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百货公司的订单像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苏晚和林长河开始了城乡两地奔波的生活,像候鸟般在村庄与省城之间往返,试图在维持原有生产的同时,开拓新的天地。
凌晨三点,村庄还沉浸在睡梦中,苏晚已经轻手轻脚地起床。她尽量不惊醒身旁的林长河,但他还是立刻睁开了眼睛——军旅生涯养成的警觉让他对任何动静都异常敏感。
“再睡会儿,”苏晚低声说,“我做好早饭叫你。”
林长河却已经坐起身:“一起。”
这样的对话几乎成了每个奔波日的开场白。两人默契地分工:苏晚生火做饭,林长河检查要带的样品和文件。灶台里的火光映着他们忙碌的身影,为寒冷的冬晨增添了几分暖意。
四点整,他们必须出门赶最早那班通往县城的拖拉机。这是村里唯一能赶上早班汽车的交通工具。拖拉机车斗里铺着稻草,挤满了赶早市的乡亲和他们的农产品。
“晚晚,又去省城啊?”同村的李大爷裹紧棉袄,往旁边挪了挪,给他们让出位置。
苏晚笑着点头:“是啊,李大爷去卖菜?”
“哎,冬天菜少,就这点萝卜白菜。”李大爷叹口气,“还是你们有本事,都能往省城卖东西了。”
拖拉机车在颠簸的土路上行驶,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林长河自然地用身体为苏晚挡风,把她圈在自己和车斗壁之间。这个细小的举动被李大爷看在眼里,老人呵呵笑道:“长河真会疼媳妇儿!”
到达县城汽车站时,天刚蒙蒙亮。这里已经挤满了赶早班车的人,大多是挑着担子去省城卖货的农民。售票窗口排着长队,林长河让苏晚在一边等着,自己挤进人群买票。
“去省城的票两张!”他提高声音,以免被嘈杂的人声淹没。
售票员头也不抬:“没座了,站票要不要?”
“要!”林长河毫不犹豫。能赶上这班车最重要,站两个小时算什么。
车上拥挤不堪,过道里都站满了人。林长河护着苏晚挤到一个相对宽松的角落,用身体为她隔出一点空间。汽车在颠簸中驶向省城,苏晚靠在他坚实的胸膛上,能感受到他的心跳和体温。
“累就睡会儿。”林长河低声说,“到了叫你。”
苏晚确实累了。连日来的奔波让她身心俱疲,但在这种环境下怎么可能睡得着?她摇摇头,从包里掏出笔记本,利用这段时间规划一天的工作。
“到了省城先去百货公司送样品,然后去旧厂区看看施工进度,下午约了王科长谈长期合作...”她小声念叨着,林长安静地听着,偶尔点头。
突然一个急刹车,站着的人们东倒西歪。林长河牢牢扶住苏晚,自己却撞在了栏杆上。苏晚听到他闷哼一声,急忙问:“撞哪儿了?疼不疼?”
“没事。”他简短回答,但额角的冷汗出卖了他。
苏晚坚持查看,发现他手臂上有一大片淤青。“这叫没事?”她又气又心疼,“下次别这样护着我了,你自己也...”
“应该的。”林长河打断她,语气不容置疑。
汽车终于到达省城时,两人都疲惫不堪。但没时间休息,必须立刻开始忙碌的一天。
第一站是百货公司。王科长对他们的样品很满意,但提出了新要求:“春节快到了,我们要搞促销礼盒,你们能不能设计个礼品包装?”
这个意外要求打乱了苏晚的计划。礼品包装需要设计、打样、生产,时间紧迫不说,他们完全没有经验。
“我们试试。”苏晚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接下来是去旧厂区。施工队已经开始屋顶修缮,但进度比预期慢。工头抱怨材料供应不上,人工也不够。苏晚不得不现场调整方案,决定先集中力量完成一栋厂房的改造。
“这样至少能先把缝纫设备搬过来。”她对林长河说,“食品生产还得在村里继续。”
林长河检查着施工质量,指出几处需要改进的地方。他对建筑似乎也很在行,工头都被他说得心服口服。
中午,两人在路边小店吃面。苏晚累得胃口全无,但还是强迫自己吃下去。林长河默默地把碗里的肉丝夹给她:“多吃点,下午还忙。”
下午约见了几家包装厂,礼品包装的报价高得让人咋舌。苏晚算来算去,如果按这个成本,几乎无利可图。
“怎么办?”她发愁地问林长河,“接还是不接?”
