主以前居住的寝殿。
宋皇后这几天为昭阳的事情正闹心,见他进宫,只盯他看了一会儿,便打发他走了。
这些年宋皇后待他皆如此,他早已习惯。
皇姐这几天宿在后宫,安南王世子当然只能待在驿站。
夫妻二人感情甚笃,小丫头几日跟着娘住在宫内,白日要陪着明顺帝,到了晚上,就开始找自己的爹,长公主哄了半夜才睡着。
后宫规矩多,她们母女二人每日卯时便不得不起来去给宋皇后请安,着实有些累人。
小姑娘前几日得了个郡主的封号,如今也是个有封号的主子了。
姐弟二人坐在偏厅里,说了些无关紧要的话。
这里不是贤王府,更不是驿站,后宫到处都是宋皇后的眼线,有些话不方便说。
才说了几句家常话,刘贵人便来了。
贤王知道自己的姐姐在宫里这段时日与刘贵人走得近,刘贵人如今在宫里地位稳固,为人又直接,宋皇后拿她也没办法。
没有生育皇子,在后宫又不与其他妃嫔往来,除了性格豪爽,有什么说什么,在后宫把其他人得罪个遍,倒也挑不出什么其他错误。
更何况如今刘贵人深得皇帝喜爱,也没有人去上赶着找她的麻烦。
贤王见刘贵人进来,便站起身告辞。
于是,他这个时辰才出宫。
“国公爷。”贤王回礼。
二人皆骑马而来。
“贤王有心,送的那把长枪真是深得我心,十几年没有使过了,昨日还差点闪了腰。”
时辰尚早,街道上来往人不多,二人并排骑在马上,缓步前进。
“此次安南世子与长公主进京,朝中大臣都在感叹,不过三十年光景,安南就由我朝的一个小小藩属国变为南洋诸国的佼佼者,连缅甸、南掌、暹罗如今都要避其锋芒,如今看那安南国世子一表人才,想必以后也是个不可小觑的国主。”
李显这话一点不假,如今放眼我朝藩属国,除却李氏朝鲜算是安分,其他小国都蠢蠢欲动。
贤王听完李显的话,嘴角勾起一抹玩味地笑容。
“父皇自有运筹帷幄之策,我等臣子无需操心,还是做好臣子的本分,国公爷慎言。”
当年,段皇后还在时,“壬辰倭乱”爆发,朝鲜求助于明顺帝,朝内一片反对。
还是贤王的外祖父力排众议,出兵朝鲜,帮助李氏渡过难关,因此朝鲜如今才对朝廷毕恭毕敬。
可是后来段家的结果却让人唏嘘,一夜之间全部致仕,退出朝堂,自此之后,父皇待母后也渐渐不如从前。
明顺帝是什么人,他这个做儿子的,真是再清楚不过了。
“殿下说的是,臣糊涂,殿下就当没听臣说过此话,左右现在无事,时辰尚早,去我府上用早膳如何?”
李显不拘一格,说过的话过去就不再纠结,虽说他刚才说的话的确有些不该是他这个臣子说的话,但是他为人潇洒不羁,丝毫不在意后果。
再说,这些话,朝中的大臣讨论得也不少,也不是什么秘密。
于是他眼疾手快,一把扯过贤王坐骑的缰绳,拉着贤王的马与自己一起。
“国公,这不太好吧,这个时辰,还为时尚早,去府上叨扰不太好。”
贤王有些不好意思,哪有人一大早去做客的。
况且现在还是年下,空手上门也不大好,幸好他今日要进宫,身着一袭亲王正装倒是不算失礼。
贤王上身着一身玄色纁缘袍服,下身搭配纁色裳,腰系玉带,连佩戴的玉佩和绶带都严格符合他亲王的等级和身份,没有一点僭越。
这都是原宝丑时末便爬起来,打起十二分精神为贤王准备的成果。
耗费半个时辰穿戴妥当,原宝不禁感叹:他家主子看上去可真是一表人才、玉树临风。
这倒不是原宝小题大做。要是在进宫的着装上被抓到一丝错误,依明顺帝那个多疑的性子,铁定给贤王带来麻烦。
“这么客气作甚,要是严格来讲,你应当称呼我一声表舅父,别啰嗦,跟着走吧,你那王府又冷冷清清,这大过年的,还是要有一点人气。”
李显带着贤王拐了几个弯,府内的小厮正站在一家早食铺子跟前,见李显来了,毕恭毕敬地开口:“国公爷,您来了,小的排队排得差不多了,您看要买些什么,小的告诉老板。”
