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好评与雪片般飞来的新订单,如同给锦绣制造厂注入了一剂强效兴奋剂,让整个企业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然而,这种亢奋仅仅持续了不到两天,就被一个冰冷而严峻的现实迅速冷却——产能瓶颈,像一道无形的枷锁,牢牢扼住了企业发展的咽喉,将巨大的市场机遇挡在了门外。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墙上挂着新绘制的订单汇总表,上面代表不同客户和订单量的彩色线条急剧攀升,如同陡峭的山崖,而代表现有产能的那条红线,却像一条疲软的缓坡,被远远抛在后面,差距触目惊心。
张师傅指着图表,声音沙哑,带着一丝绝望:“苏厂长,林厂长,你们都看到了!就算把咱们现在这条出口线往死里用,工人不吃不喝不睡觉,一个月撑死也就做出四百件!可眼下光是确定要接的订单,三个月内要交付的,就超过两千五百件!这还不算那些正在询价的!”
周志刚工程师补充道:“这不仅仅是数量问题。新客户的要求各有侧重,有的强调防水性能,有的要求特殊扣具,我们需要重新打样、测试、微调工艺。这些前期工作,同样占用时间和精力。”
杨建华会计的算盘声再次成为背景音,但他这次没有立刻报出数字,而是抬起头,镜片后的目光充满了忧虑:“苏厂长,即便我们不考虑产能极限,单单是采购这批订单所需的原材料和特种辅料,预付资金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们的现金流,会被彻底抽干,甚至需要再次巨额贷款。风险……太大了。”
他顿了顿,说出了最核心的担忧:“而且,我们现有的厂房空间已经饱和,新设备无处安放,新工人无处安置。扩大产能,首先需要的是空间和基础设施,这又是一笔巨大的、沉没性的投资。”
问题赤裸裸地摆在了桌面上:订单有了,市场和口碑有了,但生产能力没有。如何扩大产能?成为了决定锦绣制造厂能否抓住这次历史性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抉择。
苏晚静静地听着每个人的发言,手指无意识地转动着钢笔。她的目光扫过墙上那令人焦虑的图表,扫过在座每一张写满忧虑的脸,最终,落在了身旁一直沉默不语的林长河身上。他微蹙着眉头,目光定定地看着窗外正在运转的厂区,似乎在丈量着每一寸土地,计算着每一种可能。
深吸一口气,苏晚清亮的声音打破了会议室令人窒息的沉默:
“各位,我知道风险很大,困难很多。但机会就在眼前,如果我们因为惧怕风险和困难而不敢伸手,那么‘锦绣’可能永远都只是现在这个规模的‘锦绣’。”她的语气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我们必须扩大产能,这一点,没有退路。”
她站起身,走到会议室前方的小黑板前,拿起粉笔,画了两个简单的方框。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她在第一个方框里写下“自建新厂”四个字,“第一,寻找地块,投资建设一个全新的、规模更大的分厂。优点是完全自主,管理方便,利于长远发展。”
然后,她在第二个方框里写下“建立加工点”几个字。
“第二,”她的粉笔点在第二个方框上,目光扫过众人,“不走重资产建厂的路子,而是利用我们现有的管理、技术和订单优势,在城郊或者周边劳动力丰富的区域,寻找合适的闲置厂房或者仓库,建立专门的外贸产品加工小作坊。由我们统一提供订单、技术标准、核心面料和质量管理,吸纳当地闲散劳动力,按件计酬。”
这个想法,并非苏晚凭空而来。她想起了当初在村里带动赵婶子她们做针线活的日子,想起了管理培训班上听到的关于“社会化生产协作”的模糊概念。与其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背负巨大的建厂债务和管理压力,不如化整为零,用标准和制度去控制和赋能外部产能。
“我倾向于第二条路,先建立加工点,也就是小作坊的模式。”苏晚明确了自己的观点。
话音刚落,质疑声便立刻响起。
“苏厂长,这太冒险了!”杨建华会计第一个反对,他习惯性地推了推眼镜,语气急切,“将核心的生产环节外包出去?质量如何保证?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技术标准和口碑,一旦在加工点那里失控,后果不堪设想!而且,财务核算、物料管理、工费结算都会变得异常复杂,成本可能不降反升!”
