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
南书房里,内阁大臣个个低着头。
“朕要用你们的时候,你们都成哑巴了?”
明顺帝坐在书案后,双手撑在案上,龙袍上的五爪金龙随着他的动作看上去有些狰狞。
如今的内阁有四位大臣,今日在大殿之上,内阁四人一言不发,明顺帝心里有些烦躁,自他登基以来,倭寇虽说也有过抢掠行为,但都在可控范围之内,因此他也没当一回事。
没想到,这才过了十年,倭寇就如此猖獗,发展迅速,俨然发展成一定规模,让人不能小觑。
“回禀圣上。”内阁大臣杨荣站了出来。
“臣以为,倭寇如此猖獗,我们自当主动出击,任用一批擅长水战的将领,制定详细计划,从陆上和海上对倭寇进行围追堵截,肃清倭寇,同时继续追杀,绝不留情,以防春风吹又生。同时也要严防倭寇与沿海官员进行暗中勾结。严格执行下去,必会看到效果。”
听到这些话,明顺帝眼前一亮。
内阁四位大臣,内阁首辅杨士奇最得他信任,也最有能力,高拱次之,徐阶最擅长谋略,唯独这个杨荣,只能说在这四人中资历最老,平日里看着平平无奇,没想到刚才说出来的话,倒是让他眼前一亮。
“你们其他三人觉得如何?”
其余三人互相对看一眼,徐阶站了出来:“回禀圣上,臣也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只需要叫兵部列出擅长水战将士名单,制定计划,自然可行。”
“行,那就这么办,去把兵部尚书给朕叫来。杨荣留下,其余的先退下吧。”
一旁的太监去书房外传旨,内阁三人恭敬地退后几步,出了南书房。
临了跨出门槛,杨荣与徐阶在一瞬间交换了一个眼神。
“爱卿,你是如何想到这个办法的?”
要说主战,武将没有不同意的。可是要打海战,不光要有谋略,还需要军队士兵具备一定的水上基本技能,后方补给如何运送,以及所需的船只等,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回禀圣上,晌午下朝之后,臣在奉天殿外见到贤王殿下与英国公,臣与他二人闲聊了几句。”
听到贤王的名字,明顺帝有些沉默。
他知道自己的发妻,亡故的段皇后是个很有谋略的女子,两人年少成亲,他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皇子时,是段皇后在背后给他出谋划策,一步步支持他,才有了他今日的宝座。
李显有才他一直知道,要不然也不可能最信任他,什么事都要问问他的意见。
贤王······
明顺帝的眼眸沉了沉。
“皇上,兵部尚书孙大人已在书房外候着。”
是夜,贤王府。
贤王的书案上放着一封密报。
贤王站在窗边,看着漆黑的夜,修长的手指有节奏地敲打着窗棂。
不一会儿,两位身着黑衣的暗卫出现在他身后。
“让你们调查的俞大猷和戚元敬现在何处任职?”
“回禀殿下,俞大猷考中武举之后,现任金门千户,负责金门地区的防务,戚元敬现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贤王闻言点头,他挥挥手,暗卫瞬间消失不见。
“殿下,杨荣大人和徐阶大人来了。”
原宝绕过围屏,提醒道。
“请二位大人进来。”
因是夜里来访,又属于私密行为,来人皆着寻常衣裳,丝毫不打眼。
“一别数年,殿下可安好?”两人进了书房,站定给贤王行礼。
“两位大人客气,快快请坐。”
徐阶与杨荣互相看了一眼,坐在了下首的太师椅上。
“圣旨已经下发,此次由宋大将军之子宋小将军前往,四皇子前往监军。”
贤王颔首,这倒是跟他想得没什么差别。
“此次对倭寇进行驱逐,各方面还不成熟,在海上作战这方面,我们还是经验不足,还是需要从长计议才好。”
“殿下说的是,这次倭寇进犯,多是以抢夺为主要目的,一旦驱逐成功,难保倭寇不会再来犯,长久之计还是组建一支专门的海上作战军队更合适。”
三人聊了许久,又提到这次海上组军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明顺帝建承露台花费巨大,国库暂时拿不出这么多银子。
贤王挂职在户部,当然知道,没想到父皇才登基十几年,国库里的银子已经没了大半。
“这件事,我们稍后再议,二位大人回去路上务必小心。”
送走两位大臣,贤王在黑夜里陷入沉思。
出发当日,宋大将军在城门处与自己的儿子做最后的叮嘱。
“此去一番,你务必小心,你习惯在山地排兵布阵,此次海战大为不同,千万不可大意,这次陪同的还有两位将军,你要多听他二人的意见,万不可莽撞行事,切记!”
