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428 章:京畿筑塔通全域,枢纽联动护北疆
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一,京城南郊军工总院附属工坊外。
冬日的暖阳穿透薄雾,洒在一片开阔的空地上。二十辆军用绿色 15 吨载重卡车整齐列阵,车厢里堆满了基站建设的核心物资 —— 工部新轧钢机生产的镀锌钢管、军工总院研发的高灵敏度信号放大器、可自动调节功率的柴油发电机,还有封装在木箱里的精密通讯仪表。陆砚昭身着藏青色公服,手持一卷标注着京畿地区的地图,正与赵小匠、徐杲及兵部官员商议基站建设规划,周围围拢着数十名准备参与建设的工匠与士兵,气氛热烈而庄重。
“无线通讯要实现全国覆盖,必须先以京城为核心,建成辐射周边的通讯枢纽。” 陆砚昭手指落在地图上京城的位置,目光扫过众人,“今日启动的首批基站共五座,选址已反复勘测确认:第一座建在南郊‘凤鸣山’,这里地势高,无遮挡,可覆盖京城城区及南部三十里范围,作为总枢纽;第二座在东郊‘通州驿’,衔接运河码头,方便物资运输与军情传递;第三座在西郊‘香山堡’,靠近西山铁矿,保障工业产区通讯;第四座在北郊‘八达岭’,扼守京北要道,可与张家口卫所联动;第五座在东南‘廊坊镇’,辐射周边州县,为后续向山东、河南延伸铺路。”
徐杲上前一步,指着地图上标注的基站间距:“五座基站呈环形分布,间距均在四十里左右,信号可交叉覆盖,形成无死角的京畿通讯网。工部已备好足够的镀锌钢管与硫化橡胶线缆,钢管壁厚半寸,经镀锌处理后可抗风霜腐蚀;线缆采用七股细铜丝绞合,外包硫化橡胶,信号传输损耗比普通线缆降低三成,完全能满足基站间的信号中继需求。”
赵小匠则拿起一台信号放大器,向众人展示:“这是军工总院最新改进的放大器,采用多线圈设计,可将信号强度提升十倍,还能自动过滤干扰波。每座基站配备两台,一台主用一台备用,确保 24 时辰不间断运行。另外,发电机也做了优化,油耗降低两成,还能通过仪表远程监控运行状态,减少人工巡检成本。”
兵部武备司郎中周衍补充道:“兵部已抽调百名精锐士兵,协助工匠搭建基站,每座基站配备五名士兵负责守卫与物资搬运;同时协调了十辆民用 10 吨卡车,专门运输基站建设所需的砂石、水泥等辅助材料,确保建设进度不受影响。”
“好!” 陆砚昭拍板定案,声音铿锵有力,“今日便兵分五路,同时启动五座基站建设!凤鸣山作为总枢纽,由赵院长亲自带队,优先完成建设与调试;其余四座基站分别由徐郎中、周郎中及两名经验丰富的工匠首领负责,务必在七日内全部完工,实现京畿地区信号全覆盖!”
命令下达后,队伍迅速分成五路,朝着各自的目的地进发。前往凤鸣山的队伍由赵小匠带队,卡车在平整的沥青公路上行驶,车轮平稳无颠簸 —— 如今京城周边的主要道路均已铺设沥青,不仅方便车辆通行,也减少了运输途中对精密设备的损坏。“前面就是凤鸣山了!” 司机老张指着远处的山峰,兴奋地喊道。众人望去,只见凤鸣山山顶平坦开阔,确实是建设总枢纽的绝佳选址。
车队抵达后,工匠与士兵们立刻投入工作。士兵们用机械挖掘车开挖地基,铁锹与水泥搅拌声交织在一起;工匠们则开始组装塔架,四根镀锌钢管被吊车吊起,稳稳立在地基上,随后用角钢与螺栓固定成正方形框架。“每向上三米加装一层横撑,注意保持水平!” 赵小匠站在塔架旁,手持水平仪校准角度,“塔架总高四十尺,顶部要预留安装信号放大器与避雷针的位置,避雷针必须接地良好,防止雷雨天气损坏设备。”
负责安装设备的工匠小李,小心翼翼地将信号放大器抬到塔架顶部平台,动作轻柔如捧珍宝:“这放大器精度极高,安装时角度偏差不能超过一度,否则会影响信号覆盖范围。” 他一边说,一边用光学仪器反复校准,确保放大器正对着通州驿与香山堡的方向,实现信号双向中继。
与此同时,东郊通州驿的基站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徐杲亲自指挥工匠铺设线缆,线缆从通州驿基站延伸至凤鸣山总枢纽,埋在预先开挖的深沟内,沟底铺着工部特制的沥青防潮层,再用混凝土覆盖,确保线缆不受雨水浸泡与外力破坏。“线缆接头处要用硫化橡胶密封,再缠绕三层防水胶带,绝对不能出半点差错!” 徐杲蹲在沟边,仔细检查每一个接头,“这是京畿通讯网的‘血管’,一旦出问题,整个网络都可能中断。”
