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康帝的龙案之上,奏折与万民书已堆积如山,几乎淹没了那象征至高权柄的御案。
每一份奏疏,每一卷帛书,都在嘶吼着同一个诉求——废黜太子常洛。
其缘由惊人地一致,字字泣血,直指东宫。
“太子常洛,身为一国储君,不思体恤黎民,反信妖道邪术,为炼虚无丹药,竟悍然遣使掳掠无辜稚子,视百姓子民如草芥刍狗!
此等行径,丧尽天良,悖逆人伦,已失为君之德,更无仁爱之心。岂堪承宗庙之重,继社稷之统?”
元康帝独自坐在案后,手指颤抖地抚过一份万民书上那密密麻麻、触目惊心的血指印。
仿佛能感受到万民那灼热的愤怒与绝望。
一股前所未有的沉重无力感攫住了他。
令他这位曾纵横沙场、平定四海的帝王,竟觉得眼前困局比当年面对千军万马更为艰难。
一边是汹涌的民意,是百官慷慨激昂的劝谏,是王朝的根基与法统;
另一边,却是他寄予厚望的长子,是他与德明皇后爱情的结晶。
他怎能不偏爱常洛?那是他最深爱的女子为他诞下的第一个孩子,眉眼间依稀还有德明皇后当年的温婉影子。
他对德明皇后的思念,从未随着岁月流逝而减弱半分。
正因心中唯有她一人,中宫之位空悬至今。
如今,要他亲手废黜他们二人的长子,无异于亲手斩断与德明皇后最深刻的联结,这让他如何能下得去手?
忠孝难两全,情法难兼顾。
元康帝深陷于御座之中,只觉得胸口憋闷。
元康帝深深叹了口气,目光从堆积如山的奏折上移开,捏了捏眼角,声音里带着罕见的迷茫与疲惫。
“高全啊,若是你处在朕的位置…该当如何?”
高全闻言,身子立刻躬得更低,几乎要伏在地上,声音惶恐:
“陛下真是折煞老奴了!天家之事,关乎国本,奴才一个阉人,卑贱之躯,岂敢妄言一二?奴才万万不敢有此僭越之念!”
元康帝眉头紧锁,语气中透出几分不满与萧索:“事到如今,连你也要在朕面前说这些圆滑的套话,不肯吐露半分真言吗?”
高全吓得连忙跪倒,叩首道:“皇上息怒!奴才万万不敢推诿!只是…
只是奴才愚见,此事实乃陛下的家事,奴才…奴才实在不便多嘴。”
他偷眼瞧了瞧皇帝的脸色,才小心翼翼地继续道,“再者说,前朝武德皇帝在位时,其太子靖王殿下年少时,不也性情暴戾。
纵马踏毁民田、甚至…甚至为猎场扩建而强驱百姓,致使流离失所乎?当时亦是物议沸腾。
可后来靖王登基,不也开创了数十年的‘元和中兴’?可见少年心性,未必定论。”
他稍顿一下,声音压得更低:“奴才斗胆妄言,如今这满朝文武,慷慨激昂者众,其中未必无人是为一己之私,或是借机党同伐异。
至于这万民书…陛下明鉴万里,其中真伪几何,是否有人背后操纵鼓动,尚需细查。
那些升斗小民,目光短浅,今日可能因风闻之事愤慨上书。
明日若是仓廪充实,衣食无忧,谁又真正在乎那深宫之中,究竟是哪位殿下将来承继大统呢?”
元康帝紧锁的眉头骤然舒展,积压胸口的郁结之气仿佛瞬间找到了出口。
凝重的脸上露出一丝真切的笑意,指着高全,摇头叹道:
“你这番话,倒是点醒了朕,朕险些被这汹汹舆情迷了眼,忘了这朝堂之争,从来都不只是黑白分明。好,很好!”
高全闻言,反而将身子躬得更低,几乎伏地,声音里满是诚惶诚恐:
“陛下折煞老奴了!老奴蠢笨,不过是顺着陛下的圣意说了几句门外话罢了。
实在是陛下圣心烛照万里,心中早有明断。”
元康帝摆了摆手,目光却落在龙案另一份奏折上,指尖敲了敲那华美的封皮,语气沉了下来。
“常珂这次回来,排场声势弄得如此浩大,沿途官员迎送,百姓围观,倒不像是述职,更像是…刻意做给朕看,给这满朝文武看的。
看来是早早得了风声,特地赶回来,逼朕表态啊。”
高全躬身,言辞谨慎中立:“五殿下年少时便远赴北境,军中磨砺,如今立下不世战功,威震边陲,心中有些意气也是难免。
只是这凯旋盛况,难免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大肆渲染,以致朝野瞩目,令陛下烦忧。”
元康帝冷哼一声:“看来严济是铁了心,要扶常珂上位了。”
他话锋一转,拿起另一份以异域文书格式写就的国书,面色更加阴沉。
“可眼下最棘手的,倒是这个。火罗国送来的国书,他们的世子死在了我大齐京城,如今言辞激烈,要朕给他们一个交代呢。”
高全眉头微蹙:“陛下明鉴,火罗世子一案已过去数月之久。
当时我朝派往火罗解释的使臣一直被他们扣押境内,早不放人,晚不放人,偏偏在这个当口将国书送回……
这时机,拿捏得也未免太巧了些。”
“是啊…”元康帝目光锐利,“这究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还是说…这一切,都是被人精心算计好的连环局?”
