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商标的成功注册与市场认可,如同给企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最终演变成了汹涌的波涛。订单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暴涨,省城百货公司的要货单、周边县市供销社的采购函、甚至外贸局转来的初步意向书,雪片般堆满了苏晚的办公桌。
生产计划排得密不透风,车间里原本规律运行的缝纫机声,如今变得急促而嘈杂,仿佛永不停歇。工人们三班倒,机器连轴转,原料仓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空下去,成品仓库又迅速被填满,然后很快被拉货的卡车清空。整个锦绣制造厂像一架被上紧了发条的机器,高速运转着,每一个零件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然而,这架刚刚完成“品牌化”升级的机器,其内核的管理系统,却还是过去小作坊式的、依靠人情与默契维持的版本。高速的扩张,很快就让这陈旧的系统不堪重负,潜藏的问题如同雨季的苔藓,在忙碌的缝隙中悄然滋生,然后迅速蔓延。
最先暴露的是生产流程的混乱。
这天上午,苏晚正在办公室与百货公司的采购科长敲定一批紧急订单的细节,车间主任张师傅就一头汗地闯了进来,也顾不得有客人在,焦急地喊道:“厂长!不好了!裁剪车间把下个礼拜要交外贸局的那批劳保鞋鞋面料,当成今天要发往市百货的货给裁了!尺寸全不对!”
苏晚心里“咯噔”一下,强笑着对采购科长道歉,匆匆打发走客人,立刻跟着张师傅赶往车间。
裁剪车间里,负责的老师傅一脸懊悔,指着堆在一旁裁错的布料:“厂长,这……这订单太多了,单子都混在一起,我看岔了……”
这还只是开始。紧接着,缝纫车间那边又传来消息,因为赶工,好几批不同订单、不同规格的零件被混放在一起,工人们拿错部件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组装好的产品不得不返工。包装组更是乱成一团,新设计好的、印着崭新“锦绣”商标的包装盒和旧库存的普通包装盒混用,发货单和实物时常对不上号。
“昨天发往县供销社的货,里面竟然混了十双打算返修的鞋!”负责发货的老王苦着脸汇报,“人家今天电话都打到厂里来了!”
苏晚焦头烂额,像一个救火队员,哪里出了问题就扑向哪里。她嗓音沙哑地在各个车间之间协调、指挥,试图用个人的权威和精力去弥补制度上的漏洞。然而,按下葫芦浮起瓢,旧的问题还没彻底解决,新的混乱又接踵而至。
而这生产的混乱,仅仅是一切麻烦的表象。更深层次的冲突,则在人员的管理上,尖锐地爆发出来。
为了应对暴涨的订单,苏晚听从了林长河的建议,在严格考核后,又招录了一批新人。这批新员工大多是省城待业青年,有初中甚至高中学历,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快,但同时也带着城里人的优越感和对纪律的散漫。
以赵婶子、张梅为代表的“元老”级员工,都是跟着苏晚从村里出来的,或者是在村里作坊时期就加入的。她们对苏晚和林长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干活舍得下力气,对厂子有很强的归属感,但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习惯于听从明确的指令,对于新引进的半自动设备,学习起来也比年轻人慢些。
矛盾首先在工作量分配上显现。新员工脑子活,手脚快,尤其是在操作半自动设备上优势明显,完成的计件数量自然就多。而赵婶子她们,虽然兢兢业业,但速度上难免吃亏。
休息时间里,一个叫孙卫国的年轻男工,一边炫耀般地甩着手中的工票,一边对同伴嘀咕:“瞧见没?这年头光靠傻干不行,得用脑子!那些老大婶,磨蹭一上午,还没我两小时干的活多。”
这话恰好被进来喝水的张梅听到,她顿时就炸了:“小兔崽子你说谁傻干呢?没有我们当初一针一线踩缝纫机,能有这厂子?你们现在吃的现成饭,还嫌弃做饭的人慢了?”
孙卫国年轻气盛,不服气地顶嘴:“张婶,话不能这么说!现在是新社会,讲的是效率!厂子要发展,光靠老黄牛精神可不行!”
