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套餐”带来的成功,如同给蹒跚学步的“林记”注入了一股扎实的元气。仓库里终日蒸汽氤氲,混合着玉米面、蔬菜和慢火熬煮的粥米香气,构成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图景。马桂芳包菜团子的手法愈发娴熟,娟子则像只轻盈的燕子,在厂区和家属院间穿梭,传递着这份质朴的温暖。
晓燕肩上的压力稍减,终于能喘口气,将心思更多地放在琢磨口味细节和思考长远发展上。她甚至开始盘算,等资金再宽裕些,或许可以再添一个人手,让马桂芳能逐步接触更核心的工序。
然而,生活的航道上,总不乏暗礁。就在她以为终于驶入相对平缓的水域时,一阵政策的风浪毫无征兆地袭来。
这天下午,王主任步履沉重地找来,脸色是少见的阴沉,手里紧紧捏着一份刚下发、还带着油墨气的文件。
“晓燕,麻烦来了。”她的声音失去了往日的洪亮,带着压抑的焦灼,“上面刚下的文,要大力‘规范整顿’个体工商业,尤其是食品加工这一块!”
晓燕心头一紧,放下正在擦拭的酱缸:“王主任,具体…怎么说的?”
“你自己看!”王主任将文件重重按在桌上,指尖点着其中加粗的一行,“要求所有食品生产加工的个体户,必须限期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逾期未办理或不符合条件的,一律按无证经营取缔、处罚!”
食品生产许可证?晓燕愣住了。营业执照带来的安稳感尚未捂热,这又是什么?
“这证…怎么办?需要什么条件?”她声音有些发干。
“条件?”王主任从鼻子里哼出一口气,带着愤懑,“苛刻得很!要求有独立的更衣间、专用的消毒区域、甚至还得有成品检验室!墙面地面必须贴瓷砖,配备紫外线消毒灯、防蝇防鼠设施必须齐全…还得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质检人员!你看看咱们这儿,哪一条够得上?!”
每听一条,晓燕的脸色就白上一分。独立的房间?瓷砖墙面?紫外线灯?专业质检?这分明是针对正规食品厂的标准,对她这间由废弃仓库改造、勉强维持的小作坊而言,不啻于天方夜谭。
“这…这不是明摆着不给我们活路吗?”晓燕声音微颤,指尖冰凉。刚刚积攒起来的一点信心,瞬间被这纸公文击得摇摇欲坠。
“谁说不是!”王主任压低声音,带着不满,“我打听过了,这标准卡得极死,全区也没几家个体户能达标!我看就是…”她顿了顿,终究没再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
“那…那我们怎么办?”晓燕感到一阵眩晕,胃部又开始隐隐抽搐,“执照才拿到手没多久,难道真要关门?”
“立刻关门倒不会,”王主任眉头紧锁,“文件给了个整改过渡期,但时间很紧!而且风声很严,过渡期一过,联合执法队就会下来拉网清查,动真格的!”
压力如同实质般倾轧下来。改造?那需要投入的资金对她而言堪称天文数字。她那点微薄利润,连买瓷砖都不够,遑论那些昂贵的设备和额外的空间。
晓燕颓然跌坐在凳子上,只觉得浑身发冷,刚刚看到的些许曙光,再次被浓重的阴霾吞噬。
消息不胫而走。赵大军闻讯赶来,气得骂咧咧,却也无可奈何。郑工拿着文件推算了半天,最终报出一个让晓燕彻底死心的改造预算。连一向沉默的马桂芳,眼神里也染上了浓重的忧虑,她刚刚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不想这么快就失去。
“林记”上空,刚刚散去的阴云再次聚拢,且更为低沉。
夜晚,晓燕独自守着空寂的仓库,对着那份冰冷的文件,绝望如同潮水般涌来。为什么每次刚站稳脚跟,就会有新的磨难出现?个体户的生存之路,为何如此崎岖难行?
就在她心灰意冷,几乎要被绝望淹没时,仓库门被轻轻叩响。
是陈默。他手里拿着几本技术书籍,像是刚下班顺路过来。
“遇到新规定了?”他开门见山,语气依旧平稳。
晓燕苦涩地指了指桌上的文件:“嗯,标准太高,根本达不到。”
陈默拿起文件,目光快速扫过关键条款,眉头微不可察地蹙起:“这标准是针对规模化生产的,对于小微作坊,确实不尽合理。”
“不合理又能怎样?”晓燕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政策白纸黑字…”
陈默放下文件,视线在仓库内环视一周,沉吟片刻,忽然问道:“你的‘怀旧套餐’,主要客源是厂里的老职工?”
