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基金公示的那两天,晓燕是在省城那间小铺子的阁楼上熬过的。说是阁楼,其实就是伙计们晚上搭铺睡觉的地方,低矮,狭窄,冬夜里寒气顺着板壁缝儿往里钻,冻得人手脚发麻。可晓燕心里揣着那点微弱的火苗,倒也不觉得多么难熬。她不敢回清源,怕错过任何消息,更怕回去面对工人们那殷切期盼后又可能失望的眼神。
她让方芸回了县里,稳住厂子,只说自己留在省城等信儿。白天,她依旧在铺子里忙活,称重、打包、陪笑脸,一切如常。只有到了夜里,躺在冰冷的铺板上,听着窗外省城遥远而模糊的市声,那心里的忐忑才会不受控制地蔓延开来,像藤蔓一样缠得她几乎喘不过气。她一遍遍回想在基金审核部门说的每一句话,递上去的每一份材料,生怕有哪里不妥当,生怕这好不容易盼来的转机,又会像肥皂泡一样,“啪”地破灭。
腊月二十九,公示期的最后一天。从早上起,晓燕就有些心神不宁,耳朵时刻竖着,留意着门外邮递员的铃声,或是任何陌生的脚步声。晌午过后,天空又阴沉下来,飘起了细碎的雪沫子,更添了几分烦闷。
就在她几乎要绝望,以为这事儿黄了的时候,铺子门上的铃铛“叮铃”一响,一个穿着深蓝色制服、戴着大盖帽的邮递员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公函。
“林晓燕,挂号信!”
晓燕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几乎是扑过去接过了那封信。信封是那种标准的政府公函格式,落款正是那个让她魂牵梦萦的部门名称。她的手抖得厉害,撕了好几下才把信封撕开。
里面是一份正式的通知书和几张需要填写的表格。通知书的措辞严谨而简洁,告知“林记”已通过审核,获得中小企业扶持基金首批拨款资格,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办理相关手续,款项将直接划拨至企业账户。
成了!真的成了!
晓燕捏着那几张轻飘飘的纸,只觉得有千斤重。她反复确认着上面的每一个字,直到眼睛发酸,才敢相信这不是幻觉。巨大的喜悦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冲垮了她连日来的焦虑和疲惫,让她浑身发软,几乎要站立不住。她扶着柜台,深深地、贪婪地呼吸着,仿佛要把这充满希望的空气都吸进肺里。
她没有立刻声张,强压下心头的激动,仔细收好通知书和表格。关掉铺子,她第一时间跑去邮局,给县里厂子发了封加急电报,只有短短四个字:“事成,即归。”
然后,她立刻赶往办理手续的地方。过程比想象中顺利,有了那份正式通知,一切都按部就班。当她看着工作人员在文件上盖下最后一个鲜红的印章时,一直悬在喉咙口的那颗心,才算是“咚”地一声,落回了实处。
从政府大楼出来,省城的天空依旧阴沉,雪花不紧不慢地飘着。可晓燕却觉得,这冰冷的雪片子落在脸上,都带着一股子清新的甜味儿。她没有立刻回清源,而是绕道去了顾知行那里。
顾知行见到她,只看她脸上那掩不住的、如同雨后初晴般的光彩,便已明白了八九分。他微笑着给她倒了杯热茶:“恭喜。”
“顾老师,这次……这次真多亏了您!”晓燕的声音依旧带着激动的颤抖,“这笔钱,真是救了俺们‘林记’的命了!”
“是你们自己争气。”顾知行摆摆手,语气平和,“基金扶持的,是真正想做实事的企业。你们在困境中还能坚持立规矩,保品质,这份心气,才是最重要的。”
他话锋一转,提到了研究所:“现在资金问题暂时缓解,和研究所合作的事,或许可以重新考虑了。有了这笔扶持,你们也更有底气去谈。”
晓燕的眼睛亮了起来。是啊,当初去研究所,是抱着求人的心态,底气不足。如今,情况不同了!
“俺明白!”她用力点头,“等过了年,俺就再去研究所试试!”
带着这笔救命钱和重新燃起的希望,晓燕踏上了返回清源的班车。车子驶入县城时,天色已近黄昏。远远地,她就看见厂门口的老槐树下,黑压压地站满了人。不仅是厂里的工人,连许多街坊邻居都来了,一个个伸长了脖子,朝着班车来的方向张望着。
车刚停稳,晓燕还没下车,人群就骚动起来。方芸第一个冲过来,拉开车门,声音带着哭腔和无比的兴奋:“晓燕姐!成了?真成了?”
