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耀”风波带来的震荡逐渐平息,顾氏集团在顾晏舟的铁腕掌控和苏晚的暗中辅助下,运行得比以往更加稳健。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重回正轨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危机,却让所有人的心再次揪紧。
顾爷爷病倒了。
这位年轻时在商海叱咤风云、如今年事已高却依旧精神矍铄的老人,因“星耀”事件期间忧思过甚,加上季节更替,引发了沉疴旧疾。起初只是咳嗽、胸闷,家庭医生按常规心肺问题处理,开了些西药,却不见好转,反而在几天内迅速加重,出现了持续低烧、气喘甚至短暂昏厥的症状。
顾家大宅内气氛凝重。几位国内顶尖的西医专家被紧急请来会诊,检查做了一遍又一遍,结论却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是严重肺炎引发的心衰前兆,有的则怀疑是某种罕见的免疫系统疾病,用药更是小心翼翼,效果甚微。顾爷爷的精神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靡下去,清醒的时间越来越短。
顾晏舟表面依旧镇定,指挥若定,但苏晚却能从他紧蹙的眉心和偶尔失神的眼眸中,看到那深不见底的担忧与焦虑。她知道,爷爷是他最敬重的人,是顾家的定海神针。
看着病床上老人痛苦的喘息和日渐消瘦的脸庞,一个念头在苏晚心中越来越清晰。
这天晚上,在专家们又一次无功而返的会诊之后,苏晚端着一杯温水走进顾爷爷的卧室。顾晏舟正守在床边,握着爷爷的手,背影透着沉重的疲惫。
苏晚将水杯放在床头,没有立刻离开。她走到顾晏舟身边,轻轻将手搭在他的肩膀上。
“晏舟,”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让我试试,好吗?”
顾晏舟微微一怔,转过头看她,眼中带着疑惑。
苏晚迎着他的目光,眼神清澈而坚定:“用中医的方法。”
顾晏舟的瞳孔几不可察地收缩了一下。他想起了她坦白时提及的“国手传人”身份。他从未亲眼见过她施展医术,甚至对此毫无概念。连顶尖的西医专家都束手无策……
苏晚看出了他的犹豫,继续说道:“爷爷这不是急症,是陈年旧疴被外邪引动,加上心神损耗所致。西医的检查或许找不到器质性的明确病灶,但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从气血、阴阳、经络入手,或许能找到症结。”
她的语气平和,却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底蕴。那不是临时抱佛脚的提议,而是源于深厚传承的自信。
顾晏舟凝视着她。他看到了她眼中的恳切,更看到了那份与她设计师、黑客身份截然不同的、沉静如古井般的气度。这是一种他从未在她身上见过的、属于古老传承的威严。
沉默了片刻,他紧握着爷爷的手微微松开,沉声问:“有把握吗?”
苏晚没有给出绝对的承诺,这是医者的谨慎:“我需要先为爷爷诊脉,望闻问切,才能判断。”
顾晏舟看着她坦然的目光,最终,点了点头。一种超越理性的信任,让他选择了将爷爷交给她。他起身,为她让开了位置。
苏晚在床边的凳子上坐下,深吸一口气,仿佛切换了某种状态。她先仔细观察了顾爷爷的面色、舌苔,轻声询问了旁边看护的佣人一些细节。然后,她伸出三根手指,轻轻地、精准地搭在了顾爷爷枯瘦的手腕寸关尺上部。
她的指尖微凉,神情却无比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浓缩在了那微弱的脉搏跳动之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卧室里静得能听到窗外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顾晏舟站在一旁,屏息凝神,目光紧紧锁在苏晚的脸上。
良久,苏晚缓缓收回手,眉头微蹙,随即又舒展开来,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是胸痹(类似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范畴)合并痰浊阻肺,兼有心脾两虚,久病及肾。”她清晰地说道,“爷爷年轻时过于操劳,损耗了心脉根基,加上年高体弱,痰湿内生,遇外邪引动,闭塞胸阳,阻滞肺气。之前的治疗只着眼于肺,未通心脉,未化痰浊,更未补益根本,所以无效,反而可能加重了体内湿邪。”
她看向顾晏舟:“我需要为爷爷行针,疏通心脉经络,化解痰浊,再辅以汤药温阳益气,健脾化痰。”
顾晏舟看着她条理清晰的分析和沉稳的气度,心中的疑虑消散了大半。“需要准备什么?”