建设过程中,周边民众也纷纷前来帮忙。廊坊镇基站附近的村民们,自发带着工具赶来,帮着搬运砂石、搭建临时工棚;八达岭基站旁的驿站驿卒,还送来热腾腾的米粥与馒头,给建设人员驱寒。“听说这‘信号塔’建成后,能让京城与咱们镇上实时传消息,以后家里有急事,再也不用跑几里路去送信了!” 一位村民笑着说道,手中的铁锹挥舞得更起劲了。
十二月初五,凤鸣山总枢纽基站率先完工。四十尺高的镀锌钢管塔架矗立在山顶,顶部的信号放大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避雷针直指蓝天。赵小匠带着工匠启动柴油发电机,按下信号发送按钮,“嘀嘀嗒嗒” 的信号声通过放大器扩散开来。很快,通州驿、香山堡、八达岭、廊坊镇四座基站相继传来回应:“信号接收清晰,强度稳定,可正常中继!”
“京畿通讯网初步建成了!” 凤鸣山山顶响起欢呼声,工匠与士兵们互相击掌庆祝。陆砚昭收到消息后,立刻赶到凤鸣山,登上塔顶平台查看设备运行情况。“赵院长,用总枢纽给草原镇北城发报,测试一下远程通讯效果。” 陆砚昭说道。
赵小匠立刻操作无线发报机,将一封报平安的电报发送出去。半个时辰后,镇北城的回电传来:“信号清晰,内容无误!京城基站建成,草原与京城的通讯更稳定了!” 陆砚昭拿着回电,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京城枢纽建成,不仅能保障京畿地区通讯,更能为草原、边疆提供稳定的信号中继,以后北疆的军情、民生消息,都能更快传到京城。”
随后几日,其余四座基站也陆续完成调试,正式投入使用。通州驿基站成为连接京城与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每日接收大量来自江南的物资运输电报;香山堡基站则实时传递西山铁矿的生产数据,方便工部调度;八达岭基站与张家口卫所实现联动,边境巡逻队的动向可随时传回京城;廊坊镇基站则成为周边州县的通讯中心,村民们纷纷赶来,好奇地观看电报员收发消息,感受通讯革新带来的便利。
十二月初七,京畿通讯网全面启用的消息传到宫中。年幼的嘉靖帝朱栽霖在文华殿听取汇报后,兴奋地说道:“朕要去凤鸣山看看那能传消息的‘塔’!” 在大臣的陪同下,皇帝乘坐黑色 7 座乘用车前往南郊,当看到凤鸣山山顶矗立的基站塔架时,不禁感叹:“这么高的塔,竟能让千里之外的人互通消息,真是太神奇了!”
陆砚昭趁机奏请:“陛下,京畿基站已建成,下一步可逐步向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延伸,最终实现全国无线通讯覆盖。届时,无论是北疆边防,还是江南民生,陛下都能实时知晓。” 朱栽霖点头应允:“准奏!全力支持通讯建设,所需物资、人员,皆由三司协调调配。”
此时,草原镇北城的陆砚青也收到了京城基站建成的详细电报。他站在电报机房内,望着窗外的雪景,心中感慨万千:“二弟在京城建成通讯枢纽,草原与京城的联系更紧密了!以后北疆的军情,能更快传到朝廷;朝廷的指令,也能更及时地送达草原。” 他当即下令,加强草原与京城的通讯频率,每日汇报草原的治安与民生情况。
夜幕降临,京畿地区的五座基站同时亮起灯光,如同五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冬日的夜空。凤鸣山总枢纽的柴油发电机平稳运转,信号放大器持续不断地传递着电波,将京城的指令、边疆的消息、民众的期盼,编织成一张无形的通讯网络。
陆砚昭站在凤鸣山山顶,望着远处京城的万家灯火,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京畿基站的建成只是开始,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基站矗立在中华大地上,连接起城镇与乡村、边疆与中原,为年幼皇帝朱栽霖的江山,为大明的繁荣稳定,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通讯屏障。而这一切,都将从京城这个核心枢纽开始,一步步走向全域覆盖,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一,京城南郊军工总院附属工坊外。
