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包青天——包拯 中-《浅浅刷下短视频,老祖宗们全麻了》

  【但是推进新政的按察使的权利,

  在没有直接监管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问题。】

  【而包拯所指出的这个问题,也是改革之中的一个重要缺陷,

  于是,保守派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份奏书。】

  【他们以此不断地向改革派发起了进攻,由此引起了宋仁宗的十分重视,

  对庆历新政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优势也逐渐向保守派倾斜。】

  【原本与包拯关系不错的改革派欧阳修,也因此和包拯产生了矛盾,】

  【最后在所有人以为包拯属于改保守派的时候,

  他居然再次奏书,并且大赞新政。】

  【明确说明了,庆历新政的优秀方面和长处,

  认为坚决不能因为一个问题就彻底推翻。】

  【他这一番操作,直接看懵了两派,

  完全弄不清楚,他到底属于哪个派系。】

  天幕之下,不仅看懵了上面以后的官员们,

  还把现在朝堂上的文武百官视线混淆了。

  仁兄,你究竟是哪边的?

  面对数不过来的疑问视线,他只是默默地抬头望天,

  包拯:今日的太阳可真太阳啊~

  最后还是交情甚好(天幕都认证过)的欧阳修,问出了那个大家都想问的问题,

  “包拯兄弟......”

  还未张开口,便被后者打断,

  “欧阳兄,我知道你想问什么,但你别问。”

  包拯优雅保持微笑。

  【欧阳修曾在自己的文章当中说过,

  “包拯始终和别人保持着一种距离,从来不会亲近一方或是远离一方。”】

  【他也从不参加两派之间的讨论,

  一向都是对即赞扬,错即抨击。】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作风,

  让宋仁宗认为,他有着一颗向着皇帝的忠心。】

  【在完全不存在站队的情况下,

  在政治问题上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平衡作用。】

  【以至于包拯哪怕是冷脸上谏,

  甚至激动的时候,近距离面对皇帝口沫横飞。】

  【宋仁宗依然也只是淡定地擦去脸上的口水,

  还允许他继续讲述自己的观点。】

  “这位皇帝这么宽容的吗?

  真不愧为仁宗之名啊。”

  【就在保守盘占据优势的时候,其内部的重要人物名叫张尧佐。】

  【此人在各地都有着非常不错的政绩,

  而且还是一个身份非常特殊的官员,

  他正是当时皇帝的宠妃张贵妃的伯父。】

  【所以,张贵妃经常在枕边恃宠而语,

  希望皇帝能够重用自己的伯父,】

  【结果此事被包拯拿到了实据,他弹劾张尧佐利用张贵妃给自己说话。】

  【这件事本身已经犯了朝中禁忌,

  更何况他的身后还有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

  【一旦让他得势,就会出现严重的朝政失衡。

  所以他坚决反对重用此人,

  但包拯在反对的同时也欣赏张尧佐的能力。】

  【并未将其置于死地,仅仅让他没有太大的权利,

  而且他的考虑非常全面,他把所有的错误都全部归结于那些阿谀奉承之人。】

  朝堂上,张尧佐本佐沉默,头低的快要埋到胸膛里。

  企图用这样的方式逃避众人的视线。

  “好丢人啊!”

  有关系是一回事,可当众说出来又是另一回事。

  身旁同样有点子相似的人,心有戚戚,

  “这也太......太......那个词怎么说来着?”

  “哦,对对对,社亖。

  太社亖了!”

  【完全没有损害到皇帝的半点颜面,

  这些足以见得包拯对官场上的分寸,掌握的非常之好。】

  【不过也有人认为,是宋朝的君臣制度包容下了包拯,

  如果放在其他朝代,恐怕又是另外一种结果。】

  【但是我们来看,王安石和苏轼等人,

  同样是处于君臣共治的宋朝时期,

  却遭遇了各种波折和贬官,】

  【尤其是一路从京城便贬至海南的苏轼,

  直到病死他乡,也并未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喂喂喂!”

  苏轼对着天幕不停地挥动着双手,

  “首先,我没有惹你们任何人!

  此次,我更没有招惹你们任何人!!!”

  厌倦这两个字,本倒霉蛋已经说腻了。

  “为什么总是提我啊?”

  没有其他的例子了吗?

  苏轼很郁闷,

  是,他确实没有展现政治抱负和当官治世的理想。

  可满天下,这么多朝代,

  上下几千年诶!

  就他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吗?

  为什么每次就逮着他这一只肥羊薅呢?!

  “我真的是无语了,”

  用脚趾头想想,他都能知道他的那帮损友会怎么说他。

  “苏兄啊!”

  果不其然,说曹操损友就到了。

  “苏兄,莫要太过于在意,我们来看你了!”

  苏轼无奈地招待他们坐下,冷冰冰地开口,

  “你们来舍下有何贵干?”

  “自然是来看看你的,苏兄,

  政场失意,文场得意,你有空多写写文章多好。”

  “对啊对啊,自然是哪个回报高去做哪件事了。”

  “哼!”

  别以为他不晓得,这几个人就是来蹭饭的~

  【因此哪怕是宋仁宗时期的宋朝,

  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也是依然存在。】

  【比如宋仁宗原本准备让一个非常喜爱的儿子当太子,

  可是这个皇子4岁夭折,

  在此之后生所生的孩子都是女儿,】

  【所以仁宗对立储也是非常郁闷,

  从来都是避而不谈,

  谁若提起就会容颜大怒,于是各位大臣也不再也不敢说半个字。】

  【但是包拯却是耿直提醒,

  以致于仁宗冷冷地问他,“你想我立谁为褚”?】

  【这样的态度,如果发生在其他大臣的身上,

  恐怕当场就被吓得半死。】

  “这还不吓人吗?”

  其他朝代的臣子十分惊讶,

  “这包拯的胆子也太大了一点吧!”

  从天幕上的内容来看,立储一事分明就是那位皇帝的逆鳞。

  包拯还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去戳皇帝的伤疤。

  那可是上位啊!

  一个不高兴,九族消失术那可以是说来就来啊。

  “话说,做包拯的亲朋好友,应该也挺惨的吧。”

  此话一出,纷纷得到其他人的大力赞同。

  “你说得对,若我有这样的亲戚,

  骄傲自豪、与有荣焉是肯定的,但这这这......”

  话音未尽,所有人都清楚他的意思。

  真有包拯,怕是连觉都要睡不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