林长河沉思片刻:“接。第一单,不赚钱赚口碑。”
这个决定需要魄力,但苏晚明白他是对的。她咬牙签了合同,心里却七上八下。
傍晚,赶最后一班车回县城。车上人更多,连站的地方都紧张。苏晚挤在人群中,累得几乎站着都能睡着。林长河让她靠在自己身上,双臂撑出一点空间。
天完全黑透时,他们才回到村里。远远看见家中温暖的灯光,苏晚几乎要落下泪来。
苏母早已准备好热饭热菜,看着女儿女婿疲惫的样子,心疼不已:“这么奔波不是办法,要不就在省城住下吧?”
苏晚摇摇头:“村里这一摊离不开人。赵婶子她们虽然能干,但大事还得我们拿主意。”
饭后,两人还要去作坊检查当天的生产。工人们都下班了,但赵婶子还在等着汇报情况。
“今天做了两百双鞋底,一百五十双绱鞋。”赵婶子报着数字,“酱菜新腌了五十罐,但发现有两罐有点发霉,已经挑出来了。”
听到质量问题,苏晚立刻紧张起来:“怎么回事?”
“天气突然回暖,车间温度高了。”赵婶子解释,“已经按长河说的,把窗户打开通风了。”
林长河检查了温度计:“明天开始,早晚各测一次温度。超过20度就减少批量。”
处理完所有事情,已是深夜。苏晚累得连洗漱的力气都没有,直接瘫倒在床上。林长河打来热水,帮她擦脸洗脚。
“长河哥,我是不是太贪心了?”苏晚闭着眼睛轻声问,“既要保住村里的生产,又要开拓省城市场...”
林长河的动作轻柔而熟练:“贪心才好。说明有追求。”
“可是好累啊。”她难得地撒娇,“每天赶车赶得骨头都要散架了。”
林长河沉默片刻:“我在省城看了处房子,离厂区近。以后你住省城,我来回跑。”
这个提议让苏晚愣住:“那怎么行?你更累!”
“我体力好。”他语气平淡,“你是技术核心,不能累垮。”
苏晚的眼睛湿润了。这个男人总是这样,默默地把最苦最累的活揽到自己身上。
第二天,奔波继续。不同的是,林长河真的在省城租了个小房间。虽然简陋,但至少有个歇脚的地方。
“被子是新的,炉子可以用。”他带着苏晚看房,“离厂区近,走路十分钟。”
苏晚看着这个小小的房间,虽然简陋但整洁温馨,窗台上甚至还放着一盆绿植。她可以想象林长河是如何精心准备这一切的。
“你什么时候弄的?”她感动地问。
“前几天。”他轻描淡写,“看看还缺什么。”
省城的生活也并不轻松。苏晚要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学习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最让她头疼的是 bureaucracy——每个部门都要跑,每个章都要盖,每道手续都复杂得让人抓狂。
一天,她为了办一个许可证,跑了三趟工商局,每次都被不同的理由打回来。傍晚下起大雨,她没带伞,淋得浑身湿透回到出租屋,委屈得直想哭。
林长河回来时,看到她红着眼眶坐在床边,立刻紧张起来:“怎么了?谁欺负你了?”