晓燕跳下车,看着那一张张熟悉而期盼的脸,李师傅、沈技术员、库管老赵、还有那么多跟着“林记”风里雨里走过的老师傅和工人们。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将那份盖着红印的通知书,高高地举了起来。
刹那间,厂门口像是炸开了锅!欢呼声、掌声、夹杂着激动的哽咽声,汇成一片,冲破了年关前沉闷的天空。几个老师傅更是老泪纵横,互相拍打着肩膀,嘴里反复念叨着:“有救了!咱‘林记’有救了!”
李师傅站在人群里,看着被众人簇拥着的、脸上洋溢着光彩的晓燕,那张惯常严肃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深深的纹路。他背着手,仰头看了看那棵历经风雨的老槐树,嘴里轻轻嘟囔了一句:“这丫头……还真让她……闯出来了……”
当晚,晓燕让食堂做了几个菜,虽然不算丰盛,但热气腾腾。她把工人们都聚到食堂,亲自给每个人倒了一杯酒。
“这杯酒,”晓燕举起酒杯,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却异常清晰,“敬大伙儿!敬咱们一起扛过来的这些难日子!往后,咱‘林记’的路,还长着哩!咱一起,把它走得更稳,更远!”
“敬晓燕!”
“敬‘林记’!”
众人轰然应和,纷纷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压抑了太久的情绪,在这一刻得到了彻底的释放。食堂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充满了久违的生气和希望。
然而,在这片欢腾的背后,晓燕心里却异常清醒。她知道,这笔钱是及时雨,但不是终点。还款的压力暂时解除,可“林记”要真正站起来,走出困境,还需要更扎实的努力。与研究所的合作,省城市场的开拓,内部管理的规范,哪一样都不是容易的事。
而且,那黄永发,会甘心看着“林记”在他的打压下,不仅没倒,反而等来了官方的扶持吗?还有那“德盛斋”,会坐视她这外来户在省城站稳脚跟吗?
前路,依旧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但此刻,晓燕不再感到迷茫和恐惧。她看着食堂里这一张张重新焕发出活力的面孔,感受着那久违的凝聚力,心里充满了力量。
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新的一村,她要带着“林记”,一步一步,稳稳当当地,走进去。
她让方芸回了县里,稳住厂子,只说自己留在省城等信儿。白天,她依旧在铺子里忙活,称重、打包、陪笑脸,一切如常。只有到了夜里,躺在冰冷的铺板上,听着窗外省城遥远而模糊的市声,那心里的忐忑才会不受控制地蔓延开来,像藤蔓一样缠得她几乎喘不过气。她一遍遍回想在基金审核部门说的每一句话,递上去的每一份材料,生怕有哪里不妥当,生怕这好不容易盼来的转机,又会像肥皂泡一样,“啪”地破灭。
腊月二十九,公示期的最后一天。从早上起,晓燕就有些心神不宁,耳朵时刻竖着,留意着门外邮递员的铃声,或是任何陌生的脚步声。晌午过后,天空又阴沉下来,飘起了细碎的雪沫子,更添了几分烦闷。
就在她几乎要绝望,以为这事儿黄了的时候,铺子门上的铃铛“叮铃”一响,一个穿着深蓝色制服、戴着大盖帽的邮递员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公函。
“林晓燕,挂号信!”
晓燕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几乎是扑过去接过了那封信。信封是那种标准的政府公函格式,落款正是那个让她魂牵梦萦的部门名称。她的手抖得厉害,撕了好几下才把信封撕开。
里面是一份正式的通知书和几张需要填写的表格。通知书的措辞严谨而简洁,告知“林记”已通过审核,获得中小企业扶持基金首批拨款资格,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办理相关手续,款项将直接划拨至企业账户。
成了!真的成了!
