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大齐的国策变了-《一打一个不吱声,因为我懂法啊》

  熙元宫内,今晚的小朝会与往日有着明显的不同,虽然谁也不看谁,但是每个人都在心里琢磨着,今儿个元康帝召见这些人来,到底有什么事?

  以往,参加小朝会的人员有内阁首辅严济和次辅李义林,最重要的就是太子常洛。

  这是元康帝有意锻炼太子,毕竟这江山早晚有一天要交到太子的手里。

  可今晚,太子不在。

  元康帝没必要做出解释,严济和李义林也就不好瞎猜。

  再者,今晚的会议还多了两个人,一个是工部尚书潘子川,再一个就是户部尚书杜文远。

  两人都是第一次参加小朝会,严济和李义林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朝天宫重建的问题,公西子在东南督办盐税有多顺利,恐怕没有人比他俩更了解的了。

  可元康帝一开口,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今天,在工部,听说发生了一件挺有趣的事,你们都知道吗?”

  众人低着头,没人敢乱说话,此时首辅严济的作用便显而易见了。

  严济说道:“陛下,微臣未曾听闻,既然发生在工部,不如就让潘大人跟大家说一下吧。”

  元康帝点点头,于是潘子川便将周平今日开讲的事情从头至尾说了一遍。

  这次潘子川说得很中立,也很冷静,没有加入任何个人情感。

  作为旁人,听完以后也就完了,可李义林则不然,他兼领兵部尚书,对于如今的战场,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了,瞬间便联想到炸药的出现将对整个大齐的用兵以及周围国家产生质的变化,前提是,它得能量产。

  而李义林也相信,元康帝肯定也有同样的感觉,毕竟,那是一位在马上定乾坤,用武力征服天下的帝王,论战场经验,天下无人能出其右。

  果然,元康帝对于潘子川的回答并不是特别满意,令其将那些惹怒太子常洛的分析又讲了一遍。

  这一次,严济和杜文远都听懂了。

  严济拱手说道:“陛下,若真如潘大人所讲,炸药的出现势必会改变天下的格局,对于我大齐的国力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老臣恳请陛下将这炸药的配方列为甲等机要,若有人胆敢泄露,株连九族。”

  元康帝言道:“晚了!那周平当着所有工匠的面,已经将配方公布出来了。”

  严济脸色骤变:“此子太过大胆,纵然这炸药是他研制的,可他竟然将配方公布了,若任其发展,倘若有一天将配方透露至别国,与我大齐不利。老臣恳请,速令刑部捉拿周平一家,以绝后患。”

  李义林心里咯噔一下,他全然没想到严济会如此狠辣,果然上次秦水寿一案的连带反应,已经让严济对周平有所警惕。

  李义林必须要保住周平。

  李义林刚要开口,元康帝却已经说话了。

  “周平心无旁骛,全然没有私心,若拿了他全家,岂不是要寒了天下人的心?”

  严济立刻明白皇上的意思,口气软了下来,退而求其次。

  “陛下,这周平不过是县衙一小捕快,如何能研制出这炸药?老臣怀疑这其中肯定另有阴谋,不如交给刑部彻查一番,倘若无事便对其嘉奖;若是有事,到时再治他的罪,天下人也就说不出什么了。”

  李义林立刻站了出来说道:“陛下,微臣认为无此必要,首先,周平去工部是和苏宁方一起去的,臣听闻周平与苏宁方亦师亦友,若他真有二心,断然逃不过苏宁方的法眼;

  其二,若这真是某人或某个敌对国家的阴谋,完全可以用炸药制作出大量武器,直接发动战争便好,为何要公布配方,绕这么大一个弯子?又能对我大齐造成什么影响?”

  “李大人,这就是你我都不知道的,所以一定要调查,防患于未然。”严济反驳。

  “严大人,难道你连钦天监的法眼都不相信了吗?”

  “法眼若是面面俱到,那要我刑部干嘛?再者说了,他周平不过是一捕快,又怎会同苏宁方亦师亦友,李大人,我看是你有心袒护,其中深意旁人恐怕无法猜测!”

  “严大人,你意有所指,你是想连同我一起治罪吗?”

  “治不治罪,治谁的罪,这不是我说了算的,要看具体调查后的结果。老臣恳请陛下降旨,立刻捉拿周平,恐其身后另有人指示,以绝后患!”

