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轧钢厂的技术革新奖-《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初秋的阳光透过红星轧钢厂礼堂的彩绘玻璃,在红色的地毯上投下斑斓的光斑。三百多名工人穿着崭新的工装,整齐地坐在长椅上,胸前的“劳动模范”奖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今天是厂里的技术革新表彰大会,气氛庄重而热烈。

  林建军坐在前排,手里捏着一份刚打印好的《轧辊材质改良报告》,报告的最后一页,用红笔标注着一组醒目的数据:“轧机效率提升20%,设备故障率下降35%,年节约钢材成本约8万元”。这是他带领团队三个月来的成果,也是今天获奖的核心依据。

  “下面,有请厂长刘建国同志为获得‘技术革新一等奖’的林建军同志颁奖!”主持人的声音透过扩音器传遍整个礼堂,引发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林建军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角,稳步走上主席台。刘厂长手里捧着一个烫金的奖状和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林建军同志,你带领技术科攻克了轧辊磨损的难题,为咱们厂节省了大量成本,更重要的是,你证明了中国工人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造出世界一流的设备配件!这个奖,你当之无愧!”

  他将奖状递给林建军,又把信封塞到他手里,低声说:“这里面是500元奖金,是厂里给你的奖励,好好拿着。”

  500元!台下顿时响起一阵惊叹。在1954年,普通工人的月薪不过三四十元,500元相当于一年多的工资,算得上是“巨款”了。不少工人羡慕地看向林建军,眼神里却没有嫉妒,只有真诚的敬佩——这是他用无数个通宵和报废的钢坯换来的。

  林建军接过奖状和信封,对着台下深深鞠躬,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全场:“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技术科,属于每一个在车间里摸爬滚打的工人师傅。没有大家的支持和配合,我一个人不可能完成这项革新。”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那些熟悉的面孔——李师傅布满老茧的手、赵小刚黝黑的笑脸、小张激动的眼神,心里涌起一股热流:“我决定,将这500元奖金中的200元捐给厂里的互助基金,帮助有困难的工友;剩下的300元,作为技术科的科研经费,购买新的实验设备。”

  “好!”台下爆发出更热烈的掌声,有人甚至激动地站起来欢呼。互助基金是厂里为帮助困难工人设立的,平时全靠大家自愿捐款,林建军一次性捐出200元,相当于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这份魄力让所有人都心生敬佩。

  刘厂长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小子,有格局!我代表厂里谢谢你,也替困难工友谢谢你!”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里响起,带着强烈的赞许:

  【检测到宿主获得“技术革新一等奖”,并主动捐赠奖金,触发“声望提升”事件。】

  【事件影响:工厂工人信任度提升至90%,技术科凝聚力增强,厂领导重视程度显着提高。】

  【奖励发放:“金属探伤初级技术”;“厂级科研项目审批优先权”;“科技报国积分 1000”。】

  一股新的技术信息流涌入脑海,关于金属内部缺陷的检测方法、设备使用技巧和数据分析原理,清晰而系统——这正是他调试新轧机急需的技术,有了“金属探伤”能力,就能提前发现钢材内部的裂纹,进一步提高产品合格率。

  表彰大会结束后,工人们围着林建军,纷纷向他道贺。李师傅握着他的手,眼眶有些湿润:“建军,好样的!我年轻时就盼着咱们厂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今天总算在你手里实现了!”

  “李师傅您过奖了,这都是您指导得好。”林建军真诚地说。他知道,自己能成功,离不开老工人的经验传承,这份尊重必须给到。

  赵小刚和刘卫国挤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用红布包着的东西,不好意思地说:“师傅,这是我们俩用边角料给您做的小摆件,算不上什么好东西,您别嫌弃。”

  林建军打开红布,里面是一个用不锈钢打造的轧机模型,虽然小巧,却做得惟妙惟肖,连辊轮的纹路都清晰可见。他心里一暖,郑重地收下:“做得很好,我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