晓燕捏着那几张轻飘飘的纸,只觉得有千斤重。她反复确认着上面的每一个字,直到眼睛发酸,才敢相信这不是幻觉。巨大的喜悦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冲垮了她连日来的焦虑和疲惫,让她浑身发软,几乎要站立不住。她扶着柜台,深深地、贪婪地呼吸着,仿佛要把这充满希望的空气都吸进肺里。
她没有立刻声张,强压下心头的激动,仔细收好通知书和表格。关掉铺子,她第一时间跑去邮局,给县里厂子发了封加急电报,只有短短四个字:“事成,即归。”
然后,她立刻赶往办理手续的地方。过程比想象中顺利,有了那份正式通知,一切都按部就班。当她看着工作人员在文件上盖下最后一个鲜红的印章时,一直悬在喉咙口的那颗心,才算是“咚”地一声,落回了实处。
从政府大楼出来,省城的天空依旧阴沉,雪花不紧不慢地飘着。可晓燕却觉得,这冰冷的雪片子落在脸上,都带着一股子清新的甜味儿。她没有立刻回清源,而是绕道去了顾知行那里。
顾知行见到她,只看她脸上那掩不住的、如同雨后初晴般的光彩,便已明白了八九分。他微笑着给她倒了杯热茶:“恭喜。”
“顾老师,这次……这次真多亏了您!”晓燕的声音依旧带着激动的颤抖,“这笔钱,真是救了俺们‘林记’的命了!”
“是你们自己争气。”顾知行摆摆手,语气平和,“基金扶持的,是真正想做实事的企业。你们在困境中还能坚持立规矩,保品质,这份心气,才是最重要的。”
他话锋一转,提到了研究所:“现在资金问题暂时缓解,和研究所合作的事,或许可以重新考虑了。有了这笔扶持,你们也更有底气去谈。”
晓燕的眼睛亮了起来。是啊,当初去研究所,是抱着求人的心态,底气不足。如今,情况不同了!
“俺明白!”她用力点头,“等过了年,俺就再去研究所试试!”
带着这笔救命钱和重新燃起的希望,晓燕踏上了返回清源的班车。车子驶入县城时,天色已近黄昏。远远地,她就看见厂门口的老槐树下,黑压压地站满了人。不仅是厂里的工人,连许多街坊邻居都来了,一个个伸长了脖子,朝着班车来的方向张望着。
车刚停稳,晓燕还没下车,人群就骚动起来。方芸第一个冲过来,拉开车门,声音带着哭腔和无比的兴奋:“晓燕姐!成了?真成了?”
晓燕跳下车,看着那一张张熟悉而期盼的脸,李师傅、沈技术员、库管老赵、还有那么多跟着“林记”风里雨里走过的老师傅和工人们。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将那份盖着红印的通知书,高高地举了起来。
刹那间,厂门口像是炸开了锅!欢呼声、掌声、夹杂着激动的哽咽声,汇成一片,冲破了年关前沉闷的天空。几个老师傅更是老泪纵横,互相拍打着肩膀,嘴里反复念叨着:“有救了!咱‘林记’有救了!”
李师傅站在人群里,看着被众人簇拥着的、脸上洋溢着光彩的晓燕,那张惯常严肃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深深的纹路。他背着手,仰头看了看那棵历经风雨的老槐树,嘴里轻轻嘟囔了一句:“这丫头……还真让她……闯出来了……”
当晚,晓燕让食堂做了几个菜,虽然不算丰盛,但热气腾腾。她把工人们都聚到食堂,亲自给每个人倒了一杯酒。
“这杯酒,”晓燕举起酒杯,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却异常清晰,“敬大伙儿!敬咱们一起扛过来的这些难日子!往后,咱‘林记’的路,还长着哩!咱一起,把它走得更稳,更远!”
“敬晓燕!”
“敬‘林记’!”
众人轰然应和,纷纷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压抑了太久的情绪,在这一刻得到了彻底的释放。食堂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充满了久违的生气和希望。
然而,在这片欢腾的背后,晓燕心里却异常清醒。她知道,这笔钱是及时雨,但不是终点。还款的压力暂时解除,可“林记”要真正站起来,走出困境,还需要更扎实的努力。与研究所的合作,省城市场的开拓,内部管理的规范,哪一样都不是容易的事。
而且,那黄永发,会甘心看着“林记”在他的打压下,不仅没倒,反而等来了官方的扶持吗?还有那“德盛斋”,会坐视她这外来户在省城站稳脚跟吗?
前路,依旧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但此刻,晓燕不再感到迷茫和恐惧。她看着食堂里这一张张重新焕发出活力的面孔,感受着那久违的凝聚力,心里充满了力量。
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新的一村,她要带着“林记”,一步一步,稳稳当当地,走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