冬日的暖阳穿透薄雾,洒在一片开阔的空地上。二十辆军用绿色 15 吨载重卡车整齐列阵,车厢里堆满了基站建设的核心物资 —— 工部新轧钢机生产的镀锌钢管、军工总院研发的高灵敏度信号放大器、可自动调节功率的柴油发电机,还有封装在木箱里的精密通讯仪表。陆砚昭身着藏青色公服,手持一卷标注着京畿地区的地图,正与赵小匠、徐杲及兵部官员商议基站建设规划,周围围拢着数十名准备参与建设的工匠与士兵,气氛热烈而庄重。
“无线通讯要实现全国覆盖,必须先以京城为核心,建成辐射周边的通讯枢纽。” 陆砚昭手指落在地图上京城的位置,目光扫过众人,“今日启动的首批基站共五座,选址已反复勘测确认:第一座建在南郊‘凤鸣山’,这里地势高,无遮挡,可覆盖京城城区及南部三十里范围,作为总枢纽;第二座在东郊‘通州驿’,衔接运河码头,方便物资运输与军情传递;第三座在西郊‘香山堡’,靠近西山铁矿,保障工业产区通讯;第四座在北郊‘八达岭’,扼守京北要道,可与张家口卫所联动;第五座在东南‘廊坊镇’,辐射周边州县,为后续向山东、河南延伸铺路。”
徐杲上前一步,指着地图上标注的基站间距:“五座基站呈环形分布,间距均在四十里左右,信号可交叉覆盖,形成无死角的京畿通讯网。工部已备好足够的镀锌钢管与硫化橡胶线缆,钢管壁厚半寸,经镀锌处理后可抗风霜腐蚀;线缆采用七股细铜丝绞合,外包硫化橡胶,信号传输损耗比普通线缆降低三成,完全能满足基站间的信号中继需求。”
赵小匠则拿起一台信号放大器,向众人展示:“这是军工总院最新改进的放大器,采用多线圈设计,可将信号强度提升十倍,还能自动过滤干扰波。每座基站配备两台,一台主用一台备用,确保 24 时辰不间断运行。另外,发电机也做了优化,油耗降低两成,还能通过仪表远程监控运行状态,减少人工巡检成本。”
兵部武备司郎中周衍补充道:“兵部已抽调百名精锐士兵,协助工匠搭建基站,每座基站配备五名士兵负责守卫与物资搬运;同时协调了十辆民用 10 吨卡车,专门运输基站建设所需的砂石、水泥等辅助材料,确保建设进度不受影响。”
“好!” 陆砚昭拍板定案,声音铿锵有力,“今日便兵分五路,同时启动五座基站建设!凤鸣山作为总枢纽,由赵院长亲自带队,优先完成建设与调试;其余四座基站分别由徐郎中、周郎中及两名经验丰富的工匠首领负责,务必在七日内全部完工,实现京畿地区信号全覆盖!”
命令下达后,队伍迅速分成五路,朝着各自的目的地进发。前往凤鸣山的队伍由赵小匠带队,卡车在平整的沥青公路上行驶,车轮平稳无颠簸 —— 如今京城周边的主要道路均已铺设沥青,不仅方便车辆通行,也减少了运输途中对精密设备的损坏。“前面就是凤鸣山了!” 司机老张指着远处的山峰,兴奋地喊道。众人望去,只见凤鸣山山顶平坦开阔,确实是建设总枢纽的绝佳选址。
车队抵达后,工匠与士兵们立刻投入工作。士兵们用机械挖掘车开挖地基,铁锹与水泥搅拌声交织在一起;工匠们则开始组装塔架,四根镀锌钢管被吊车吊起,稳稳立在地基上,随后用角钢与螺栓固定成正方形框架。“每向上三米加装一层横撑,注意保持水平!” 赵小匠站在塔架旁,手持水平仪校准角度,“塔架总高四十尺,顶部要预留安装信号放大器与避雷针的位置,避雷针必须接地良好,防止雷雨天气损坏设备。”
负责安装设备的工匠小李,小心翼翼地将信号放大器抬到塔架顶部平台,动作轻柔如捧珍宝:“这放大器精度极高,安装时角度偏差不能超过一度,否则会影响信号覆盖范围。” 他一边说,一边用光学仪器反复校准,确保放大器正对着通州驿与香山堡的方向,实现信号双向中继。
与此同时,东郊通州驿的基站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徐杲亲自指挥工匠铺设线缆,线缆从通州驿基站延伸至凤鸣山总枢纽,埋在预先开挖的深沟内,沟底铺着工部特制的沥青防潮层,再用混凝土覆盖,确保线缆不受雨水浸泡与外力破坏。“线缆接头处要用硫化橡胶密封,再缠绕三层防水胶带,绝对不能出半点差错!” 徐杲蹲在沟边,仔细检查每一个接头,“这是京畿通讯网的‘血管’,一旦出问题,整个网络都可能中断。”