晓燕怔了一下,点头:“是,大部分都是。”
“厂里老职工…工会那边,有没有可能争取支持?”陈默提示道,“如果以‘解决老职工实际就餐需求’、‘丰富职工福利’为切入点,由工会出面,尝试将你的生产点纳入厂里辅助服务体系,或者争取某种形式的扶持…或许能规避部分针对纯粹个体户的严格限制?至少,多一层缓冲。”
工会?厂里辅助服务?
晓燕的眼睛骤然亮起一瞬,随即又黯淡:“工会…怎么会理会我这样的小摊子…”
“事在人为。”陈默语气平淡却笃定,“你的产品有固定客群,解决了部分职工的实际需求,这就是筹码。值得一试。总比你自己硬扛改造要现实。”
他的话,像在密不透风的黑暗中,撬开了一丝缝隙,透入微光。
“可…我怎么去找工会?谁认识里面的人?”晓燕依旧茫然。
陈默看了她一眼,似乎略有迟疑,才说道:“工会的李主席,以前带过我师傅。为人比较务实,看重实际效果。你可以准备一份简要材料,说明你的情况、产品优势、现有客户基础以及能提供的便利。让王主任陪同,以街道扶持项目的名义去谈,效果会好些。”
他竟连这层关系都知道?还给出了如此具体的路径!晓燕惊讶地望着他,心中涌起强烈的感激,同时那份关于他身份背景的好奇,也愈发浓重。他究竟是何方神圣,总能在这关键时刻,给出如此精准的指点?
“谢谢…太谢谢你了,陈默哥…”她除了反复道谢,不知还能如何表达。
陈默微微颔首,不再多言,放下书便转身离去,如同来时一样悄无声息。
晓燕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挑灯夜战。她整理出“怀旧套餐”的品种清单、亲民的价格、日益增长的订餐数据,还特意让娟子帮忙,收集了不少老工人的口头好评,工整地记录下来,强调其味道正宗、用料健康,符合老职工的身体需求和怀旧情感。
次日一早,她便找到王主任。王主任一听,也觉得这是条路子,当即拍板:“走!我跟你一起去!就以街道帮扶创业典型的身份去汇报!”
两人带着精心准备的材料,直奔厂工会办公室。
工会李主席年约五十,面容敦厚。他耐心听完了王主任的介绍和晓燕略显紧张的陈述,又仔细翻阅了材料,沉吟良久。
“小林同志的情况,我略有耳闻,不容易。”李主席缓缓开口,“你这个‘怀旧套餐’,确实有好几位老同志跟我提过,说吃着顺口,有过去的味道。厂里食堂现在承包出去了,口味上难免众口难调,特别是老同志们的一些特定需求,确实难以完全满足。”
他话锋一顿,手指轻敲桌面:“不过,要把你这里直接纳入厂属三产,程序复杂,牵扯面广,目前看不太现实。”
晓燕的心再次提起。
“但是,”李主席语气一转,“工会本身也有为职工谋福利的职责。你看这样是否可行?由工会出面协调,让厂食堂每天向你定量采购一部分‘怀旧套餐’,作为食堂窗口的一个特色补充,专门供应给有需要的老职工。价格你们双方商定。这样一来,你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食堂丰富了供给,老职工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算是三方得益。”
由食堂统一采购?!
这简直是绝处逢生!虽然并非真正的“纳入体系”,但能拿到食堂的长期稳定订单,无异于找到了一座坚实的靠山!不仅销路彻底打开,在面对政策风险时,也多了一层无形的庇护!
“谢谢李主席!谢谢领导支持!”晓燕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
王主任也满面笑容:“还是李主席考虑周全!这个办法好,切实解决问题!”
