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柔软的印记-《顾先生,请牵好我的手》

  网络上的喧嚣如同夏日骤雨,来得猛烈,去得也快。几天后,#顾太太侧颜杀# 的热度虽然逐渐从热搜榜上滑落,但那惊鸿一瞥的印象,却已深深烙印在公众心中,成为一段津津乐道的佳话。苏晚这个名字,不再仅仅是依附于“顾太太”头衔的模糊影子,而是与“温柔”、“美丽”、“气质非凡”等词汇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然而,这场由一张照片引发的风波,在顾晏舟与苏晚之间,留下的印记远比外界想象的更为深远。

  别墅内的氛围,悄然发生着变化。那层由协议构筑的、薄而脆的冰壳,在经历了拍卖会、赛车场、病中守护、雨夜相接以及这次的照片默许之后,终于彻底消融,露出其下温润流动的活水。

  最明显的改变,来自于顾晏舟。

  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将苏晚完全隔绝在他的公众生活之外。以前,除非是像慈善晚宴那样无法推脱的正式场合,他极少带她出席活动,更遑论那些带有私人性质的聚会。

  但在这之后不久,一位与顾家交好、德高望重的世交长辈举办寿宴,顾晏舟不仅主动询问苏晚是否愿意同去,甚至在苏晚略显犹豫时,淡淡地补充了一句:“陈老以前很照顾我,他夫人特意问起你。”

  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将她视为自己人、理应共同出席家庭重要场合的自然。

  苏晚心中微动,点头应下。

  寿宴上,他依旧是她沉稳的依靠,但与以往那种纯粹履行丈夫职责的姿态不同,他会更自然地在她与旁人寒暄时,站在她身侧,偶尔在她看向他时,递过一个安抚或认可的眼神。当有人称赞苏晚时,他虽然依旧话不多,但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直接无视或转移话题,而是会几不可察地微微颔首,或是简单地应一句“她很好”。

  这种细微的变化,落在那些精于世故的人眼中,无疑是重要的信号。顾先生这是真正将这位太太放在了心上,并且乐于向圈内展示他们的和谐。

  甚至连一些商业合作方的非正式邀约,比如高尔夫球会、私人艺术鉴赏沙龙等,顾晏舟也开始偶尔带着苏晚一同前往。他不再将她藏于身后,而是让她以一种平等、甚至是被推崇的姿态,出现在他的社交圈层中。

  苏晚也敏锐地感知到了这种变化。

  起初是惊讶,随即是一种被认可、被接纳的暖意。她明白,那张照片的默许,不仅仅是对外界的宣告,更是他对内打破壁垒的开始。他正在用一种笨拙却实在的方式,将她更紧密地纳入他的生活版图。

  她不再仅仅是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合约妻子”,而是逐渐成为了他生活中一个可见的、重要的部分。

  他们的日常相处,也愈发自然。

  晚餐时分,两人之间的沉默不再冰冷尴尬,反而常常流淌着一种舒适的宁静。他会过问她最近在读什么书,她会在他偶尔提及工作烦恼时,安静倾听,偶尔给出一点不涉及机密的、温和的看法。他书房里那台顶级配置的电脑,苏晚偶尔也会用来查阅一些设计资料或浏览网页,他看见了,也从未说过什么,仿佛那本就是她可以随意使用的物品。

  一天傍晚,苏晚在花园里写生,画的是夕阳下盛放的玫瑰。顾晏舟回来得早,路过花园时,停下脚步,在她身后站了片刻。

  苏晚察觉到,回头看他。

  夕阳的金辉勾勒出他挺拔的轮廓,给他平日冷硬的线条镀上了一层柔光。他的目光落在她的画板上,看了一会儿,忽然开口:“这里的光影,可以再强调一些。”

  苏晚有些意外,他居然会懂画?

  见她疑惑,顾晏舟难得地解释了一句:“小时候被逼着学过几年。”

  那是苏晚第一次听他说起自己小时候的事,虽然只有只言片语。她笑了笑,按照他的建议,用画笔加深了玫瑰花瓣背光处的阴影,画面的立体感果然增强了不少。

  他没有离开,就站在她身边,安静地看着她作画,直到夜幕降临。

  没有过多的言语,但那种陪伴,却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让人心安。

  还有一次,苏晚无意间提起某家老字号的桂花糕很好吃,只是距离很远。她只是随口一说,并未放在心上。没想到隔了两天,那家店的桂花糕便出现在了下午茶的餐桌上。

  她惊讶地看向坐在对面看财经报纸的顾晏舟。

  他头也没抬,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语气平淡:“顺路。”

  苏晚看着那碟精致的糕点,心底软成一片。她知道,那家店和他公司的方向南辕北辙,根本不可能顺路。

  这些细碎的、日常的点点滴滴,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汇聚,冲刷着两人之间最后的隔阂。那份始于协议的婚姻关系,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变质,发酵成了某种更为深刻、更为真实的情感联结。

  他们都清楚地知道,彼此在对方心中的位置,已经不同了。

  顾晏舟不再刻意隐藏,苏晚也不再一味被动。他们开始以一种更放松、更真实的姿态面对彼此,也在试探与靠近中,享受着这份日渐深厚的亲密与默契。

  那张照片,如同一个柔软的印记,不仅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更深深刻在了他们关系的转折点上,标志着一段全新的、充满未知却也令人期待的旅程,正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