“一套毫针,还有,”苏晚报出了几味药材的名字,“麻烦让人立刻去抓药,我亲自来煎。”
东西很快备齐。苏晚净手后,取出一根细如发丝的银针。在顾晏舟的注视下,她手法娴熟而稳定,精准地将针刺入顾爷爷手腕的内关穴、前臂的郄门穴、小腿的是足三里穴以及胸口的膻中穴等穴位。她的动作如行云流水,带着一种独特的美感与韵律,仿佛不是在施针,而是在弹奏一曲生命的乐章。
顾晏舟看着那细小的银针在她指尖仿佛拥有了生命,看着昏迷中的爷爷眉头似乎微微舒展了一些,呼吸也似乎顺畅了些许,紧绷的心弦,终于松动了一分。
行针结束后,苏晚又亲自去小厨房,守着药罐,严格按照古法煎药,把控着火候和时间。浓郁而独特的药香渐渐弥漫开来。
当她将一小碗煎好的、色泽深褐的汤药小心翼翼地喂顾爷爷服下后,已是深夜。
令人惊喜的是,不到两个小时,顾爷爷的呼吸明显变得平稳悠长,额头的虚汗止住了,脸色也恢复了一丝血色。他甚至短暂地清醒了片刻,虽然虚弱,却看着守在床边的顾晏舟和苏晚,含糊地说了句:“……舒服多了……”
这一夜,顾爷爷睡得格外安稳。
接下来的几天,苏晚每天定时为顾爷爷行针、调整药方。她的治疗方法并非立竿见影,却如同春雨润物,一点点地疏通着淤堵的经络,化解着体内的痰浊,补益着亏损的元气。
顾爷爷的精神一天天好起来,咳嗽气喘的症状显着减轻,胃口也开了,甚至能在搀扶下稍微坐起来一会儿。
所有顾家人都亲眼见证了这近乎奇迹的转变。之前持怀疑态度的西医专家们也啧啧称奇,开始虚心向苏晚请教中医的理论。
顾晏舟看着苏晚忙碌而专注的身影,看着她因为熬夜眼下淡淡的青黑,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激与骄傲。他的妻子,再一次用她深藏不露的才华,守护了他的家人。
当顾爷爷能够清晰地叫出他们的名字,并能喝下半碗她亲手熬的莲子羹时,顾晏舟在无人的走廊里,紧紧拥抱了苏晚。
“谢谢。”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这两个沉重的字。
苏晚靠在他怀里,疲惫却满足地笑了。
这一次,她不是用代码力挽狂澜,而是用传承千年的古老智慧,治愈了至亲,也让她“国手传人”的身份,在顾家得到了最深刻、最温暖的认可。这比任何商业上的胜利,都更让她感到欣慰与圆满。
顾爷爷病倒了。
这位年轻时在商海叱咤风云、如今年事已高却依旧精神矍铄的老人,因“星耀”事件期间忧思过甚,加上季节更替,引发了沉疴旧疾。起初只是咳嗽、胸闷,家庭医生按常规心肺问题处理,开了些西药,却不见好转,反而在几天内迅速加重,出现了持续低烧、气喘甚至短暂昏厥的症状。
顾家大宅内气氛凝重。几位国内顶尖的西医专家被紧急请来会诊,检查做了一遍又一遍,结论却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是严重肺炎引发的心衰前兆,有的则怀疑是某种罕见的免疫系统疾病,用药更是小心翼翼,效果甚微。顾爷爷的精神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靡下去,清醒的时间越来越短。
顾晏舟表面依旧镇定,指挥若定,但苏晚却能从他紧蹙的眉心和偶尔失神的眼眸中,看到那深不见底的担忧与焦虑。她知道,爷爷是他最敬重的人,是顾家的定海神针。
看着病床上老人痛苦的喘息和日渐消瘦的脸庞,一个念头在苏晚心中越来越清晰。
这天晚上,在专家们又一次无功而返的会诊之后,苏晚端着一杯温水走进顾爷爷的卧室。顾晏舟正守在床边,握着爷爷的手,背影透着沉重的疲惫。
苏晚将水杯放在床头,没有立刻离开。她走到顾晏舟身边,轻轻将手搭在他的肩膀上。
“晏舟,”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让我试试,好吗?”
顾晏舟微微一怔,转过头看她,眼中带着疑惑。
苏晚迎着他的目光,眼神清澈而坚定:“用中医的方法。”
顾晏舟的瞳孔几不可察地收缩了一下。他想起了她坦白时提及的“国手传人”身份。他从未亲眼见过她施展医术,甚至对此毫无概念。连顶尖的西医专家都束手无策……
苏晚看出了他的犹豫,继续说道:“爷爷这不是急症,是陈年旧疴被外邪引动,加上心神损耗所致。西医的检查或许找不到器质性的明确病灶,但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从气血、阴阳、经络入手,或许能找到症结。”
她的语气平和,却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底蕴。那不是临时抱佛脚的提议,而是源于深厚传承的自信。
顾晏舟凝视着她。他看到了她眼中的恳切,更看到了那份与她设计师、黑客身份截然不同的、沉静如古井般的气度。这是一种他从未在她身上见过的、属于古老传承的威严。
沉默了片刻,他紧握着爷爷的手微微松开,沉声问:“有把握吗?”