“你!”张梅气得脸色通红,被闻声赶来的赵婶子死死拉住。
类似这样夹枪带棒的口角,在车间、在食堂、在宿舍,时有发生。新员工觉得老员工“思想落后”、“占着茅坑不拉屎”,老员工则觉得新员工“眼高手低”、“忘恩负义”,缺乏对厂子历史的尊重。
更深的隔阂,则体现在生活方式和观念上。下班后,新员工们
生产计划排得密不透风,车间里原本规律运行的缝纫机声,如今变得急促而嘈杂,仿佛永不停歇。工人们三班倒,机器连轴转,原料仓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空下去,成品仓库又迅速被填满,然后很快被拉货的卡车清空。整个锦绣制造厂像一架被上紧了发条的机器,高速运转着,每一个零件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然而,这架刚刚完成“品牌化”升级的机器,其内核的管理系统,却还是过去小作坊式的、依靠人情与默契维持的版本。高速的扩张,很快就让这陈旧的系统不堪重负,潜藏的问题如同雨季的苔藓,在忙碌的缝隙中悄然滋生,然后迅速蔓延。
最先暴露的是生产流程的混乱。
这天上午,苏晚正在办公室与百货公司的采购科长敲定一批紧急订单的细节,车间主任张师傅就一头汗地闯了进来,也顾不得有客人在,焦急地喊道:“厂长!不好了!裁剪车间把下个礼拜要交外贸局的那批劳保鞋鞋面料,当成今天要发往市百货的货给裁了!尺寸全不对!”
苏晚心里“咯噔”一下,强笑着对采购科长道歉,匆匆打发走客人,立刻跟着张师傅赶往车间。
裁剪车间里,负责的老师傅一脸懊悔,指着堆在一旁裁错的布料:“厂长,这……这订单太多了,单子都混在一起,我看岔了……”
这还只是开始。紧接着,缝纫车间那边又传来消息,因为赶工,好几批不同订单、不同规格的零件被混放在一起,工人们拿错部件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组装好的产品不得不返工。包装组更是乱成一团,新设计好的、印着崭新“锦绣”商标的包装盒和旧库存的普通包装盒混用,发货单和实物时常对不上号。
“昨天发往县供销社的货,里面竟然混了十双打算返修的鞋!”负责发货的老王苦着脸汇报,“人家今天电话都打到厂里来了!”
苏晚焦头烂额,像一个救火队员,哪里出了问题就扑向哪里。她嗓音沙哑地在各个车间之间协调、指挥,试图用个人的权威和精力去弥补制度上的漏洞。然而,按下葫芦浮起瓢,旧的问题还没彻底解决,新的混乱又接踵而至。
而这生产的混乱,仅仅是一切麻烦的表象。更深层次的冲突,则在人员的管理上,尖锐地爆发出来。
为了应对暴涨的订单,苏晚听从了林长河的建议,在严格考核后,又招录了一批新人。这批新员工大多是省城待业青年,有初中甚至高中学历,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快,但同时也带着城里人的优越感和对纪律的散漫。
以赵婶子、张梅为代表的“元老”级员工,都是跟着苏晚从村里出来的,或者是在村里作坊时期就加入的。她们对苏晚和林长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干活舍得下力气,对厂子有很强的归属感,但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习惯于听从明确的指令,对于新引进的半自动设备,学习起来也比年轻人慢些。
矛盾首先在工作量分配上显现。新员工脑子活,手脚快,尤其是在操作半自动设备上优势明显,完成的计件数量自然就多。而赵婶子她们,虽然兢兢业业,但速度上难免吃亏。
休息时间里,一个叫孙卫国的年轻男工,一边炫耀般地甩着手中的工票,一边对同伴嘀咕:“瞧见没?这年头光靠傻干不行,得用脑子!那些老大婶,磨蹭一上午,还没我两小时干的活多。”
这话恰好被进来喝水的张梅听到,她顿时就炸了:“小兔崽子你说谁傻干呢?没有我们当初一针一线踩缝纫机,能有这厂子?你们现在吃的现成饭,还嫌弃做饭的人慢了?”
孙卫国年轻气盛,不服气地顶嘴:“张婶,话不能这么说!现在是新社会,讲的是效率!厂子要发展,光靠老黄牛精神可不行!”
“你!”张梅气得脸色通红,被闻声赶来的赵婶子死死拉住。
类似这样夹枪带棒的口角,在车间、在食堂、在宿舍,时有发生。新员工觉得老员工“思想落后”、“占着茅坑不拉屎”,老员工则觉得新员工“眼高手低”、“忘恩负义”,缺乏对厂子历史的尊重。
更深的隔阂,则体现在生活方式和观念上。下班后,新员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