  “陛下不可,周平才智双绝,是我大齐难得的人才。据微臣调查,此子从小到大从未出过京城,不可能与外邦人有所联系,微臣恳请陛下三思,此子可用!”

  “怎么一定要出京城才能与外邦人联系吗?我大齐京城每天进进出出天下百姓数十万,你能分辨哪个是探子哪个是百姓吗?”

  “请陛下定夺!”

  “请陛下定夺!”

  整个熙元宫内,剑拔弩张,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潘子川和杜文远却一头雾水,完全不知两位内阁大臣为何为了一小捕快争得面红耳赤。

  元康帝看着座下的四位大臣,脸上看不出任何波动。

  “听说今天太子和公主也去工部了。”元康帝压根不接话茬,另开了一个新话题。

  潘子川赶紧回话:“是的,太子和公主殿下是来工部询问朝天宫图纸的进度,恰好遇上了周平在做演示。”

  “太子可有说什么?”

  潘子川心里咯噔一下,立刻想起公主临走时的警告,于是说道:“也没什么特别的,倒是公主殿下抛了个彩头。”

  “谁赢了?”

  “公主殿下独赢。”

  元康帝的脸上立刻挂上了笑,好似不再是那个威震天下的帝王,而是在秀孩子的老翁。

  “这个丫头啊,从小到大,在这方面还从未输过,随朕,呵呵……”

  “是,公主殿下天资聪慧、目光敏锐,臣等十分叹服。”

  简单几句家常,刚刚的刀光剑影立刻化解于无形,对于是否要治罪于周平的事,无人再敢提及,整个宫殿内,气氛也缓和了许多。

  “今天叫你们来,便是要商讨一下这炸药的事情。严阁老,对于炸药,你是怎么看的?”

  严济拱手,好像刚才的事情完全没有发生过一样,正色道:“老臣认为,炸药可应用于农业生产、河水治理、工程建造、开矿挖山、军事威慑等方方面面,若使用得当,必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元康帝点了点头,看向其他三人:“你们认为呢?”

  其余三人同时说道:“臣等附议。”

  “好,潘尚书,那你就说说吧。”

  潘子川拱手说道:“陛下,诸位大人,其实炸药想要大规模生产,以我们现在的基础,只要再加一种材料就可以。”

  “什么材料?”李义林问道。

  “糖。”

  在列的所有人全都瞪大了眼睛,感觉这个答案简直是匪夷所思。

  “你说的糖,可是我们平时吃的那种糖?”严济觉得可能是自己老了,听不清了,又问了一遍。

  潘子川点点头,说道:“严阁老,正是咱们平时吃的糖。”

  严济挥了挥衣袖,做出一副十分嫌弃的样子说道:“荒唐!糖是吃的,怎么还能用来做炸药,我看你们都被那个叫周平的骗了。”

  潘子川摇了摇头,说道:“起初我也这么认为,可是后来按照周子的配方,我亲自制作了一份炸药,便由不得我不信了。也难怪过去2000多年火药未曾有丝毫改变,是我们的目光短浅了。”

  “周子?一小儿可当得起?”严济质问。

  潘子川十分谦虚地点了点头:“周子境界之深远,思维之广阔,非吾辈之所能及。周子云:任何进步都要以人为本,为民造福乃吾辈之己任。俗语有云,达者为师。今天我才切身地感受到,周子当可为吾师矣。”

  严济瞅了一眼潘子川,不再说话。

  元康帝知道潘子川是性情中人,倒不在意,问道:“若要炸药普及,每年约须多少糖?”

  潘子川收敛了一下放飞的自我,话归正题,说道:“微臣做了粗略的估算,若炸药能普及使用,先说全国的治水、开山、修路、挖矿的速度可提升近五倍,人力节省一半,物力节省三分有二,工程方面,每年大概需要100万担。

  我大齐边防守军、各州驻军、京城禁卫军、锦衣卫总计约200万,若是给每名士兵都配备六只手雷筒,攻城爆破,再加上库存、回收、轮换等使用量,每年大约需要300万担。”

  元康帝紧接着看向户部尚书杜文远,问道:“你们户部每年可以拨多少糖给工部?”