周志刚工程师也紧锁眉头:“我同意杨会计的看法。技术扩散的风险极高。我们的核心工艺,特别是那刺绣和一些特殊的缝制技巧,如果被轻易学去,很快就会出现仿冒和竞争者。质量控制更是难题,我们不可能像在总厂这样,时刻盯着每一个工位。”
张师傅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担忧:“找外人来做?那能放心吗?人心隔肚皮,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糊弄?到时候交不上货,或者货不对板,擦屁股的还是咱们总厂!”
支持苏晚的,似乎只有墙上的订单表和那迫在眉睫的交货压力。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了激烈的争论。建新厂派认为虽然投入大,但稳妥可靠;加工点派(目前只有苏晚)则认为灵活快速,能解燃眉之急。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苏晚没有急于反驳,她只是静静地听着,消化着每一个反对意见。她知道,这些担忧都非常现实。她的目光,再次不由自主地投向了林长河。他不知何时已经收回了望向窗外的目光,正低着头,在一张废纸上快速地画着什么,像是一幅简易的布局图。
终于,在争论的声浪稍稍平息时,林长河放下了手中的笔。他没有看其他人,而是直接看向苏晚,沉声开口,问了一个关键问题:
“作坊,谁管?”
他没有问该不该建,而是直接跳到了执行层面,问谁去负责管理。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的倾向。
苏晚心中一动,迎上他的目光:“需要一个绝对可靠,懂生产,能镇得住场子,又能严格执行我们标准的人。”
林长河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后重新落回苏晚脸上,语气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
“风险,有。但机会,难得。”他肯定了苏晚对机遇的判断,然后,他做出了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表态,“作坊,我去管。”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惊讶地看向林长河。让他这个总厂的定海神针、实际上的生产总负责人,去负责一个前途未卜、风险未知的加工点?
林长河仿佛没有看到众人的惊讶,继续用他那特有的、条理清晰的方式阐述:“基建,找地方,改造,招人,立规矩,我来。质量,”他看向周工,“周工定标准,我盯着执行,差一点,都不行。”
他顿了顿,看向杨会计:“账,分开算。作坊独立核算,用料、工费,清清楚楚。杨会计你派人监督。”
最后,他看向苏晚,眼神沉静而坚定:“你管总厂,盯大局,接订单。外面这一摊,我来。”
他的话,如同一锤定音。
没有长篇大论的分析,没有空泛的鼓励,只有最务实的分工和最沉甸甸的承诺。他主动请缨,去扛起那最具风险、最繁琐、也最前线的一摊事情。这意味着他将离开已经运转顺畅的总厂,去一个全新的、从零开始的地方,面对未知的挑战和复杂的人事。
但他愿意去。因为这是苏晚认为对的方向,因为这是企业突破瓶颈必须走的一步。
苏晚望着他,心中百感交集。有感动,有心疼,更有一种被全然信任和支持的巨大力量。他总是这样,在她提出看似冒险的计划时,不是简单地赞同或反对,而是用行动告诉她——你去想,我去做;你负责开拓,我负责坚守;你指向哪里,我就打向哪里。
这一次,他们甚至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交流,便再次达成了最坚实的共识。
“好!”苏晚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就按长河哥说的办!总厂这边,我和周工、杨会计、张师傅稳住基本盘,确保现有订单质量和内销市场。新的外贸加工点,由林厂长全权负责筹建和管理!”
她目光锐利地扫过刚才持反对意见的杨会计和周工:“杨会计,请你尽快拿出加工点的独立核算和财务监督方案!周工,请你将出口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质检流程,细化为可以对外培训和严格执行的手册!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发包,而是将我们的管理模式和质量标准,进行复制和输出!”
