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悲痛几乎将长九吞噬,但看着那截焦黑的树桩,一个念头如同火星般在他死寂的心田中燃起——
“灵泉空间!对!我的灵泉空间能蕴含无限生机,一定能救活它!”
这个想法如同救命稻草,让他眼中重新焕发出一丝光彩。
此刻他什么也顾不上了,无论是那九只仍在哀悼的神鸟,还是周围惊疑不定的众人。
他猛地站起,大手对着那焦黑树桩与神鸟所在的范围一挥!
在颛顼、放勋及所有卫士震惊的目光中,那截巨大的焦黑树桩,连同栖息其上的九只神鸟,瞬间凭空消失,仿佛从未存在过!
原地只留下一个浅浅的坑洼和弥漫的焦糊气息。
“神迹……又是神迹!”
众人惊呼,对“蚕丛”神使的手段敬畏到了极点。
长九才不管那些鸟走不走,他此刻子只担心自己的树精能不能活,所以一下子将树精的残躯和那些似乎与它有缘的神鸟一并收了进去,地面只留下一个巨大的树坑!仿佛刚才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他期盼着空间里的灵泉和特殊环境能产生奇迹。
做完这一切,他仿佛被抽空了力气,身形摇晃。
但当他抬起头,看到颛顼帝那混合着感激、期盼与一丝不安的眼神时,他猛地清醒过来。
事情,还没有结束!
罪魁祸首,尚未伏诛!
“我不能……让树精为我白白牺牲!”
一股混合着愤怒、自责与决绝的力气从心底涌出。他强行压下伤势与悲痛,眼中厉色一闪,再次化作一道流光,猛地扎入了刚刚恢复些许清澈的鼎湖之中!
湖水冰冷,残留的妖气尚未完全散尽。
长九神识扫过,很快在湖底淤泥中,找到了那个奄奄一息的罪魁祸首——那断了尾巴、身形缩小了许多、模样既像龙又像蛇的妖物!
他大手一探,磅礴的灵力化作巨掌,直接将那妖物从湖底捞起,重重地甩在了鼎湖岸边,溅起大片水花。
那妖物瘫软在地,断尾处仍在淌着暗色的血液,气息萎靡,哪还有半分之前的凶戾。
长九眼中杀机沸腾,赤霄剑再次出现在手中,剑尖直指妖物头颅,就要一剑结果了它的性命,为树精报仇,为无数死难的百姓雪恨!
“道友……剑下留情!且……且慢!”
一个虚弱而焦急的声音,突然自那妖物口中传出,带着哀求,
“我……我已知错!求道友……饶我一命!我愿……我愿赎罪!”
长九动作一顿,剑尖停在半空,冷冽的目光盯着它。
一旁的颛顼帝见这妖物竟能口吐人言,且模样凄惨求饶,又想到它毕竟曾是昆仑山中的生灵,心中不免生出一丝怜悯与考量。
他上前一步,开口道:
“神使,此獠虽罪大恶极,但若能真心悔过,为人族所用,或可戴罪立功?”
那妖物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忙挣扎着说道:
“我……我本是这昆仑山下镇压的生灵,因受天地滋养而生,并非天生恶类。多年前,只因‘鲧’治水时,为取石筑坝,派人开山裂石,不慎砍断了上古先祖封禁我的锁链,才使我脱困,叛逃而出。”
“后来……后来被力量蒙蔽心智,才做出窃取人族气运、引发洪水的恶行……我已知错,悔之晚矣!”
它看向颛顼,眼中流露出恳切:
“人皇陛下,现我体象已经不完整,无法遁走,我愿以本源神魂立下契约,誓死守护人族气运,永镇昆仑,庇护人族北方!以此赎我滔天罪孽!求陛下与神使,给我一个机会!”
颛顼帝闻言,沉吟起来。
若能得一强大生灵守护国运,确是好事。他看向长九,眼神带着商议。
长九眉头紧锁,心中怒火未平,但看着妖物凄惨模样和颛顼的考量,又想到斩杀它树精也无法复活,若能约束其为善,或许……他强压杀意,冷声道:
“立契可以,但需受重重监管!”
“多谢神使!多谢人皇!”
妖物连忙叩首。
见它尚未有名字,颛顼帝观其形,龟身蛇尾(虽蛇尾已断,但形态依稀可辨),既似龙又似蛇,沉吟片刻道:“你既愿镇守北方,形态玄奇武勇,便赐你名——‘玄武’!望你谨守承诺,护我人族!”