  “回陛下,制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而甘蔗主要的种植区是在福临和广安一带,年产白糖、红糖、冰糖合计约160万担。其中,每年卖给东洋人约5万担,卖给西洋和西域人约30万担,每年约收入160万两白银。剩余125万担,还供不应求,若是哪一年光景不好,便有价无市,微臣一担都拨不出去。”

  李义林盘算了一下,说道:“按照二位大人所言,每年糖的产量怎么也得600万担,才能满足工部、兵部、户部所需?”

  潘、杜二人一齐称是。

  “改稻为蔗呢?”严济突然问道。

  杜文远继续说道:“全国大约有3万2千亩地专门种植甘蔗,糖亩产量最多50担。600万担糖需要12万亩地。而且甘蔗只适合在南方沿海一带种植,倘若将稻田都改成蔗田,必然会出现粮荒。况且眼下海妖族还在东南作乱,就算能改也改不下去。”

  “缺粮就从其它府州调粮,胡宪林不是已经快发动总攻了吗,现在开始制订改稻为蔗的计划,等海妖族肃清,前方捷报传回,便立刻着手施政。”严济果断说道。

  杜文远还想说什么,却被元康帝打断了。

  “事儿就这么定了,户部立刻调拨30万担糖给工部。你们四个人下去给我拟个法子,务必要解决600万担糖的事。”

  众人见元康帝已经定了调调,不管任务有多么难以完成,做臣子的也只能硬着头皮干下去。

  四位大员揣着各自的心思,走了。

  现在的熙元宫里,就剩下元康帝和一晚上都没说话的大太监高全了。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周平这首诗好像一下子将朕拉回到了20年前。”

  高全站在一侧,身子微微弓起,说道:“20年前,陛下独自一人将妖都搅了个天翻地覆,现在回想起来,着实有些后怕。”

  “怕什么,那时朕还不是皇上。”

  “可奴才却已笃定,天下必是陛下的。”

  刚刚还英姿勃发的元康帝,瞬间像丢了什么似的,眼中的精气神一下子没了,又变成了冷酷无情、深不可测的帝王。

  “听说你将周平招入了镇抚司。”元康帝问道。

  “是,日子不长,还在考察阶段。”

  “怎么样?”

  “胆大心细,八面玲珑,可用。”

  元康帝点了点头,又问道:“传信本背了多久?”

  “两刻一字。”

  “两刻一字……”元康帝似乎在回忆着什么,“跟华十二一样?”

  “是的。”

  “可惜了那孩子,若还活着,也该二十多岁了吧。”

  “27岁。”

  “嗯,如今又出了一个周平,多少可以弥补一下你了。”

  “可是老奴一直有个疑虑。此子太过古怪,旬月之前还名不见经传,现在却人尽皆知。每日慕名来京的各方学子多如牛毛,教坊司的门坎都快踩烂了;

  苏宁方出了名的脾气古怪,却与之称兄道弟,今日还陪着一起去了工部;

  潘尚书也是个犟种,涉及到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他跟谁都能争得脸红脖子粗,可今天却对周平推崇至此;

  听闻此子在胡商之中也有极高的人脉,犹如横空出世,若非天赐机缘,怎会有此等事?老奴现在也没调查清楚。”

  元康帝微微一笑,眼中得意的神情一闪而逝。

  “你可知石玄的小女儿惨死一案?”

  “竟有此事?”

  元康帝点了点头:“破案之人正是周平。虽然石玄表面没做表示,心里却早记下了。”

  高全略显惊异,不由自主地提高了声调。

  “坊间、兵部、工部、钦天监,现在连功勋贵族内都有了周平的人脉,陛下,此子真当彻查!”

  哪知元康帝却摆了摆手,说道:“你若是知道此子的祖上是谁,便不会吃惊了。”

  “此子的祖上?”

  “对,周平的祖上是火蛇郎君。”

  “是……跟随太祖鼎定江山的火蛇郎君周信?”

  “嗯。”

  高全突然噗通跪了下去,说道:“老奴失察,请陛下责罚。”

  “起来吧,三百年前的事,本不是那么容易查的。”

  “谢主隆恩。”高全说着站了起来。

  “累了,歇息吧。”

  “是。”高全说着躬身抬手,准备接驾。

  可就在元康帝的手搭上的瞬间,脸上的疲态一扫而空,怒斥道:“让太子重读太祖本纪!”

  “是,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