从工会办公室出来,晓燕只觉得脚步轻快,连空气都清新了许多。后续的推进异常顺利。有工会牵线,食堂承包方也乐于增加这个成本不高却颇受欢迎的品类。一份简单的供货协议很快签订。
自此,晓燕只需根据食堂每日的订单量准备相应的套餐,由食堂统一取货结算。流程清晰,省却了她大量的推销和配送精力。
这笔稳定的订单,如同给“林记”这艘小船加装了一个压舱石,使其在面对“食品生产许可证”这场风暴时,有了更大的抗风险能力和回旋余地。许可证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旧高悬,但至少,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更有利的博弈位置。
更重要的是,这次危机让她隐约窥见了一条新的生存法则——个体的力量或许微小,但若能敏锐地捕捉需求,巧妙地借助平台和资源,便能在政策的夹缝中,为自己撑开一片生存与发展的天空。
她望着仓库里蒸腾的热气,看着墙上那张承载着无数艰辛的执照,心中对那个总是沉默、却总在关键时刻指引方向的男人,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愫。
晓燕肩上的压力稍减,终于能喘口气,将心思更多地放在琢磨口味细节和思考长远发展上。她甚至开始盘算,等资金再宽裕些,或许可以再添一个人手,让马桂芳能逐步接触更核心的工序。
然而,生活的航道上,总不乏暗礁。就在她以为终于驶入相对平缓的水域时,一阵政策的风浪毫无征兆地袭来。
这天下午,王主任步履沉重地找来,脸色是少见的阴沉,手里紧紧捏着一份刚下发、还带着油墨气的文件。
“晓燕,麻烦来了。”她的声音失去了往日的洪亮,带着压抑的焦灼,“上面刚下的文,要大力‘规范整顿’个体工商业,尤其是食品加工这一块!”
晓燕心头一紧,放下正在擦拭的酱缸:“王主任,具体…怎么说的?”
“你自己看!”王主任将文件重重按在桌上,指尖点着其中加粗的一行,“要求所有食品生产加工的个体户,必须限期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逾期未办理或不符合条件的,一律按无证经营取缔、处罚!”
食品生产许可证?晓燕愣住了。营业执照带来的安稳感尚未捂热,这又是什么?
“这证…怎么办?需要什么条件?”她声音有些发干。
“条件?”王主任从鼻子里哼出一口气,带着愤懑,“苛刻得很!要求有独立的更衣间、专用的消毒区域、甚至还得有成品检验室!墙面地面必须贴瓷砖,配备紫外线消毒灯、防蝇防鼠设施必须齐全…还得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质检人员!你看看咱们这儿,哪一条够得上?!”
每听一条,晓燕的脸色就白上一分。独立的房间?瓷砖墙面?紫外线灯?专业质检?这分明是针对正规食品厂的标准,对她这间由废弃仓库改造、勉强维持的小作坊而言,不啻于天方夜谭。
“这…这不是明摆着不给我们活路吗?”晓燕声音微颤,指尖冰凉。刚刚积攒起来的一点信心,瞬间被这纸公文击得摇摇欲坠。
“谁说不是!”王主任压低声音,带着不满,“我打听过了,这标准卡得极死,全区也没几家个体户能达标!我看就是…”她顿了顿,终究没再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
“那…那我们怎么办?”晓燕感到一阵眩晕,胃部又开始隐隐抽搐,“执照才拿到手没多久,难道真要关门?”
“立刻关门倒不会,”王主任眉头紧锁,“文件给了个整改过渡期,但时间很紧!而且风声很严,过渡期一过,联合执法队就会下来拉网清查,动真格的!”
压力如同实质般倾轧下来。改造?那需要投入的资金对她而言堪称天文数字。她那点微薄利润,连买瓷砖都不够,遑论那些昂贵的设备和额外的空间。
晓燕颓然跌坐在凳子上,只觉得浑身发冷,刚刚看到的些许曙光,再次被浓重的阴霾吞噬。
消息不胫而走。赵大军闻讯赶来,气得骂咧咧,却也无可奈何。郑工拿着文件推算了半天,最终报出一个让晓燕彻底死心的改造预算。连一向沉默的马桂芳,眼神里也染上了浓重的忧虑,她刚刚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不想这么快就失去。
“林记”上空,刚刚散去的阴云再次聚拢,且更为低沉。
夜晚,晓燕独自守着空寂的仓库,对着那份冰冷的文件,绝望如同潮水般涌来。为什么每次刚站稳脚跟,就会有新的磨难出现?个体户的生存之路,为何如此崎岖难行?
就在她心灰意冷,几乎要被绝望淹没时,仓库门被轻轻叩响。
是陈默。他手里拿着几本技术书籍,像是刚下班顺路过来。
“遇到新规定了?”他开门见山,语气依旧平稳。
晓燕苦涩地指了指桌上的文件:“嗯,标准太高,根本达不到。”
陈默拿起文件,目光快速扫过关键条款,眉头微不可察地蹙起:“这标准是针对规模化生产的,对于小微作坊,确实不尽合理。”
“不合理又能怎样?”晓燕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政策白纸黑字…”
陈默放下文件,视线在仓库内环视一周,沉吟片刻,忽然问道:“你的‘怀旧套餐’,主要客源是厂里的老职工?”