听她说完经过,林长河什么也没说,转身又出了门。一小时后,他带着热乎乎的姜汤和那个盖好章的许可证回来了。
“你怎么做到的?”苏晚惊讶地问。
“找了人。”他简短回答,不肯多说细节。
后来苏晚才知道,他冒着大雨去找了陈主任,又陪着经办人员加班,才把手续办下来。这些他从来不说,只是默默地用行动解决问题。
奔波的日子里,这样的小事数不胜数。苏晚逐渐发现,林长河虽然话不多,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有着惊人的能力和韧性。他像是她的守护神,总在她最需要的时候出现,用最实在的方式支持她。
一个月后,礼品包装的订单顺利完成。百货公司的促销活动大获成功,他们的产品一炮而红。王科长特意打来电话:“苏同志,你们的礼盒卖得特别好!很多顾客专门来问,能不能长期供应?”
这个好消息让所有的奔波和辛苦都值得了。当晚,苏晚特意买了酒和小菜,在省城的出租屋里庆祝。
“长河哥,谢谢你。”她敬他一杯,“没有你,我坚持不下来。”
林长河与她碰杯:“你自己坚持的。”
小小的房间里,两人相对而坐。窗外是省城的万家灯火,窗内是温馨的二人世界。这一刻,苏晚忽然觉得,所有的奔波和辛苦都是值得的。
“等厂区改造好了,咱们就把爹娘接来。”她计划着,“在省城安个真正的家。”
林长河点头:“好。”
奔波的日子还在继续,但两人已经找到了节奏。苏晚主要负责省城的事务,林长河则城乡两地跑,确保村里的生产不掉链子。每到周末,无论多忙,他们都会一起回村,与家人团聚,检查生产。
这种双城生活虽然辛苦,却让他们的感情在共同奋斗中更加深厚。每一次挤在拥挤的车厢里,每一次共同解决难题,每一次在疲惫中的相互扶持,都让他们的心靠得更近。
夜深了,省城的灯火渐次熄灭。小小的出租屋里,两人相拥而眠。明天,奔波还将继续,但只要携手同行,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城乡之间的奔波,不仅是地理上的穿梭,更是事业和人生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开拓了市场,更开拓了视野和心胸。从乡村到城市,从传统到现代,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每一步都踏实而坚定。
而苏晚知道,无论前路如何,总有一个人会与她并肩同行,共同面对所有的挑战和机遇。这份信念,比任何成就都更让她感到幸福和满足。
凌晨三点,村庄还沉浸在睡梦中,苏晚已经轻手轻脚地起床。她尽量不惊醒身旁的林长河,但他还是立刻睁开了眼睛——军旅生涯养成的警觉让他对任何动静都异常敏感。
“再睡会儿,”苏晚低声说,“我做好早饭叫你。”
林长河却已经坐起身:“一起。”
这样的对话几乎成了每个奔波日的开场白。两人默契地分工:苏晚生火做饭,林长河检查要带的样品和文件。灶台里的火光映着他们忙碌的身影,为寒冷的冬晨增添了几分暖意。
四点整,他们必须出门赶最早那班通往县城的拖拉机。这是村里唯一能赶上早班汽车的交通工具。拖拉机车斗里铺着稻草,挤满了赶早市的乡亲和他们的农产品。
“晚晚,又去省城啊?”同村的李大爷裹紧棉袄,往旁边挪了挪,给他们让出位置。
苏晚笑着点头:“是啊,李大爷去卖菜?”
“哎,冬天菜少,就这点萝卜白菜。”李大爷叹口气,“还是你们有本事,都能往省城卖东西了。”
拖拉机车在颠簸的土路上行驶,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林长河自然地用身体为苏晚挡风,把她圈在自己和车斗壁之间。这个细小的举动被李大爷看在眼里,老人呵呵笑道:“长河真会疼媳妇儿!”
到达县城汽车站时,天刚蒙蒙亮。这里已经挤满了赶早班车的人,大多是挑着担子去省城卖货的农民。售票窗口排着长队,林长河让苏晚在一边等着,自己挤进人群买票。
“去省城的票两张!”他提高声音,以免被嘈杂的人声淹没。
售票员头也不抬:“没座了,站票要不要?”