建设过程中,周边民众也纷纷前来帮忙。廊坊镇基站附近的村民们,自发带着工具赶来,帮着搬运砂石、搭建临时工棚;八达岭基站旁的驿站驿卒,还送来热腾腾的米粥与馒头,给建设人员驱寒。“听说这‘信号塔’建成后,能让京城与咱们镇上实时传消息,以后家里有急事,再也不用跑几里路去送信了!” 一位村民笑着说道,手中的铁锹挥舞得更起劲了。
十二月初五,凤鸣山总枢纽基站率先完工。四十尺高的镀锌钢管塔架矗立在山顶,顶部的信号放大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避雷针直指蓝天。赵小匠带着工匠启动柴油发电机,按下信号发送按钮,“嘀嘀嗒嗒” 的信号声通过放大器扩散开来。很快,通州驿、香山堡、八达岭、廊坊镇四座基站相继传来回应:“信号接收清晰,强度稳定,可正常中继!”
“京畿通讯网初步建成了!” 凤鸣山山顶响起欢呼声,工匠与士兵们互相击掌庆祝。陆砚昭收到消息后,立刻赶到凤鸣山,登上塔顶平台查看设备运行情况。“赵院长,用总枢纽给草原镇北城发报,测试一下远程通讯效果。” 陆砚昭说道。
赵小匠立刻操作无线发报机,将一封报平安的电报发送出去。半个时辰后,镇北城的回电传来:“信号清晰,内容无误!京城基站建成,草原与京城的通讯更稳定了!” 陆砚昭拿着回电,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京城枢纽建成,不仅能保障京畿地区通讯,更能为草原、边疆提供稳定的信号中继,以后北疆的军情、民生消息,都能更快传到京城。”
随后几日,其余四座基站也陆续完成调试,正式投入使用。通州驿基站成为连接京城与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每日接收大量来自江南的物资运输电报;香山堡基站则实时传递西山铁矿的生产数据,方便工部调度;八达岭基站与张家口卫所实现联动,边境巡逻队的动向可随时传回京城;廊坊镇基站则成为周边州县的通讯中心,村民们纷纷赶来,好奇地观看电报员收发消息,感受通讯革新带来的便利。
十二月初七,京畿通讯网全面启用的消息传到宫中。年幼的嘉靖帝朱栽霖在文华殿听取汇报后,兴奋地说道:“朕要去凤鸣山看看那能传消息的‘塔’!” 在大臣的陪同下,皇帝乘坐黑色 7 座乘用车前往南郊,当看到凤鸣山山顶矗立的基站塔架时,不禁感叹:“这么高的塔,竟能让千里之外的人互通消息,真是太神奇了!”
陆砚昭趁机奏请:“陛下,京畿基站已建成,下一步可逐步向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延伸,最终实现全国无线通讯覆盖。届时,无论是北疆边防,还是江南民生,陛下都能实时知晓。” 朱栽霖点头应允:“准奏!全力支持通讯建设,所需物资、人员,皆由三司协调调配。”
此时,草原镇北城的陆砚青也收到了京城基站建成的详细电报。他站在电报机房内,望着窗外的雪景,心中感慨万千:“二弟在京城建成通讯枢纽,草原与京城的联系更紧密了!以后北疆的军情,能更快传到朝廷;朝廷的指令,也能更及时地送达草原。” 他当即下令,加强草原与京城的通讯频率,每日汇报草原的治安与民生情况。
夜幕降临,京畿地区的五座基站同时亮起灯光,如同五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冬日的夜空。凤鸣山总枢纽的柴油发电机平稳运转,信号放大器持续不断地传递着电波,将京城的指令、边疆的消息、民众的期盼,编织成一张无形的通讯网络。
陆砚昭站在凤鸣山山顶,望着远处京城的万家灯火,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京畿基站的建成只是开始,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基站矗立在中华大地上,连接起城镇与乡村、边疆与中原,为年幼皇帝朱栽霖的江山,为大明的繁荣稳定,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通讯屏障。而这一切,都将从京城这个核心枢纽开始,一步步走向全域覆盖,走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