晓燕怔了一下,点头:“是,大部分都是。”
“厂里老职工…工会那边,有没有可能争取支持?”陈默提示道,“如果以‘解决老职工实际就餐需求’、‘丰富职工福利’为切入点,由工会出面,尝试将你的生产点纳入厂里辅助服务体系,或者争取某种形式的扶持…或许能规避部分针对纯粹个体户的严格限制?至少,多一层缓冲。”
工会?厂里辅助服务?
晓燕的眼睛骤然亮起一瞬,随即又黯淡:“工会…怎么会理会我这样的小摊子…”
“事在人为。”陈默语气平淡却笃定,“你的产品有固定客群,解决了部分职工的实际需求,这就是筹码。值得一试。总比你自己硬扛改造要现实。”
他的话,像在密不透风的黑暗中,撬开了一丝缝隙,透入微光。
“可…我怎么去找工会?谁认识里面的人?”晓燕依旧茫然。
陈默看了她一眼,似乎略有迟疑,才说道:“工会的李主席,以前带过我师傅。为人比较务实,看重实际效果。你可以准备一份简要材料,说明你的情况、产品优势、现有客户基础以及能提供的便利。让王主任陪同,以街道扶持项目的名义去谈,效果会好些。”
他竟连这层关系都知道?还给出了如此具体的路径!晓燕惊讶地望着他,心中涌起强烈的感激,同时那份关于他身份背景的好奇,也愈发浓重。他究竟是何方神圣,总能在这关键时刻,给出如此精准的指点?
“谢谢…太谢谢你了,陈默哥…”她除了反复道谢,不知还能如何表达。
陈默微微颔首,不再多言,放下书便转身离去,如同来时一样悄无声息。
晓燕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挑灯夜战。她整理出“怀旧套餐”的品种清单、亲民的价格、日益增长的订餐数据,还特意让娟子帮忙,收集了不少老工人的口头好评,工整地记录下来,强调其味道正宗、用料健康,符合老职工的身体需求和怀旧情感。
次日一早,她便找到王主任。王主任一听,也觉得这是条路子,当即拍板:“走!我跟你一起去!就以街道帮扶创业典型的身份去汇报!”
两人带着精心准备的材料,直奔厂工会办公室。
工会李主席年约五十,面容敦厚。他耐心听完了王主任的介绍和晓燕略显紧张的陈述,又仔细翻阅了材料,沉吟良久。
“小林同志的情况,我略有耳闻,不容易。”李主席缓缓开口,“你这个‘怀旧套餐’,确实有好几位老同志跟我提过,说吃着顺口,有过去的味道。厂里食堂现在承包出去了,口味上难免众口难调,特别是老同志们的一些特定需求,确实难以完全满足。”
他话锋一顿,手指轻敲桌面:“不过,要把你这里直接纳入厂属三产,程序复杂,牵扯面广,目前看不太现实。”
晓燕的心再次提起。
“但是,”李主席语气一转,“工会本身也有为职工谋福利的职责。你看这样是否可行?由工会出面协调,让厂食堂每天向你定量采购一部分‘怀旧套餐’,作为食堂窗口的一个特色补充,专门供应给有需要的老职工。价格你们双方商定。这样一来,你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食堂丰富了供给,老职工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算是三方得益。”
由食堂统一采购?!
这简直是绝处逢生!虽然并非真正的“纳入体系”,但能拿到食堂的长期稳定订单,无异于找到了一座坚实的靠山!不仅销路彻底打开,在面对政策风险时,也多了一层无形的庇护!
“谢谢李主席!谢谢领导支持!”晓燕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
王主任也满面笑容:“还是李主席考虑周全!这个办法好,切实解决问题!”
从工会办公室出来,晓燕只觉得脚步轻快,连空气都清新了许多。后续的推进异常顺利。有工会牵线,食堂承包方也乐于增加这个成本不高却颇受欢迎的品类。一份简单的供货协议很快签订。
自此,晓燕只需根据食堂每日的订单量准备相应的套餐,由食堂统一取货结算。流程清晰,省却了她大量的推销和配送精力。
这笔稳定的订单,如同给“林记”这艘小船加装了一个压舱石,使其在面对“食品生产许可证”这场风暴时,有了更大的抗风险能力和回旋余地。许可证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旧高悬,但至少,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更有利的博弈位置。
更重要的是,这次危机让她隐约窥见了一条新的生存法则——个体的力量或许微小,但若能敏锐地捕捉需求,巧妙地借助平台和资源,便能在政策的夹缝中,为自己撑开一片生存与发展的天空。
她望着仓库里蒸腾的热气,看着墙上那张承载着无数艰辛的执照,心中对那个总是沉默、却总在关键时刻指引方向的男人,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