“要!”林长河毫不犹豫。能赶上这班车最重要,站两个小时算什么。
车上拥挤不堪,过道里都站满了人。林长河护着苏晚挤到一个相对宽松的角落,用身体为她隔出一点空间。汽车在颠簸中驶向省城,苏晚靠在他坚实的胸膛上,能感受到他的心跳和体温。
“累就睡会儿。”林长河低声说,“到了叫你。”
苏晚确实累了。连日来的奔波让她身心俱疲,但在这种环境下怎么可能睡得着?她摇摇头,从包里掏出笔记本,利用这段时间规划一天的工作。
“到了省城先去百货公司送样品,然后去旧厂区看看施工进度,下午约了王科长谈长期合作...”她小声念叨着,林长安静地听着,偶尔点头。
突然一个急刹车,站着的人们东倒西歪。林长河牢牢扶住苏晚,自己却撞在了栏杆上。苏晚听到他闷哼一声,急忙问:“撞哪儿了?疼不疼?”
“没事。”他简短回答,但额角的冷汗出卖了他。
苏晚坚持查看,发现他手臂上有一大片淤青。“这叫没事?”她又气又心疼,“下次别这样护着我了,你自己也...”
“应该的。”林长河打断她,语气不容置疑。
汽车终于到达省城时,两人都疲惫不堪。但没时间休息,必须立刻开始忙碌的一天。
第一站是百货公司。王科长对他们的样品很满意,但提出了新要求:“春节快到了,我们要搞促销礼盒,你们能不能设计个礼品包装?”
这个意外要求打乱了苏晚的计划。礼品包装需要设计、打样、生产,时间紧迫不说,他们完全没有经验。
“我们试试。”苏晚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接下来是去旧厂区。施工队已经开始屋顶修缮,但进度比预期慢。工头抱怨材料供应不上,人工也不够。苏晚不得不现场调整方案,决定先集中力量完成一栋厂房的改造。
“这样至少能先把缝纫设备搬过来。”她对林长河说,“食品生产还得在村里继续。”
林长河检查着施工质量,指出几处需要改进的地方。他对建筑似乎也很在行,工头都被他说得心服口服。
中午,两人在路边小店吃面。苏晚累得胃口全无,但还是强迫自己吃下去。林长河默默地把碗里的肉丝夹给她:“多吃点,下午还忙。”
下午约见了几家包装厂,礼品包装的报价高得让人咋舌。苏晚算来算去,如果按这个成本,几乎无利可图。
“怎么办?”她发愁地问林长河,“接还是不接?”
林长河沉思片刻:“接。第一单,不赚钱赚口碑。”
这个决定需要魄力,但苏晚明白他是对的。她咬牙签了合同,心里却七上八下。
傍晚,赶最后一班车回县城。车上人更多,连站的地方都紧张。苏晚挤在人群中,累得几乎站着都能睡着。林长河让她靠在自己身上,双臂撑出一点空间。
天完全黑透时,他们才回到村里。远远看见家中温暖的灯光,苏晚几乎要落下泪来。
苏母早已准备好热饭热菜,看着女儿女婿疲惫的样子,心疼不已:“这么奔波不是办法,要不就在省城住下吧?”
苏晚摇摇头:“村里这一摊离不开人。赵婶子她们虽然能干,但大事还得我们拿主意。”
饭后,两人还要去作坊检查当天的生产。工人们都下班了,但赵婶子还在等着汇报情况。
“今天做了两百双鞋底,一百五十双绱鞋。”赵婶子报着数字,“酱菜新腌了五十罐,但发现有两罐有点发霉,已经挑出来了。”
听到质量问题,苏晚立刻紧张起来:“怎么回事?”
“天气突然回暖,车间温度高了。”赵婶子解释,“已经按长河说的,把窗户打开通风了。”
林长河检查了温度计:“明天开始,早晚各测一次温度。超过20度就减少批量。”
处理完所有事情,已是深夜。苏晚累得连洗漱的力气都没有,直接瘫倒在床上。林长河打来热水,帮她擦脸洗脚。
“长河哥,我是不是太贪心了?”苏晚闭着眼睛轻声问,“既要保住村里的生产,又要开拓省城市场...”