夫妻二人,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一个把握战略方向,一个攻坚战术执行。他们的再次联手,目标明确——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遇,撬动更大的产能,将“锦绣”的品牌,推向更广阔的世界。
扩张的抉择已然落下。前路注定不会平坦,加工点的筹建和管理必将面临重重困难。但此刻,决策已定,方向已明,锦绣制造厂这艘航船,再次调整航向,鼓起风帆,准备驶向那片名为“规模化扩张”的、充满风浪与机遇的新海域。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墙上挂着新绘制的订单汇总表,上面代表不同客户和订单量的彩色线条急剧攀升,如同陡峭的山崖,而代表现有产能的那条红线,却像一条疲软的缓坡,被远远抛在后面,差距触目惊心。
张师傅指着图表,声音沙哑,带着一丝绝望:“苏厂长,林厂长,你们都看到了!就算把咱们现在这条出口线往死里用,工人不吃不喝不睡觉,一个月撑死也就做出四百件!可眼下光是确定要接的订单,三个月内要交付的,就超过两千五百件!这还不算那些正在询价的!”
周志刚工程师补充道:“这不仅仅是数量问题。新客户的要求各有侧重,有的强调防水性能,有的要求特殊扣具,我们需要重新打样、测试、微调工艺。这些前期工作,同样占用时间和精力。”
杨建华会计的算盘声再次成为背景音,但他这次没有立刻报出数字,而是抬起头,镜片后的目光充满了忧虑:“苏厂长,即便我们不考虑产能极限,单单是采购这批订单所需的原材料和特种辅料,预付资金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们的现金流,会被彻底抽干,甚至需要再次巨额贷款。风险……太大了。”
他顿了顿,说出了最核心的担忧:“而且,我们现有的厂房空间已经饱和,新设备无处安放,新工人无处安置。扩大产能,首先需要的是空间和基础设施,这又是一笔巨大的、沉没性的投资。”
问题赤裸裸地摆在了桌面上:订单有了,市场和口碑有了,但生产能力没有。如何扩大产能?成为了决定锦绣制造厂能否抓住这次历史性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抉择。
苏晚静静地听着每个人的发言,手指无意识地转动着钢笔。她的目光扫过墙上那令人焦虑的图表,扫过在座每一张写满忧虑的脸,最终,落在了身旁一直沉默不语的林长河身上。他微蹙着眉头,目光定定地看着窗外正在运转的厂区,似乎在丈量着每一寸土地,计算着每一种可能。
深吸一口气,苏晚清亮的声音打破了会议室令人窒息的沉默:
“各位,我知道风险很大,困难很多。但机会就在眼前,如果我们因为惧怕风险和困难而不敢伸手,那么‘锦绣’可能永远都只是现在这个规模的‘锦绣’。”她的语气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我们必须扩大产能,这一点,没有退路。”
她站起身,走到会议室前方的小黑板前,拿起粉笔,画了两个简单的方框。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她在第一个方框里写下“自建新厂”四个字,“第一,寻找地块,投资建设一个全新的、规模更大的分厂。优点是完全自主,管理方便,利于长远发展。”
然后,她在第二个方框里写下“建立加工点”几个字。
“第二,”她的粉笔点在第二个方框上,目光扫过众人,“不走重资产建厂的路子,而是利用我们现有的管理、技术和订单优势,在城郊或者周边劳动力丰富的区域,寻找合适的闲置厂房或者仓库,建立专门的外贸产品加工小作坊。由我们统一提供订单、技术标准、核心面料和质量管理,吸纳当地闲散劳动力,按件计酬。”
这个想法,并非苏晚凭空而来。她想起了当初在村里带动赵婶子她们做针线活的日子,想起了管理培训班上听到的关于“社会化生产协作”的模糊概念。与其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背负巨大的建厂债务和管理压力,不如化整为零,用标准和制度去控制和赋能外部产能。
“我倾向于第二条路,先建立加工点,也就是小作坊的模式。”苏晚明确了自己的观点。
话音刚落,质疑声便立刻响起。
“苏厂长,这太冒险了!”杨建华会计第一个反对,他习惯性地推了推眼镜,语气急切,“将核心的生产环节外包出去?质量如何保证?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技术标准和口碑,一旦在加工点那里失控,后果不堪设想!而且,财务核算、物料管理、工费结算都会变得异常复杂,成本可能不降反升!”