“行,挑夫人爱吃的那几样,还有小姐喜欢吃的糍糕和蒸饺。”李显吩咐道,随后他似是又想到什么,继续道:“再来四份豆乳、小米粥,一打牛肉饼,对了,再来几份爽口小菜。”
“好的,小的这就去买。”
这家早食铺子生意好,平日早上都得早早排队。
这几日过年,府里的大鱼大肉吃得李显上火,今儿刚好换换口味,婉婉一定会喜欢的。
李显回想起他早上出门时妻子那睡着的脸颊,心里暖暖的,随即拉着贤王打马过街头,速速回了英国公府。
本朝自开国以来,太祖和高祖在位时对此十分重视,因此元宵节也是本朝除除夕外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京城内会举办盛大的灯市、猜灯谜、舞龙狮等活动。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总是相约到街上,一起看灯,猜灯谜,更有年轻男女,借此机会相邀一起,共享乐趣。
过年期间,自然是不用上朝,不过李显作为宠臣,隔三岔五便被召进宫。
李显今儿早上进了趟宫,宫里无甚大事。
身为一国之君,即便是过年时期,也有处理不完的事,他只听得明顺帝几句牢骚。
他随意听听,耗了一个多时辰,婉拒了明顺帝要留他用膳的好意,径直出了宫。
照旧是那个相熟的太监小福子送他出宫。
此太监早年得过李显恩惠,这些年熬到了近侍太监,在宫里于他而言也算是个人脉。
狭长的宫道上只有他们二人,早晨天又寒,道上一个人影也没有。
他二人走得慢,宫里的消息,他都听进了耳朵里。
除夕宫宴,明顺帝因为昭阳公主的几句话动了怒,宋皇后在一旁也被牵连,要不是因为过年,昭阳公主必会被禁足,当真是个不省心的女儿。
李显走在出宫的道上,想到自己府上也有一个,他也有些无奈。
这王素敏在府里也待了小半年,沈清婉对她始终不冷不热。
李显也有些疑惑,他这个做爹的,十几年没与女儿相处过,猛然要他父女融洽,他也得适应适应。
他就算了,可是沈清婉与她是母女,不都说是母女连心,血浓于水,可是到了婉婉这边,他却百思不得其解。
难道是因为分开的时间太长了?还是妻子不知道该如何与女儿相处,毕竟,以妻子那孤傲清冷的性子,他自己都暖了好些年,沈清婉才肯给他笑脸。
想到这里,英国公不禁有些惆怅。
他期盼中的父慈子孝在儿子那里是没希望了,没想到如今在女儿这儿,也无甚盼头,当真是有些打击他。
眼见出宫的门就在跟前,小福子送别他。
李显几步跨出宫门,一抬头,却意外看见一个熟人。
“贤王殿下。”居然是贤王。
贤王早一步从宫里出来,长公主萧乐清这几日带着女儿宿在了后宫,他便隔几天来一次。
他已出宫建府,府里也没有王妃,这几日也不用上朝,再过几日皇姐便要回安南去,他心中有些不舍,能见到长姐的次数不多,如此想来,贤王便递了折子上去。
本朝有规定,已经出宫建府的王爷不能随意进宫,需要皇帝或皇后的特别召见才可以,现下又是休朝时期,折子递上去好几日,才有回复。
今日他去得早,先去给皇后请了安,才去了长公主以前居住的寝殿。
宋皇后这几天为昭阳的事情正闹心,见他进宫,只盯他看了一会儿,便打发他走了。
这些年宋皇后待他皆如此,他早已习惯。
皇姐这几天宿在后宫,安南王世子当然只能待在驿站。
夫妻二人感情甚笃,小丫头几日跟着娘住在宫内,白日要陪着明顺帝,到了晚上,就开始找自己的爹,长公主哄了半夜才睡着。
后宫规矩多,她们母女二人每日卯时便不得不起来去给宋皇后请安,着实有些累人。
小姑娘前几日得了个郡主的封号,如今也是个有封号的主子了。
姐弟二人坐在偏厅里,说了些无关紧要的话。
这里不是贤王府,更不是驿站,后宫到处都是宋皇后的眼线,有些话不方便说。