林长河的动作轻柔而熟练:“贪心才好。说明有追求。”
“可是好累啊。”她难得地撒娇,“每天赶车赶得骨头都要散架了。”
林长河沉默片刻:“我在省城看了处房子,离厂区近。以后你住省城,我来回跑。”
这个提议让苏晚愣住:“那怎么行?你更累!”
“我体力好。”他语气平淡,“你是技术核心,不能累垮。”
苏晚的眼睛湿润了。这个男人总是这样,默默地把最苦最累的活揽到自己身上。
第二天,奔波继续。不同的是,林长河真的在省城租了个小房间。虽然简陋,但至少有个歇脚的地方。
“被子是新的,炉子可以用。”他带着苏晚看房,“离厂区近,走路十分钟。”
苏晚看着这个小小的房间,虽然简陋但整洁温馨,窗台上甚至还放着一盆绿植。她可以想象林长河是如何精心准备这一切的。
“你什么时候弄的?”她感动地问。
“前几天。”他轻描淡写,“看看还缺什么。”
省城的生活也并不轻松。苏晚要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学习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最让她头疼的是 bureaucracy——每个部门都要跑,每个章都要盖,每道手续都复杂得让人抓狂。
一天,她为了办一个许可证,跑了三趟工商局,每次都被不同的理由打回来。傍晚下起大雨,她没带伞,淋得浑身湿透回到出租屋,委屈得直想哭。
林长河回来时,看到她红着眼眶坐在床边,立刻紧张起来:“怎么了?谁欺负你了?”
听她说完经过,林长河什么也没说,转身又出了门。一小时后,他带着热乎乎的姜汤和那个盖好章的许可证回来了。
“你怎么做到的?”苏晚惊讶地问。
“找了人。”他简短回答,不肯多说细节。
后来苏晚才知道,他冒着大雨去找了陈主任,又陪着经办人员加班,才把手续办下来。这些他从来不说,只是默默地用行动解决问题。
奔波的日子里,这样的小事数不胜数。苏晚逐渐发现,林长河虽然话不多,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有着惊人的能力和韧性。他像是她的守护神,总在她最需要的时候出现,用最实在的方式支持她。
一个月后,礼品包装的订单顺利完成。百货公司的促销活动大获成功,他们的产品一炮而红。王科长特意打来电话:“苏同志,你们的礼盒卖得特别好!很多顾客专门来问,能不能长期供应?”
这个好消息让所有的奔波和辛苦都值得了。当晚,苏晚特意买了酒和小菜,在省城的出租屋里庆祝。
“长河哥,谢谢你。”她敬他一杯,“没有你,我坚持不下来。”
林长河与她碰杯:“你自己坚持的。”
小小的房间里,两人相对而坐。窗外是省城的万家灯火,窗内是温馨的二人世界。这一刻,苏晚忽然觉得,所有的奔波和辛苦都是值得的。
“等厂区改造好了,咱们就把爹娘接来。”她计划着,“在省城安个真正的家。”
林长河点头:“好。”
奔波的日子还在继续,但两人已经找到了节奏。苏晚主要负责省城的事务,林长河则城乡两地跑,确保村里的生产不掉链子。每到周末,无论多忙,他们都会一起回村,与家人团聚,检查生产。
这种双城生活虽然辛苦,却让他们的感情在共同奋斗中更加深厚。每一次挤在拥挤的车厢里,每一次共同解决难题,每一次在疲惫中的相互扶持,都让他们的心靠得更近。
夜深了,省城的灯火渐次熄灭。小小的出租屋里,两人相拥而眠。明天,奔波还将继续,但只要携手同行,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城乡之间的奔波,不仅是地理上的穿梭,更是事业和人生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开拓了市场,更开拓了视野和心胸。从乡村到城市,从传统到现代,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每一步都踏实而坚定。
而苏晚知道,无论前路如何,总有一个人会与她并肩同行,共同面对所有的挑战和机遇。这份信念,比任何成就都更让她感到幸福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