高全上前一步,声音压得更低:“奴才斗胆。自监正大人失踪以来,京城内外便怪事频发,桩桩件件,透着诡异。
从火罗世子暴毙开端,城内莫名出现妖族祸乱,神卫军大营离奇爆炸;
再到东南海患骤起、科考爆出惊天舞弊,乃至近期的粮价异动、流言四起…
老奴愚见,这一连串事件,背后似乎都有一只无形的黑手在推动,实在…太不寻常了。”
“哦?”元康帝身体微微前倾,“查到了什么?”
高全禀报道:“据各方查证回报,一个名叫杜明远的神秘人物,约从十年前起,便通过赤蛟帮暗中资助海妖一族,海妖族方敢如此猖獗,为祸东南。
而此次科考舞弊案,京城粮价被人为操纵的背后,线索也均指向此獠。
至今,赤蛟帮为其收购囤积的逾百万石粮食,仍下落不明。
更值得注意的是,从罪官黄瑜文的口供中得知,杜明远曾向其允诺,待其入京为官后,‘尚有诸多地方需黄大人照应’。
此言似乎暗示,那杜明远的最终图谋,核心正在京城!”
元康帝眼中寒光一闪:“你的意思是,其他那些案子,甚至火罗世子之死,都可能与这个杜明远有关联?”
高全谨慎答道:“至少…目前还无法证明与此人无关。诸多线索虽未直接串联,但其出现之时机与涉及范围,实在过于巧合。”
元康帝面色无比严肃,斩钉截铁道:“查!给朕不惜一切代价,动用所有能动用的力量,就算掘地三尺,也定要将这个杜明远给朕挖出来!”
“是!奴才遵旨。”高全立刻应道。
元康帝沉吟片刻,又道:“对了,还有个人。这案子,明面上让他去查,你,在暗地里查。”
高全心领神会:“陛下的意思是…周平?”
元康帝点了点头,嘴角勾起一丝难以捉摸的弧度:“从头到尾,哪一桩麻烦不是这小子给朕捅出来、又硬生生查下去的?
能干活,还省了朕的赏赐,不用白不用。”
高全脸上露出心照不宣的笑容:“奴才,替周平谢主隆恩了。”
每一份奏疏,每一卷帛书,都在嘶吼着同一个诉求——废黜太子常洛。
其缘由惊人地一致,字字泣血,直指东宫。
“太子常洛,身为一国储君,不思体恤黎民,反信妖道邪术,为炼虚无丹药,竟悍然遣使掳掠无辜稚子,视百姓子民如草芥刍狗!
此等行径,丧尽天良,悖逆人伦,已失为君之德,更无仁爱之心。岂堪承宗庙之重,继社稷之统?”
元康帝独自坐在案后,手指颤抖地抚过一份万民书上那密密麻麻、触目惊心的血指印。
仿佛能感受到万民那灼热的愤怒与绝望。
一股前所未有的沉重无力感攫住了他。
令他这位曾纵横沙场、平定四海的帝王,竟觉得眼前困局比当年面对千军万马更为艰难。
一边是汹涌的民意,是百官慷慨激昂的劝谏,是王朝的根基与法统;
另一边,却是他寄予厚望的长子,是他与德明皇后爱情的结晶。
他怎能不偏爱常洛?那是他最深爱的女子为他诞下的第一个孩子,眉眼间依稀还有德明皇后当年的温婉影子。
他对德明皇后的思念,从未随着岁月流逝而减弱半分。
正因心中唯有她一人,中宫之位空悬至今。
如今,要他亲手废黜他们二人的长子,无异于亲手斩断与德明皇后最深刻的联结,这让他如何能下得去手?
忠孝难两全,情法难兼顾。
元康帝深陷于御座之中,只觉得胸口憋闷。
元康帝深深叹了口气,目光从堆积如山的奏折上移开,捏了捏眼角,声音里带着罕见的迷茫与疲惫。
“高全啊,若是你处在朕的位置…该当如何?”
高全闻言,身子立刻躬得更低,几乎要伏在地上,声音惶恐:
“陛下真是折煞老奴了!天家之事,关乎国本,奴才一个阉人,卑贱之躯,岂敢妄言一二?奴才万万不敢有此僭越之念!”
元康帝眉头紧锁,语气中透出几分不满与萧索:“事到如今,连你也要在朕面前说这些圆滑的套话,不肯吐露半分真言吗?”