苏晚没有给出绝对的承诺,这是医者的谨慎:“我需要先为爷爷诊脉,望闻问切,才能判断。”
顾晏舟看着她坦然的目光,最终,点了点头。一种超越理性的信任,让他选择了将爷爷交给她。他起身,为她让开了位置。
苏晚在床边的凳子上坐下,深吸一口气,仿佛切换了某种状态。她先仔细观察了顾爷爷的面色、舌苔,轻声询问了旁边看护的佣人一些细节。然后,她伸出三根手指,轻轻地、精准地搭在了顾爷爷枯瘦的手腕寸关尺上部。
她的指尖微凉,神情却无比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浓缩在了那微弱的脉搏跳动之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卧室里静得能听到窗外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顾晏舟站在一旁,屏息凝神,目光紧紧锁在苏晚的脸上。
良久,苏晚缓缓收回手,眉头微蹙,随即又舒展开来,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是胸痹(类似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范畴)合并痰浊阻肺,兼有心脾两虚,久病及肾。”她清晰地说道,“爷爷年轻时过于操劳,损耗了心脉根基,加上年高体弱,痰湿内生,遇外邪引动,闭塞胸阳,阻滞肺气。之前的治疗只着眼于肺,未通心脉,未化痰浊,更未补益根本,所以无效,反而可能加重了体内湿邪。”
她看向顾晏舟:“我需要为爷爷行针,疏通心脉经络,化解痰浊,再辅以汤药温阳益气,健脾化痰。”
顾晏舟看着她条理清晰的分析和沉稳的气度,心中的疑虑消散了大半。“需要准备什么?”
“一套毫针,还有,”苏晚报出了几味药材的名字,“麻烦让人立刻去抓药,我亲自来煎。”
东西很快备齐。苏晚净手后,取出一根细如发丝的银针。在顾晏舟的注视下,她手法娴熟而稳定,精准地将针刺入顾爷爷手腕的内关穴、前臂的郄门穴、小腿的是足三里穴以及胸口的膻中穴等穴位。她的动作如行云流水,带着一种独特的美感与韵律,仿佛不是在施针,而是在弹奏一曲生命的乐章。
顾晏舟看着那细小的银针在她指尖仿佛拥有了生命,看着昏迷中的爷爷眉头似乎微微舒展了一些,呼吸也似乎顺畅了些许,紧绷的心弦,终于松动了一分。
行针结束后,苏晚又亲自去小厨房,守着药罐,严格按照古法煎药,把控着火候和时间。浓郁而独特的药香渐渐弥漫开来。
当她将一小碗煎好的、色泽深褐的汤药小心翼翼地喂顾爷爷服下后,已是深夜。
令人惊喜的是,不到两个小时,顾爷爷的呼吸明显变得平稳悠长,额头的虚汗止住了,脸色也恢复了一丝血色。他甚至短暂地清醒了片刻,虽然虚弱,却看着守在床边的顾晏舟和苏晚,含糊地说了句:“……舒服多了……”
这一夜,顾爷爷睡得格外安稳。
接下来的几天,苏晚每天定时为顾爷爷行针、调整药方。她的治疗方法并非立竿见影,却如同春雨润物,一点点地疏通着淤堵的经络,化解着体内的痰浊,补益着亏损的元气。
顾爷爷的精神一天天好起来,咳嗽气喘的症状显着减轻,胃口也开了,甚至能在搀扶下稍微坐起来一会儿。
所有顾家人都亲眼见证了这近乎奇迹的转变。之前持怀疑态度的西医专家们也啧啧称奇,开始虚心向苏晚请教中医的理论。
顾晏舟看着苏晚忙碌而专注的身影,看着她因为熬夜眼下淡淡的青黑,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激与骄傲。他的妻子,再一次用她深藏不露的才华,守护了他的家人。
当顾爷爷能够清晰地叫出他们的名字,并能喝下半碗她亲手熬的莲子羹时,顾晏舟在无人的走廊里,紧紧拥抱了苏晚。
“谢谢。”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这两个沉重的字。
苏晚靠在他怀里,疲惫却满足地笑了。
这一次,她不是用代码力挽狂澜,而是用传承千年的古老智慧,治愈了至亲,也让她“国手传人”的身份,在顾家得到了最深刻、最温暖的认可。这比任何商业上的胜利,都更让她感到欣慰与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