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厂的一百双劳保鞋终于如期完工。
苏晚将最后一双鞋检查完毕,放入包装箱中,长长舒了一口气。这半个月来的辛苦与焦虑,在这一刻化为了满满的成就感。
“大家都过来一下。”她招呼着正在收拾工作间的女工们。
女人们围拢过来,脸上都带着期待与忐忑。这是小作坊接到的第一个大订单,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收入,更关系到未来的发展。
苏晚拿出一个小木盒,打开盒盖,里面是一叠整理得整整齐齐的钞票和几张工业券。这是昨天军工厂赵主任亲自送来的一百双鞋的货款,整整二百五十元,对这个年代的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这是咱们这批鞋的货款。”苏晚声音清脆,难掩喜悦,“按照之前的约定,现在给大家发工钱。”
工作间里顿时安静下来,女人们屏住呼吸,眼睛紧紧盯着那个木盒。
苏晚拿出账本,开始念名字和金额:“赵婶子,做了二十双鞋底,三十双绱鞋,一共是四元钱。”
赵婶子惊喜地接过钱,手都有些发抖:“这么多?晚晚,你没算错吧?”
“没错,婶子,这是您应得的。”苏晚笑着继续念,“桂花嫂,二十五双鞋底,二十双绱鞋,四元二毛五...”
一个个名字念下去,一个个女工领到工钱。秀云细心,做的活计质量最好,额外得了五毛钱的奖励;小娟速度快,虽然才学不久,也挣了三元多。最少的一位也拿到了两元八角,相当于一个壮劳力下地干活十天的工分价值。
女人们拿着钱,个个喜笑颜开,互相比较着,计划着这笔意外之财的用途——给娃扯布做新衣、给老人买点红糖、攒着过年割肉...
发完工钱,苏晚仔细清点剩下的钱。扣除布料成本九十八元、辅料十五元、工钱支出三十七元五角,净赚九十九元五角!这还不算那几张宝贵的工业券。
握着厚厚一叠钞票,苏晚的手微微发抖。重生以来,她第一次感受到如此实实在在的成就感。这不是前世那些虚无的数字,而是能真切改变家人生活的力量。
女工们陆续离开后,苏晚还坐在工作间里,对着那叠钱发呆。夕阳透过窗户洒进来,为钞票镀上一层金光。
林长河从地里回来,看见的就是这样一幕:苏晚坐在工作台前,面前摊着钞票和账本,眼神恍惚,嘴角却带着如梦似幻的微笑。
“怎么了?”他走近,声音不自觉地放轻。
苏晚抬起头,眼中闪着泪光,却是喜悦的:“长河哥,我们赚到钱了!扣掉所有成本,还剩这么多!”
她将钱推到林长河面前,像个等待夸奖的孩子。
林长河看了看那叠钞票,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恢复平静:“你应得的。”
苏晚却摇摇头:“是咱们应得的。没有你帮忙,我做不到这些。”
她将钱整理好,郑重地推到林长河面前:“这些钱,你保管吧。”
这个举动让林长河愣了一下。在这个年代的农村,男人掌管财政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苏晚主动交出经济权,却是一种无声的信任与托付。
然而出乎苏晚意料的是,林长河并没有接过钱,而是将钱推回她面前。
“你管钱,我放心。”他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该怎么用,你决定。”
苏晚怔住了。在这个大多数家庭还为谁管钱闹矛盾的年代,林长河却如此轻易地将经济大权交还给她,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任与尊重?
“可是...”她还想说什么。
林长河打断她:“你比我会管钱。”说着,他唇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罕见的、清晰可见的笑容,“我看账本就头疼。”
这句近乎调侃的话让苏晚也笑了出来。她不再推辞,小心地将钱收好:“那好,我先保管着。咱们得好好规划这笔钱怎么用。”
晚饭后,苏晚点上煤油灯,拿出纸笔,开始认真规划这笔“巨款”的用途。
“首先得给爹买那个进口药,”她在纸上写下第一项,“医生说那个药效果好,就是贵,一个疗程要十五元。”
林长河坐在对面修补箩筐,闻言点头:“该买。”
“然后得买床新被子,咱们那床棉被都硬了,冬天不暖和。”苏晚继续写,“还得买点好米好面,给爹娘补补身体。”
她一项项计划着:家里的屋顶该修了,厨房的锅该换了,还得给林长河买双新胶鞋...