高全吓得连忙跪倒,叩首道:“皇上息怒!奴才万万不敢推诿!只是…
只是奴才愚见,此事实乃陛下的家事,奴才…奴才实在不便多嘴。”
他偷眼瞧了瞧皇帝的脸色,才小心翼翼地继续道,“再者说,前朝武德皇帝在位时,其太子靖王殿下年少时,不也性情暴戾。
纵马踏毁民田、甚至…甚至为猎场扩建而强驱百姓,致使流离失所乎?当时亦是物议沸腾。
可后来靖王登基,不也开创了数十年的‘元和中兴’?可见少年心性,未必定论。”
他稍顿一下,声音压得更低:“奴才斗胆妄言,如今这满朝文武,慷慨激昂者众,其中未必无人是为一己之私,或是借机党同伐异。
至于这万民书…陛下明鉴万里,其中真伪几何,是否有人背后操纵鼓动,尚需细查。
那些升斗小民,目光短浅,今日可能因风闻之事愤慨上书。
明日若是仓廪充实,衣食无忧,谁又真正在乎那深宫之中,究竟是哪位殿下将来承继大统呢?”
元康帝紧锁的眉头骤然舒展,积压胸口的郁结之气仿佛瞬间找到了出口。
凝重的脸上露出一丝真切的笑意,指着高全,摇头叹道:
“你这番话,倒是点醒了朕,朕险些被这汹汹舆情迷了眼,忘了这朝堂之争,从来都不只是黑白分明。好,很好!”
高全闻言,反而将身子躬得更低,几乎伏地,声音里满是诚惶诚恐:
“陛下折煞老奴了!老奴蠢笨,不过是顺着陛下的圣意说了几句门外话罢了。
实在是陛下圣心烛照万里,心中早有明断。”
元康帝摆了摆手,目光却落在龙案另一份奏折上,指尖敲了敲那华美的封皮,语气沉了下来。
“常珂这次回来,排场声势弄得如此浩大,沿途官员迎送,百姓围观,倒不像是述职,更像是…刻意做给朕看,给这满朝文武看的。
看来是早早得了风声,特地赶回来,逼朕表态啊。”
高全躬身,言辞谨慎中立:“五殿下年少时便远赴北境,军中磨砺,如今立下不世战功,威震边陲,心中有些意气也是难免。
只是这凯旋盛况,难免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大肆渲染,以致朝野瞩目,令陛下烦忧。”
元康帝冷哼一声:“看来严济是铁了心,要扶常珂上位了。”
他话锋一转,拿起另一份以异域文书格式写就的国书,面色更加阴沉。
“可眼下最棘手的,倒是这个。火罗国送来的国书,他们的世子死在了我大齐京城,如今言辞激烈,要朕给他们一个交代呢。”
高全眉头微蹙:“陛下明鉴,火罗世子一案已过去数月之久。
当时我朝派往火罗解释的使臣一直被他们扣押境内,早不放人,晚不放人,偏偏在这个当口将国书送回……
这时机,拿捏得也未免太巧了些。”
“是啊…”元康帝目光锐利,“这究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还是说…这一切,都是被人精心算计好的连环局?”
高全上前一步,声音压得更低:“奴才斗胆。自监正大人失踪以来,京城内外便怪事频发,桩桩件件,透着诡异。
从火罗世子暴毙开端,城内莫名出现妖族祸乱,神卫军大营离奇爆炸;
再到东南海患骤起、科考爆出惊天舞弊,乃至近期的粮价异动、流言四起…
老奴愚见,这一连串事件,背后似乎都有一只无形的黑手在推动,实在…太不寻常了。”
“哦?”元康帝身体微微前倾,“查到了什么?”
高全禀报道:“据各方查证回报,一个名叫杜明远的神秘人物,约从十年前起,便通过赤蛟帮暗中资助海妖一族,海妖族方敢如此猖獗,为祸东南。
而此次科考舞弊案,京城粮价被人为操纵的背后,线索也均指向此獠。
至今,赤蛟帮为其收购囤积的逾百万石粮食,仍下落不明。
更值得注意的是,从罪官黄瑜文的口供中得知,杜明远曾向其允诺,待其入京为官后,‘尚有诸多地方需黄大人照应’。
此言似乎暗示,那杜明远的最终图谋,核心正在京城!”
元康帝眼中寒光一闪:“你的意思是,其他那些案子,甚至火罗世子之死,都可能与这个杜明远有关联?”
高全谨慎答道:“至少…目前还无法证明与此人无关。诸多线索虽未直接串联,但其出现之时机与涉及范围,实在过于巧合。”
元康帝面色无比严肃,斩钉截铁道:“查!给朕不惜一切代价,动用所有能动用的力量,就算掘地三尺,也定要将这个杜明远给朕挖出来!”
“是!奴才遵旨。”高全立刻应道。
元康帝沉吟片刻,又道:“对了,还有个人。这案子,明面上让他去查,你,在暗地里查。”
高全心领神会:“陛下的意思是…周平?”
元康帝点了点头,嘴角勾起一丝难以捉摸的弧度:“从头到尾,哪一桩麻烦不是这小子给朕捅出来、又硬生生查下去的?
能干活,还省了朕的赏赐,不用白不用。”
高全脸上露出心照不宣的笑容:“奴才,替周平谢主隆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