宋大将军语重心长地拍着宋袭野的肩膀,此去作战,圣上特意将宋袭野由之前的六品昭信将军破格提拔为正三品指挥使。
前者没有实权,但是这个正三品完全能负责此次作战。
宋袭野点头,“爹您放心,儿子定当不辱使命。”
宋大将军听到儿子这样说,一脸欣慰之色,他看了一眼站在队伍最前方,骑着高头大马的四皇子,又小声叮嘱道:“与四皇子同行,你一定要保护好他的安全。”
“爹您放心,儿子记住了。”
“去吧。”
宋袭野转头看了一眼在不远处拿着帕子擦眼泪的宋夫人,对着宋大将军点点头,随即几步跨上马,往队伍前方去了。
城楼一角,贤王与李显站在那里。
“此次驱逐倭寇,宋家父子彻底成为朝中重臣,以后,圣上怕是要一直仰仗他父子二人了。”
原本只有宋大将军把握军权,如今宋袭野也能独当一面,这朝中的局势,又要大变样了。
武将彻底爬到了文臣的头上。
“国公爷也看到了,文臣大多支持安王的意见,要不是安王后面有文臣在,他如何会说出与倭寇和谈的话来。”
安王因为在早朝触怒龙颜,这几日在安王府闭门不出,说是反省,可是据暗卫打探的消息,这安王府白日安安静静,夜晚可是热闹得跟秦楼楚馆一般。
看来淑妃身边的人,早都倒戈了,本想着规劝安王,没想到安王早已把那些人收买,一起蒙骗淑妃。
“殿下觉得此次宋袭野会大胜而归吗?”
“一切还要看宋大将军平日是如何教导宋小将军了,是乘胜追击,还是见好就收,你我皆不得而知。”
南书房里,内阁大臣个个低着头。
“朕要用你们的时候,你们都成哑巴了?”
明顺帝坐在书案后,双手撑在案上,龙袍上的五爪金龙随着他的动作看上去有些狰狞。
如今的内阁有四位大臣,今日在大殿之上,内阁四人一言不发,明顺帝心里有些烦躁,自他登基以来,倭寇虽说也有过抢掠行为,但都在可控范围之内,因此他也没当一回事。
没想到,这才过了十年,倭寇就如此猖獗,发展迅速,俨然发展成一定规模,让人不能小觑。
“回禀圣上。”内阁大臣杨荣站了出来。
“臣以为,倭寇如此猖獗,我们自当主动出击,任用一批擅长水战的将领,制定详细计划,从陆上和海上对倭寇进行围追堵截,肃清倭寇,同时继续追杀,绝不留情,以防春风吹又生。同时也要严防倭寇与沿海官员进行暗中勾结。严格执行下去,必会看到效果。”
听到这些话,明顺帝眼前一亮。
内阁四位大臣,内阁首辅杨士奇最得他信任,也最有能力,高拱次之,徐阶最擅长谋略,唯独这个杨荣,只能说在这四人中资历最老,平日里看着平平无奇,没想到刚才说出来的话,倒是让他眼前一亮。
“你们其他三人觉得如何?”
其余三人互相对看一眼,徐阶站了出来:“回禀圣上,臣也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只需要叫兵部列出擅长水战将士名单,制定计划,自然可行。”
“行,那就这么办,去把兵部尚书给朕叫来。杨荣留下,其余的先退下吧。”
一旁的太监去书房外传旨,内阁三人恭敬地退后几步,出了南书房。
临了跨出门槛,杨荣与徐阶在一瞬间交换了一个眼神。
“爱卿,你是如何想到这个办法的?”