才说了几句家常话,刘贵人便来了。
贤王知道自己的姐姐在宫里这段时日与刘贵人走得近,刘贵人如今在宫里地位稳固,为人又直接,宋皇后拿她也没办法。
没有生育皇子,在后宫又不与其他妃嫔往来,除了性格豪爽,有什么说什么,在后宫把其他人得罪个遍,倒也挑不出什么其他错误。
更何况如今刘贵人深得皇帝喜爱,也没有人去上赶着找她的麻烦。
贤王见刘贵人进来,便站起身告辞。
于是,他这个时辰才出宫。
“国公爷。”贤王回礼。
二人皆骑马而来。
“贤王有心,送的那把长枪真是深得我心,十几年没有使过了,昨日还差点闪了腰。”
时辰尚早,街道上来往人不多,二人并排骑在马上,缓步前进。
“此次安南世子与长公主进京,朝中大臣都在感叹,不过三十年光景,安南就由我朝的一个小小藩属国变为南洋诸国的佼佼者,连缅甸、南掌、暹罗如今都要避其锋芒,如今看那安南国世子一表人才,想必以后也是个不可小觑的国主。”
李显这话一点不假,如今放眼我朝藩属国,除却李氏朝鲜算是安分,其他小国都蠢蠢欲动。
贤王听完李显的话,嘴角勾起一抹玩味地笑容。
“父皇自有运筹帷幄之策,我等臣子无需操心,还是做好臣子的本分,国公爷慎言。”
当年,段皇后还在时,“壬辰倭乱”爆发,朝鲜求助于明顺帝,朝内一片反对。
还是贤王的外祖父力排众议,出兵朝鲜,帮助李氏渡过难关,因此朝鲜如今才对朝廷毕恭毕敬。
可是后来段家的结果却让人唏嘘,一夜之间全部致仕,退出朝堂,自此之后,父皇待母后也渐渐不如从前。
明顺帝是什么人,他这个做儿子的,真是再清楚不过了。
“殿下说的是,臣糊涂,殿下就当没听臣说过此话,左右现在无事,时辰尚早,去我府上用早膳如何?”
李显不拘一格,说过的话过去就不再纠结,虽说他刚才说的话的确有些不该是他这个臣子说的话,但是他为人潇洒不羁,丝毫不在意后果。
再说,这些话,朝中的大臣讨论得也不少,也不是什么秘密。
于是他眼疾手快,一把扯过贤王坐骑的缰绳,拉着贤王的马与自己一起。
“国公,这不太好吧,这个时辰,还为时尚早,去府上叨扰不太好。”
贤王有些不好意思,哪有人一大早去做客的。
况且现在还是年下,空手上门也不大好,幸好他今日要进宫,身着一袭亲王正装倒是不算失礼。
贤王上身着一身玄色纁缘袍服,下身搭配纁色裳,腰系玉带,连佩戴的玉佩和绶带都严格符合他亲王的等级和身份,没有一点僭越。
这都是原宝丑时末便爬起来,打起十二分精神为贤王准备的成果。
耗费半个时辰穿戴妥当,原宝不禁感叹:他家主子看上去可真是一表人才、玉树临风。
这倒不是原宝小题大做。要是在进宫的着装上被抓到一丝错误,依明顺帝那个多疑的性子,铁定给贤王带来麻烦。
“这么客气作甚,要是严格来讲,你应当称呼我一声表舅父,别啰嗦,跟着走吧,你那王府又冷冷清清,这大过年的,还是要有一点人气。”
李显带着贤王拐了几个弯,府内的小厮正站在一家早食铺子跟前,见李显来了,毕恭毕敬地开口:“国公爷,您来了,小的排队排得差不多了,您看要买些什么,小的告诉老板。”
“行,挑夫人爱吃的那几样,还有小姐喜欢吃的糍糕和蒸饺。”李显吩咐道,随后他似是又想到什么,继续道:“再来四份豆乳、小米粥,一打牛肉饼,对了,再来几份爽口小菜。”
“好的,小的这就去买。”
这家早食铺子生意好,平日早上都得早早排队。
这几日过年,府里的大鱼大肉吃得李显上火,今儿刚好换换口味,婉婉一定会喜欢的。
李显回想起他早上出门时妻子那睡着的脸颊,心里暖暖的,随即拉着贤王打马过街头,速速回了英国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