为防玄武再生异心,颛顼帝当即下令,命忠诚勇武的护国大将军“重”,率部驻守昆仑山之上,监视玄武动向;又命另一位大将“黎”,率部驻守昆仑山下要道,防止其出逃。
“重”与“黎”,就此将昆仑山的天地一分二的进行日夜守护,自此成为监督玄武的象征。
长九仍觉不够稳妥,他强提灵力,双手掐诀,引动周遭天地元气,在昆仑山核心区域设下了一座强大的隔绝结界。
此结界不仅限制了玄武的活动范围,更将其气息与外界隔绝,即便有凡人误入昆仑山,也不会被其神异形态所惊吓,更难寻其踪迹。
至此,玄武之事,暂告一段落。
然而,引发这一切的源头,终究与鲧治水不力、乃至不慎破坏封印有关。
颛顼帝虽痛惜鲧之才能,但为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严肃法纪,不得不下令,以“治水无功,触怒神灵,引发大祸”之罪,将鲧处死。
随着人族气运回归九鼎,笼罩天地的怨气与异常水汽渐渐平息,连绵十余年的瓢泼大雨终于停歇,滔天洪水开始缓缓消退。
然而,洪水冲刷带来的大量泥沙淤积,堵塞了原本的河道,若不疏通,水患隐患仍在。
父债子偿,父业子承。
颛顼帝又下达了新的命令,任命鲧之子——禹,继承其父未竟之业,负责疏浚河道,治理水患。
并严令:“河道不清,永不得归!”
正是这道严苛的皇命,使得禹背负着父亲的罪责与天下的期望,带领民众,开始了长达十数年的艰苦治水历程。
他奔走于山河之间,三过家门而无暇入内,并非不想,而是皇命在身,重任在肩,不敢有丝毫懈怠。
后世流传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其背后,亦有着一份沉甸甸的无奈与决绝。
据后世史载,大禹历经十三载风餐露宿,胼手胝足,终将主要河道疏通,平息了水患,为人族迎来了新的生机。
昆仑山巅,尘埃落定。
长九(蚕丛)望着逐渐恢复清明的山河,心中却无多少喜悦,只有无尽的疲惫与对树精的思念。
“看来明日就可以回去了!”
他需要回到自己的时空,也需要去看看,灵泉空间中的那截焦木,是否还有一线生机。
而昆仑山,因玄武镇守、“重黎”监守、结界隔绝,以及那“绝地天通”的传说,变得更加神秘莫测,成为了后世无数传说与向往的源头。
“灵泉空间!对!我的灵泉空间能蕴含无限生机,一定能救活它!”
这个想法如同救命稻草,让他眼中重新焕发出一丝光彩。
此刻他什么也顾不上了,无论是那九只仍在哀悼的神鸟,还是周围惊疑不定的众人。
他猛地站起,大手对着那焦黑树桩与神鸟所在的范围一挥!
在颛顼、放勋及所有卫士震惊的目光中,那截巨大的焦黑树桩,连同栖息其上的九只神鸟,瞬间凭空消失,仿佛从未存在过!
原地只留下一个浅浅的坑洼和弥漫的焦糊气息。
“神迹……又是神迹!”
众人惊呼,对“蚕丛”神使的手段敬畏到了极点。
长九才不管那些鸟走不走,他此刻子只担心自己的树精能不能活,所以一下子将树精的残躯和那些似乎与它有缘的神鸟一并收了进去,地面只留下一个巨大的树坑!仿佛刚才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他期盼着空间里的灵泉和特殊环境能产生奇迹。
做完这一切,他仿佛被抽空了力气,身形摇晃。
但当他抬起头,看到颛顼帝那混合着感激、期盼与一丝不安的眼神时,他猛地清醒过来。
事情,还没有结束!
罪魁祸首,尚未伏诛!
“我不能……让树精为我白白牺牲!”
一股混合着愤怒、自责与决绝的力气从心底涌出。他强行压下伤势与悲痛,眼中厉色一闪,再次化作一道流光,猛地扎入了刚刚恢复些许清澈的鼎湖之中!
湖水冰冷,残留的妖气尚未完全散尽。
长九神识扫过,很快在湖底淤泥中,找到了那个奄奄一息的罪魁祸首——那断了尾巴、身形缩小了许多、模样既像龙又像蛇的妖物!
他大手一探,磅礴的灵力化作巨掌,直接将那妖物从湖底捞起,重重地甩在了鼎湖岸边,溅起大片水花。
那妖物瘫软在地,断尾处仍在淌着暗色的血液,气息萎靡,哪还有半分之前的凶戾。
长九眼中杀机沸腾,赤霄剑再次出现在手中,剑尖直指妖物头颅,就要一剑结果了它的性命,为树精报仇,为无数死难的百姓雪恨!