林长河安静地听着,直到她说完,才开口:“给你自己也买点什么。”
苏晚一愣,笑了:“我什么都不缺啊。”
林长河的目光落在她洗得发白的衣领上:“扯块布,做件新衣裳。”
苏晚心里一暖,摇摇头:“先紧着家里要紧的来。等下一批货款结了再说。”
她继续计算着:“剩下的钱,可以买些布料储备着,免得又出现断货。还可以买几只小鸡,扩大养殖规模...”
煤油灯下,苏晚专注地规划着,眼神明亮,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林长河停下手中的活计,静静地看着她,目光柔和。
忽然,苏晚想起什么,抬头问道:“长河哥,你有什么想买的吗?”
林长河摇摇头:“没有。”
“真的没有?”苏晚歪头看他,“我看你那把砍刀都缺口了,要不要换把新的?或者买包好烟?”
“不用。”林长河语气坚定,“钱用在刀刃上。”
苏晚心里感动,却故意板起脸:“那不行,这笔钱是咱们一起挣的,必须每个人都沾沾喜气。”
她想了想,忽然眼睛一亮:“明天我去供销社,给你称半斤桃酥!你最爱吃那个了。”
林长河看着她孩子气的表情,眼中闪过笑意:“好。”
第二天,苏晚真的去了供销社。她不仅买了父亲需要的进口药,还扯了布做了新被子,买了不少米面粮油,甚至真的称了半斤桃酥。
回到家,她将桃酥递给林长河:“喏,答应你的。”
林长河接过油纸包,却没有立即打开,而是从身后拿出一个小布包:“给你。”
苏晚疑惑地打开,里面是一条淡粉色的纱巾,质地柔软,颜色雅致,在这个年代无疑是件奢侈品。
“这...这很贵吧?”苏晚惊讶地抬头,“你哪来的钱?”
“上次砍竹子换的。”林长河语气平淡,耳根却微微发红,“看你脖子空,刮风冷。”
苏晚握着柔软的纱巾,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原来他早就留意到她围的还是那条旧围巾,原来他默默攒钱就为了给她一个惊喜。
“帮我系上?”她轻声说,将纱巾递还给他。
林长河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这个请求。他接过纱巾,动作有些笨拙地绕在苏晚颈间。他的手指偶尔擦过她的下巴,带来一阵微痒。
系了好一会儿,才勉强打了个结。苏晚低头看了看,笑得眼睛弯弯:“系反了,长河哥。”
林长河看着她灿烂的笑容,眼神深邃:“好看。”
不知是说纱巾好看,还是说人好看。
苏晚的脸一下子红了,忙转身去整理买回来的东西,心跳如鼓。
晚上,苏晚躺在柔软的新被子里,颈间围着那条粉色的纱巾,仿佛还能闻到上面阳光的味道。她想起白天林长河笨拙地为她系围巾的样子,忍不住笑出声来。
这一刻,她真切地感受到,重生后的生活正在一点点变好。不仅是物质上的改善,更是那种被人放在心上、被人珍视的感觉。
月光从窗户洒进来,柔和而宁静。苏晚摸着新被子的柔软面料,计划着明天就去县里给父亲买药,脑海里已经浮现出父母惊喜的表情。
有了这第一桶金,未来的路似乎更加清晰明亮。而最让她安心的是,这条路上,有一个愿意与她并肩同行、信任她、支持她的人。
带着这份温暖与希望,苏晚进入了梦乡。梦中,不再是前世的苦难与背叛,而是阳光明媚的田野,和那个总是默默守护她的身影。
可观的收入不仅改善了生活,更让两颗心靠得越来越近。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用双手创造着财富,也经营着来之不易的幸福。
苏晚将最后一双鞋检查完毕,放入包装箱中,长长舒了一口气。这半个月来的辛苦与焦虑,在这一刻化为了满满的成就感。
“大家都过来一下。”她招呼着正在收拾工作间的女工们。
女人们围拢过来,脸上都带着期待与忐忑。这是小作坊接到的第一个大订单,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收入,更关系到未来的发展。
苏晚拿出一个小木盒,打开盒盖,里面是一叠整理得整整齐齐的钞票和几张工业券。这是昨天军工厂赵主任亲自送来的一百双鞋的货款,整整二百五十元,对这个年代的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这是咱们这批鞋的货款。”苏晚声音清脆,难掩喜悦,“按照之前的约定,现在给大家发工钱。”
工作间里顿时安静下来,女人们屏住呼吸,眼睛紧紧盯着那个木盒。
苏晚拿出账本,开始念名字和金额:“赵婶子,做了二十双鞋底,三十双绱鞋,一共是四元钱。”
赵婶子惊喜地接过钱,手都有些发抖:“这么多?晚晚,你没算错吧?”