周志刚工程师也紧锁眉头:“我同意杨会计的看法。技术扩散的风险极高。我们的核心工艺,特别是那刺绣和一些特殊的缝制技巧,如果被轻易学去,很快就会出现仿冒和竞争者。质量控制更是难题,我们不可能像在总厂这样,时刻盯着每一个工位。”
张师傅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担忧:“找外人来做?那能放心吗?人心隔肚皮,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糊弄?到时候交不上货,或者货不对板,擦屁股的还是咱们总厂!”
支持苏晚的,似乎只有墙上的订单表和那迫在眉睫的交货压力。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了激烈的争论。建新厂派认为虽然投入大,但稳妥可靠;加工点派(目前只有苏晚)则认为灵活快速,能解燃眉之急。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苏晚没有急于反驳,她只是静静地听着,消化着每一个反对意见。她知道,这些担忧都非常现实。她的目光,再次不由自主地投向了林长河。他不知何时已经收回了望向窗外的目光,正低着头,在一张废纸上快速地画着什么,像是一幅简易的布局图。
终于,在争论的声浪稍稍平息时,林长河放下了手中的笔。他没有看其他人,而是直接看向苏晚,沉声开口,问了一个关键问题:
“作坊,谁管?”
他没有问该不该建,而是直接跳到了执行层面,问谁去负责管理。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的倾向。
苏晚心中一动,迎上他的目光:“需要一个绝对可靠,懂生产,能镇得住场子,又能严格执行我们标准的人。”
林长河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后重新落回苏晚脸上,语气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
“风险,有。但机会,难得。”他肯定了苏晚对机遇的判断,然后,他做出了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表态,“作坊,我去管。”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惊讶地看向林长河。让他这个总厂的定海神针、实际上的生产总负责人,去负责一个前途未卜、风险未知的加工点?
林长河仿佛没有看到众人的惊讶,继续用他那特有的、条理清晰的方式阐述:“基建,找地方,改造,招人,立规矩,我来。质量,”他看向周工,“周工定标准,我盯着执行,差一点,都不行。”
他顿了顿,看向杨会计:“账,分开算。作坊独立核算,用料、工费,清清楚楚。杨会计你派人监督。”
最后,他看向苏晚,眼神沉静而坚定:“你管总厂,盯大局,接订单。外面这一摊,我来。”
他的话,如同一锤定音。
没有长篇大论的分析,没有空泛的鼓励,只有最务实的分工和最沉甸甸的承诺。他主动请缨,去扛起那最具风险、最繁琐、也最前线的一摊事情。这意味着他将离开已经运转顺畅的总厂,去一个全新的、从零开始的地方,面对未知的挑战和复杂的人事。
但他愿意去。因为这是苏晚认为对的方向,因为这是企业突破瓶颈必须走的一步。
苏晚望着他,心中百感交集。有感动,有心疼,更有一种被全然信任和支持的巨大力量。他总是这样,在她提出看似冒险的计划时,不是简单地赞同或反对,而是用行动告诉她——你去想,我去做;你负责开拓,我负责坚守;你指向哪里,我就打向哪里。
这一次,他们甚至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交流,便再次达成了最坚实的共识。
“好!”苏晚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就按长河哥说的办!总厂这边,我和周工、杨会计、张师傅稳住基本盘,确保现有订单质量和内销市场。新的外贸加工点,由林厂长全权负责筹建和管理!”
她目光锐利地扫过刚才持反对意见的杨会计和周工:“杨会计,请你尽快拿出加工点的独立核算和财务监督方案!周工,请你将出口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质检流程,细化为可以对外培训和严格执行的手册!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发包,而是将我们的管理模式和质量标准,进行复制和输出!”
夫妻二人,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一个把握战略方向,一个攻坚战术执行。他们的再次联手,目标明确——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遇,撬动更大的产能,将“锦绣”的品牌,推向更广阔的世界。
扩张的抉择已然落下。前路注定不会平坦,加工点的筹建和管理必将面临重重困难。但此刻,决策已定,方向已明,锦绣制造厂这艘航船,再次调整航向,鼓起风帆,准备驶向那片名为“规模化扩张”的、充满风浪与机遇的新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