要说主战,武将没有不同意的。可是要打海战,不光要有谋略,还需要军队士兵具备一定的水上基本技能,后方补给如何运送,以及所需的船只等,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回禀圣上,晌午下朝之后,臣在奉天殿外见到贤王殿下与英国公,臣与他二人闲聊了几句。”
听到贤王的名字,明顺帝有些沉默。
他知道自己的发妻,亡故的段皇后是个很有谋略的女子,两人年少成亲,他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皇子时,是段皇后在背后给他出谋划策,一步步支持他,才有了他今日的宝座。
李显有才他一直知道,要不然也不可能最信任他,什么事都要问问他的意见。
贤王······
明顺帝的眼眸沉了沉。
“皇上,兵部尚书孙大人已在书房外候着。”
是夜,贤王府。
贤王的书案上放着一封密报。
贤王站在窗边,看着漆黑的夜,修长的手指有节奏地敲打着窗棂。
不一会儿,两位身着黑衣的暗卫出现在他身后。
“让你们调查的俞大猷和戚元敬现在何处任职?”
“回禀殿下,俞大猷考中武举之后,现任金门千户,负责金门地区的防务,戚元敬现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贤王闻言点头,他挥挥手,暗卫瞬间消失不见。
“殿下,杨荣大人和徐阶大人来了。”
原宝绕过围屏,提醒道。
“请二位大人进来。”
因是夜里来访,又属于私密行为,来人皆着寻常衣裳,丝毫不打眼。
“一别数年,殿下可安好?”两人进了书房,站定给贤王行礼。
“两位大人客气,快快请坐。”
徐阶与杨荣互相看了一眼,坐在了下首的太师椅上。
“圣旨已经下发,此次由宋大将军之子宋小将军前往,四皇子前往监军。”
贤王颔首,这倒是跟他想得没什么差别。
“此次对倭寇进行驱逐,各方面还不成熟,在海上作战这方面,我们还是经验不足,还是需要从长计议才好。”
“殿下说的是,这次倭寇进犯,多是以抢夺为主要目的,一旦驱逐成功,难保倭寇不会再来犯,长久之计还是组建一支专门的海上作战军队更合适。”
三人聊了许久,又提到这次海上组军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明顺帝建承露台花费巨大,国库暂时拿不出这么多银子。
贤王挂职在户部,当然知道,没想到父皇才登基十几年,国库里的银子已经没了大半。
“这件事,我们稍后再议,二位大人回去路上务必小心。”
送走两位大臣,贤王在黑夜里陷入沉思。
出发当日,宋大将军在城门处与自己的儿子做最后的叮嘱。
“此去一番,你务必小心,你习惯在山地排兵布阵,此次海战大为不同,千万不可大意,这次陪同的还有两位将军,你要多听他二人的意见,万不可莽撞行事,切记!”
宋大将军语重心长地拍着宋袭野的肩膀,此去作战,圣上特意将宋袭野由之前的六品昭信将军破格提拔为正三品指挥使。
前者没有实权,但是这个正三品完全能负责此次作战。
宋袭野点头,“爹您放心,儿子定当不辱使命。”
宋大将军听到儿子这样说,一脸欣慰之色,他看了一眼站在队伍最前方,骑着高头大马的四皇子,又小声叮嘱道:“与四皇子同行,你一定要保护好他的安全。”
“爹您放心,儿子记住了。”
“去吧。”
宋袭野转头看了一眼在不远处拿着帕子擦眼泪的宋夫人,对着宋大将军点点头,随即几步跨上马,往队伍前方去了。
城楼一角,贤王与李显站在那里。
“此次驱逐倭寇,宋家父子彻底成为朝中重臣,以后,圣上怕是要一直仰仗他父子二人了。”
原本只有宋大将军把握军权,如今宋袭野也能独当一面,这朝中的局势,又要大变样了。
武将彻底爬到了文臣的头上。
“国公爷也看到了,文臣大多支持安王的意见,要不是安王后面有文臣在,他如何会说出与倭寇和谈的话来。”
安王因为在早朝触怒龙颜,这几日在安王府闭门不出,说是反省,可是据暗卫打探的消息,这安王府白日安安静静,夜晚可是热闹得跟秦楼楚馆一般。
看来淑妃身边的人,早都倒戈了,本想着规劝安王,没想到安王早已把那些人收买,一起蒙骗淑妃。
“殿下觉得此次宋袭野会大胜而归吗?”
“一切还要看宋大将军平日是如何教导宋小将军了,是乘胜追击,还是见好就收,你我皆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