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巷口飘香-《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的日子。省城那条不算起眼的小巷口,噼里啪啦响起了一挂五百响的鞭炮。硝烟味儿混着清晨的寒气,弥漫开来,引得早起的路人纷纷侧目。

  烟雾散尽,露出那间拾掇一新的铺面。黑底金字的“林记传统点心”招牌,擦得锃亮,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透着股沉静的底气。玻璃柜台里,各色点心码放得整整齐齐,黄是黄,白是白,油光润泽,看着就让人口舌生津。最打眼的,是墙上挂着的那几张装裱好的纸——省报报道、博览会奖状,还有那套摘要的“生产工艺规范”,白纸黑字,红戳醒目,像是一份无声的宣言。

  晓燕穿着一件半新的蓝布罩衣,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笑容,和两个同样收拾得利利索索的徒弟,站在柜台后。心里头像是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面上却尽力保持着镇定。开张头一遭,架势不能塌。

  鞭炮声引来了几个看热闹的街坊,探头探脑地往店里瞅。

  “新开的点心铺子?”

  “‘林记’?没听说过啊,哪儿的?”

  “瞧这架势,倒像是那么回事……”

  有人好奇,指着墙上那“规范”问:“同志,那是啥?”

  晓燕便笑着解释:“是俺们做点心的规矩,每一步咋做,用料啥标准,都写着哩,为的是保味道正,品质稳。”

  “哟,做点心还有这么多讲究?”那人将信将疑,倒也没走,目光在柜台里逡巡。

  头一单生意,是个提着菜篮子的老太太买的,称了半斤最普通的桃酥。晓燕用新印的防油纸包好,又特意用红绳系了个如意结,双手递过去。老太太付了钱,拿着点心,又瞅了瞅墙上的“规范”,嘟囔了一句:“弄得还挺像样。”这才转身走了。

  开门红!虽然只是半斤桃酥,却让晓燕和两个徒弟都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真切的笑容。

  一上午,断断续续有人进来。有被那“传统”二字吸引的老主顾,尝了块免费的试吃品,点头称许,买上一些;也有那图新鲜的年轻人,对那“如意云纹酥”的造型啧啧称奇,买回去尝鲜。生意不算火爆,却也细水长流,柜台里的点心,眼见着一点点矮了下去。

  晌午时分,巷口忽然热闹起来。一群穿着蓝色工装、像是附近工厂下班的人路过,被点心的香气吸引,围了过来。七嘴八舌,问东问西。

  “这点心看着不赖啊,咋卖的?”

  “保证好吃吗?别是样子货!”

  “俺们厂里发代金券了,能用的吧?”

  晓燕和两个徒弟忙得团团转,一边称重打包,一边耐心解答。正忙活着,一个穿着干部服、腋下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挤了进来,拿起一块“金丝枣泥卷”仔细看了看,又抬头看了看墙上的“规范”和奖状,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

  “你们就是清源那个‘林记’?”他问道,“在博览会上得了奖的?”

  “是,同志,俺们就是。”晓燕连忙应道。

  “怪不得看着眼熟。”那干部点了点头,“东西不错,规矩立得也明白。给我来两斤,各样都装点,回去给家里人尝尝。”

  这可是个大主顾!晓燕心下欢喜,手脚麻利地装盒,包扎得格外精心。

  那干部付了钱,临走前又说了一句:“你们这路子对。老手艺,就得有这么个认真的劲儿,才能传下去,走长远。”

  这话,像一股暖流,涌遍晓燕全身。她连声道谢,目送着那干部离开。

  一天下来,带来的点心卖掉了七七八八。算盘一打,竟还有些微利。关上门板,晓燕和两个徒弟互相看了看,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疲惫,却更看到了难以抑制的兴奋和希望。

  “晓燕姐!咱……咱这在省城,算是立住了吧?”一个徒弟激动地问。

  晓燕看着窗外省城华灯初上的夜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立住?还早着呢。但这头一脚,总算是迈出去了,还迈得不算难看。

  她收拾着柜台,心里盘算着明天该补哪些货,是不是该再增加点试吃的种类。正想着,巷子口传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和说笑声,似乎是几个刚下了夜班的工人。一阵寒风吹来,卷着巷子里各家各户的饭菜香,也带来了他们断断续续的对话。

  “……就巷口新开那家,‘林记’,点心不赖,实在!”

  “嗯,俺也买了点,比那‘麦香坊’的强,没那么腻人。”

  “价钱也公道……”

  声音渐渐远去。晓燕握着抹布的手,微微顿了顿。 “麦香坊”……看来,在这省城,免不了还是要跟这老对头打照面。

  她直起腰,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省城的灯火,比清源县稠密得多,也复杂得多。这片新的战场,才刚刚拉开序幕。

  她知道,往后的日子,不会只有这开张头一天的顺遂。黄永发绝不会坐视她在这省城立足,更大的风浪,恐怕还在后头。

  但此刻,听着那巷口隐约传来的、关于“林记”的议论,闻着空气中尚未散尽的点心余香,她心里那份扎根的信念,却愈发坚定起来。

  这巷口飘出的香味,她得让它,飘得更远,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