“没错,婶子,这是您应得的。”苏晚笑着继续念,“桂花嫂,二十五双鞋底,二十双绱鞋,四元二毛五...”
一个个名字念下去,一个个女工领到工钱。秀云细心,做的活计质量最好,额外得了五毛钱的奖励;小娟速度快,虽然才学不久,也挣了三元多。最少的一位也拿到了两元八角,相当于一个壮劳力下地干活十天的工分价值。
女人们拿着钱,个个喜笑颜开,互相比较着,计划着这笔意外之财的用途——给娃扯布做新衣、给老人买点红糖、攒着过年割肉...
发完工钱,苏晚仔细清点剩下的钱。扣除布料成本九十八元、辅料十五元、工钱支出三十七元五角,净赚九十九元五角!这还不算那几张宝贵的工业券。
握着厚厚一叠钞票,苏晚的手微微发抖。重生以来,她第一次感受到如此实实在在的成就感。这不是前世那些虚无的数字,而是能真切改变家人生活的力量。
女工们陆续离开后,苏晚还坐在工作间里,对着那叠钱发呆。夕阳透过窗户洒进来,为钞票镀上一层金光。
林长河从地里回来,看见的就是这样一幕:苏晚坐在工作台前,面前摊着钞票和账本,眼神恍惚,嘴角却带着如梦似幻的微笑。
“怎么了?”他走近,声音不自觉地放轻。
苏晚抬起头,眼中闪着泪光,却是喜悦的:“长河哥,我们赚到钱了!扣掉所有成本,还剩这么多!”
她将钱推到林长河面前,像个等待夸奖的孩子。
林长河看了看那叠钞票,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恢复平静:“你应得的。”
苏晚却摇摇头:“是咱们应得的。没有你帮忙,我做不到这些。”
她将钱整理好,郑重地推到林长河面前:“这些钱,你保管吧。”
这个举动让林长河愣了一下。在这个年代的农村,男人掌管财政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苏晚主动交出经济权,却是一种无声的信任与托付。
然而出乎苏晚意料的是,林长河并没有接过钱,而是将钱推回她面前。
“你管钱,我放心。”他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该怎么用,你决定。”
苏晚怔住了。在这个大多数家庭还为谁管钱闹矛盾的年代,林长河却如此轻易地将经济大权交还给她,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任与尊重?
“可是...”她还想说什么。
林长河打断她:“你比我会管钱。”说着,他唇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罕见的、清晰可见的笑容,“我看账本就头疼。”
这句近乎调侃的话让苏晚也笑了出来。她不再推辞,小心地将钱收好:“那好,我先保管着。咱们得好好规划这笔钱怎么用。”
晚饭后,苏晚点上煤油灯,拿出纸笔,开始认真规划这笔“巨款”的用途。
“首先得给爹买那个进口药,”她在纸上写下第一项,“医生说那个药效果好,就是贵,一个疗程要十五元。”
林长河坐在对面修补箩筐,闻言点头:“该买。”
“然后得买床新被子,咱们那床棉被都硬了,冬天不暖和。”苏晚继续写,“还得买点好米好面,给爹娘补补身体。”
她一项项计划着:家里的屋顶该修了,厨房的锅该换了,还得给林长河买双新胶鞋...