“道友……剑下留情!且……且慢!”
一个虚弱而焦急的声音,突然自那妖物口中传出,带着哀求,
“我……我已知错!求道友……饶我一命!我愿……我愿赎罪!”
长九动作一顿,剑尖停在半空,冷冽的目光盯着它。
一旁的颛顼帝见这妖物竟能口吐人言,且模样凄惨求饶,又想到它毕竟曾是昆仑山中的生灵,心中不免生出一丝怜悯与考量。
他上前一步,开口道:
“神使,此獠虽罪大恶极,但若能真心悔过,为人族所用,或可戴罪立功?”
那妖物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忙挣扎着说道:
“我……我本是这昆仑山下镇压的生灵,因受天地滋养而生,并非天生恶类。多年前,只因‘鲧’治水时,为取石筑坝,派人开山裂石,不慎砍断了上古先祖封禁我的锁链,才使我脱困,叛逃而出。”
“后来……后来被力量蒙蔽心智,才做出窃取人族气运、引发洪水的恶行……我已知错,悔之晚矣!”
它看向颛顼,眼中流露出恳切:
“人皇陛下,现我体象已经不完整,无法遁走,我愿以本源神魂立下契约,誓死守护人族气运,永镇昆仑,庇护人族北方!以此赎我滔天罪孽!求陛下与神使,给我一个机会!”
颛顼帝闻言,沉吟起来。
若能得一强大生灵守护国运,确是好事。他看向长九,眼神带着商议。
长九眉头紧锁,心中怒火未平,但看着妖物凄惨模样和颛顼的考量,又想到斩杀它树精也无法复活,若能约束其为善,或许……他强压杀意,冷声道:
“立契可以,但需受重重监管!”
“多谢神使!多谢人皇!”
妖物连忙叩首。
见它尚未有名字,颛顼帝观其形,龟身蛇尾(虽蛇尾已断,但形态依稀可辨),既似龙又似蛇,沉吟片刻道:“你既愿镇守北方,形态玄奇武勇,便赐你名——‘玄武’!望你谨守承诺,护我人族!”
为防玄武再生异心,颛顼帝当即下令,命忠诚勇武的护国大将军“重”,率部驻守昆仑山之上,监视玄武动向;又命另一位大将“黎”,率部驻守昆仑山下要道,防止其出逃。
“重”与“黎”,就此将昆仑山的天地一分二的进行日夜守护,自此成为监督玄武的象征。
长九仍觉不够稳妥,他强提灵力,双手掐诀,引动周遭天地元气,在昆仑山核心区域设下了一座强大的隔绝结界。
此结界不仅限制了玄武的活动范围,更将其气息与外界隔绝,即便有凡人误入昆仑山,也不会被其神异形态所惊吓,更难寻其踪迹。
至此,玄武之事,暂告一段落。
然而,引发这一切的源头,终究与鲧治水不力、乃至不慎破坏封印有关。
颛顼帝虽痛惜鲧之才能,但为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严肃法纪,不得不下令,以“治水无功,触怒神灵,引发大祸”之罪,将鲧处死。
随着人族气运回归九鼎,笼罩天地的怨气与异常水汽渐渐平息,连绵十余年的瓢泼大雨终于停歇,滔天洪水开始缓缓消退。
然而,洪水冲刷带来的大量泥沙淤积,堵塞了原本的河道,若不疏通,水患隐患仍在。
父债子偿,父业子承。
颛顼帝又下达了新的命令,任命鲧之子——禹,继承其父未竟之业,负责疏浚河道,治理水患。
并严令:“河道不清,永不得归!”
正是这道严苛的皇命,使得禹背负着父亲的罪责与天下的期望,带领民众,开始了长达十数年的艰苦治水历程。
他奔走于山河之间,三过家门而无暇入内,并非不想,而是皇命在身,重任在肩,不敢有丝毫懈怠。
后世流传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其背后,亦有着一份沉甸甸的无奈与决绝。
据后世史载,大禹历经十三载风餐露宿,胼手胝足,终将主要河道疏通,平息了水患,为人族迎来了新的生机。
昆仑山巅,尘埃落定。
长九(蚕丛)望着逐渐恢复清明的山河,心中却无多少喜悦,只有无尽的疲惫与对树精的思念。
“看来明日就可以回去了!”
他需要回到自己的时空,也需要去看看,灵泉空间中的那截焦木,是否还有一线生机。
而昆仑山,因玄武镇守、“重黎”监守、结界隔绝,以及那“绝地天通”的传说,变得更加神秘莫测,成为了后世无数传说与向往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