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一份军情中的权术-《一打一个不吱声,因为我懂法啊》

  东南胡宪林呈上来的八百里加急奏报,此时正放在元康帝的龙案上。

  龙阶之下,内阁首辅严济和次辅李义林垂首而立。

  整个大殿气氛凝重、死气沉沉,如同身上压着千钧重负让人透不过气来。

  奏报的内容大家都已经知晓了,东南沿岸,海妖族正在集结军队,胡宪林粮草、军饷接济不上,如今只能退回到几个主要城市进行协防,可以说整个东南沿岸的出海口已经全部丢失。

  东南,一直以来都是大齐的钱袋子、粮食库。

  现在,出海口全被海妖族占领,海外贸易无法开展,相当于一只手已经掐住了元康帝的脖子。

  假如海妖族再继续向内陆一带扩张,占领几个产粮大州,届时整个大齐势必会引发内乱,天下恐将再次陷入战火,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虽然军情已经到了十万火急之地,可元康帝却像往常一般面无表情,如同泰山般稳稳地坐在龙椅上,仿佛那奏报上的三处火封只是夸大其词而已。

  “你们觉得此事当如何应对?”元康帝是开口了,声音冷淡、深沉,冰窖一般,毫无感情。

  严济跟了元康帝几十年,自然知道元康帝心里在想什么,可是他并没有顺着圣意往下说,而是将这块烫手的山芋直接扔给了李义林。

  “回皇上,老臣觉得,李大人掌管兵部,这事还是先听听李大人的意见。”

  李义林微微躬身,朗声说道:“启禀圣上,微臣认为当立刻调拨粮草和军饷于东南,支援胡宪林!”

  严济微微一愣,感觉好像听错了似的,侧首提声问道:“李大人,皇上是在问你可有解决的办法,如果朝廷能立刻拨出粮饷,胡宪林也就不用这么难了。”

  李义林顿首说道:“严大人所言极是,可眼下,我身为兵部尚书,却无兵可调、无将可派。

  火罗世子刚刚暴毙,不日凶犯便将押回火罗,大利可汗会做何反应,实未可知。五皇子身为西北道统帅,镇守多年,麾下虽猛将如云却不可轻举妄动。

  西南灵王宫与异族相峙多年,如今传闻异族似乎在谋划什么,灵王断不能动。

  中央军若是往常,可驰援东南,可现在京城内出现妖族,正在全面排查,若是各仙门趁此机会犯上作乱,没有中央军,仅凭西厂实难镇压。”

  “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严济逼问道。

  李义林沉默了一会儿,摇了摇头叹声道:“恐怕现在的东南要比胡宪林写奏折时更加艰难了。”

  “怎么说?”严济再问。

  “如今东南即将迎来雨季,五湖两河汛期将至,若天降大雨,未能及时防洪,一旦河堤决口,东南势必一片汪洋。海妖族善水,天时地利集于一身,到时就算粮饷运抵东南,恐怕胡宪林也难振乾坤了。”

  元康帝听到这,略微点了点头。

  李义林拱手继续说道:“眼下,即便是从京师调运,也很难在汛期到来之前运抵,微臣之见,不如责令东南地方官员立刻在当地筹集粮饷,月中之前交付胡宪林,胡宪林必能一战功成,收复失地!”

  “严阁老。”元康帝看向了严济,淡淡地问道,“你的意思呢?”

  “额——老臣觉得理应如此。”

  “好,那就即刻拟旨,着东南巡抚黄瑜文调齐粮饷,五日之内送抵胡宪林大营,拖延一日,自行押解进京吧。”

  严济双眼顿时大如铜铃,脸上的褶子抖出了波纹,可转瞬便恢复了原状,颤颤巍巍:“臣领旨。启禀皇上,县衙捕快周平当街阻拦驿卒,贻误军机,该如何处理?”

  元康帝突然眯起双眼,如同利刃射向严济,声音中透着刺骨的冰冷。

  “严济,你身为当朝首辅,连一个小捕快的事都要亲自过问了吗?”

  严济噗通一声跪了下去,一头磕在地上。

  “圣上息怒,臣罪该万死。”

  元康帝看着趴在地上的老严济,心中着实有些不忍,声音温柔了许多。

  “起来吧。”

  “谢皇上。”

  “严阁老,你是朕最信任的人,朕不能没有你,整个大齐朝也不能没有你,明白吗?”

  严济如同被雷击中一般,心中翻起一阵波澜,顿时抽泣起来,用衣袖擦了擦眼角,断断续续地说道:“老臣何德何能,虽万死不能报皇上之圣恩!”

  元康帝点点头,说道:“好了,你们都下去吧,朕累了。”

  严济和李义林依次退出大殿,元康帝看了一眼桌上的奏报,好像自言自语似的说道:“胡宪林这奏报写得好啊。”

  “是,皇上。”一直站在旁边未出一声的大太监高全应和着。

  “怎么好了?你说说看。”

  “老奴哪看得懂,只是觉得李大人都认为胜券在握,便是好的。”

  元康帝微微一笑,说道:“胡宪林这份奏报表面上看是危机四伏,实际上是告诉朕不日将全歼海妖族,彻底解决东南海患。”

  “不是已经都退无可退了吗?”高全疑惑着问道。

  “这便是胡宪林的诱敌深入之计,而且还是一石三鸟的计中计,严济吃亏就吃在不懂军事。”

  “那李大人……”

  “他自是懂的,配合这奏报演了一出戏而已。即刻传旨,令公西子调拨五十万两税银给胡宪林,火速回京。”

  “可是东南盐税错综复杂,这么短的时间公西子应该很难查出结果。”

  元康帝笑道:“若是之前黄瑜文对于严济的话还会虚与委蛇,这次就算给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了。”

  “老奴明白了。”

  元康帝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时,元康帝突然透过大殿的殿门望向南方的天空,仿佛这千古一帝此时已经君临东南,将那富饶之地尽收眼底。

  “秋闱快到了,希望能给我大齐多选些有用之才吧。”

  东南,大运河上,十几艘乌黄色的帆船密密麻麻地停靠在岸边。

  码头上,大儒公西子正在亲自清点查收上来的税银。

  这次税银总共收缴了450万两,其中50万两已经给了胡宪林,剩下的400万两将立刻运往京城。

  “都清点完毕了吗?”公西子问道。

  书童将账本合死,点点头:“都点好了,先生,一两都不少。”

  “好,装船吧。”

  “先生,今天天色不太好,恐有大雨,不如咱们明日再走如何?”书童看着远方的天空,阴沉沉的,黑云压在了天边,堵得人心口窝都难受。

  公西子看了看,微微一笑,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道:“区区大雨焉能阻我?皇上命我火速返京,早日回去,也好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装船!”

  公西子一声令下,船工们两人一箱,开始搬运。

  突然,一阵怪风犹如鬼魅般贴着水面疾速袭来。刹那间,船身剧烈摇晃起来,两名船工猝不及防,原本稳健的身形瞬间失去平衡,手中装满银锭的箱子不受控制地向水中掉落。

  两名船工顿时慌了,发出惊呼,这银子若是落水,哪怕只是丢了一锭,都是掉脑袋的事。

  只见公西子双眼射出精光,口中念道:“举重若轻。”

  重达几百斤箱子竟像树叶一般漂浮在水面上,随波荡漾。

  两名船工赶紧跳下水,不过是轻轻一托,箱子便完好无损地重新回到了船上。