林长河安静地听着,直到她说完,才开口:“给你自己也买点什么。”
苏晚一愣,笑了:“我什么都不缺啊。”
林长河的目光落在她洗得发白的衣领上:“扯块布,做件新衣裳。”
苏晚心里一暖,摇摇头:“先紧着家里要紧的来。等下一批货款结了再说。”
她继续计算着:“剩下的钱,可以买些布料储备着,免得又出现断货。还可以买几只小鸡,扩大养殖规模...”
煤油灯下,苏晚专注地规划着,眼神明亮,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林长河停下手中的活计,静静地看着她,目光柔和。
忽然,苏晚想起什么,抬头问道:“长河哥,你有什么想买的吗?”
林长河摇摇头:“没有。”
“真的没有?”苏晚歪头看他,“我看你那把砍刀都缺口了,要不要换把新的?或者买包好烟?”
“不用。”林长河语气坚定,“钱用在刀刃上。”
苏晚心里感动,却故意板起脸:“那不行,这笔钱是咱们一起挣的,必须每个人都沾沾喜气。”
她想了想,忽然眼睛一亮:“明天我去供销社,给你称半斤桃酥!你最爱吃那个了。”
林长河看着她孩子气的表情,眼中闪过笑意:“好。”
第二天,苏晚真的去了供销社。她不仅买了父亲需要的进口药,还扯了布做了新被子,买了不少米面粮油,甚至真的称了半斤桃酥。
回到家,她将桃酥递给林长河:“喏,答应你的。”
林长河接过油纸包,却没有立即打开,而是从身后拿出一个小布包:“给你。”
苏晚疑惑地打开,里面是一条淡粉色的纱巾,质地柔软,颜色雅致,在这个年代无疑是件奢侈品。
“这...这很贵吧?”苏晚惊讶地抬头,“你哪来的钱?”
“上次砍竹子换的。”林长河语气平淡,耳根却微微发红,“看你脖子空,刮风冷。”
苏晚握着柔软的纱巾,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原来他早就留意到她围的还是那条旧围巾,原来他默默攒钱就为了给她一个惊喜。
“帮我系上?”她轻声说,将纱巾递还给他。
林长河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这个请求。他接过纱巾,动作有些笨拙地绕在苏晚颈间。他的手指偶尔擦过她的下巴,带来一阵微痒。
系了好一会儿,才勉强打了个结。苏晚低头看了看,笑得眼睛弯弯:“系反了,长河哥。”
林长河看着她灿烂的笑容,眼神深邃:“好看。”
不知是说纱巾好看,还是说人好看。
苏晚的脸一下子红了,忙转身去整理买回来的东西,心跳如鼓。
晚上,苏晚躺在柔软的新被子里,颈间围着那条粉色的纱巾,仿佛还能闻到上面阳光的味道。她想起白天林长河笨拙地为她系围巾的样子,忍不住笑出声来。
这一刻,她真切地感受到,重生后的生活正在一点点变好。不仅是物质上的改善,更是那种被人放在心上、被人珍视的感觉。
月光从窗户洒进来,柔和而宁静。苏晚摸着新被子的柔软面料,计划着明天就去县里给父亲买药,脑海里已经浮现出父母惊喜的表情。
有了这第一桶金,未来的路似乎更加清晰明亮。而最让她安心的是,这条路上,有一个愿意与她并肩同行、信任她、支持她的人。
带着这份温暖与希望,苏晚进入了梦乡。梦中,不再是前世的苦难与背叛,而是阳光明媚的田野,和那个总是默默守护她的身影。
可观的收入不仅改善了生活,更让两颗心靠得越来越近。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用双手创造着财富,也经营着来之不易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